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xué)用《金匱》方臨床治驗體會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xué) 張家禮 一、 抓主癥,審病機
(主要矛盾及主要矛盾方面——辨治面癱案) 1.小續(xù)命湯案 1972年,余在成都中醫(yī)學(xué)院附院(四道街)門診,一小伙子攜一女青年求治。男曰:“我們剛從西昌乘火車到成都,途中因開窗受風,她病了,我則平安無事。”視其女口向左邊歪斜,自述惡風寒,無汗,頭痛,望其舌苔白滑,舌質(zhì)淡胖,切脈弦而緩。斷為陽氣不足,風寒中經(jīng)之面癱,用溫經(jīng)復(fù)陽,扶正祛風散寒法。 處方: 桂枝12g 制附片15g(先煎) 川芎12g 麻黃12g 黨參15g 白芍12g 防風12g 杏仁12g 黃芩10g 木防己12g 炙甘草3g 2劑。 此方乃《金匱要略》附方《古今錄驗》續(xù)命湯之化裁。三天后復(fù)診謂面癱痊愈。 2.甘麥大棗湯案 1985年9月,余在四川廣安縣中醫(yī)院帶習(xí),診治一患兒(4歲)。其母代訴:半月以來,小兒或哭或笑之際,口與雙眼均向右歪斜,平時則面容端正無異樣,曾服中藥未效。望患兒面色淡白少華,舌苔薄白尚有津,舌質(zhì)淡紅、舌體胖,診脈弦而緩。乃斷為面癱(陣發(fā)性),屬《金匱》“風中于絡(luò)”(陽明少陽)并兼心脾兩虛,治當祛風活絡(luò)、補益心脾、條暢樞機。 處方: 僵蠶6g 全蝎6g 蜈蚣2條 炙甘草3g 浮小麥10g 大棗6g 泡參6g 黃芩6g 法夏6g 2劑。 三天后患兒之母笑逐顏開,謂藥后患兒哭笑時口眼再不歪斜,求方鞏固,余曰:“效不更方”,囑原方復(fù)進兩劑。 二.既識病,又辨證 1.澤瀉湯加味治眩暈、耳鳴、耳聾案 廣安縣某女教師,年近50。自述患高血壓病已10余年,舒張壓13.3kpa(100mmHg),曾服用不少如天麻、龍膽草、夏枯草、菊花之類的清熱平肝藥,效亦不佳,乃求治于余。癥見頭暈悶重且目眩,舌苔水滑,舌體大而胖嫩,切脈弦而緩 。憶及《金匱》云:“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遂重用澤瀉60g、白術(shù)30g以利水健脾,合二陳湯溫化痰飲。藥后2劑,復(fù)診時患者欣然謂曰:“服藥多年,從未感到如此頭目清爽”。 2.澤瀉湯加味治療感冒后耳鳴耳聾案 蘇某,女,70歲,1999年3月12日初診。 主訴:左耳鳴2月,耳聾加重1周,伴胸悶,耳門按痛,耳內(nèi)阻塞感1天。 現(xiàn)病史:患者素有輕微耳鳴,于1周前感冒后,發(fā)現(xiàn)左耳鳴明顯加重, 并見耳聾。經(jīng)服夏桑菊沖劑、抗生素后,感冒癥狀雖有緩解,但仍左耳鳴如蟬,耳聾。且伴胸悶,耳門按痛,耳內(nèi)阻塞感。微有咳嗽、鼻塞,頭部悶重。舌淡邊尖有瘀點,苔白滑,脈細弦。查體可見耳鼓膜輕度充血,鼻粘膜充血,下鼻甲腫大,有粘鼻涕。 