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的評論




提示: 有關(guān)鍵情節(jié)透露
就像我跟小文說的,細細一數(shù),這是我看的第四次電影。
數(shù)目不多,但是都很經(jīng)典。
第一次是和老公一起看的,值得紀(jì)念。
第二三次是和表妹弟弟看的,從此我愛上特技動作片。
這一次,我徹底泣不成聲,《唐山大地震》,23秒與32年相遇了。
一個時代的災(zāi)難,讓每個時代的人都難以釋懷。
我不想平鋪直敘得敘述劇情。
只想把深刻感受的說說而已。
1. 那23秒
房子在倒塌。
人們在驚恐和慌亂中流血。
一個個廢墟渾然天成。
你根本來不及思考,根本不能思考,因為每思考一秒就是在自殺。
只有,逃!
生活中,23秒一閃即逝。
災(zāi)難中,23秒很長很長。
長到陰陽相隔來不及哭訴,長到生死交加顧不上平復(fù),長到你會喪失心智,無法發(fā)泄。
那23秒,我看到了什么叫做滿目瘡痍,什么叫做千瘡百孔,什么叫做生離死別,什么叫措手不及。
我驚嘆于馮小剛逼真殘忍的畫面,我悲痛于經(jīng)歷那次災(zāi)難的人們,我驚恐著災(zāi)難無法預(yù)計,人力量微小之極....
元妮悲切得對著天喊:老天爺,你王八蛋!
是啊,人再怎么樣好勝,怎么跟天斗啊?
而災(zāi)難,是最疼痛的懲罰.
2.選擇
這部電影里面,穿插著許多次的選擇.
每一次,都讓我淚流滿面.
母親的選擇:
壓在廢墟下的兩姐弟只能救活一個,撬一邊另一邊就會死。
救弟弟還是救姐姐?
救援人員不只一次得問媽媽。
“都救”!
母親僵持了好幾次都是這句話。
當(dāng)救援人員要放棄了,逼迫母親做出選擇的時候到了。
母親無力得說:救弟弟。
那個懂事的姐姐就壓在下面啊。心該有多痛多絕望。
那比死還難受啊!
那一刻,我在想:人的心都是偏的啊。
錯嗎?
并沒有錯.
只是太痛了。
沒有人愿意自己是被遺棄的那一個。
可,卻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是被選擇的那一個。
婆婆的選擇:
兒子的死去,讓老太太悲痛欲絕。
唯一的孫子必須帶走,不想讓他再受一點傷。
可是,唯一的孫子也是母親的唯一。
失去了兒子,母親就進入了無眠的黑夜,不見天日。
婆婆的種種埋怨和怨恨都讓母親無法讓步,母親只能妥協(xié)。
讓婆婆把孩子帶走。
臨別時的故作鎮(zhèn)定和千叮萬囑,母親已經(jīng)是筋疲力盡。
車在滾滾黃土中遠去了。
看到這里的時候,我心里在想,孩子要是離開了?
那故事要往哪發(fā)展下去?
母親的瘋癲還是母親的自殺?
沒有想太多的時候,姑姑就說了句話:現(xiàn)在帶走了達就等于要了元妮的命。
故事還是落入俗套又順理成章得發(fā)展下去了。
這個選擇是個人性的選擇。
可現(xiàn)實中如此明白事理的婆婆還是少數(shù)。
何況還要有個冰雪聰明的姑姑當(dāng)說客。
很難。
女兒的選擇:
被遺棄的姐姐,奇跡般得在運尸車上沒有死去,活了下來。
被一對善良正直的解放軍夫妻收養(yǎng)。
但是心里被遺棄的傷痛一直都在,潛移默化成夢魘般的思念和憎恨,幻化成一個隱形的包袱,重重地壓著她。
可,她選擇告訴別人,地震的事情我不記得了。
她這樣得成長起來,也在大學(xué)的時候遇見了愛情。
年輕總有無法避免的意外,王登有了小孩。
22歲的年齡,在那個時候,誰有勇氣做未婚媽媽。
不知道是男人的軟弱還是玩心太重,他一直勸說著王登放棄孩子。
盡管他的理由頭頭是道,盡管他的理由貼心至極,可是卻無處不盡是刺痛著王登的心。
結(jié)果是,王登情愿離開這個男人,也要把孩子生下。
男人說:你就犧牲一下。
王登說:你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犧牲。
因為沒有人比她更明白被遺棄的難受,因為沒有人比她更明白她被犧牲掉的苦痛。
那時我一直在想,現(xiàn)在的年輕男女,草菅人命的太多了吧?
那個年代的堅持和這個年代隨意,你明白為什么嗎?
