|
作者背景
楊朔(1913—1968),原名楊毓晉,山東蓬萊縣人。和劉白羽、秦牧一起被稱為我國當代散文三大家。楊朔創(chuàng)造地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散文的長處,于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達到詩的境界。他營造意境時,常在謀取“情”的新意上做文章,如借蜜蜂的勤勞創(chuàng)造而無所求的特點,來寄情社會主義建設者的高尚情操。他作品的基調是歌頌新時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勞動者,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萊仙境》、《雪浪花》、《櫻花雨》、《香山紅葉》、《泰山極頂》、《畫山繡水》、《茶花賦》、《海市》等。楊朔是當今文壇一再精辟闡述散文詩化理論,并認真實踐,卓有成效的形成自己獨特風格的散文作家。
文章賞析 楊朔的《畫山繡水》細致而豐腴地描繪了桂林山水的嫵媚和秀麗,在我們面前展現(xiàn)了一幀幀美的畫幅:“最恬靜的夢境”的漓江水、江上老漁翁捕魚的神奇景象以及磨米山、寡婆橋等等奇山怪石,一處風景,引出一個美妙動聽的神話故事。作者文筆起落,揮灑點染,語言濃麗明快,或著意濃抹,或悉心淡妝,在構思上以美寫情,景情相生,把情寫得更濃更美。“色彩即思想。”(列賓語)不但色彩可以反映被描寫對象的思想意義,而且作家自身的思想傾向、美學趣味也必然表現(xiàn)在對被描寫對象的色彩運用上。在作者筆端,山水風光、花蟲鳥獸,無一不附著著美的神韻,而這一切恰似五彩繽紛的光束,始終對準普通勞動者的心扉,即以充滿著如詩如畫的場景來襯托渲染人物的精神面貌。該文以畫山繡水,“凝結著勞動人民的生活感情”、“泛濫著勞動人民的智慧的想象”作為畫卷之間連綴的內在思想紅線,作者熱烈的感情充溢于畫卷之中,情緒心境的色彩完全附麗在這景物的感受之上。
題目的意義可有兩層解讀,一、作為兩個偏正關系組成的并列短語,即如畫如繡的山水。二、作為兩個動賓關系組成的并列短語,即畫出繡出美好山水。兩層意義都可看作互文修辭。
按照第二層意義理解文章,動作的主語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勞動人民。作者用文字畫山繡水,勞動人民則用豐富的想像力畫山繡水,并融入自己的生活情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