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筆:探訪神秘的北極點
“難道這里就是北極點?難道地球最北頂點的所在地竟是這樣一番景象?”坐在“海豚”直升機上,一邊不停地對著窗外拍照,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問自己。 此前,曾經想象過無數次的北極點,應該是被大面積的白色海冰嚴嚴實實地覆蓋住。因為在我國前三次北極考察中,“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越往北航行,海冰越多、“路”越難走,北極點似乎應該是海冰最為厚實、最為堅硬的地方。 今年,中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在北冰洋支離破碎的海冰中“見縫插針”,8月20日一舉挺進到北緯88度22分,這是中國船舶目前所到達的最高緯度。考察隊領隊吳軍和首席科學家余興光帶領12名考察隊員,分兩批乘直升前往北極點進行科學考察。這是中國歷次北極考察中首次前往北極點,隨隊記者也一同前往見證記錄這一歷史時刻。 在北冰洋難得一見的陽光燦爛好天氣中,“海豚”直升機一路北上直奔北極點。鳥瞰北冰洋,眼前哪里有什么想象中的一望無際白色冰原!一路所見的,依然是無數塊支離破碎的海冰漂浮在深黑色的海面上,看上去猶如一幅巨大的天然畫卷。“畫卷”中大大小小的浮冰不僅四分五裂,而且布滿了斑斑駁駁的冰上融池,簡直令人擔心飛機無法在冰面上著落。 一個多小時的飛行后,GPS顯示北極點快到了! 圍繞著北極點附近的一塊平整浮冰,“海豚”直升機盤旋下降。那一瞬間,出于多年職業(yè)習慣,對經緯度極為敏感的“雪龍”號船長沈權一直注視著手中的GPS儀器。“只見GPS上顯示的經度在飛快地跳動,一轉眼就從東經跳到西經,又從西經跳到東經,實在是平生從未見過的奇異情景,太令人震撼了!”沈權說。 是的,這就是北極點!地球自轉軸穿過地心與地球表面相交、并指向北極星附近的交點,就在這里! 理論上位于北緯90度的北極點,是所有經線在地球最北端的交匯點,這里沒有時差,沒有東、西、北,無論哪個方向都是南。在北極點,一腳可以同時跨越東西兩個半球;繞北極點走一圈,就相當于環(huán)繞地球一周。
因為,要想確認理論上的北極點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不僅是因為方向問題,還因為北極點上的海冰是在不斷地運動漂移之中,冰面上的北極點永遠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大家沒有時間、更沒有精力去尋找理論上的那個無窮小的點。況且,兩個飛行架次在北極點停留的也不會是同一塊浮冰。 來到北極點,大家只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進行科學考察。所有隊員在領隊吳軍和首席科學家余興光的帶領下,爭分奪秒地進行科學觀測和采樣。兩個飛行架次總共在北極點停留不到一個小時,大家在北極點冰面上布放了冰浮標,該浮標將隨冰漂流,實時將氣溫、氣壓、漂流的經緯度等數據通過衛(wèi)星發(fā)回國內接收器,可以隨時監(jiān)測北極點的海冰漂移動向;發(fā)射了先進的拋棄式溫鹽深剖面探測儀,獲取了北極點0~1000米水深的溫鹽資料;同時鉆取了3根冰芯樣品,采集了大量的海冰和海水樣品,沿途還同步進行了海冰分布觀測。 許多考察隊員直到坐上直升機要離開北極點時,才恍然驚覺一直忙于科學考察,以至于忘了在北極點留下一張全體隊友的合影、忘了留下一張寶貴的個人照片、忘了在北極點展示一下單位的旗幟……。 神秘的北極點,為本次考察海冰快速變化和海洋生態(tài)系統響應提供了許多重要的科學資料,同時也給人留下了許多遺憾;神秘的北極點,還沒有讓人來得及細細體會它的神秘之處,就已經要匆匆告別。 有幸跟隨中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探訪神秘的北極點,不僅令人切身體會到我國極地科學考察能力不斷提升,更進一步深化了對北極快速變化的感受,增強了對我國極地考察科學意義的認識。 地球南北兩極,如同兩個巨大的空調“冷凝器”,被大自然“神奇之手”安裝在地球兩端,晝夜不息地冷卻著從赤道上空而來的熱空氣,調節(jié)著全球的熱量平衡,從而深刻地影響著全球氣候變化。 如今,北極海冰加速融化已是全球科學家不爭的事實,連北極點周邊大片海域的海冰都“未融先裂”,驚現一道道數公里長的開闊水域。一旦北極這個“冷凝器”功力下降,將會對全球氣候變化產生什么影響呢? 據科學家研究,在地球形成以來五、六億年的歷史長河中,絕大部分時間里并沒有極地大冰蓋。像現在這樣,地球南北兩端都“頂”個大冰蓋的時期,也不過兩、三百年。而關于當代地球上為什么形成極地冰蓋,其原因至今還只有種種猜想,并沒有公認的理論。 有的科學家認為是因為高原隆升,溫室氣體減少;有的科學家認為原因在于銀河系的大周期、“宇宙的冬天”;還有的科學家認為是美洲的通道和大西洋的洋流,決定著北冰洋和北極冰蓋的歷史。 但是,北冰洋邊上有著世界最大的大陸和最大的大洋,這亞洲和太平洋對于北極冰蓋的演化難道就不起作用嗎?當然不是。 作為北半球國家,北極是我國冷空氣的主要來源地,在北極發(fā)生的任何細微變化,都與我國息息相關。加強北極科學考察,探尋北極冰蓋形成的緣由,深入研究北極海冰快速變化的機理,加強對北極氣候變化的預測,無疑對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