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姓起源有四: 遷徙分布
歷史上,余氏基本上是一個較典型的南方姓氏。 余氏最早的發(fā)祥地應(yīng)在今陜西鳳翔至咸陽一帶具體播遷情況因缺乏資料,故難以詳考。 大致上講,余姓于漢時遷入安徽的歙縣一帶,并落籍此地繁衍發(fā)展。 漢以后,我國南方北方的余姓基本上都在繁衍,但北方要弱得多。余姓有不少遷居浙江、江蘇、江西等地。 魏晉南北朝時,余姓已成為新安郡一帶的望族。又由于北方戰(zhàn)亂,余姓南遷不可避免,部分余姓族人遷入湖南、湖北。 唐代以后,余姓才迅速壯大起來,并形成東南一帶兩處望族。余姓遷入福建、廣東等地,始于唐末宋時。 明清之際,余姓不僅已遍布江南各地,而且北方各地的余姓也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 自盤古開天地,伏羲教人嫁娶,舜帝論以五倫,則天下人各宗其宗,各族其族。同族共姓本一家,然繁衍昭穆,遷居四處,各自一方。隨星移物換,滄海桑田,世遠(yuǎn)年湮,云山所隔,常是同一家族成員不曾相識。但尊祖敬宗,乃眾志意愿。編之族譜,以足溯源之誠,喚之后人,繼往開來。
據(jù)司馬遷《史記》,余族之先,本諸黃帝,乃“少典之后,姓公孫,名曰軒轅”。黃帝生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黃帝娶西陵國女嫘氏,視為正妃,生二子:曰玄囂、昌意。長子玄囂,因居姬水而取姬姓,玄囂生蟜極,蟜極生高辛,高辛即帝嚳。 帝嚳之時,傳說有一女姜嫄。一日,野外行走,沿一巨人足跡原伸而去,瞬間一陣鎮(zhèn)顫,繼而愉悅,則以己之足合上而行。不久,身孕生下一子。因是“踐跡而孕”,乃不吉,遂將棄之窄巷。牛羊聞之啼哭,怕踐踏而避之。又欲放之林中,見眾人,便行至河邊棄之冰上,忽然,數(shù)只鳥飛來以翅暖之,終初欲棄之,名曰棄。棄自幼好農(nóng),被召為堯之農(nóng)官。堯老,禪讓于舜,舜讓于棄,棄不受,仍任司農(nóng)之職。舜對棄說:“棄,黎民始饑,汝后稷播時百谷。”于是,棄亦謂后稷。 后稷其子不窟,卻不重農(nóng)事,而至夏政衰微。不窟之子鞠陶,至鞠陶其子公劉才承祖業(yè),重務(wù)農(nóng)事,興自此始。公劉之子慶節(jié)于豳建周。 慶節(jié)之子皇仆,皇仆之子差弗,差弗之子毀隃,毀隃之子公非,公非之子高圉,高圉之子亞圉,亞圉之子公叔祖類,世代重農(nóng),至公叔祖類之子古公亶父,周國昌盛。其有三子,長太伯,次虞仲,少季歷。季歷生昌,古公賞之,欲讓位季歷傳昌,太伯、虞仲因至荊蠻去之。季歷死后,昌繼位,謂周文王,為殷商之臣,稱西伯候,曾被紂囚于羑里,返歸西岐后,遂率部向紂王發(fā)難。其子發(fā)承父業(yè),滅商,即位武王。崩后,成王誦年幼,武王弟周公旦代理朝政,分封天下,遂封成王弟虞于堯之故圩,曰唐侯。卒,其子燮立位,因唐有晉水,乃改國號為晉,曰晉侯。晉侯子寧族,是為武侯。武侯之子服人,是為成侯。成侯子福,是為厲侯。厲侯之子宜臼,是為靖侯。靖侯之子司徒,是為釐侯。釐侯之子籍,是為獻(xiàn)候。獻(xiàn)候之子費王,是為穆侯.穆侯之子仇,是為文侯。文侯之子伯,是為昭侯。昭侯之子平,是為孝侯。孝侯之子郄,是為鄂侯。鄂侯有子由余,唐候姬虞之十四世孫也。以國家多難,末族難挽,不忍目擊,乃去晉游戎,戎王用為佐,國日富強。周襄王二十六年乙未(前626年),戎王使由余于秦,探穆公強秦良策。秦穆公示以宮室積聚,由余陋之。穆公知其賢,欲用之而無由,乃退與芮史廖謀,緩遣由余以間其君臣,復(fù)以女樂遣戎王以奪其志。戎王見女樂,果然悅之,遂日夜沉迷女樂,疏以政務(wù)。穆公至是乃歸由余。由余諫戎王,戎王不聽,穆公數(shù)使間要由余。