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碑陽:君諱遷,字公方,陳留己吾(1)人也。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興,有張仲以孝友為行,披覽《詩雅》,煥知其祖(2)。高帝龍興,有張良,善用籌策在帷幕(3)之內(nèi),決勝負(fù)千里之外,析珪於留(4)。文景之間,有張釋之(5),建忠弼之謨,帝游上林(6),問禽狩所有,苑令不對(7),更問嗇(8)夫,嗇夫事對。於是,進(jìn)嗇夫為令,令退為嗇夫,釋之議為不可,苑令有公卿之才,嗇夫喋喋小吏(9),非社稷之重,上從言。孝武時有張騫(10),廣通風(fēng)俗,開定畿寓(11),南苞八蠻(12),西羈六戎(13),北震五狄,東勤九夷(14)?;倪h(yuǎn)既殯(15),各貢所有,張是輔漢,世載其德。爰既且(16)于君,蓋其繵縺(17),纘戎鴻緒(18),牧守(19)相系,不殞高問(20)。
孝弟于家,中謇(21)于朝,治京氏易(22),聰麗(23)權(quán)略,藝于從畋(24),少為郡吏,隱練(25)職位,常在股肱(26),數(shù)為從事(27),聲無細(xì)聞(28)。徵拜郎中(29),除谷城長,蠶月(30)之務(wù),不閉四門。臘正之祭,休囚歸賀(31)。八月算民(32),不煩於鄉(xiāng)。隨就虛落(33),存恤(34)高年。路無拾遺,犁種宿野。黃巾初起,燒平城市,斯縣獨全。子賤孔蔑(35),其道區(qū)別,尚書五教(36),君崇其寬。詩云愷悌,君隆其恩(37)。東里潤色,君垂其仁。邵伯(38)分陜,君懿于棠。晉陽佩瑋,西門帶弦(39),君之體素,能雙其勛(40)。流化八基(41),遷蕩陰令。吏民頡頏(42),隨送如云,周公東征,西人怨思。奚斯贊魯,考父頌殷。前喆遺芳(43),有功不書,后無述焉,於是刊石豎表,銘勒萬載,三代(44)以來,雖遠(yuǎn)猶近。詩云舊國,其命惟新(45)。於穆(46)我君,既敦既純,雪白之性,孝友之仁。紀(jì)行求本(47),蘭生有芬??酸姓?48),綏御有勛(49),利器不覿(50),魚不出淵。國之良干,垂愛在民。蔽沛棠樹,溫溫恭人(51)。乾道不繆,唯淑是親。既多受祉,永享南山,干祿無疆,子子孫孫。惟中平三年,歲在攝提,二月震節(jié),紀(jì)日上旬,陽氣厥析,感思舊君,故吏韋萌等僉然(52)同聲,賃師(53)孫興,刊石立表,以示后昆。共享無祚(54),億載萬年。
上部分釋義:
1、陳留己吾:陳留,郡名,今河南東部。己吾,地名,今河南東南;
2、煥知其祖:明白地知道(張仲)是其遠(yuǎn)祖;
3、高帝:漢高祖劉邦。龍興:喻新王朝的興起。帷幕:此處指軍中的帳幕;
4、析珪:受封。析:中分,一半在天子,一半在諸侯。留:地名;
5、文景:西漢文帝和景帝;
6、上林:苑名,秦曰苑,養(yǎng)禽獸供皇帝春秋打獵;
7、禽狩:以狩為獸。石門頌有“惡蟲弊狩”亦通此例。苑令:指上林;
8、嗇:小氣;
9、嗇夫:苑令以下的小官,此處指上林里養(yǎng)禽獸的小官。喋喋:多言;
10、孝武:漢武帝劉徹。張騫:人名;
11、畿寓:畿宇,疆宇,國土;
12、苞:包括,指勢力范圍所及。八蠻:對南方部族鄰國的鄙稱;
13、羈:ji,平聲,束縛。六戎:對西方部族鄰國的鄙稱;
14、震:通振,震懾,以威力服人。五狄,對西北方部族鄰國的鄙稱。東勤九夷,使東方的九夷來為漢帝國效勞;
15、殯:以殯為賓。賓:曰服之意;
16、爰既且:當(dāng)為爰暨,漢魏碑文中習(xí)語。爰:語氣助詞。暨,及,到;
17、繵縺:即蟬聯(lián);
