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zhuǎn)]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從“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塵,莫使惹塵埃。” 要時時刻刻的去照顧自己的心靈和心境,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抗拒外面的誘惑和種種邪魔……一種入世的心態(tài), 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一種出世的態(tài)度。 再到“我本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看破、放下后的頓悟,都告訴我們“境由心生”的道理,還有“心能轉(zhuǎn)境”的大境界。 一切的一切都不可執(zhí)著。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lǐng)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參悟不透...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并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里會染上什么塵埃? 現(xiàn)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我曾經(jīng)思考過一個問題: 人覺得一個東西好吃,事實上嗅覺比味覺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這樣嗅覺靈敏的生物,在飲食上遠比我們快樂 這樣的想法到底對不對?..如果錯了..錯在哪里?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nèi),常拂之,心凈無塵; 塵在內(nèi),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 正如慧能所說的 仁者心動 又如道家所說的 道可道非常道,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 道家則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 而說的是一種超脫, 卻不是刻意的尋求 主旨在心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五祖弘忍要求大家各寫一偈來確定接班人,奪冠呼聲最高的神秀寫的是“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當(dāng)時慧能還是個勤雜人員,還不識字,找了個小沙彌給念了一遍,然后就說出了那個現(xiàn)在很知名的偈子(還得找人幫著寫在原作邊上),五祖看了之后輕描淡寫的說了一句“該同志尚未悟道,擦了吧”,但是半夜把慧能叫來上了一課小灶(有點西游記的意思),然后為了避免紛爭,傳了學(xué)位就讓六祖趕快帶了衣缽溜了! 這四句主要講的是要人們懂得放下,也就是佛經(jīng)中說的四大皆空,但是又不執(zhí)著于空! 前兩句只不過借菩提樹和明鏡來講明:不要執(zhí)著與事物。后兩句講自己的境界,明明想得道,但是太執(zhí)著于道,反而與道越來越遠。禪宗主要闡述了人人皆有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還記得馮龔相聲里說到:女人一輩子也聽不夠的是“我愛你”三個字,《過把癮》里的杜梅拿刀架在方言的脖子上就是為了聽他說這三個字!沒錯,包括我在內(nèi)的很多女性朋友都很愛聽這三個字,而且是百聽不厭。每個女人都希望有人愛她,但是其實這些只是形式而已!真正的愛往往都是很深沉的,是把愛放在心里的! 這種愛,是沉靜;是一種內(nèi)蘊深厚,雋永深沉的愛。它沒有曇花一現(xiàn)的驚艷,沒有“山無棱,天地絕,乃敢與君絕”的壯烈誓言。這是一種真真切切,實實在在的愛;是攜手一起慢慢變老,共守日落日出從容的愛。這種愛,是流瀉指間清逸舒緩的琴音,滌蕩浮躁的靈魂,舒展紛亂的心情,梳理出沉靜平和的人生。 太熱烈奔放的愛總是易于枝頭凋落,而平和沉靜的愛卻是暗香持久,心香永恒。當(dāng)火焰般燃燒的愛情化為灰燼,當(dāng)愛情的潮水慢慢消去,守望在那里的,依然是一顆寬大博愛的心,包容接受撫慰著那顆傷痕累累的心。 當(dāng)然,沉靜的愛絕不是沉悶的愛。那是心靈的守望,是一種心底深處深藏的真切牽掛。似清風(fēng),如明月,美麗而不媚俗,平和而不平庸,平靜卻不沉悶。透過愛的清清溪水,你會看到細石粒粒,看到游魚歡快地在溪水中游來游去。這種沉靜的愛所蘊含的美麗,是要用一輩子用心去讀的,才能在平淡真實中讀出鮮活和感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