診斷:耳鳴、耳聾(風寒未盡,水飲閉竅) 治則:溫陽化飲,行氣開竅 方藥:澤瀉湯加味 澤瀉30g 白術(shù)40g 石菖蒲15g 辛荑12g 柴胡12g 川芎12g 蜂房20g 云苓30g 丹參30g 響鈴草30g 治療經(jīng)過:服上方2劑后,患者頓覺耳鳴、耳聾已去大半。效不更方,原方再進2劑后收功。末用調(diào)補肝腎之品而痊愈。 三.明辨虛實 1.麻杏甘石湯加味案 1985年10月,四川廣安縣中醫(yī)院何院長介紹一男孩,11歲,患遺尿5年,曾投六味地黃湯、縮泉丸之類無效。余診其脈象洪數(shù)有力,望其舌質(zhì)紅、苔薄白乏津,患者又兼納呆食少,思飲涼水,小便色黃,時有咳嗽稠痰。四診合參,斷為郁熱在肺,兼胃腎陰虛,乃用清肺熱,滋胃腎,開上固下法,以麻杏甘石湯加味治之。 處方: 麻黃6g 杏仁6g 生石膏20g 生甘草3g 北沙參15g 生谷芽20g 石斛10g 生地15g 玄參10g。囑服2劑。 復(fù)診時,患者母親說:“服藥后,白天解小便次數(shù)明顯增多,計約10次,晚上僅解2次,已不尿床了”。囑再進原方鞏固之 2.知柏地黃湯加味案 1985年9月,余在四川廣安縣中醫(yī)院診治一女生(13歲),因自感羞澀,其母代訴謂每天夜間遺尿已達6年,曾到成都某醫(yī)院用針灸治療一月,效果不顯,又多次服用中西藥物,耗費300多元,遺尿依然如故。余審其脈象,細弦而數(shù),尺部更為明顯,望其舌,質(zhì)紅而絳,苔薄黃少津,脈證合參,當為腎陰不足、熱擾膀胱、攝納失職所致,乃以知柏地黃湯加味治之。 藥用: 知母10g 黃柏12g 生地20g 山茱萸12g 山藥20g 茯苓12g 澤瀉12g 丹皮12g 女貞子15g 旱蓮草30g 益智仁20g 桑螵蛸20g 患者服完四劑后,竟不遺尿,復(fù)診時,即處知柏地黃丸兩瓶以鞏固之。 四.通補兼施 豬苓湯加味治慢性前列腺炎案 胡某,男,39歲,四川省農(nóng)科中心實驗室副研究員。1984年9月,因副睪疼痛到某省級醫(yī)院泌尿科就診,確診為慢性前列腺炎。曾用中藥制劑“東風五號”肌注2個月,化驗前列腺液白細胞(++)、紅細胞(++),含有金黃色葡萄球菌,對各種抗菌素皆不敏感。1985年5月,曾到某院診治,投以八正散清熱瀉火,利水通淋,效仍不顯。7月1日,至成都中醫(yī)學(xué)院附屬醫(yī)院求治于余。癥見尿急尿頻尿痛,色黃如茶,睪丸及右副睪隱痛,腰酸,舌苔黃膩,舌質(zhì)紅,舌體瘦小,脈細弦而數(shù)。 診斷為血淋,為下焦?jié)駸醾?,擬滋陰清熱,解毒通淋,佐以利氣止痛,豬苓湯加味: 豬苓12g 阿膠12g(烊化兌服) 澤瀉12g 滑石15g 蒲公英20g 魚腥草30g 赤芍20g 茯苓12g 黃柏15g 橘核12g 荔枝核12g 生甘草3g。 服藥6劑,癥狀大減,持續(xù)服藥30劑,復(fù)查前列腺液、小便常規(guī)均正常?;颊叽髳偅涘\旗致謝。 五.不可拘于“藥理研究”小青龍湯降壓平喘案 單味麻黃中的麻黃堿能使心率加快,外周血管收縮,血壓上升,作用類似腎上腺素,但較弱而持久,反復(fù)使用,可產(chǎn)生快速耐受性。故患高血壓病或心臟病患者,禁忌用麻黃(參姜春華《經(jīng)方應(yīng)用與研究》)。