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公元181-234年),
漢族,字孔明,號
臥龍居士。出生在山東沂南縣,中國
三國時期蜀漢杰出的丞相以及政治家、軍事家、戰(zhàn)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史書記載其身高八尺,約合現(xiàn)今1.84米。諸葛亮生辰八字:辛酉、丙申、癸丑、丁巳.
諸葛亮于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瑯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瑯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wèi)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諸葛珪,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張氏病逝,8歲喪父(一說是9歲喪母,12歲喪父),與姐姐以及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
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姐弟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陽,17歲的諸葛亮與友人
徐庶等從師于水鏡先生
司馬徽。他看到
劉表昏庸無能,不是命世之主,于是結(jié)廬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隱居待時,這是公元197年的事。諸葛亮在隆中已隱居了十年,他廣交江南名士,“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愛唱《梁父吟》,結(jié)交龐德公、龐統(tǒng)、司馬徽、黃承彥、石廣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謀為大家所公認,有匡天下之志。他密切注意時局的發(fā)展,所以對天下形勢了如指掌。人稱“臥龍”。娶黃承彥之女為妻。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會見諸葛亮,問以統(tǒng)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jù)地,對內(nèi)改革政治,對外聯(lián)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tǒng)一全國的戰(zhàn)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
隆中對》。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辟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于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yè)。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聯(lián)孫抗曹,赤壁之戰(zhàn)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二十六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但并未開府,主持朝政。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劉備在永安病危,召諸葛亮矚托后事說:“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國,終成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盡力相輔,效忠貞之節(jié),死而后已!”后主即位。
蜀漢后主
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xiāng)侯,領益州牧。建立丞相府以處理日常事務。當時,全國的軍、政、財,事無大小,皆由諸葛亮決定,賞罰嚴明。對外與東吳聯(lián)盟,對內(nèi)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加強戰(zhàn)備。建興五年(公元227年,上疏(即《出師表》)于劉禪,率軍出駐漢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十二年,終因積勞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軍中,將后事托付姜維。
