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所擁有的知識并不取決于你記得多少,而在于它們能否在恰當?shù)臅r候被回憶起來。 讓我稍微說得更詳細一點:學習新知識并將其存放于大腦中,最終的目的是要在恰當?shù)臅r候能夠想得起來去使用。因此,學習的有效性顯然應該這樣來衡量:當遇到需要用到學過的知識的時候,相關的知識是否會自動從你腦海中“蹦”出來,最起碼——能否通過有意識的搜索將它們提取出來。 這可不像它聽上去那么簡單,否則就不會有“掉書袋”、“讀死書”這種修辭手法了。 為了更深入地說明這一點,以下是幾個著名的關于學習與記憶機制的實驗: 《找尋逝去的自我》上提到這樣一個例子: 假設這樣一個任務:給你一個單詞(如brain),要你尋找它的押韻單詞(如train)。一段時間之后問你記不記得當時給你的單詞是什么了。你可能會不大記得了?,F(xiàn)在,如果當時不是要你尋找押韻單詞,而是要你聯(lián)想該單詞的含義或功能(如brain的功能),那么你事后回憶起來當時是什么單詞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對此一個靠譜的解釋是:后一種記憶編碼方式(稱為精細編碼)提供了更多的提取線索。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任何一個線索被觸發(fā)都可能順藤摸瓜地拎出整條魚記憶來。 一個非常類似的實驗是這樣進行的(忘了出處了,順便請教知道的同學:)): 給出同樣一組單詞,讓一組被試數(shù)一數(shù)每個單詞有多少個音節(jié),讓另一組被試閱讀單詞的含義(或者設想單詞可以被使用在哪些場景中),之后讓兩組被試回憶列表上的單詞,猜哪一組能夠回憶出更多? 這是一個被廣為認可的記憶機制,即:我們在記憶的時候?qū)⒃S多線索(例如當時的場景、問題的背景,甚至所處的語言環(huán)境、空間位置)一并編碼進了記憶,事后能否提取出這段記憶嚴重取決于提取線索是否豐富、以及在回憶的時候是否重現(xiàn)了記憶時的線索。 | 
|  | 
來自: yangdaquan > 《我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