1976年冬,余在全國中醫(yī)研究班進修,曾觀察治一60余歲男性高血壓心臟病患者,癥見惡寒發(fā)熱,流清涕不止而鼻塞,頭痛身痛,喘咳氣促(兼肺氣腫),吐大量清痰,苔白滑質(zhì)偏淡,脈象浮緊而弦數(shù)。血壓:舒張壓14kpa(105mmHg)。 診斷為支飲咳喘,外寒內(nèi)飲所致也,故應(yīng)解表化飲,書小青龍湯原方一劑,其中麻黃12g。 次日查房,測舒張壓12.7kpa(95mmHg),諸癥大減。日本漢醫(yī)將小青龍湯用于急性腎炎初期,癥見浮腫,血壓偏高……(《日本漢方醫(yī)學(xué)精華》)??傊?,小青龍湯用之得當亦可降壓,麻黃用于復(fù)方若對證并不升壓。 六.舍脈從癥 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治痛痹案 1992年,余在成都中醫(yī)學(xué)院撫琴門診部曾治某男(35歲)患痛痹,自述肘膝及四肢關(guān)節(jié)冷痛,但切其脈卻洪數(shù)有力,觀其舌苔黃厚而質(zhì)甚紅,問其喜惡則酷嗜辛辣厚味,乃舍脈舍舌從癥,斷為陽虛寒濕痹阻經(jīng)脈之痛痹,投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原方6劑而痊愈。余思之再三,該患者舌苔雖黃厚但仍有津液,舌質(zhì)紅嫩,以及脈數(shù),皆”真寒假熱”之表象。 七.治急性病要有膽有識 大柴胡湯治少陽陽明腹痛(胰腺炎)案 陳某,女,47歲。1987年7月4日晚9時發(fā)病,病前因食少許鹵肉、西瓜,當風受涼,惡心嘔吐,劇烈腹痛腹脹,急送某院。嘔吐物有紅血球(+++),疑為”胃出血”,乃轉(zhuǎn)送他院住院。查血清淀粉酶超過500單位,白細胞總數(shù)超過1萬,確診為“水腫型胰腺炎”并兼有“腹膜炎”,且正向壞死型胰腺炎轉(zhuǎn)化。準備手術(shù),胃腸減壓、輸液輸氧、抗菌消炎及導(dǎo)尿,但劇烈腹痛未能緩解,乃邀余會診。 當時(7月6日晚6時)病員已呈半昏睡狀態(tài),兩目緊閉,以手輕觸中上腹部,即皺眉呼叫疼痛,腹肌緊張,腹脹如鼓,按壓兩脅及全腹部,反跳痛明顯,面色紅赤,肌膚灼熱(體溫38.5℃),大便已三日未行,舌苔黃而厚膩,舌質(zhì)紅,切脈浮數(shù)弦滑有力。四診合參,斷為少陽陽明腹痛。病乃少陽邪熱傳入陽明之腑,食積成實,膽胃上逆,經(jīng)腑郁塞所致,當用和解攻里法,泄里實而和少陽。 藥用: 柴胡12g 黃芩12g 法夏10g 枳實10g 酒軍10g(后下) 銀花20g 連翹12g 白芍12g 焦楂15g 因其熱結(jié)腹脹,故去原方中生姜、大棗,再加銀花、連翹清熱透邪,焦楂消磨肉積。余親自煎藥,將藥液用注射針管打入鼻飼管內(nèi)200ml,三小時后,即聞患者腸鳴音,并矢氣,再隔半小時,即排出燥尿五、六枚,繼瀉腐臭大便約200cc,腹痛腹脹頓減,并解黃赤小便,體溫遂降,呻吟漸停,神志清醒。后以原方出入調(diào)理,配合輸液,一周后痊愈出院。 八.