諸葛亮是一個維護封建綱常和崇尚儒家忠義道德的正統(tǒng)思想家。但是諸葛亮并不墨守儒家教條,他尊王而不攘夷,進兵南中,和撫夷越,在三國中執(zhí)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諸葛亮以“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成為后世的楷模。
中國千百年來將諸葛亮描繪成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諸葛亮嫻熟韜略,多謀善斷,長于巧思。曾革新“連弩”,可連續(xù)發(fā)射10箭;制作“木牛流馬”,便于山地軍事運輸;還推演兵法,作“八陣圖”,發(fā)明“孔明燈”。
諸葛亮叔父諸葛玄為當時名士。諸葛亮兄諸葛瑾仕于吳孫權,拜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亮從弟諸葛誕仕于魏,為吏部郎,累遷揚州刺史、鎮(zhèn)東將軍、司空。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國。于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說新語•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雖非龍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
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解釋:
六出:(六出祁山,劉備死后,為完成輔漢興劉的大業(yè),諸葛亮六次北伐中原,每次都是從祁山出兵)
七擒:(七擒孟獲,南蠻王孟獲造反,諸葛亮帶兵鎮(zhèn)壓,為收復南蠻人心,七次擒住孟獲而不殺,終使孟獲心服口服外帶佩服,發(fā)誓永不造反)
收二川:(收取東川、西川,即荊益二川,為蜀漢基業(yè)打下了地盤)
東和:(東和孫權)
北拒:(北拒曹操)
排八陣:(擺設八卦陣)
八陣這是戰(zhàn)國時大軍事家孫臏創(chuàng)造的,據(jù)說是受了《易經(jīng)》八卦圖的啟發(fā),所以又稱八卦陣。具體陣勢是大將居中,四面各布一隊正兵,正兵之間再派出四隊機動作戰(zhàn)的奇兵,構(gòu)成八陣。八陣散布成八,復而為一,分合變化,又可組成六十四陣。當年諸葛亮是用石頭在四川奉節(jié)布設過八陣的方位,作為教練將士演習陣法之用,名為“八陣圖” 。
眾所周知,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在中國歷史上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而諸葛亮之所以智謀過人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八陣圖》。 后人以“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贊之,陳壽也在《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里說“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陣圖,咸得其要云”后來因為一些小說如《演義》等的渲染,八陣圖變得很神秘,但其實早在戰(zhàn)國時期的《孫臏兵法》里就有《八陣篇》 東漢班固的《封燕然山銘》中說“勒以八陣,蒞以威神” 可見 “八陣”早在諸葛亮以前就有了。當然,諸葛亮的八陣,又并非前人的八陣。他是在總結(jié)前人基礎上發(fā)展而成,已經(jīng)是他自己的八陣了,所以“名成八陣圖”還是說得很正確的。
夷陵之戰(zhàn),諸葛亮料定劉備必敗,就設下石兵八陣,差點把陸遜困死其中,多虧諸葛亮的老丈人黃承彥帶路,才勉強逃出。
晉朝和唐朝對他的八陣有很深的研究,可惜后來失真。至于八陣到底是哪八陣, 有《小學紺珠》說是洞當陣,中黃陣,龍騰陣,鳥飛陣,折沖陣,虎翼陣,握機陣,連衡 陣而另一中在《兵略纂聞》中說是“天 地 風 云 龍 虎 鳥 蛇”。
酬三顧:(報答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
取西蜀:(攻取西蜀)
定南蠻:(平定南方叛亂)
用火攻:(指赤壁之戰(zhàn))
至于這個“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 就難解釋點了
諸葛亮夜觀星象知道自己要死了,所以想要用祈禳之法(使代表自己的星宿歸位)救自己的命,就在帳中地面上分布七盞大燈,外布四十九盞小燈,內(nèi)安本命燈一盞,倘若七日之內(nèi)本命燈不滅,就可救他自己一命。
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與司馬懿戰(zhàn)于五丈原,自知身體不好不久于人世,就設下四十九盞明燈的法陣,向上天再借二十年,可是被不知情的魏延闖入,四十九盞燈被風吹滅,不久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
諸葛亮生平大事年表
建安十三年(208),先主遣亮自結(jié)于孫權,與曹軍戰(zhàn)于赤壁,大破之。
建安十六年(211),先主入蜀,亮與關羽守荊州。
建安十七年(212),先主攻
劉璋,亮與
