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人類最關心的問題,莫過于離體的精神(靈魂)還能存在嗎?可以打個類比,一部小說是由字詞組成的,但小說也完全可以以聲音的形式儲存到磁帶上,或譯為密碼用穿孔機打在卡片上,或變?yōu)閿?shù)字存到計算機里。大腦死亡之后,精神能夠轉(zhuǎn)移到另一個機制系統(tǒng)里繼續(xù)活下去嗎?這在原則上是可能的。當然,這是我們?nèi)祟惖囊粠樵浮?/font> 從生死線逃脫而出,人生頓悟!人的生命原來如此脆弱,分秒間便可絕塵而去。而有時人的生命力和精神意志力,又異常地頑強!鬼門關拽不動怎么也拽不走。命硬的,命薄的,人與人之間,差別如此之大,不得不感嘆大自然之“鬼魅”。 那么,人,人類,究竟是“誰”?由何而來?將走向哪里?這個古老又永恒的話題,近期,始終在我腦海里回旋…… 顯然,達爾文的進化論,不可能是回答這一問題的正解??铸堅诘厍蛏线M化了數(shù)億年,為何未進化出人類級別的智慧與思想?而人類總共進化史才300萬年左右,什么飛機、坦克、艦艇、原子彈、電力、電腦、醫(yī)藥……樣樣都會發(fā)明與制造。“相對論”、“量子引力論”、“超弦論”﹑“M-膜論”等等,這些人類智慧的超級思想理論,更是一一應運而生。 記得,曾經(jīng)不止一個科學家懷疑過,認為人類進化史程中,其思想與精神的產(chǎn)生,可能來自于太陽系之外的宇宙事件干預,乃突變案例。人類便從此具有兩個生命體:一個是肉體生命體,一個是精神生命體。為此,本人在康復期間,苦讀一系列“第一推動”科學叢書。英國物理學家保羅·戴維斯的新物理學理論,用“整體論”對人類生命這一奇跡的闡述,明顯比傳統(tǒng)的“還原論”合理、精確,令人印象深刻。 我喬汝將盡我所能地,將其思想理論的精髓,予以解讀。 那么,什么是生命? 神學家認為,生命是最大的奇跡,人類生命是上帝的宇宙總計劃中的最高成就。圣經(jīng)相當明確地指出,生命是上帝活動的直接結(jié)果。難道,生命真的是神造的嗎?難道上帝真的不用理會物理和化學定律,把那些由無生命的物質(zhì)組成的分子捏來捏去,造出了第一個活物?從而又巧妙地處理了某種猿一樣的生物的基因結(jié)構,造成了人類? 科學家們顯然不這么認為。科學家認為,生命是自然界中最令人驚訝的“現(xiàn)象”、生命是純粹而復雜的物理和化學活動的結(jié)果。而“人”是長期曲折進化過程的最終產(chǎn)品。 對物理學家來說,生命系統(tǒng)有兩個與眾不同的特征,一是其復雜,二是其組織。即便是單細胞,雖然原始,卻能顯示出任何人工制品無法比擬的復雜和精巧。例如細菌,有復雜的功能和形態(tài)網(wǎng)絡??梢杂枚喾N多樣的方式與其環(huán)境相互作用,它可以四處活動,攻擊敵人,接近或逃避外部刺激,以有控的方式交換物質(zhì)。其體內(nèi)細胞核包含著遺傳“密碼”,使細菌得以進行繁殖并具有全套化學指令,控制自如。細菌的一切行為的化學結(jié)構,是由多達上百萬原子組成的分子,以復雜、高度特殊的方式組合起來。就生命的化學基礎而言,最重要的是核酸分子,即大名鼎鼎的“雙螺旋”形狀的RNA和DNA。 那么,一些無生命的原子湊到一起怎么就成了生命的了?(活細胞里的一個碳原子、氫原子、氧原子、硫原子,與細胞外的原子沒什么兩樣),過去的三個世紀,西方科學思想討論這個問題,主要傾向“還原論”。19世紀的物理學中,生物學們沿著“還原論”的思路,在闡明生命的分子基礎方面,也確實取得了許多重大發(fā)現(xiàn)。 