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好女人,幸福三代人 去參加一個成功企業(yè)聯(lián)席會,我講了我和芳子姑娘的成長。有位大學老師對我說:“叫我老婆上芳子就好了。您能不能找個時間跟她溝通一下?這樣做女人我們男人就不累了。” 一個男性企業(yè)家協(xié)會, 在母親節(jié)那天,要我去講講“女人是家庭文化的核心”,結(jié)果來的全是企業(yè)家的夫人。講完,一位四十歲的妹子跑上來抱住我,哭著說:“我要是能早點聽聽你的課,我的家就不會像今天這個樣子了。” 其實,過去我沒有想到物品會站在講臺上講課。這么多年,帶著我的芳子姑娘們,遇到事情的時候,就盡心去引導她們,顧客姐妹們有什么事也和我聊天,慢慢地,就有了今天的諸多感受。當然,還有我作為一個女人這么多年的體會。 有句話,“一個好女人,幸福三代人。”實際上就是家風,就是家庭文化的核心。一聽“文化”這個詞,覺得挺大的,實際上文化就是人的言行,就是為人處世的一種方式。文化需要積累,無法速成。芳子企業(yè)文化的核心就是“ 人心,人情味”。回到家,你是面帶喜悅,還是把一連的愁苦和牢騷甩給家人?在一起,使柔聲細語的說話交談,還是互相埋怨的爭吵?有困難,是相互扶持的著一起堅強的面對,還是在相互責難中逃避?這就是家庭文化,是互敬,互愛,互幫,互助。 在外邊,男人有男人的處事方式。當我們回歸到家里,關上門,家庭主婦就是“家庭主負”。一個家的主要負責人,就等于是一個家的小領導。想引導這個家往哪里走,就想開一道渠,是一點一點開起來的。主要的風氣是我們營造出來的。主婦一撒潑,這個家就是鍋碗瓢盆交響曲:主婦一溫溫柔柔的,家里就很安靜。瞧,在家庭里,我們女人多么有主導力。 我覺得現(xiàn)代的男人,在家庭里還是付諸于我們女性的。不知道你是否這樣認為?他們可能再作事業(yè)的時候很有自己的打算,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乖乖地服從于我們了。他事業(yè)做得很好,科研做得很好,但是但是不會說我衣服每天要穿這樣穿那樣,吃飯要這樣要那樣的,他沒有女人這么細,而家庭的文化就是在細中點滴累積起來的。一個家多少天換洗一次被單了,怎么和鄰居親朋來往了……等等細節(jié),一般都是我們女人去做的。 有一個律師曾經(jīng)參與了四千對離婚案件的調(diào)解,其中有兩千對夫妻,因為她而重新牽手。其實她只是告訴那些離婚的夫妻,先做到以下幾點試試:從外面回來先說“我回來了”,從家里出去要說“我先走了,再見。”對方呼應一下,“啊,回來了???今天好吧?”“走了?當心??!”開開門,或送到電梯。 就這么簡單,是神奇的效果就在家里出現(xiàn)了,慢慢地,家庭文化氛圍變了,家庭成員之間不因熟而無禮,親密的關系就這樣保持著。 二十多年來,不管在外面怎樣,我和老公回家開門第一句,一定是愉悅地說“我回來了”,有種終于回到避風港的輕松,家里的那個人也會回應,問寒問暖。我們家任何一個人要出門,都會招呼“再見”,即使現(xiàn)在家里只有保姆一個人,也是同樣。 什么叫做相敬如賓?。烤褪沁@樣的。 世界是不是和平,政治家說了算;家庭和不和,差不多是我們女人說了算。 我也曾經(jīng)聽到有的姐妹說:“我家那口子,沒法改造他。” “改造”這個詞太硬了,先生們可能不喜歡,咱們把它改成影響吧。夫妻雙方是互為塑造相互影響的,既然這個男人已經(jīng)如此親密的走道我們的身邊,就需要我們給他一些影響,也是會產(chǎn)生一些影響的。當然,女人的影響力可不是吵出來的。 我的老公兄弟三個,開始也是粗粗拉拉不細膩,可我這個人愛讀書,浪漫細致,慢慢地老公就會變。我不會用指責的語氣,說“你怎么這樣,你怎么那樣?”不可“熟而失禮”?;ゾ椿?,互幫互助,我永遠用在夫妻身上,尊敬放在第一位。對老公不可急于說教,多說感謝的話,多說感恩的話。有時候很親密,沒有距離感的。但不是距離感產(chǎn)生美嗎?那就給別人一個私密的小空間,盡量地不要去干擾別人,這樣就使代表了一份信任。不是成了夫妻了就什么都什么都一樣了,我怎樣,你就得怎樣,哪有這樣的道理?我們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間的時候,能不打擾就不打擾。而真正意義上友好的夫妻,和睦的夫妻,心理上是沒有距離的。這份無距離正是適度有距離的結(jié)果。
我跟那些有了孩子的員工說,你希望你將來的孩子什么樣?為了孩子,我們要委屈一下,重新做自己。讓她的眼睛看到的都是媽媽這樣美好,媽媽這樣的笑容。你用一切的行動,語言,不斷往他的眼睛,展示尊敬、笑容,像一幕幕電視似的,你想,孩子將來會怎么樣?兒子說從來沒見過我們紅過臉,真的,我們很少紅臉。即使紅了,也不讓他看到。我跟我的芳子姑娘說,每天出門先對著鏡微笑;每天回家,也先對著鏡子微笑,假若你苦著臉,家里人一看,氣氛就不一樣了。 一個家庭的文化,一個企業(yè)的文化,不是喊出來的,都是一點一點做出來的,是每個人的一言一行體現(xiàn)出來的。 有個故事,說的是有座山上兩個廟,一個廟里每個和尚之間和和睦睦,喜喜樂樂;而另一個廟里整天你吵我冤,相互指責,不得安寧。于是,這個不和睦的廟里的住持,就去見和睦的廟里的住持,想取取經(jīng)。和睦廟里的住持迎出來,恰在此時,一個小和尚從外面跑進廟來,“啪”地一聲,小和尚摔倒在地。原來正在打掃衛(wèi)生的和尚,剛把地上潑上了水。住持快走幾步,扶起了小和尚,說:“你看都怪我沒有看見水,也沒早提醒你。”掃地的和尚跑上來,一個勁地道歉:“都怪我,都怪我不該這個時候把水潑地上。”小和尚一邊擦著手上的泥,一邊說:“是我自己不小心,沒關系,沒關系。”看了這一幕,不合廟里的住持明白了。 每個人的言行,都是共處環(huán)境的和諧因子。一個家庭的和睦與否,和一個廟的狀況,是一樣的。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愿望,希望獲得愛,表達愛。愛不僅僅停留在我們的思維中,他應當轉(zhuǎn)化成一種行動。但誰先開這個口?誰先來做這件事?還是先讓咱們女人來做吧。讓我們自己先把家人的無私地愛放射出去,用自己的微笑,內(nèi)心的陽光影響家庭的環(huán)境。 “不論是國王還是百姓,能在自己的家庭中找到和平的,就是最幸福的人。” 偉大的歌德說了一句多么樸實而偉大的話!
|
|
|
來自: 清風秋水 > 《養(yǎng)生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