18、纘:zuan,三聲,繼承。戎:同汝。全句為繼承張家的恢宏的造緒;
19、牧守:州郡的長官,州官稱牧,郡官稱守;
20、高問:崇高的聲譽。問:通聞,聲譽;
下部分釋義
21、中謇:以中為忠。謇:jian,三聲,a,正直;b,口吃,言辭不順;
22、京氏易:《京氏易傳》,西漢京房作;
23、聰麗:聰,察也;麗,思也。全句是善于觀察與思考權(quán)變謀略;
24、藝于從畋:畋,tian(二聲),打獵,此處應(yīng)為“政”,多才多藝。
25、隱練:隱,安也;練,干也;
26、股肱:肱(gong,一聲)。輔佐皇帝的大臣;
27、從事:官名;
28、細(xì)聞:微詞,隱晦的批評;
29、郎中:官名;
30、蠶月:夏歷三月;
31、臘正之祭,休囚歸賀:臘祭百神,縱囚歸家;
32、算民:漢代的人丁稅,亦作“算人”,碑中為別體字;
33、隨就虛落:隨時造訪一些林落,虛今作“墟”;
34、存恤:安慰撫恤;
35、子賤:孔子的學(xué)生,孔子嘆息他治理的地方太小。蔑:小也;
36、尚書五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37、詩云愷悌,君隆其恩:愷悌君子,溫和樂觀而又簡樸平易近人;
38、邵伯:即召伯,西周時人;
39、晉陽佩瑋,西門帶弦:韋,碑作瑋,牛皮條,取其柔韌之意,弦門弦;
40、君之體素,能雙其勛:體素此處指氣質(zhì);
41、流化八基:廣布教化八年?;?#8220;期”;
42、吏民頡頏:吏民上下奔走;
43、前喆:喆同哲,前輩的哲人;
44、三代:夏,商,周;
45、詩云舊國,其命惟新:至周文王,周乃成為新國;
46、於穆:贊嘆詞。於,嘆詞;穆,美;
47、紀(jì)行求本:求有釋“來”,誤。言紀(jì)其行而求其始也;
48、克岐有兆:克岐謂漸能行走,后多借以形容幼年聰慧。有兆,有預(yù)兆;
49、綏御:綏,安也。御,治也;
50、覿:di,二聲,相見,覿面;
51、蔽沛棠樹,溫溫恭人:應(yīng)作蔽芾,幼小貌。溫溫,和柔貌。恭人,謙恭之人。
52、僉:qian,一聲,全都;
53、賃:租,租房,租車,出工;
54、祚:福,皇帝的地位。
先生名字叫張遷,字公方,是陳留郡己吾(地名)的人。先生的祖先出自周朝。周宣王使周朝由衰弱變?yōu)榕d盛,那時,就有個叫張仲的人,以孝惕和交友為做人的準(zhǔn)則,批閱《詩雅》。現(xiàn)在可以清楚地知道,張仲就是張遷的祖先。 漢高祖劉邦建立了漢朝,張良在軍營中,運籌于帳幕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受封在留(地名),為留侯。 漢文帝和漢景帝之間,有個叫張釋之的人,為朝廷創(chuàng)建了忠誠輔弼的策略。有一次,皇帝游上林苑,詢問上林苑的苑令,有關(guān)上林苑飼養(yǎng)的禽獸的事。上林苑的苑令答不上來。皇帝又問上林苑里負(fù)責(zé)飼養(yǎng)禽獸的嗇夫,嗇夫詳細(xì)的回答了皇帝的問題。于是,皇帝就將嗇夫提升為上林苑的苑令,原來的上林苑的苑令,被貶為飼養(yǎng)禽獸的嗇夫。張釋之認(rèn)為這樣處理不可以,他對皇帝說,原來的上林苑的苑令有公卿的才干,而飼養(yǎng)禽獸的嗇夫,只是喋喋不休的小吏,并非國家需要的重臣。于是,皇帝就聽從了張釋之的建議。 漢武帝時,有個叫張騫的人,將中國的風(fēng)俗傳播到了西域各地,開拓了漢朝的疆土,在南方,包括了八蠻等國;在西邊,束縛了六戎等國;在北方,震懾了五狄等國;在東方,臣服了九夷等國。荒涼偏僻地方的國家和部落,都來臣服,進(jìn)貢各自國家的所有。