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鲇
簡介 海鲇(海鯰科)Arius thalassinus
地方名:赤魚、青松魚、成魚、成仔、黃松、油松、尖珠、光魚、骨魚。
形態(tài)特征體長形。前部寬闊、后部側扁,一般體長 60~80厘米、 體重2000~3000克,大者可達9000克、頭大且平扁,眼較小,眼間隔寬而平坦、口大。下位,在口角外形成較厚的唇褶。腭骨牙呈絨毛狀每側3群。有觸須3對,上頜1對較長,下頜2對較短、體裸露無鱗、皮膚光滑側線明顯且平直。體背部深綠色,腹部銀白色。背鰭位于胸鰭后上方;背鰭、胸鰭各有一硬棘,棘的前后緣有鋸齒;尾鰭深叉形呈灰黃色;其他各鰭均為淺紫色。產(chǎn)地、產(chǎn)季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國產(chǎn)于南海和東海,尤以南海產(chǎn)量較多。主要漁場在北部灣,漁期為3~6月份。為暖水性底層魚類,常在緩流的泥沙底活動,主要以甲殼類、貝類等以及小魚為食。在生殖季節(jié)結成大群,游向沿岸和河口淺水產(chǎn)卵。在北部灣,雷州半島西岸外有其主要產(chǎn)卵場。產(chǎn)卵期為3~5月。懷卵量200~300粒。卵大,直徑平均約12毫米,重約1克,沉性。雄魚有口內孵卵育仔習性。經(jīng)濟價值為南海一般的經(jīng)濟魚類之一,每百克肉含蛋白質 17.2克、脂肪 2.7克、由于肉質欠佳, 一般多加工成威于品,但其卵特大,經(jīng)濟價值高。 為北部灣重要漁獲物之一。肉質較粗硬,可鮮食,一般多加工制成咸干品。 中國南北海區(qū)產(chǎn)有中華海鲇;南海產(chǎn)有硬頭海鲇。兩者腭齒均呈粒狀,前者每側只有1群,后者則有前后兩群。 鯰魚屬鯰目,與脂鯉、鯉和一些鯉科的小魚有親緣關系。有些魚類學家認為它們可以歸為同一骨鰾總目;有些魚類學家認為它們應屬于骨鰾目下面不同的亞目,鯰魚屬于鯰亞目,脂鯉、鯉和鯉科小鯉魚屬于鯉亞目。 鯰魚的特點是嘴邊長有像貓的胡須一樣的觸須,起碼在上顎上方有一對,有的嘴邊還有一對,有的下顎還有一對。許多鯰魚背上有脊骨,有胸鰭。它們的脊骨上可能有毒腺,被刺中會感到疼痛和傷害。所有的鯰魚都沒有魚鱗,它們的表皮赤裸,或者覆蓋著骨質的盾片。 現(xiàn)存的鯰魚大約有2500種,分別屬于30個科。大部分棲息在淡水中,屬于海鯰科和鰻鯰科的鯰魚則在海中棲息。淡水鯰魚廣泛地分布于全世界各種各樣的淡水區(qū)域。從穿過山脈水流湍急的河流,到緩緩流淌甚至靜止不動的湖水,都可以看到它們。海水鯰魚則棲息在熱帶地區(qū)的海岸附近。鯰魚喜歡潛游水底,晚上比白天更為活躍。它們多數(shù)什么樣的動物和植物都吃。鯰魚雌雄都承擔養(yǎng)育后代的義務,如褐色大頭鯰魚還會挖洞來撫養(yǎng)和保護它們的子女。雄性海鯰魚會把彈球般大小的卵,還有剛孵出來的小魚含在口中,寶貝之極。 各種鯰魚在身長和體重上的差異比較大。最小的一種鯰魚身長只有4~5厘米,而歐洲的一種大鯰魚體長可達4.5米,體重可達30O千克,差異之大可見一斑。許多人喜歡飼養(yǎng)體型較小的鯰魚。多種體型較大的鯰魚可以食用,是人們垂釣的目標和飯桌上的菜肴。如身長達1.5米,體量可達68千克的藍鯰魚;身長達1米,體重可達12千克的淡水鯰魚;它們都是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墨西哥灣一帶居民的主要食用魚之一。
鲇形目(Siluriformes)是魚綱中很多種淡水魚的通稱,通常稱為鯰魚。是硬骨魚綱的1目。
世界七大洲,除南極洲之外,到處都有鯰魚。有幾種鯰魚是海魚。這類魚有大有小,包括世界最大的淡水魚,長達5米,重330千克,也包括一種很小的寄生鲇魚,成體小于10毫米,是最小的脊椎動物。這個目包括35個科,但是現(xiàn)在分類表還在變動,大約有2855種,相當1/4的淡水魚,1/10全部魚綱的種類。 鲇形目的魚除了電鲇科以外,其他種在第一背鰭和胸鰭上都有一根刺,有的種類的刺有相當厲害的毒。
鯰魚沒有魚鱗。一般都有須,和其他淡水魚不同,鲇魚都是夜行動物,主要感覺器官不是依靠視覺,主要依靠觸
須或其他感覺器官。一般為雜食性,也有幾種食物單一,如寄生鲇只食動物血。
鲇魚是一類主要食用魚,在亞、美、非洲,都有很多人養(yǎng)的鯰魚場,出品食用。
“鲇”常寫作“鯰”。因兩頷多具發(fā)達的須(多者4對),在過去分類系統(tǒng)中被稱為絲頜類。又因鰾借一列韋氏小骨與內耳相連,而和鯉形目、鮭鯉目及電鰻目一起組成骨鰾類。魚體大多裸露無鱗,
有的被以骨板。頭骨無頂骨,下鰓蓋骨等。上頜骨一般退化變小,無齒,僅作為上頜須的須基。第二、三、四節(jié)椎骨愈合為復合椎骨,第一及第五節(jié)椎骨常分別固連或愈合于其前后。齒發(fā)達。眼小。胸鰭及背鰭常有用于自衛(wèi)的硬刺,刺基分別與喙骨或背鰭基板形成特殊的制動裝置,一旦豎起,外力不易使之復原。脂鰭常存在。
本目均為底棲肉食性魚類,很多是重要的食用魚,也是一般的游釣魚。歐鲇個體最大,長達3米以上,重約250千克。目內大多為刺毒魚類,背鰭以及特別是胸鰭的硬刺附有毒腺,可致傷痛。鰻鲇尤毒,可致人死。南美毛鼻鲇科有些種類可在魚類或其他動物體上營寄生生活,長不到50毫米的寄生鲇能鉆入在河中洗澡的人的尿道。
世界有31科約2200種。絕大多數(shù)生活于淡水,僅海鲇科廣布于熱帶和亞熱帶海域,鰻鲇科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近海,大洋洲只有以上2科;南美洲有13科;亞洲有12科;非洲有6科(其中3科與亞洲共有);北美洲只有貓鲿科,39種;歐洲無特有科,僅有鲇科的2種。中國有11科近100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