張飛、趙云等將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陽諸地。
建安十九年(214),先主領益州牧,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
建安二十三年(218),先主占漢中,進位漢中王。
蜀漢章武元年(221),先主稱帝,以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秋七月,先主率師伐吳,亮留守成都。
章武三年(223),先主兵敗后還白帝城,亮自成都到白帝,先主托孤于丞相亮。后主即位,亮遣鄧芝通好吳國。
建興三年(225)春,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十二月,亮還成都。
建興五年(227),亮出屯漢中,上《出師表》。
建興六年(228)春,亮出攻
祁山,不克。冬,復出散關,圍陳倉,糧盡退。
建興七年(229),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克定二郡。
建興九年(231),亮復出軍祁山,始以木牛運,糧盡退軍。
建興十年(232),亮休士勸農(nóng)于黃沙,作流馬木牛畢,教兵講武。
建興十一年(233),亮使諸軍運米,集于斜谷口。
建興十二年(234)春,亮由斜谷出。秋八月,卒于渭濱。
前出師表原文--羅林虎工作室提供
“表”是古代文體的一種,專為臣下對君王進行陳述求請時使用,類似的還有“章”、“奏”、“議”等。本文表達了作者審慎勤懇、以伐魏興漢為己任的忠貞之志和誨誡后主不忘先帝遺愿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摯,文筆酣暢,是古代散文中的杰出作品。
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2>,此誠
危急存亡之秋也<3>。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4>,欲報之于陛下也<5>。誠宜
開張圣聽<6>,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7>;不宜
妄自菲薄<8>,
引喻失義<9>,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10>,俱為一體,陟罰臧否<11>,不宜異同。若有
作奸犯科<12>,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13>,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14>,此皆良實,
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缺漏<15>,有所
廣益。
將軍
向?qū)?/a><16>,性行淑均<17>,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18>,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19>。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20>,優(yōu)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21>;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22>。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23>。侍中、尚書、長史、參軍<24>,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25>,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26>,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27>。先帝不以臣卑鄙<28>,猥自枉屈<29>,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30>。后值傾覆<31>,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32>,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33>。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34>;故五月渡瀘<35>,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36>,攘除奸兇<37>,興復漢室,還于舊都<38>。此臣之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39>,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
涕零,不知所言。
