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范文由范文吧(www.)提供,共4097字,分2頁,當前第1頁,快速翻頁: 1 2 寫好高中作文三要素
---心境•積累•思維 寫作需要一種良好的心境:
進入高中,特別是到了高三,有的同學提筆寫作文,總感到一種空虛與茫然,覺得自己已進入低谷。其實,這往往是因緊張、煩躁所致的一種不良的心理反應。寫作需要一種良好的心境,高考作文尤其如此。 這里所說的“心境”,是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一種創(chuàng)作的欲望與沖動,一種不寫不安、不寫不快的內在需求。這樣的心境對寫好一篇文章顯得尤為重要。然而,事實卻令人可惜,據(jù)調查,進入高三而能保持或創(chuàng)設如此寫作心境的學生為數(shù)甚少。有的學生在高一、高二尚有如此心境,一旦進入高三,被“黑色六月”的陰影籠罩,為周圍緊張壓抑的氣氛所累,原本活躍、敏感的心靈亦趨于沉寂。于是,思維不再靈動,文采不再飛揚,下筆變得生澀,甚至害怕寫作文。究其原因,則曰:頭上似有緊箍咒,拿起筆來就會條件反射——如此寫來跑不跑題,有沒有立意,能得幾類卷……顧忌一多,對寫作就會沒有感覺,就會害怕寫作文。這不由使人想起一個故事:古時有二叟分石而釣,其甲得魚至多且易取,乙則整日無獲,乃投竿問甲緣故。甲告之曰:“吾方下釣時,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魚,目不瞬、神不變,魚忘其為我,而易取也。子意乎魚,目乎魚,神變則魚逝矣,奚其獲?”故事中“整日無獲”的乙叟與害怕作文的學子其實如出一轍:心存雜念,遠離目標;心理失衡,下筆生畏。 我們知道,寫作是一項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當人處于一種急躁不安、缺乏自信甚至壓抑的狀態(tài)時,別說創(chuàng)造,就連發(fā)揮正常水平恐怕也難以保證。可能導致如此不良心態(tài)的原因有多種,但這是一種要不得的心態(tài)。我們都有過目睹足球運動員臨門一腳的經(jīng)歷吧,都不會忘記那一瞬間的從容與果斷,那就是自信。假如足球運動員歷經(jīng)艱辛、左沖右突,臨到球門前卻無自信抬腳,結果不言而喻。寫作也同樣如此。因此,丟棄雜念,調適心態(tài),樹立自信,積極面對,這是寫作需要的一種良好心境。 從閱讀中積累: 在聽老師分析歷年高考高分文章時,我們許多同學往往會感到驚訝:這些考生怎么會有如此豐富的思想及如此多的能夠旁征博引的材料?其實,我們每個學生的筆下都可以變得豐富起來的,關鍵在于多多積累。 從閱讀中積累不失為一種好方法。作為學生,每天要接觸各種不同類型的書,不管你是否意識到,事實上已有很多信息貯存于你的大腦里。這就是一個閱讀積累的過程。此外,大量地進行課外閱讀,更是你應該注重的。讀名著、讀時文、讀古詩文,讀一切能給你營養(yǎng)、啟你心智、讓你明理的書,這對寫作大有益處。 閱讀有助于我們積累豐富的材料,但能否取得實效,則往往取決于是否有良好的閱讀習慣與方法。有的同學常常是一目十行,囫圇吞棗,那么書翻得再多,也會如過眼煙云,一閃而過。到頭來,書到用時仍恨少。而有的同學則不然,讀書時愛動手動腦,邊讀邊不時地在本子上做些摘錄,還有的以做卡片的形式積累材料,便于歸類與檢索。如此閱讀,猶如置身書海,撿拾起沖上沙灘的一枚枚色澤不同、形態(tài)各異的貝殼。不會因為書海的浩瀚而感到茫然與空虛,而會因心中的擁有而感到富足與充實。 那么,是不是說這樣的“書海貝殼”撿的越多就對寫作越有幫助呢?也不盡然。要使別人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東西,還要學會邊閱讀、邊思考,也就是說,要將積累的材料通過思考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方法應該是很多的。比如點評法:在每一則積累的材料旁邊或下面,加上自己的圈點批注,或理解感悟,或分析質疑,或闡發(fā)道理,有話則長,無話則短。積累與思考同步,積累的東西就會融入你的思想,漸漸變成你的東西。另一種“提煉法”:把積累的材料當作一則作文材料,通過思考,從中提煉出若干寫作的角度或論點。這也是一種有效的讀寫訓練方法。 我們要學會從閱讀中積累,不要讓精彩與生動的語段從你的眼皮底下溜走。 本文章更多內容:
網(wǎng)址:http://www./doc/07/11315.html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