桂枝湯加味治蕁麻疹案 張某,女,52歲,1999年11月來成都中醫(yī)藥大學(xué)附屬牛王廟門診,訴常在邛崍縣摩云山莊小溪邊用冷水洗臉,面部時發(fā)蕁麻疹,斑塊色淡紅,惟搔癢難忍,西醫(yī)曾肌注維丁膠性鈣,仍未控制,來診時,舌苔白滑,舌質(zhì)淡嫩,切脈沉細而澀,乃斷為陽虛營衛(wèi)不和、濕郁血瘀,投桂枝湯加味: 桂枝12g 白芍15g 生姜12g 大棗12g 炙甘草3g 蛇床子20g 土茯苓30g 白鮮皮30g 紅花6g。 九.誤補致腫用五苓散加味案 1989年余在四川中江縣血防站曾診治一位3歲男孩,因高熱抽搐,復(fù)發(fā)三次,其母以為陽氣精血大虧,愛子心切,擅用胎盤粉內(nèi)服,且用黨參、當歸燉精鯽魚飲之,不料患兒服后次日即見頭面浮腫,眼胞光亮,又兼流涕鼻塞,時見自汗盜汗,小便不暢,查小便未見蛋白,苔白而潤,脈象濡緩乏力,蓋小兒本稚陰稚陽之體,何堪峻補,致濕阻三焦,氣化不利,表陽不固,又外感風寒,擬溫陽化濕以消腫,兼固表止汗,疏散風寒。 投五苓散合玉屏風散加味治之: 桂枝6g 茯苓皮12g 澤瀉6g 豬苓10g 白術(shù)6g 五加皮12g 麻黃根12g 生黃芪10g 蘇葉6g 防風6g 牡蠣15g 薄荷3g(后下) 炙甘草3g 患兒服藥l劑,諸癥痊愈。 十.苓甘五味姜辛湯治聲啞咳喘案 1991年11月24日,余在成都中醫(yī)學(xué)院月城街門診部治療一年過六旬老嫗,述聲啞咳喘已一周,閱前醫(yī)處方,乃麻杏甘石湯加胖大海、浙貝等清宣肺熱之品,來診時,除聲啞咳喘氣緊而外,尚嘔清稀痰涎,舌苔白潤,舌質(zhì)不紅,咽后壁微有充血,切脈弦,此乃支飲,為寒飲阻滯肺胃,痹塞聲帶所致,擬散寒化飲,溫宣肺氣,開音止咳。 投以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加味: 茯苓20g 炙甘草6g 五味子l0g 干姜12g 細辛l0g(后下) 法夏15g 麻絨l0g 木蝴蝶10g(后下)。 患者服藥2劑,鼻血2次,聲啞咳喘已愈。鼻衄者,血汗同源,寓通陽散寒之意也。 十一.薏苡附子敗醬散加味治腸癰(闌尾膿腫)案 1989年9月,余在四川中江縣血防站坐診,曾治一農(nóng)村婦女(50歲),自述右下腹疼痛已12天,至今脹痛不止,右腿酸軟乏力,二便尚可,舌苔白厚,中帶黃膩,舌質(zhì)紅,切脈弦數(shù)。閱前醫(yī)曾用烏梅湯,無效。當即查血,白細胞26000,按其麥氏壓痛區(qū)域濡軟,《金匱》云:“腸癰之為病……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脈數(shù),此為腸內(nèi)有癰膿,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 。 投薏苡附子敗醬散加味,排膿消癰解毒,活血行瘀止痛,并振奮陽氣。 處方: 薏苡仁30g 制附子12g(先煎l小時) 敗醬草30g 丹皮12g 赤白芍各15g 紅藤30g 枳實12g 葦莖30g 患者服用l劑后,二診時復(fù)查白細胞降至15000,三診時降為6400,基本痊愈,仍投原方鞏固之。此案說明白細胞升高,提示有嚴重炎癥時,在辨證處方中亦可活用附片。 十二.