戎王果疑之,乃疏由余,由余遂得歸秦。秦穆公以客禮待之,徐訪以伐戎之策。穆公三十七年遂伐戎,進(jìn)而霸之,益國十二,辟地千里。天子使召出往賀,賜穆公金鼓,命為四方諸侯伯。周襄王二十九年戊戌(前623年),由余公助秦勞累過度而卒,穆公心痛如絞,萬民哭泣!究由余公之功德,敕葬于西安府城內(nèi)上林苑中,其子孫以父名之字為氏,乃姓余也,此余姓之所由來,知吾姓之所由來,則周家忠厚開基累仁積德俱可想見矣,前光是迪奕世勉之。 余族之初班輩字號,依穆公之名臣百里溪和蹇叔之贊詩而立,即“由來晉邦,賢聲播揚,抱負(fù)經(jīng)綸,委任蠻方,秦謀用之,權(quán)勢遂強”。“名儒初出仕西戎,因聘歸遲相穆公,佐治才猶能霸國,蕃衍奕世永興隆”。隆輩之后,支脈眾繁,散居九州四海,乃各立字號,承認(rèn)祖宗。 周初分封七十二國,遂成戰(zhàn)國七雄。秦晉之好傳為佳話。晉之后裔均為秦所器重。由余公后裔,世代賢德,青史留名者甚多。秦之統(tǒng)一,方策公為將軍;西漢有秦安公為御史大夫,用貴公任西川都督將軍、煥公諱權(quán)彩被譽為“孟軻亞圣”,任建州太守郡丞;東漢有仕君公為當(dāng)朝名將;西晉有聘俊公任鎮(zhèn)南大將軍;東晉有相時公任尚書令;南朝有治玉公任梁武帝之都督將軍;唐有奕榮公任漢陽太守、世昌公任汝州刺史、;宋有慶公為太常少卿、靖公為工部尚書、伯莊公為殿中丞、叔英公為儒學(xué)教授、深公任為門下中書侍郎知樞密院事、一貫公任福州參軍、天錫公任寧宗丞相、玠公為理宗時四川宣諭使、文斌公任鎮(zhèn)南大將軍;明有彥誠公任安陸知府、之俊公任陜西布政總理宣大軍務(wù)、光公任廣東巡按御史、有丁公任文淵閣大學(xué)士;清有世式公任奉直大夫、步云公任惠州提都、廷球公和上達(dá)公先后曾任廣州府將軍等等,數(shù)不勝數(shù)。縱觀史冊,余氏子孫乃以賢德報效國家。 據(jù)查史料得知,余氏原姬姓家族(晉國公侯族)實居晉國地界(今山西代縣、五臺、元平等縣),由余公出生于此。由余公裔孫,始居咸陽發(fā)派,歷七八代,至東周末,有八世祖獻(xiàn)公諱揚文東遷至豫西鄧州新安開基,乃新安之始祖也;其后,又有遷回代州(即原晉國地界)一支;遷泗州(今江蘇下邳地域)一支;遷青州(今山東益都地域)一支。此四州,乃余氏嫡宗大系發(fā)派之基地。厥后流傳世數(shù),派別支分,喬遷各省,星羅棋布是也。然漢唐族誌失傳,其中除新安望以外的三支元老鼻祖何人,瓜瓞嫡庶,難于明誌。據(jù)明清族誌,十七世祖秦安之子孫輩,遷閩之建州定居。二十一世煥公諱權(quán)彩生于建安(今同安),其后裔散居于閩境之長樂、同安、光澤、龍巖等地。自魏晉南北朝以來,因北方烽火連綿不斷,黎民百姓顛沛流離,廣泛南遷,背井離鄉(xiāng),至長江流域。吾余氏各支,亦隨時世,相江淮流域的蘇、皖、川、閩、湘、鄂等省區(qū)而遷。唐朝有五十三世戭公,因黃巢起義先由建安遷至閩北光澤縣避居,后轉(zhuǎn)粵北韶州曲江武溪開基,是為曲江余氏之始祖也。至元末明末,在外侵內(nèi)亂中,又有分遷各地者。由閩入粵,輾轉(zhuǎn)贛粵,又有數(shù)支由粵入桂。今余氏后裔廣泛遍布嶺南。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諸侯混戰(zhàn),家族結(jié)構(gòu)屢遭破壞。直至重歸安定,但吾余族萬派總系由余。今戰(zhàn)爭平息幾十年,族人追溯根源,弘揚祖德,以激勵后輩,勿忘前賢,是中華民族的一種美德。 ■ 如果您認(rèn)為該介紹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nèi)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