先帝開創(chuàng)的事業(yè)沒有完成一半,卻中途去世?,F(xiàn)在天下分為三個國家。蜀漢民力困乏,這實在是危急存亡的時候啊。然而朝中官員在朝庭毫不懈怠,忠誠有志的將士在外面舍生忘死,大概是追念先帝對他們的特殊待遇,想在陛下身上報恩啊。實在應該廣泛地聽取意見,來發(fā)揚光大先帝的遺德,發(fā)揚有抱負的人的志氣,不應該隨便地看輕自己,說話不恰當,以致于堵塞了忠言進諫的道路!
皇宮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國家的官員;升降官吏,評論人物好壞,不應該因在宮中或在府中而異。如果有作奸邪事情、觸犯法律條文,或者做對國家有貢獻的好事的人,應該交給主管的官員判定他們受罰或者受賞,來表明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不應該有偏袒和私心,使內(nèi)宮和外府刑賞之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思慮忠誠純正,所以先帝選拔他們,留給陛下。我認為宮廷中的事情,無論大小,都拿來問問他們,然后實行,這樣一定能夠彌補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
將軍向?qū)?,性格品行善良平正,通曉軍事,過去任用他的時候,先帝稱贊他能干,所以大家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我認為軍營中的事情,都拿來和他商量,就一定能夠使軍中團結(jié)和睦,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安排。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先漢興旺發(fā)達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后漢傾覆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時,常常和我談論這些事情,沒有不對桓、靈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遺憾的。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優(yōu)秀、以死報國的大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這樣漢朝的興隆便為時不遠了。
我本來是個平民,在南陽親自種地,只希望在亂世里茍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諸侯中做官揚名。先帝不嫌我身份低微,見識淺陋,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廬來探望我,向我詢問當代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緒激動,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后來遇到敗績,在軍事上失敗的時候接受重任,在危難緊迫的關頭奉命出使,從那時到現(xiàn)在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辦事謹慎,所以臨終的時候,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我接受命令以來,早晚憂慮嘆息,唯恐托付給我的大事做得沒有成效,而有損于先帝的賢明,所以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不長莊稼的荒涼地方。現(xiàn)在南方的叛亂已經(jīng)平定,武器裝備已經(jīng)充足,應該勉勵三軍,率領他們北上平定中原。我希望能夠奉獻平庸的才能,去鏟除那些奸邪兇惡的敵人,振興漢朝,遷回舊都洛陽。這是我報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職責。至于考慮朝中政事是否可行,毫無保留地向陛下提出忠誠的勸諫,那是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把討伐曹魏興復漢室的任務交付給我,如果不能實現(xiàn),就治我的罪,來告慰先帝在天之靈。如果沒有發(fā)揚圣德的忠言,就應當責罰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失職,指明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該自行謀劃,征詢治國的良策,認識、采納正確的言論,深切追念先帝的遺命。我接受您的恩澤,心中非常激動。
現(xiàn)在就要遠離陛下了,我面對著奏章眼淚滴落,不知該說什么。
注解 <1>先帝:指蜀昭烈帝劉備。崩殂(cú粗陽):天子之死曰“崩”;殂,也是死的意思。
<2>益州:漢行政區(qū)域十三刺史部之一,地有今四川省,甘肅省和陜西省一帶,當時治所在成都。疲弊:貧弱。
<3>誠:確實是。秋:時候,日子。古人多以“秋”稱多事之時。
