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摸清豫西地區(qū)蔬菜生產上病蟲發(fā)生危害和農藥使用情況,從而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使得蔬菜上防病治蟲用藥趨于科學、合理,最大限度地減少使用量和用藥次數,確保蔬菜生產的質量安全,從而使廣大居民吃上“放心菜”。我們于2009年1月11—16日對汝陽縣城關鎮(zhèn)武灣村、城東村,上店鎮(zhèn)汝南村,小店鎮(zhèn)小店村的蔬菜大棚和60多個菜農進行了調查,調查與有關試驗研究結果如下: 一、大棚蔬菜病蟲害發(fā)生特點 一是病蟲發(fā)生種類多,危害嚴重,而且病害明顯重于蟲害。汝陽縣大棚蔬菜種植的品種主要是番茄、青枯病、葉霉病、煤霉病、早疫病、病毒病、茄子褐紋病、茄子黃萎病、發(fā)生的害蟲主要有潛葉蠅、盲蝽象、棉鈴蟲、斜紋夜蛾、煙青蟲、紅蜘蛛。其中以斜紋夜蛾、潛葉蠅,發(fā)生普遍,危害嚴重。 二是病害發(fā)生早,發(fā)病快。大棚蔬菜一般于11月中旬前后普遍定植,11月底番茄、黃瓜苗期灰霉病就開始發(fā)病,12月至第二年1月形成來霉病第一個發(fā)病高峰,第二個發(fā)病高峰為2月中下旬至3、4月份(花果期),主要危害幼果、幼瓜,常導致幼果、幼瓜迅速變軟、萎縮、腐爛,表面密生灰色霉層。幼果、幼瓜附著在莖上時,級引起莖部腐爛。病株率和病果率在7—10天內即暴發(fā)流行。因此,茄科類蔬菜的花果期既是病害發(fā)病的高高峰期,更是藥劑防治保護的關鍵時期。 三是發(fā)病重,發(fā)病廣。番茄、黃瓜、茄子的灰霉病發(fā)生最為嚴重,2006年暴發(fā)流行,番茄的病株率為14.5%—65.7%,平均49.75%,病果率21.7%—46.8%,平均35.8%,黃瓜病株率為38.7%—75.8%,平均51.6%,病瓜率25.9%—41.7%,平均34.8%。 四是危害損失嚴重。蔬菜病害不但發(fā)生面廣,發(fā)病率高,而且造成的損失大,番茄、黃瓜、茄子感染灰霉病后,導致植株嫩頭、葉片枯萎死亡,瓜果發(fā)霉腐爛、脫落,品質降低,損失嚴重,有的田塊在番茄青果核桃大小,或黃瓜幼瓜1—2厘米時就被迫拔除改種,一般田塊減產20%--30%,經濟損失慘重。 二、暴發(fā)流行的主要原因 一是氣候條件適宜。由于大棚大多采用雙膜覆蓋,棚內濕度高,白天空氣相對濕度可達80%左右,夜間可達90%以上,而大棚內長時間75%以上高濕,是誘發(fā)茄科類蔬菜灰霉病、霜霉病等多種病害發(fā)病流行的主要原因。同時大棚內晝夜差大,特別是低溫時間持續(xù)越長,發(fā)病就越重。溫度直接影響大棚放風強度,溫度低時,為了保證棚內溫度,常常不通風或縮短通風時間,使得棚內濕度過高,有時相對濕度達到100%,加重了灰霉病等病害的發(fā)生與發(fā)展。 二是用藥品種不合理,大多數菜農對黃瓜、茄子、番茄的灰霉病的發(fā)病癥狀、發(fā)病特點、防治藥劑及使用技術不熟悉,誤認為是霜霉病之類,所用的藥劑為甲霜靈、乙磷鋁、殺毒礬、代森錳鋅、農用鏈霉素等,由于選擇的藥劑不合理,盡管用了多次藥,結果防病效果仍然很差,甚至無效,浪費了藥劑和人力。 三是防治用藥不適時。大棚蔬菜病害多數是高濕條件下易發(fā)生的病害,而且病害一旦發(fā)生后,迅速擴展蔓延,短期內就暴發(fā)流行,防治過遲后,造成的危害損失嚴重。由于廣大農民普遍不能做到短期用藥,只堅持7天打一次藥,頻繁用藥現象嚴重,一般的用藥都在25次左右,造成畝用用藥成本成本在250—300元,約占蔬菜收入的8%—10%。 三、有效的防治對策 一是改進栽培技術,加強田間管理。在蔬菜苗定植后,采用雙壟覆膜,膜下滴灌技術,減少棚內濕度;中午前后當溫度達到25℃—30℃時,通風降濕降溫,增加二氧化碳,使溫度降到20℃—25℃,濕度降到70%左右。在幼果(瓜)1—2厘米,摘除番茄、黃瓜等幼果、幼瓜上的殘留藥瓣及柱頭,有效防治病害的發(fā)生。 二是加強技術指導,引導菜農科學用藥。在調查中發(fā)現廣大菜農對大棚蔬菜病蟲害的防治技術需求迫切,殷切期望農技人員能送科技到田間、到家中,指導他們選用高效藥劑,進行適期防治,提高防治效果,創(chuàng)造更多效益。因此,我們農技人員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印發(fā)資料、集中培訓、田間指導、咨詢服務、廣播講座,辦黑板報等多種形式,把大棚蔬菜的病蟲害的形態(tài)特征、發(fā)生特點、診斷識別,發(fā)生條件、防治適期、防治方法、對路藥劑及其應用技術送到農民手中,讓他們學會掌握并靈活應用與生產之中;另一方面進一步加強蔬菜病蟲測報,隨時掌握蔬菜病蟲發(fā)生動態(tài),及時向農民提供病蟲信息,供應高效低毒藥劑,開展適期防治,引導菜農科學用藥,提高病蟲防治效果,生產無公害放心蔬菜。 三是選用對路的藥劑,開展適期防治。防治蔬菜病蟲害一定要對癥用藥,特別是防治病藥劑更是如此,只有在病害診斷正確的基礎上,選擇高效對路藥劑,才能保證防病效果。同時,用藥時還要做到適期用藥,防治茄科類蔬菜灰霉病等病害的最佳適期為發(fā)病初期,即藥果期。防治灰霉病常用的殺菌劑有4類:第一類是苯并咪唑類。如多菌靈、噻菌類、甲基托布津等。第二類是甲基酰胺類及其它有機雜環(huán)類殺菌劑。如腐霉利、異菌脲等。第三類是氨基甲酸酯及其復配劑。主要為乙霉威、硫菌霉威、多霉靈等。第四類是抗菌素類殺菌劑。如多抗霉素、抗霉菌素120、武夷霉素、特立克等。 四是改進施藥技術,提高防治質量。 大棚內茄科類蔬菜灰霉病是高濕型病害,為了有效控制病害的發(fā)生發(fā)展,降低內濕度相當重要,除搞好大棚適當通風降濕外,大棚內最好選用煙熏劑防治,盡量少用噴霧方法,即使要選擇噴霧時,最好選用低容量噴霧,即選擇0.7—1.0毫米的噴水片,替代常規(guī)的1.3毫米的噴水片,藥液霧滴細,粘著力強,植株接觸的藥液多,防治效果好,用水量為30—40公斤。同時,對茄科類蔬菜的灰霉病等病害要在花果期連續(xù)用藥3—4次,間隔7天用藥一次;選擇不同藥劑品種,交替輪換使用,確保防治效果,延緩病害抗藥性的產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