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東部 云岡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鑿,東西綿延約一公里,氣勢恢弘,內(nèi)容豐富,是我國最大的石窟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甘肅麥積山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shù)寶庫。現(xiàn)存主要洞窟53個,大小窟龕252個,造像5萬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紀時中國杰出的佛教石窟藝術(shù)。其中的曇曜五窟,布局設(shè)計嚴謹統(tǒng)一,是中國佛教藝術(shù)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jīng)典杰作。1961年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2007年5月經(jīng)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 云岡石窟始建于公元460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由魏孝文帝令沙門統(tǒng)(佛教高僧)曇曜奉旨開鑿?,F(xiàn)存的云崗石窟群分為東、中、西三部分,石窟內(nèi)的佛龕,象蜂窩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鑲嵌在云岡半腰。東部的石窟多以造塔為主,故又稱塔洞;中部石窟每個都分前后兩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頂布滿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補刻的小龕為最多,修建的時代略晚,大多是北魏遷都洛陽后的作品。 ![]() ![]() 山西大同云岡石窟西部 在綿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幾米,小至幾公分,巨石橫亙,石雕林立,蔚為大觀。北魏著名地理學(xué)家酈道元記錄了當年云岡石窟的壯景:“鑿石開山,因巖結(jié)構(gòu),真容巨壯,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所眺”。 ![]() ![]() ![]() 山西大同云岡石窟佛像 整座石窟氣魄宏大,外觀莊嚴,雕工細膩,主題突出。雕塑的各種宗教人物形象神態(tài)各異,有的正襟危坐,栩栩如生,有的載歌載舞,神采飛揚,或擊鼓或敲鐘,或手捧短笛,或懷抱琵琶,悠然自得。這些佛像、飛天、贊助者、供養(yǎng)人的面貌和衣飾上,都留有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勤勞。這些佛像與樂伎刻像,還明顯地流露著異域色彩,在傳統(tǒng)雕刻藝術(shù)的基礎(chǔ)上,吸取、融匯了印度犍陀羅藝術(shù)及波斯藝術(shù)的精華。 ![]() 云岡石窟依武周山南麓的北崖而鑿,東西綿延約一公里,共有大小石窟53個,佛雕51000多尊,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 ![]() 曇曜開鑿5個大石窟(第16-20窟),后人稱為“曇曜五窟”。 ![]() 最大的是第6窟(魏孝文帝時開鑿),由地面到窟頂高達20公尺,中央直立一個寬約60平方米的大塔柱,上連窟頂,整個塔柱和洞壁嵌滿了大小佛龕和多種裝飾,找不出一塊空隙。 ![]() 云岡石窟大部分是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前的作品。佛像的形狀一般是厚唇、高鼻、長目、寬肩,有雄健的氣概,體貌表現(xiàn)了少數(shù)民族的特征。 ![]() 大佛像高大雄偉,顯示舉世獨尊,無可對比的氣概。其它石像,各按品極一個低似一個,全體服從大佛像。再配上飛天和侏儒,為大佛服役。飛天手執(zhí)樂器,飛舞天空,表示在大佛庇蔭下服役的愉快。 ![]() 侏懦身形矮小,軀干健壯,雕刻在龕基、座礎(chǔ)、梁下、柱頂?shù)忍?,用力舉重物,神情仍甚歡喜,表示為大佛服重役是快樂事。大佛象征皇帝,其它各級石像是大小群臣,飛天侏儒是各種服役的奴隸和民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