問題不在年代,而在個人。
一個女人要堅持自己一個人養(yǎng)活自己的孩子,需要的不僅是愛,還有責(zé)任。
這樣的選擇,你可以嗎?
3.他是我弟弟,能活著多好!
故事從唐山大地震延伸到了汶川大地震,也注定了姐弟的相遇。
姐姐和弟弟因為唐山人的情節(jié),加入了唐山救援隊。
偶然的一次談話,讓姐姐淚流滿面。
她就是那個被遺棄的姐姐,眼前這個男人就是得救的弟弟。
這里,多虧影片中穿插了,地震里面的一位母親寧愿女兒截肢也要她活命情節(jié),不然也許王登不一定愿意和弟弟相認(rèn)。
那位母親的執(zhí)著和愛,理解和寬容,深深得打動了王登。也卸下了她心里的一點點恨。
最后,她隨著弟弟的車,去探望遠在唐山的母親。
母親,是高興而內(nèi)疚的,那種復(fù)雜的心情,是她這32年來壓在心上的巖石。
直到見到母親的那一刻,王登并沒有釋懷。
元妮對著自己的女兒跪下了,說:媽跟你道個歉。
看到這一幕的時候,我哭了。
母親是知道的,即使她下跪,也無法抹平女兒心里的痛。
女兒是明白的,無論母親怎么錯,就像養(yǎng)父說的,親人終究是親人。
然而,王登心里的委屈并沒有因為這樣就減少了。
電影的最后一幕,他們一家人來到了,父親的墓地。
王登看著自己的碑。弟弟嚷著要鏟掉。
她說:不用了,無論我以后去到哪里,死了我還是會回到這里的。
然后她打開自己的墓碑,里面是她地震之前分好,和弟弟一人一個的書包。
還有一疊書。弟弟告訴她,從弟弟上學(xué)以來,每年母親領(lǐng)的都是兩人份的課本。
一份給弟弟,一份給姐姐。
王登聽到這里的時候,徹底得崩潰了。
她終于知道自己的母親和她一樣也承受著巨大的悲痛。
她委屈,痛恨。
母親內(nèi)疚,自責(zé)。
最后的一句話,讓我淚流滿面。
王登說:“媽,對不起,我折磨了您32年。他是我弟弟啊,他能活著多好啊。”
是啊,是自己的弟弟,他能活著是多么好的事情。
即使我被犧牲了。
那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
那時我的心底響起一陣巨大的共鳴,因為為了我弟弟,我也愿意的。
就在我泣不成聲的時候,電影就結(jié)束了。
什么叫戛然而止。這就是。
我也還沒有緩過神來。人就慢慢走了。
燈亮起來了。
于是,我對著小文小小得糾結(jié)了一下。
4. 我心中的災(zāi)難片
其實我一直想著要不要看這個電影,因為害怕災(zāi)難片的巨大壓抑和無形恐懼。
但是這卻并不是一個純?yōu)碾y片。
而是個以小見大的親情片。
災(zāi)難只是個時代背景。
換做是誰也不愿意遇見這樣的災(zāi)難。
以為自己看到地震的場面時會有無盡的惶恐和擔(dān)憂,但是我并沒有。
在看過2012之后,這種害怕消失了。
那時候我只是想著,只要那個時候能和自己的家人和愛人在一起就足夠了。
可能因為這樣的想法,我也不害怕災(zāi)難了。
但是倘若沒有,也一定會在另一個地方相聚的。
這就是親情。
即使有怨恨和不解,有埋怨和不和,也是流淌著一樣鮮血,游動著一樣基因的親人。
這就是親情。
這就是災(zāi)難再大也不能摧毀的東西。
樓塌了,萬丈高樓從地起。
人死了,置之死地而后生。
而親情,砸不爛,拍不死,
皆因本來就堅不可摧。
于是這樣一首佛詩最適合解釋: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于是,我回頭想了想,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并不是我心中的災(zāi)難片,而是一部動情的親情大作。
23秒的地震,也許在很多人心里是不可能用32年就能平復(fù)的。
能想元妮這樣從悲痛中振作的人,是多么難得。
當(dāng)然,電影不切實際的部分再追究也是雞蛋里面挑骨頭。
無論影評怎么參差不齊都好,我還是覺得,在中國能挑戰(zhàn)這樣的題材,拍出這樣的片子的導(dǎo)演一個手掌的手指就能數(shù)完了。
你罵馮小剛,有本事你來拍拍。
說到底,一部電影而已。
留給觀眾的東西,要么發(fā)人深思,不然還是積極點好。
其他的什么,我都不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