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愁心已去 從南京去蘇州,應該說是一次臨時動意,作出這個決定,老公只用了一秒鐘的時間,我當然是舉雙手贊成。從蘇州到周莊,是朋友的安排,朋友條件比較好,主動包攬了我們在蘇州期間的一切費用。當我們抵達蘇州,朋友先是為我們安排了一個鉆石五星級酒店落腳,接著是忙著為我們接風洗塵,然后又派一輛小臥車和一個專職導游全程為我們服務。朋友太夠哥們了,搞得我們很不好意思。不過,我心里在偷偷樂,真是神仙般的日子,無論是住的檔次,還是吃的標準,和我們先前跟旅行團作比較,完全是天壤之別的差距。特別是安排去周莊一游這事,對我來說更是一個意外驚喜,心里的感覺不亞于天上掉餡餅。 出發(fā)的時候,天空飄著毛毛細雨,空氣里彌漫著淡淡的水氣,為了趕時間,我們的車急速行駛在從蘇州通往周莊的路上。開車的師傅是蘇州土著,話很少,只是給我們放歌曲。導游是陜西人,是老公父母的老鄉(xiāng)。常言道:美不美,家鄉(xiāng)水,親不親,故鄉(xiāng)人,兩人在車上套起了近乎。我默默地望著窗外,一路看著、體會著、感受著、聯想著……眼睛像一部開啟的照相機,不停地變幻著焦點,想把沿途的美景都定格在腦海里,等回家再慢慢回味。一路上,“夢里水鄉(xiāng)”的歌曲在耳邊縈繞,煙雨江南的錦繡在眼前閃過.....就這樣,我們一路風光一路歌的來到了周莊。 走進周莊,仿佛走進了一個千古的夢境,“小橋、流水、人家”的古鎮(zhèn),雖然經歷過900多年的世事滄桑,依然那樣恬淡,那樣寧靜,那樣令人陶醉,讓人癡情!如同一首古樸典雅的詩卷呈現在眼前,讓人愛不釋手,透過平平仄仄的韻律,來解讀深藏其中的古風古韻。 腳步輕輕叩響青石板,長長的巷子雨霧淡淡,一聲聲吳儂軟語如燕兒呢喃,倘若不是游人如麻,還以為自己誤入到“世外桃源”了。環(huán)顧四周,全鎮(zhèn)橋街相連,所有的房屋依河而筑,白墻青瓦,老屋幢幢,回廊廟宇,雕欄畫棟。長長悠悠的水路河道,似玉如帶,縱橫交錯,小船輕搖,悠然自得。三步一橋,兩步一船,長橋斗拱,柳色如茵,綠影婆娑,水天相連,如詩如畫,美不勝收,一股秀美溫婉的氣息撲面而來,這個 “水上筑城,城中懷水” 的“東方威尼斯”,真不愧“中國第一水鄉(xiāng)”的美稱。 導游說,游覽周莊,雙橋是不能不看的風景,雙橋也最能體現古鎮(zhèn)的神韻。于是,經過一段窄窄的小巷,我們走近了雙橋。從雙橋的外觀看,橋面一橫一豎,橋洞一方一圓,樣子很像是古時候人們使用的鑰匙,所以當地人便稱之為“鑰匙橋”。 雙橋上,人上人下,游人濟濟,大家紛紛在橋上拍照留影。橋下,碧水泱泱,綠樹掩映,一條條小船在橋洞穿過,雙橋的出名,據說是源于陳逸飛的一幅油畫。當年,陳逸飛乘坐小船來到周莊,看到了雙橋,覺得自己仿佛回到了記憶中的童年。就以雙橋為背景,創(chuàng)作了一幅名為《故鄉(xiāng)的回憶》的油畫,從此古鎮(zhèn)聲名鵲起。因此,有人說,是陳逸飛的畫把默默無聞的雙橋推向了全國,走向了世界。 導游還說,前些年有個重要的領導人,在雙橋上來回走了三次,從此官位連升。這種傳說有無根據且不考證,僅從雙橋上來來回回行走的游客來看,人們希望通過“鑰匙橋”這把鑰匙,來開啟自己的仕途之門是毫無疑問了。正是這樣的心理驅使,使本來就狹小擁擠的橋面,變得水泄不通,害得我想在橋上留個影都很困難。 走過雙橋,我們來到另一個不可忽視的看點張廳。