<4>蓋:發(fā)語詞。
<5>陛下:對
皇帝的稱詞,表示不敢直接面對皇帝,而通過陛階下的侍從轉(zhuǎn)致的意思。
<6>圣:古時對皇上的尊稱。
<7>恢弘:發(fā)揚使之擴大。
<8>妄自菲?。汉翢o理由地自己輕視自己。
<9>失義:失當,不合大義。
<10>宮中:指宮庭內(nèi)朝中的親近侍臣,如文中的侍中、侍郎之類。府中:指丞相府中的官吏,如文中的長史、參軍等。
<11>陟(zhì秩):升官進位。臧否(zāng pǐ臟匹):好壞、善惡。<12>犯科:觸犯法律中的科條。
<13>有司:有關的專管官署或官吏。
<14>侍中、侍郎:都是皇帝左右的親近侍臣,不僅隨從出入,還備顧問。侍郎,即黃門侍郎。
<15>郭攸之:南陽人,性和順,先后與費祎、董允同為侍中。費祎(yī衣):字文偉,江夏鄳(盲men)人,后主即位時為黃門侍郎,后遷侍中,位至大將軍,錄尚書事。延熙十年,被魏降人郭偱刺死。董允:字休昭,后主即位時為黃門侍郎,尋遷侍中,以能抑制宦官黃皓,對后主多有匡助,以侍中兼尚書令。
<16>向?qū)櫍菏翊蟪枷蚶实男肿?,后主時先后任中部督和中領軍。
<17>淑均:善良公平。
<18>試用于昔日:指向?qū)櫾S劉備伐吳,秭歸兵敗,唯他的營壘得到保全。
<19>舉寵為督:當時蜀大臣擬推舉向?qū)櫈橹胁慷?,主管宮廷禁軍的事務。
<20>行陣:指部隊。
<21>先漢:猶言前漢,西漢。
<22>后漢:指東漢。
<23>桓:東漢桓帝劉志。靈:東漢靈帝劉宏。<24>侍中:指郭攸之和費祎。尚書:協(xié)助皇帝處理公文政務的官吏,此指陳震。長史:丞相府主要佐官,此指張裔。參軍:丞相府主管軍務的佐官,此指蔣琬,諸葛亮死后繼為尚書令,統(tǒng)領國事。<25>貞良:堅貞誠實。良,忠誠坦白。<26>南陽:漢郡名,治所在宛(今河南省南陽市)。
<27>聞達:有名聲。
<28>卑鄙:地位低下,少見識。
<29>猥(wěi):謙詞。謙卑地。枉屈:屈尊的意思。
<30>驅(qū)馳:喻為人效勞。
<31>值:遇上。傾覆:指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南侵荊州時,劉備在當陽長坂被擊破一事。
<32>這兩句指劉備當陽兵敗,退至夏口(在今湖北省武漢市),派諸葛亮到孫權處求助,開始孫劉的第一次聯(lián)合。
<33>寄:托付。這句指劉備東伐孫吳,在秭歸被吳將陸遜擊敗,退居白帝。章武三年(223)四月,劉備病死永安宮(故址在今四川省奉節(jié)縣東),臨終托孤于諸葛亮,要他輔助后主劉禪,討魏興漢。
<34>傷:有損。
<35>五月渡瀘:建興三年(225)南中諸郡反叛,諸葛亮率軍出征,渡過瀘水,平定南中四郡。瀘,瀘水,即金沙江。
<36>駑鈍:這里以劣馬(駑)和不鋒利的刀(鈍)來比喻才能的平庸。
<37>奸兇:指曹魏。
<38>舊都:指漢朝曾建都的長安和洛陽。
<39>慢:怠慢失職。
古今異義
出 句┃ 古今異義詞┃古 義┃今 義
此誠危急存亡之
秋 ┃秋 ┃ 時 ┃指四季中的秋季
誠宜
開張圣聽 ┃ 開張 ┃ 擴大 ┃指商店開始營業(yè)
引喻失
義 ┃義 ┃適宜,恰當 ┃正義,意義
陟罰臧
否 ┃ 否 ┃ 惡,壞,批評 ┃表示否定
此先漢
所以興隆也 ┃所以 ┃……的原因(表原因)或表方式方法 ┃表示因果關系
先帝不以臣
卑鄙 ┃ 卑鄙 ┃身份低微,見識短淺┃現(xiàn)指品質(zhì)低劣
猥自枉屈 ┃ 猥 ┃辱,有降低身份之意┃卑鄙下流
庶竭駑鈍 ┃ 庶 ┃希望,期望 ┃眾多
曉暢軍事 ┃ 曉暢 ┃ 精通,熟練 ┃通順
未嘗不嘆息
痛恨于桓、靈也。 ┃ 痛恨 ┃ 痛心遺憾 ┃十分憎恨
三顧臣于草廬之中……由是
感激。┃ 感激 ┃ 感動振奮 ┃意指激動感謝
不宜
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 ┃偏私 ┃ 偏袒和私心 ┃照顧私情
臣本
布衣,躬耕于南陽。 ┃ 布衣 ┃ 平民 ┃用布做的衣服
先帝知臣
謹慎 ┃ 謹慎 ┃ 嚴謹而慎重 ┃小心慎重
今當遠離,臨表
涕零 ┃涕 ┃眼淚 ┃鼻涕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
效 ┃效┃任務 ┃效果
不
效則治臣之罪 ┃效┃實現(xiàn) ┃效果
不宜
異同┃異同┃偏義詞,偏義于異┃1不同;不一致。 2 引申為反對。 3 反對意見;異議。
當
獎率三軍┃獎┃激勵┃獎勵,獎品
.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
驅(qū)馳▕ 驅(qū)馳 ▏奔走效勞 ▏速度快
后值
傾覆┃傾覆┃失敗┃倒塌
通假字:是以先帝
簡拔以遺陛下(簡 通“揀”,挑選)
必能裨補
闕漏 (闕 通“缺”,缺點,疏漏)
爾來二十
有一年矣(通“又”,整數(shù)后面的零頭 )
一詞多義
為
俱為一體(是)
眾議舉寵為督(擔任)
以
以光先帝遺德(來)
以塞忠諫之路也(以致)
先帝不以臣卑鄙(認為)
是以眾議舉寵為督(因為)
咨臣以當世之事(拿)
詞類活用
1.親賢臣,遠小人。
親、遠:形容詞做動詞。
親,親近。遠,疏遠。
2.茍全性命于亂世。
全:形容詞做動詞,保全。
3.作奸犯科及為終善者。
奸:形容詞做名詞,奸邪的事。終善:形容詞做名詞,終善之事。
4.此皆良實。
良實:形容詞做名詞,善良誠實的人。
5.優(yōu)劣得所。