“熱除必噦”用小半夏湯案 《金匱》云:“黃疸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jié)M而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噦者,小半夏湯主之”。此為陰黃誤治之變證,臨證之際,百病皆然。 憶及1985年9月上旬,余在成都中醫(yī)學(xué)院附屬醫(yī)院內(nèi)科坐診,一約20余歲女青年因患“慢性闌尾炎”,醫(yī)生投以大黃牡丹湯合黃連解毒湯等苦寒解毒消炎涼血之劑,遂致三天來呃逆不止,就診時,仍噦聲頻頻,望其舌質(zhì)淡胖,舌苔白潤,脈象沉緩。 乃《金匱》“熱除必噦”證也,蓋苦寒清下而胃陽大傷,致厥陰虛寒之氣上逆。宗仲景意,投小半夏湯加味,溫肝和胃,降逆止噦。 處方: 法夏20g 茯苓20g 生姜12g 旋復(fù)花12g 代赭石15g 丁香10g 吳茱萸10g 炙甘草3g 患者服藥2劑,呃逆頓失。 十三.活用經(jīng)方,腎著湯消退黑苔案 1991年5月,余在成都中醫(yī)學(xué)院附屬撫琴門診部坐診,曾治一年近五旬婦女,自述一周前,因頭昏目眩,精神疲乏,困倦嗜睡,以為肝腎陰虛,即購買杞菊地黃丸20支,連續(xù)服用1周,近日取鏡觀舌,竟見苔黑如墨汁所染,甚為驚訝,故前來就醫(yī)?;颊唧w形肥胖,除頭目昏悶如前而外,又增脘脹納呆,腰以下酸軟沉重,小便自利。其舌苔白厚而潤,中見黑色如墨汁所染,舌體胖嫩,舌質(zhì)不紅。 憶及《金匱》有身體重、腰以下冷痛之腎著證,而本患者,實為腎著病證之變證也。蓋患者脾陽不振,水濕上蔽清陽則頭昏目眩,寒濕中阻則脘脹納呆,濕注腎經(jīng)則腰部沉重,故患者雖自服杞菊地黃丸而無效者,寒膩滋補肝腎,反可助長水濕上溢,致滿舌黑苔,腎水本色外現(xiàn)也。故當溫燥寒濕,培土制水,宣行陽氣,投以甘姜苓術(shù)湯合平胃散: 炙甘草6g 干姜15g 茯苓30g 蒼白術(shù)各15g 厚樸12g 陳皮12g 2劑。 方用平胃散燥濕運脾,行氣消脹,二術(shù)滲利腰部水濕;干姜溫經(jīng)散寒,重用茯苓以暖腰膝,引導(dǎo)水濕下行,炙甘草益脾和中。諸藥合用,脾陽振奮,寒濕得去,黑苔自化。復(fù)診時黑苔盡退,諸證全失。 十四.桂枝茯苓丸加味治腹痛(慢性盆腔炎)癥積(卵巢囊腫)不孕案 患者張某,女,29歲,于1999年元月19日來成都中醫(yī)藥大學(xué)附屬牛王廟門診部就診,訴結(jié)婚五年未孕,曾在成都市一人民醫(yī)院腹腔鏡查:雙輸卵管及盆腔炎性充血,右繖可見囊腫0.8cm及0.5cm,結(jié)論:慢性盆腔炎,通關(guān)蘭液無阻力,左卵巢4×2×1.5cm,右卵巢4.5×2.5×2cm?;颊咂綍r小腹刺痛,月經(jīng)尚對期,血色赤,有少許瘀血塊,頭昏心煩,大便二日一行,小便黃,帶下色黃,觀舌苔薄黃少津,舌質(zhì)紅,切脈細弦,診為腹痛癥積,乃陰虛兼肝郁血熱夾瘀所致。 擬滋陰疏肝,活血化瘀,佐以清熱解郁,投二至丸、丹梔逍遙散、金鈴子散合方加減: 柴胡15g 丹參30g 焦梔12g 白芍15g 當歸12g 山藥20g 女貞子20g 旱蓮草30g 益母草30g 夏枯草30g 蒲公英30g 黃柏15g 炒延胡15g 川楝子12g 生甘草3g。 