張廳是周莊僅存的少量明代建筑之一,也是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雖已將近黃昏,張廳依然門庭若市,一波一波的游人多得像趕集,導游講解的聲音此起彼伏,我和老公也被包圍在其中。張廳門前,兩只碩大的燈籠格外醒目,仿佛過年一樣一派洋洋喜慶。邁進張廳高高的門檻,“玉燕堂”三個大字奪人眼球。玉燕堂原名怡順堂,早先門前有兩棵玉蘭樹,春天一到,玉蘭花開放,引來了許多燕子,燕子在屋檐下筑巢繁殖后代,被張廳的主人看見了,認為燕子和玉蘭樹給張廳帶來了勃勃生機,于是就將“怡順堂”改為“玉燕堂”。    另外,張廳的轎廳 、飯廳、書房個個獨具特色。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書房了,書房內窗戶落地,采光很好,內置條案、書櫥、文房四寶、古卷賞玩一應俱全。燈光下的張家,一派金滿堂,玉滿堂的輝煌景象,仿佛當年興旺時期再現眼前!可以想象,這里曾經是高朋滿座,傭人成群,珠光寶氣,錦衣玉食,笑聲四起,書聲朗朗…… 導游說,張廳的主要特色是具有“轎從前門進,船從家中過”的水鄉(xiāng)風格,在大廳的東側,有一條幽暗深長的備弄,別看它窄窄的,可是它能通向外面的大湖。這條水道在平日里用來運輸,如有不測可以用來逃命。在前宅與后花園間有一座小橋,橋長約兩三米,橋下有水道,僅可容一條小船通過,而后花園中的亭臺樓閣,假山瘦石,奇花異草,應有盡有,使人目不暇接。園中幽幽小徑,蜿蜿蜒蜒,寬度僅可供一個人行走,里面幽暗昏黑,不見天日,隔數十步,才有一盞微弱的燈籠,釋放出淺淺的光束,剛可以照路。 張家設有自己的佛堂,佛堂莊嚴肅穆,一派幽靜,菩薩端坐中央,全身披金掛彩,威風凜凜,看一眼,惡念全消。佛龕前,木魚聲聲,燭光閃閃,清香繚繞,參拜不絕。因為是本家姓氏的原因,本人也特地進去給菩薩鞠躬作揖,以示敬意。 出了張廳,走過一段鬧街,就是沈廳了,沈廳為江南民居之最,主人沈萬三是元末明初人,號稱“江南第一大富豪”。”沈廳是“七進五門樓”,簡單的說也就是“前廳后堂”,是由沈萬三的后人所造,大小一百多間房屋,均由過街樓和過道閣所連接,形成一個大大的“走馬樓”。 沈廳的“七進五門樓”,第一進為“水墻門”,它是沈家迎來送往的船碼頭。第二進為“墻門樓”,是沈家辦理婚喪大事的地方。第三進叫茶廳,是船夫和轎夫喝茶的地方。第四進是沈廳的正廳松茂堂,是沈家主人招待貴賓的地方,這里裝點豪華,家具考究,顯示出沈家的富貴。第五進是沈家生活起居的地方。第六進是沈廳的小堂樓,這里是沈萬三的塑像,他手托金元寶,面對八方客。第七進是沈家吃飯的地方,桌子上擺的都是一些家常小菜,中間的主菜是沈家特有的豬蹄,名叫"萬三蹄",如今已是周莊的一大特產。 古鎮(zhèn)的商業(yè)氣息很濃,街道兩旁開滿了各式小店,吃的用的玩的,琳瑯滿目,什么“萬三蹄”,什么“阿婆茶”,店鋪一家挨著一家,兜售商品,叫賣不絕,夜色朦朧中,古鎮(zhèn)依然與白天一樣喧鬧繁華。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該是我們離開的時候了,我一邊撤離,一邊拍照,拍下最美的瞬間,凝固最斑斕的色彩,讓這燈火闌珊中的古鎮(zhèn),深深銘刻在記憶中。 走出周莊,回首遙望,古鎮(zhèn)籠罩在夜幕中,煙雨迷蒙,如夢如幻,驀然想起白居易的《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2010年6月28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