優(yōu)劣:形容詞做名詞,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
6.攘除奸兇。
奸兇:形容詞做名詞,奸邪兇頑的敵人。
7.陟罰臧否。
臧否:形容詞做動詞,評價人物好壞。
判斷句
是沒有明確語言標志的判斷句:
?。?、此皆良實 這
譯文: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
?。病⒋讼へ懥妓拦?jié)之臣
譯文:這些都是堅貞可靠、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
“也”,判斷句標志:
1、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譯文:親近賢臣,遠離小人,這是先漢興隆的原因。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譯文: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盡忠陛下的職責。
倒裝句
1、不求聞達于諸侯
“于諸侯”為
介賓短語后置,這句意思是“不希求因諸侯知道我而獲得顯貴”
陳述句:于諸侯不求聞達
2、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于草廬之中”為介賓短語后置,這句意思是“三次到草廬來拜訪我”
陳述句:于草廬之中三顧臣
3、受任于敗軍之際
“于敗軍之際”是時間狀語后置,意思是“在軍事失敗的時候接到任務”
陳述句:于敗軍之際受任
4、奉命于危難之間
“于危難之間”是時間狀語后置,意思是“在情況緊急時受到委任”
陳述句:于危難之間奉命
省略句
省略主語:
?。薄⒄\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
省略主語“陛下”。
譯文:陛下實在應該廣泛地聽取意見,來發(fā)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
?。?、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
省略主語“臣”。
譯文:后來遇到嚴重挫折,我在兵敗的時候接受重任,…… 問題研究 1.諸葛亮為什么要出師伐魏? 諸葛亮在這篇表文的開頭就提到“益州疲弊”,卻又要出師伐魏,這看起來是相互矛盾的,其實不然。要弄清這一點,必須首先了解諸葛亮的戰(zhàn)略思想和伐魏前的準備工作?!≈T葛亮的戰(zhàn)略思想始終是聯(lián)吳抗曹。他在初見劉備時就提出了兩條進軍路線:一條是從荊州出兵進攻宛(今河南南陽)、洛(今河南洛陽);一條是從益州進攻秦川(今陜西、甘肅兩省秦嶺以北地區(qū))。這個“鉗形攻勢”的設想本來是可行的。后來形勢發(fā)生了變化,吳國在亭戰(zhàn)役中奪走了荊州全部地區(qū),益州的豪強和南方的夷族統(tǒng)治者也乘機發(fā)動叛亂。這時,魏已牢固地控制著全國的中心地區(qū)即黃河流域,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方面占有明顯的優(yōu)勢;吳控制了長江中下游,經(jīng)濟力量也比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處于不利地位。所謂“益州疲弊”,就是指這種局面而言?!≡谶@樣的形勢下,諸葛亮用了五年時間(223—227)來為伐魏做準備。主要措施有:(1)跟吳國通好──223年,劉備病死,諸葛亮開始執(zhí)政,派鄧芝去吳國,勸孫權跟魏絕交,使蜀國在外交上取得一個重大的勝利,便于全力對付魏國。(2)加強內(nèi)政建設──主要是制定“漢科”作為一國的法度,并認真執(zhí)行,做到“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使社會風氣大大好轉(zhuǎn)。(3)平定南方的叛亂──225年,諸葛亮率軍南征,直到滇池,平定南方的叛亂。分益州、永昌兩郡為建寧、云南、興吉、永昌四郡,任用本地夷人和漢人做官吏,使夷漢關系得到改善,這就是表中提到的“五月渡滬,深入不毛”這件事。此外,從表中“兵甲已足”這句話可以看出,在這五年里諸葛亮在戰(zhàn)備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梢?,出師伐魏的時機已經(jīng)成熟。 2.文章陳述的重點是什么? 從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本文內(nèi)容的重點是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又有三點內(nèi)容,即廣開言路、嚴明賞罰和親賢遠佞,其中親賢遠佞這一點正是全文主旨所在,理由如下:?。?)表文中談到前兩點(即開張圣聽和嚴明賞罰)時,都是從正反兩面加以申說,可見是有針對性的。因為劉禪平日寵信宦官一類小人,如果任其發(fā)展下去,在諸葛亮遠離國都的情況下,“忠諫之路”很可能被堵塞,“內(nèi)外”也可能“異法”,結(jié)果必將導致國內(nèi)政局的混亂。因此,能不能做到廣開言路和嚴明賞罰,關鍵就在劉禪是否能“親賢遠小”這一點上?!。?)