上方計服30劑。 5月30日復(fù)診:頭昏、腹痛大減,苔黃膩,舌尖赤,有針尖樣瘀點,切脈細而澀,肝郁陰虛之證緩解,惟血瘀內(nèi)結(jié)、濕熱未除,乃針對癥積(卵巢囊腫),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活血化瘀,消癥散結(jié),清熱利濕。 處方: 桂枝l0g 丹皮15g 茯苓15g 赤芍20g 桃仁12g 紅花8g 丹參30g 海藻30g 昆布30g 蒲公英30g 益母草30g 夏枯草30g 上方計服30劑。 7月7日復(fù)查,宮內(nèi)可見孕囊,妊娠小便試驗陽性。超聲波左側(cè)附件2.8×1.9cm,右2.5×1.7cm。 患者于2000年3月底,順產(chǎn)一男胎。 十五.甘草干姜湯治鼻衄案 1972年余在成都四道街門診時,曾治愈一位15歲少年之鼻衄,來診時面色 白光白,鼻腔內(nèi)有血垢痕跡,并塞有紙團。自述鼻流血已兩月之久,餓血血色素8g、血小板6萬,觀所服方劑,有用犀角地黃湯清熱涼血者,有用《金匱》瀉心湯(黃芩、黃連、大黃)瀉火止血者。近兩天流鼻血如注,惟用棉紗填塞,僅暫時有效。聞其聲,語音低微,望其舌,苔白而滑,舌體淡嫩,切其脈,沉而細緩,乃脾肺氣虛,陽不攝陰之鼻衄。 用補土生金、統(tǒng)陽攝陰、益氣止血法治之, 甘草干姜湯加味: 炙甘草10g 炮姜炭10g 黨參20g 黃芪20g 當歸10g 艾葉炭12g 囑服四劑,鼻衄即止,未再復(fù)發(fā)。 十六.見“炎”反散寒,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治慢性咽炎案 1.寒凝痰阻絡(luò)瘀 1989年,余治中江氮肥廠某女工,36歲,患慢性咽炎三年以上,查咽壁濾泡3個如綠豆大小,其色略紅,但咽壁色白,自覺咽部梗阻,隱痛,常咯粘稠膠水樣痰,時胸悶口和不干,苔白厚膩,舌體微胖嫩,脈弦緊,斷為寒凝痰阻,血瘀絡(luò)脈,擬散寒溫陽,滌痰通絡(luò)(化瘀)法。 處方: 麻黃12g 制附子12g(先煎一小時) 細辛6g 桔梗12g 射干10g 桂枝12g 枳實12g 牙皂6g 蜈蚣2條 甲珠6g 法夏12g 瓜殼12g 生甘草3g 服藥2劑,自述咽痛梗阻減輕80%,粘痰漸少。囑再服3劑,濾泡消減90%。 2.風寒濕兼痰結(jié)氣滯 1990年2月9日,余在成都中醫(yī)學(xué)院撫琴門診治一65歲老嫗,自述咽痛一月,時有痰滯咽喉,觀咽壁布有濾泡但色不紅,或見雙肩疼痛,苔白厚而舌淡,脈尚和緩,初診時按《金匱》“婦人咽中如有炙臠”證(梅核氣)治療,投半夏厚樸湯合橘枳姜湯(治胸中氣塞者)治療。復(fù)診時謂已服2劑,其證如前,思之肩痛有寒濕,僅用順氣化痰,乃病重藥輕之故。 處方: 麻黃12g 制附子12g(先煎一小時) 細辛6g 桔梗12g 射干12g 全蝎3g 僵蠶6g 陳皮12g 生姜12g(先煎) 炙草3g 仍服2劑,自述藥后咽痛大減,方信“寒痹咽喉”之證,確當宣痹散寒之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