然而,運用還原論引起的惡果,被遭到尖銳批評。許多批評者說,試圖把活的生命生物解釋成不過是偶然事件而胡亂結(jié)合起來的一堆堆無意義的原子,這嚴重地貶損了我們的存在價值。 就生命系統(tǒng)而言,沒有誰否認生物體是由原子集合而成的。但把生物體只當成原子的集合而已,顯然是極不準確的!其可笑程度,正如把貝多芬的交響樂曲,說成不過是音符的集合而已,把大作家的小說,說成不過是詞語的集合而已。 生命的特性,一首樂曲的主題,一部小說的情節(jié),是所謂的顯現(xiàn)性的。其性質(zhì)只有在整體的結(jié)構層面上才能顯現(xiàn)出來。而在部分層次上則是無意義的。部分與整體并不矛盾,是互補的。仔細看看量子理論和相對論,我們就會再次遇到一個系統(tǒng)的兩個不同且互補的描述的概念。 生命是一個“整體現(xiàn)象”。我們不能只是說,一個人不過是一堆細胞而已,而這些細胞本身不過是些DNA之類的片段而已,DNA也不過是成串的原子而已,于是就得出結(jié)論,說生命是無意義的,這是徹頭徹尾的胡話。 解釋生命,惟有“整體論”。 先舉兩個例子,對“整體論”會有直觀的理解。 一,我們習慣于認為個體的螞蟻是首要的生物體。但從某種意義上說,整體的蟻群更是一個生物體。我們自己的身體也是一些“群”,是由在集體的組織中上十億相互合作的單個細胞組成的。眾多細胞之間的聯(lián)系從某種意義上說,要比蟻群中單個螞蟻之間的聯(lián)系更緊密一些,但就分工和集體責任而言,其基本原則顯然是一樣。值得注意的關鍵問題是,正如在一蟻群中存在著顯現(xiàn)的整個特性一樣,在細胞群中也存在著同樣的特性。 若說一蟻群不過是一群螞蟻而已,就是忽視了蟻群行為的實際存在。道格拉斯·霍夫斯塔特《哥德爾,埃舍爾,巴赫》這本不朽的書,其“螞蟻賦格曲”清楚地闡明,群蟻具有一種社會結(jié)構,既復雜又有高度的組織,其社會結(jié)構是以分工和集體負責為基礎的,盡管每一個單個螞蟻,其行為種類非常有限,或許連某些現(xiàn)代的微處理機都不如,但整個蟻群卻顯示出很了不起的智能和目的的層面。建造蟻穴牽涉到龐大而復雜的工程。顯然,沒有一個單個的螞蟻在其腦子里裝有這浩大工程的設計圖。每一個螞蟻都是一架自動機,按程序完成一套簡單的動作。一旦把蟻群看成一個整體,復雜的圖形就顯現(xiàn)出來了。在這整體層面上顯現(xiàn)的特性,如具有目的性的行為、組織——有勞動奴隸、戰(zhàn)爭隊伍、監(jiān)工、皇后等等——整體圖形是顯而易見的。我們用“整體論”或是“還原論”解釋生命,關鍵是你想知道什么。 二,英國神經(jīng)生物學家唐納德·麥克埃在《鐘表形象》這本書中說,廣告是由數(shù)百只時明時滅的電燈組成的,按順序時明時滅的電燈組織了信息。一個電氣工程師可以用電路理論準確而完整地描述著電燈組成的系統(tǒng)。但若說這個廣告因而不過是以復雜電路中的電脈沖而已,這說法就是荒謬的。不錯,使用電路理論進行的描述,就其本身的描述層面而言,既不錯誤,也不是不完整。但這描述卻沒有提到廣告所顯示的訊息。廣告訊息的概念是電氣工程工作范圍之外的東西,只有將組織廣告的幾百只電燈的明滅看成是一“整體”時才能顯現(xiàn)出來。廣告訊息比電路和電燈高了一個結(jié)構層面。它是一個整體層面。 保羅·戴維斯認為,生命的起源一直是個重大的科學之謎。其中心問題是“臨界值”的問題。只有當有機分子變得高度復雜,復雜到一定程度之后,我們才能認為它們是“活的”。它們以一種穩(wěn)定的形式將大量的信息變?yōu)槊艽a,不僅顯示它們有能力儲存復制自己的藍圖,而且它們也擁有實施復制的手段。