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羲之《蘭亭集序》原文、譯文、注釋
《蘭亭序》為文章,清新優(yōu)美;《蘭亭序》為書法,遒勁飄逸?;蛟S其法帖難見原貌,或許其真本經(jīng)歷不凡,千百年以來(lái),被譽(yù)為“天下第一行書”,成為歷代書家心摹手追之經(jīng)典珍奇。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于浙江山陰之蘭亭“修祓禊之禮”, 眾人詩(shī)作集冊(cè),由王羲之作序,因名《蘭亭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集序》、《臨河序》、《禊序》、《禊貼》。法帖相傳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 據(jù)唐何延之《蘭亭記》云:王羲之揮毫作序時(shí),“乃有神助,及醒后,他日更書數(shù)十本,無(wú)如祓禊所書之者”。王羲之揮毫之時(shí),或許身臨山水佳境而忘卻煩惱;或許沉湎真摯友誼而心情愉悅,或許酒助豪放而壯思逸興,《蘭亭序》墨跡堪稱絕妙,甚為王羲之及家人所診視。 此后,三百余年間,雖滄海桑田,王氏后人歷代傳承,至七代孫智永,而智永已皈依佛門為僧,臨終將《蘭亭序》帖授于弟子辯才。唐太宗得知,派人往永欣寺,請(qǐng)辯才進(jìn)宮,三番問之,辯才均稱,確曾有幸目睹之,而先師圓寂后,《蘭亭序》貼已不知去向。 唐太宗遂謀于侍臣,推蕭翼“出山”。蕭前往永欣寺,詭稱北方商人,常與辯才晤談,乃至飲酒賦詩(shī),成為“莫逆”。蕭伺機(jī)曰:“《蘭亭序》已不復(fù)存在,現(xiàn)存者僅為臨本耳!” 辯才遂將真跡取出,坦言:此乃禪師臨終親授之。蕭仍偽稱非“真跡”。一日,蕭趁辯才外出之際,終將其真跡裹攜而去。 唐太宗酷愛王羲之書法,以此帖為王書第一,玩賞一生,曾命侍臣臨摹分賜親貴近臣。后太宗死,以真跡殉葬,《蘭亭序》真跡亦別于人世。今人觀之《蘭亭序》墨跡者,均為后人摹本或刻本。摹本以唐馮承素之“神龍本”為最精,刻本以唐歐陽(yáng)詢之“定武蘭亭”為最著。或許《紅樓夢(mèng)》因傳本殘缺而令人遐想,或許《蘭亭序》因真跡不見而更讓人仰慕。 下面是王羲之的原文、原圖、和譯文
【原文】 <2>會(huì)(kuài快)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蘇東南部一帶地方。山陰:今浙江紹興。 <3>修禊(xì細(xì)):古代習(xí)俗,于陰歷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為三月三日),人們?nèi)壕塾谒疄I嬉戲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實(shí)際上這是古人的一種游春活動(dòng)。 <4>群賢:指謝安等三十二位與會(huì)的名流。 <5>少長(zhǎng):指王凝之等九位與會(huì)的本家子弟。 <6>流觴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彎曲的水道中任其飄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飲酒。這是古人一種勸酒取樂的方式。 <7>俯仰一世:很快地過(guò)了一生。俯仰,低首抬頭之間,形容時(shí)間短暫。 <8>晤言:面對(duì)面談話。《晉書·王羲之傳》、《全晉文》均作“悟言”,指心領(lǐng)神會(huì)的妙悟之言。亦通。 <9>放浪形骸之外:行為放縱不羈,形體不受世俗禮法所拘束。<10>趣舍:同“取舍”。 <11>老之將至:語(yǔ)出《論語(yǔ)·述而》:“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12>死生亦大矣:語(yǔ)出《莊子·德充符》。 <13>契:符契,古代的一種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為二,各執(zhí)一半,作為憑證。 <14>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回事。語(yǔ)出《莊子·德充符》:“以死生為一條。”又《莊子·大宗師》:“孰知生死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為友矣。” <15>齊彭殤:把高壽的彭祖和短命的殤子等量齊觀。彭,彭祖,相傳為顓頊帝的玄孫,活了八百歲。殤,指短命夭折的人?!肚f子·齊物論》:“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
|
|
|
來(lái)自: 放歌漁者 > 《古典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