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后宮妃嬪的名稱及排名順序 一、清朝后宮嬪妃的名稱
清后宮制度規(guī)定,皇帝大婚之前,選八位比皇帝大的宮女,供皇帝進御,即獻身皇帝。八位宮女都有名分,授以宮中四個女官的職銜:司賬、司寢、司儀、司門。
清太祖初起時,宮闈未有位號,俗稱妃為“福晉”。清朝在關外太祖稱帝之前,對于國君的后宮尚無一套完整且系統(tǒng)化的編制,因此后宮位號都很簡單:國君之正室稱大福晉 ,嫡娶的大福晉稱嫡福晉,國君之繼室稱繼福晉,國君之側室稱側福晉,出身較低的側福晉稱庶福晉。 崇德改元,五宮并建,位號既明。在清太宗于關外盛京稱帝建國號大清時,同時訂立了五宮制(又被稱為崇德五宮):中宮為清寧宮皇后,并以大福晉博爾濟吉特氏正位中宮;東宮為關睢宮宸妃;次東宮為麟趾宮貴妃;西宮為衍慶宮淑妃 ;次西宮為永福宮莊妃。 順治十五年,采禮官之議:乾清宮設夫人一,淑儀一,婉侍六,柔婉、芳婉皆三十;慈寧宮設貞容一、慎容二,勤侍無定數(shù);又置女官。循明六局一司之制,議定而未行。 康熙以后,典制大備?;屎缶又袑m;皇貴妃一,貴妃二,妃四,嬪六,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shù),分居東、西十二宮。東六宮為景仁、承乾、鍾粹、延禧、永和、景陽宮,西六宮為永壽、翊坤、儲秀、啟祥、長春、咸福宮。諸宮皆有宮女子供使令。每三歲選八旗秀女,戶部主之;每歲選內(nèi)務府屬旗秀女,內(nèi)務府主之。秀女入宮,妃、嬪、貴人惟上命。選宮女子,貴人以上,得選世家女;貴人以下,但選拜唐阿以下女。 清朝在康熙以后,才典制大備,后宮號位定制嚴明。皇帝的正妻稱皇后,居中宮,主內(nèi)治。以下為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嬪六人,分居東西十二官,協(xié)助皇后主內(nèi)治。嬪以下還有貴人、常在、答應三級,均無定額,隨居東西各宮,勤修內(nèi)職。不過,縱觀清朝歷史,除皇貴妃、貴妃之外,也還有其他妃號,如莊妃、瑾妃、珍妃等。 二、清朝的后宮同輩情形 皇后(大太太,一人,可分宮女十人),其次為皇貴妃(大姨太,一人,可分宮女八人) 其次為貴妃(二姨太,二人,可分宮女八人),其次為妃(三姨太,四人,可分宮女六人),其次為嬪(四姨太,六人,可分宮女六人),其次為貴人(五姨太,人數(shù)不定,可分宮女四人),其次為常在(六姨太,人數(shù)不定,可分宮女三人),其次為答應(七姨太,人數(shù)不定,可分宮女二人),最后為宮女。宮女最特別,她們的地位是丫鬟,除非被皇帝看中,并且“幸”過,她們到了二十五歲,可以退回本家,另行出嫁,同時期官女的平均數(shù)目,在清朝最少,約兩千以下。 在這方面,清朝比起來最有“仁政”。因為,比起唐玄宗的四萬宮女來,當然是“仁政”。宮女可以升級,但很難跳級。婢作夫人,要慢慢來。選進來的秀女就不同。宮女要升到貴人或嬪,得經(jīng)過做答應和常在的階段,秀女則一進來,便可做到貴人以上。例如宣宗道光皇帝的和妃,就是由宮女科班出身的;文宗咸豐皇帝的貴妃(后來的慈禧大后),就是由秀女一做便是貴人,由貴人升為嬪,做嬪時候生了兒子(后來的穆宗同治皇帝),皇帝一高興,再把她升為妃,以至貴妃(大家稱為懿貴妃)。 除宮女以外,其他的都是皇帝正式姨太太,永遠不能脫離宮廷。她們中間,嬪以上分居東西十二宮,各有專房,貴人以下就分配給她們一起住。 三、等級排列(按先后順序) 皇后 皇貴妃 貴妃 淑妃 德妃 賢妃 惠妃 麗妃 華妃 妃 側妃 嬪 (順儀 順容 順華 、修儀 修容 修華 、充儀 充容 充華 ) 貴人 常在 答應 秀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