問題是,普遍的物理和化學過程在沒有某種超自然作用的情況下,怎么能跨越這一“臨界值”呢? 地球年齡大約45億年?;兴l(fā)現(xiàn)的發(fā)達的生命跡象,至少是35億年以前的。也就是說,在35億年之前就存在著某種形式的原始生命。用地質(zhì)學的話來說,當太陽系誕生的陣痛消退之后,生命馬上就在我們這剛冷卻下來的行星立住了腳。這就說明,不管生命的機制是什么,總之這機制是相當有效的。這促使很多科學家得出結(jié)論,認為只要有了合適的物理和化學條件,生命的發(fā)生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1953年,著名的米勒—尤里實驗(他們?nèi)绶ㄅ谥屏说厍蚰菚r的大氣——甲烷、氨和氫,還有一灘水,還有閃電。幾天之后,那“灘水”變成了紅色,里面有很多對現(xiàn)今生命來說是重要的化合物,如氨基酸)。這一試驗支持了這樣一種論點——促使生命出現(xiàn)的東西是:“原始湯”。 原始的地球水分充足,水中有簡單的有機化合物,是由大氣中進行的化學反應形成的。當初的地球,會有無數(shù)的池塘湖泊,那里面也會有各式各樣的反應。經(jīng)過幾百萬年,越來越復雜的分子形成了。最后,越過了“臨界值”,復雜的有機分子隨機自組織就產(chǎn)生了生命! 可是,科學家們只要作一個簡單的統(tǒng)計,很快就會發(fā)現(xiàn),有機化合物自發(fā)組織成DNA,即帶有遺傳密碼的分子,其幾率幾乎是意想不到的小。“原始湯”中的分子隨機地連結(jié)成串組織DNA,這種可能性小的可笑。分子可能的組合方式太多了,偶然碰上一次產(chǎn)生出DNA的機會,實際上是零。 但普里高津的研究表明,如果離開熱力平衡(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熵”,表示空間物質(zhì)的“無序度”是不斷增加的,且能量是守衡的),很多系統(tǒng)就能自發(fā)地將自己組織起來,變?yōu)?#8220;有序”。因此,原始湯不能老在哪里晃蕩。某種外來的影響會打破“熱力平衡”,使原始湯進入一系列越來越復雜的自組織反應。這種外來的影響可能就是太陽,其強有力的輻射流使不平衡(負熵)得以產(chǎn)生,驅(qū)動著現(xiàn)今地球生物圈的,也許就是太陽的輻射流。當然,外來的影響也可能是太陽系之外別的什么東西。沒有人知道到底是什么??傊幌盗凶越M織反應的終端產(chǎn)品可能就是——“DNA”。 DNA產(chǎn)生了,人——也就自然而然通過進化“蹦”出來了! 那么,什么又是精神(靈魂)呢? 生命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產(chǎn)生精神的階梯,也是精神的載體。身體死亡之后,精神還能活下去嗎? 我們最好先在物質(zhì)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間劃定一個明確的界限。物質(zhì)世界充斥著物質(zhì),他們有空間位置,也有諸如廣延、質(zhì)量、電荷之類的特性。這些物質(zhì)的東西并不是靜止的,而是在四處活動,根據(jù)力學規(guī)律在變化著、演化著。物質(zhì)世界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公共的世界,所有人類都可以觀測它。 充斥精神世界的,則不像物質(zhì)的東西而是思想。思想顯然不是處在空間之中。而似乎是具有自己的宇宙的。