表文中用了較多的篇幅談“選賢與能”,在政事安排上又為劉禪創(chuàng)造了“親賢臣”的條件。其中指名提到的有四個人,即郭攸之、費、董允和向?qū)?,提官職而未指名的有三個人即陳震、張裔和蔣琬。這些人都是王佐之才,平日為諸葛亮所器重,但在表文中只著重地稱贊他們的優(yōu)良品格,說他們“志慮忠純”,是“貞良死節(jié)”之臣;又特別強調(diào)他們是先帝“簡拔”出來的,值得信任。尤其發(fā)人深思的是,文中還插入一段往事的追憶,說明親賢遠佞是關系到國家存亡的大事,從而引出全文最重要的一個結(jié)論:親近賢臣,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親賢遠佞的思想是貫穿全篇的。從文章的第三部分可以看出,諸葛亮以“討賊興復”為己任,而把國內(nèi)的責任完全交給了郭攸之、費、董允等人;而郭攸之等人是否能盡到自己的責任,關鍵又在劉禪身上。如果劉禪能夠親賢遠佞,這些人自然能盡到自己的責任。表文中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勸勉劉禪,就是希望劉禪親近賢臣,聽取他們的“興德之言”;能如此,則賞罰自然分明,國內(nèi)政局也就可以繼續(xù)保持穩(wěn)定了?!】偠灾@篇表文的主要用意是希望劉禪能夠親賢遠佞。表文開頭說的“先帝遺德”,末尾說的“先帝遺詔”,也都是指此而言?!【毩曊f明 一、本文辭情懇切、感人肺腑。參考例句,標示出下面語句的停頓之處。朗讀并背誦課文?!±洌合鹊蹌?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祟}意在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直至成誦。要求學生正確處理語意停頓,就是要求學生全面理解課文中每句話的意思,只有理解正確,才能把停頓劃分正確?!?.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⒄n文中諸葛亮就國內(nèi)政治問題向后主劉禪提出了哪幾條建議?其中哪一條是主要的?為什么? 此題意在培養(yǎng)學生對文言文的領悟能力,使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話概括文章的大意?!≈T葛亮主要提出了三條建議:(1)建議陛下廣泛聽取臣子的意見,發(fā)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們的精神。(2)宮廷和丞相府是一個整體,里面的人都是國家官員,對他們實行提升、懲罰、表揚、批評,應當用一個標準。(3)親近賢臣,疏遠小人。其中“親賢遠小”是三條建議的核心,因為只有做到親賢遠小、廣開言路才能為忠諫之言開路,而非為讒邪開方便之門;只有做到親賢遠小,才能真正做到察納雅言,“昭平明之理”,不至于忠奸不分,賞罰不明。文章為了說明親賢遠小的利弊,以先漢的“興隆”和后漢的“傾頹”的歷史事實為前車之鑒,以先帝嘆惜痛恨桓帝、靈帝昏庸誤國為告誡,并以“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為鼓勵,促使后主親賢臣遠小人。 三、諸葛亮在我國是家喻戶曉的人物,有關他的事跡、傳說、俗語還有很多。課外搜集有關資料,以“千秋諸葛我評說”為題寫段作文。 此題意在引導學生收集與諸葛亮有關的資料,全面了解諸葛亮在中國歷史文化中所占有的特殊地位,并要求學生在掌握資料的基礎上,發(fā)表自己的見解?!≈T葛亮生平大事年表 建安十三年(208),先主遣亮自結(jié)于孫權,與曹軍戰(zhàn)于赤壁,大破之?!〗ò彩辏?11),先主入蜀,亮與關羽守荊州?!〗ò彩吣辏?12),先主攻劉璋,亮與張飛、趙云等將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陽諸地?!〗ò彩拍辏?14),先主領益州牧,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ò捕辏?18),先主占漢中,進位漢中王?!∈駶h章武元年(221),先主稱帝,以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秋七月,先主率師伐吳,亮留守成都?!≌挛淙辏?23),先主兵敗后還白帝城,亮自成都到白帝,先主托孤于丞相亮。后主即位,亮遣鄧芝通好吳國?!〗ㄅd三年(225)春,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十二月,亮還成都?!〗ㄅd五年(227),亮出屯漢中,上《出師表》。 建興六年(228)春,亮出攻祁山,不克。冬,復出散關,圍陳倉,糧盡退。 建興七年(229),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克定二郡。 建興九年(231),亮復出軍祁山,始以木牛運,糧盡退軍?!〗ㄅd十年(232),亮休士勸農(nóng)于黃沙,作流馬木牛畢,教兵講武。 建興十一年(233),亮使諸軍運米,集于斜谷口。 建興十二年(234)春,亮由斜谷出。秋八月,卒于渭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