張騫輔佐漢朝,人們世世代代都銘記他的功勞。 到了張遷的時候,繼承了張家恢弘的造緒,繼承了牧守的職位,沒有辱沒張家崇高的聲譽,在家中,極盡孝悌;在朝廷,忠誠正直。研究<<京氏易>>一書,善于觀察與思考權(quán)變謀略,多才多藝。 張遷年輕的時候做郡吏,在職務(wù)上盡職盡責(zé)。常常做為輔弼皇帝的大臣,幾次擔(dān)任皇帝身邊的從事這一職務(wù),從未有人批評過他。 后來,張遷做到了郎中,到谷城做長官。夏歷三月農(nóng)忙時,四門不關(guān)閉,以方便人們勞作。臘月過年祭祀祖先時,他讓獄中的囚犯回家祭祀祖先。八月里征收人頭稅,從沒有到村莊上驚擾過百姓。隨時造訪一些村莊,安慰撫恤那些上了年紀(jì)的人。把當(dāng)?shù)刂卫淼穆凡皇斑z,犁地種田,露宿于野。 黃巾起義剛開始時,燒毀了許多城市,惟獨谷城得以保全??鬃釉f子賤所在的地域及其氣量太小,而張君與他完全不同?!渡袝份d有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教,張君最崇拜其寬容;《詩經(jīng)》講愷悌和樂,張君受其恩惠最深;東里子產(chǎn)以潤色文章著名,而張遷最愛的是其“仁”字。召公分主陜地以西,他在甘棠樹下留下善政美名,張君之美名,亦不相讓或猶過之,昔日晉陽(董安于)性急,故佩韋(皮繩)以自警;西門豹性緩,則帶弓弦作為鑒戒,而張君素質(zhì)很好,能兼二者之長,張君之善流美八載,現(xiàn)在改任蕩陰縣令,吏民奔走相告,送別者多如云涌。周公東征三年,西人懷著哀怨思念,奚斯曾作《魯頌》贊魯,正考父作《商頌》歌殷。前代的賢哲已有頌德之遺芳,有功不記,后人就很難再寫。于是現(xiàn)在就刊石豎碑,以流傳萬載。三代(夏、商、周)情況,雖然時代很遠(yuǎn)(由于有頌詞傳世)又覺得很近。《詩經(jīng)》所載都是舊事,我們所云,卻是新聞。 美哉張君!你既交敦厚又單純,你有白雪一樣的本性,又有孝敬父老,尊敬他人的仁德。紀(jì)其行而求其本,就像蘭花生來就有香味。能夠預(yù)知因有征兆。安撫治理卓有功勛,事良策不輕顯露,就像魚兒潛藏深淵。國家的棟梁,為民所愛,就像周人愛護(hù)召伯虎的棠樹。樹雖弱小卻溫馨宜人,天乾之道不會有錯,惟有善良才為人親近。受此福祉,應(yīng)像南山一樣永恒。祝其官祿無窮,并傳至子子孫孫。東漢靈地中平三年,干支為丙寅,二月初見打雷之月,時在上旬,正是陽氣上升,陰氣下沉的轉(zhuǎn)變之際,為了感謝舊時明君之恩德。故吏人韋萌等人,眾口同聲,一致同意雇用石工師傅孫興,刻石立碑,以告示后人,共享天賜之福,直至于千秋萬代。
碑陰:故安國長韋叔珍錢五百 故從事韋□□錢五百 故從事韋元雅錢五百 故從事韋元景錢五百 故從事韋世節(jié)錢五百 故守令韋叔遠(yuǎn)錢五百 故守令范伯犀 故吏韋金石錢二□ 〔故〕督郵范齊公錢五百 〔故〕吏范文宗錢千 故吏范世節(jié)錢八百 故吏韋府卿錢七百 故吏范季考錢七百 故吏韋伯臺錢八百 故吏范德寶錢八百 故吏韋公?錢五百 故吏氾定國錢七百 故吏韋閏德錢五百故吏孫升高錢五百 故吏韋公逴錢七百 故吏韋排仙錢四百 故吏范巨錢四百 故吏韋義才錢四百 故吏韋輔節(jié)錢四百 故吏韋元緒錢四百 故吏韋容人錢四百 故從事原宣德錢三百 故吏韋公明錢三百 故吏范成錢三百 故吏韋輔世錢三百 故吏范國方錢三百 故吏韋伯善錢三百 故吏氾奉祖錢三百 故吏韋德榮 故吏范利德錢三百 故吏韋武章 故吏騶叔義 故吏韋宣錢三百 故吏韋孟光錢五百 故吏韋孟平錢三百 故守令韋元考錢五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