其宇宙隱秘,任何觀察者無法觀測到。思想也可以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變化,演化,相互作用,也能運動。 但是我們的思想宇宙并不是孤立于我們周圍的物質(zhì)宇宙之外的,而是與物質(zhì)宇宙有著強有力的聯(lián)系的。我們精神借助于我們的感官接收到持續(xù)不斷的信息流。信息流進而產(chǎn)生了精神活動,或是刺激新思想的出現(xiàn),或是重新組織現(xiàn)有的思想。反之,精神世界也通過意志現(xiàn)象作用于物質(zhì)世界。 那么,物質(zhì)作用于精神的機制是什么?精神作用于物質(zhì)的機制又是什么?至今還沒有任何一個科學家能說明白。 既然人類的靈魂不在空間中,那它在時間之中嗎?假如靈魂是我們感覺的源泉,那么我們對時空的感覺也必定包括其中。而且,很多可辨的人類精神過程,明顯是依賴于時間的。如計劃、希望、悔恨、預測等等。 其實,說“存在著海洋”與說“存在著星期日”都是正確的。但是兩者并列起來討論相互關系就沒有意義了。這就好比探討“國務院總理”與“國家憲法”之間是否有過對話,是荒謬的。因為二者分屬于不同的概念層次。 精神與肉體的關系,類似于蟻群與單個的螞蟻之間的關系,類似與英文小說情節(jié)與英文字母表的26個字母的關系。 靈魂在哪里?這就象要找出數(shù)字“7”在哪里,找出貝多芬的交響樂在什么位置一樣,都是理解錯誤。像靈魂、數(shù)字這樣的概念,在空間是找不到的。它們是“整體論”的現(xiàn)象。 大腦是由大約1000億神個經(jīng)元組成的。這些神經(jīng)元整天忙來忙去,也不知道有個什么總體規(guī)劃(就像蟻群中的群蟻一樣)。這就是大腦電化學硬件之物質(zhì)的、機械的世界。另一方面,我們的思想,有感覺有感情,有意愿等等。這高層面的整體的精神世界也同樣不知道大腦細胞,我們在完全不知道神經(jīng)元協(xié)助的情況下,可以舒舒服服地進行思想。但是大腦的低層面是由邏輯統(tǒng)治著,而高層的精神面卻可以是非邏輯的,二者互利,并不矛盾。 我們常說經(jīng)融危機,世界時尚發(fā)生變化,意思是說這些事物依存于時間,卻不能固定在空間的某一位置上,不因此而有意義。同樣,也完全可以說,精神依存于時間,卻在空間里找不到。 人類最關心的問題,莫過于離體的精神(靈魂)還能存在嗎?可以打個類比,一部小說是由字詞組成的,但小說也完全可以以聲音的形式儲存到磁帶上,或譯為密碼用穿孔機打在卡片上,或變?yōu)閿?shù)字存到計算機里。大腦死亡之后,精神能夠轉(zhuǎn)移到另一個機制系統(tǒng)里繼續(xù)活下去嗎?這在原則上是可能的。當然,這是我們?nèi)祟惖囊粠樵浮?/p> 我們注意到,當今物理學家,把時間和空間看成是一塊四維的薄片(或球面),認為有可能還有其他的薄片,與時空薄片不相連,即平行宇宙。靈魂是不是住在另外的某個宇宙里呢?時空還可以被看作是包在一種更高維度的空間里,就像二維的表面包在三維空間里一樣。靈魂是不是會住在更高維度的某一處,而這更高維度的空間,從幾何學上講,仍然是與我們所在的自然空間相近,卻實際不在其中?從這更高維數(shù)的有力位置出發(fā),靈魂可以在不屬于時空的情況下,“附在”時空中的人的肉體上?這一切的一切,至今沒有人能夠說清楚! 人,人類,究竟是誰?從何而來,將走向哪里?相信,伴隨著人類生命之歷程,這個古老而永恒的話題,會永遠永遠地持續(xù)下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