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科學研究的關鍵性的第一步是觀察與思考。最近讀屈原的名篇《天問》,從科學方法論的角度審視之,發(fā)現(xiàn)屈原是一位進行科學觀察和深入思考的典范。
屈原(公元前340~278)是我國最早的大詩人,他的坎坷遭際婦孺皆知。他給我們留下了萬世傳頌的瑰麗詩篇:《離騷》、《天問》、《九歌》、《九章》、《招魂》等,從他開始,我國的詩歌從集體創(chuàng)作走向詩人獨創(chuàng),從單一格調(diào)走向豐富多彩。但是,鮮為人知的是,屈原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還是一位善于觀察與思考的科學思想家、一位無所畏懼的樸素的唯物主義者。何以見得?有《天問》為證。
《天問》是一篇非常奇特的長詩,共374句。詩人一口氣提出了172個問題,涉獵范圍甚廣,大致問及宇宙起源、哲學、天文、地理、生活傳說、夏、商、西周史、春秋與楚國史等諸多方面。正如王建堂在文[1]中所說:“先秦諸子中,也不乏閃爍著縷縷理性之光的科學美文,如管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等,但都是零散的、偶發(fā)性的;散見于長篇宏論之中,且多駐足在政論層面上。而《天問》卻是一個例外,它的科學精神、理性之光,集中在一首可以大大激發(fā)人們閱讀欲的長詩里,凸現(xiàn)了詩人對宇宙、自然、社會、人生未知領域的探索意識,堪稱是一篇‘詩性探索專論’。這在先秦詩文園地里是絕無僅有的,既具詩的審美愉悅性,又兼豐厚的科學認知價值,故稱其為科學美文的發(fā)軔之作當之無愧。難能可貴的是,詩人在此篇中,不僅體現(xiàn)了自覺的科學意識,且用富有節(jié)奏感、韻律美的韻文,把它抒寫出來;對讀者的眼球、耳膜、大腦皮層都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力,思之有理,誦之有韻,敘之有序,因而當時就為楚人所津津樂道,在楚人閱讀群中生成了巨大的影響;于是楚人哀惜屈原,因共論述,口口相傳,詩以人名,于是就演繹為千古流芳的傳世佳作。”
這篇2300年前的詩作艱澀難懂,至今尚未見到完美的白話文譯文。為了使大家對《天問》的科學方面有所了解,我找來一種差強人意的譯本[2],節(jié)錄其中的前半部份(即涉及自然科學的部分,節(jié)錄時對個別詞句做了修改):
請問:
關于遠古的開頭,誰個能夠傳授?
那時天地未分,能根據(jù)什么來考究?
那時一片渾沌,誰個能夠澄清?
有什么在回旋浮動,如何可以分明?
無底的黑暗生出光明,循環(huán)往復緣于何故?
陰陽二氣,滲合而生,它們的來歷又在何處?
蒼穹的天蓋共有九層,是誰動手經(jīng)營?
是誰主持如此壯麗宏偉的工程?
這天蓋的傘把子,到底插在什么地方?
繩子究竟拴在何處,來扯著這個篷帳?
天際有八根擎天柱,究竟指的是何山巒?
東南方是海水所在,擎天柱豈不會完蛋?
九重天蓋的邊緣,是放在什么東西上面?
既有很多彎曲,誰個把它的度數(shù)曉得周全?
到底根據(jù)什么尺子,把天體分成了十二等分?
太陽和月亮何以不墜? 星宿何以嵌得很穩(wěn)?
太陽是從湯谷出來,夜里落到蒙水之濱,
它到底走了多少里程,從清早直到黃昏?
月亮有什么本領,為何死了又能夠復蘇?
它的肚腹里有個蟾蜍,那對它有何好處?
女岐沒有丈夫,為什么又生了九個兒子?
伯強究竟住在何處,惠氣究竟住在哪里?
何以太陽落土天要黑,太陽出土天要亮?
星星還在天上的時候,太陽又在哪兒躲藏?
雨師呼號何以能夠興云雨,他的身軀就像個蠶螟?
風伯飛廉何以能夠起風暴,他的形象就如同鹿羚?
何以要使巨鱉在海底匍匐,頂著五山使它們安穩(wěn)?
何以又讓龍伯把巨鱉釣去,使得五山在海上飄零?
九州大地究竟在何處安頓?河床何以洼陷?
江河長年滾滾東流,何以總不能夠把大海充滿?
地面從東到西究竟有多寬?從南至北有多長?
南北要比東西短一些,短的程度究竟是怎樣?
昆侖山是天下最高峰,懸圃如何懸在天空?
天高到底多少里,最上層的增城還有九重?
四面八方有九道天門,到底誰在出,誰在進?
西北方的天門開放著,天上人為何特別喜歡冷?
太陽有何處照不到,還需要燭龍街火照耀北方?
太陽的車夫還沒有開車,若木花何以便能放光?
究竟有什么地方冬天溫暖,什么地方夏天也冷?
哪里有野獸能夠說人話?哪里有石柱子成了林?
那么,在科學方法論方面,這篇長詩告訴我們什么?我覺得,至少有下述各點:
•理性觀察• 屈原在流放中度過了大半生,所到之處,他遍訪民間疾苦,搜集大量人文地理歷史資料,并親自做了細致觀察。他觀察了日月星辰,星轉斗移,看到了太陽的往復升落,月亮的陰晴圓缺,地勢的西高東低,河流的奔流不息,大海的永不盈滿,大地的廣袤延伸,風雨的時時來襲,氣候的冷熱無常,……,提出了為后來的科學家們長期探索的一系列問題。對于自然現(xiàn)象,他不僅有定性的概念,也有一些定量的分析,例如,大地的東西長而南北短等等。
•獨立思考• 按當時的科學水平,對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無法做出充分的科學解釋,屈原之前,已有了很多神話傳說,如八柱擎天、女媧補天、巨鱉撐地等等;在宇宙演化方面,有了“蓋天說”等等。屈原特立獨行,經(jīng)過反復思考,對有關說法提出質疑。
屈原的從探求宇宙的奧秘開始,提出一連串的問題,巧妙地揭出了“蓋天說”的破綻。他問:天地是如何發(fā)生的?白晝和黑夜怎么會交替運行?天蓋的傘柄插在什么地方?哪里有繩子拴住這天蓋,九重天蓋的邊緣擱在哪里?日月星辰怎么布置,為什么會嵌得這樣穩(wěn)?太陽一天究竟走多少路程?月亮有什么性能,為什么死了又會重生?等等。這些問題,經(jīng)屈原一問;實際上都成了自然科學問題。質疑是科學的起點,不質疑,不去探索,科學就不能發(fā)展,傳統(tǒng)的舊的觀念還可以長期統(tǒng)治人心。正如魯迅在《摩羅詩力說》一文中對《天問》的贊語:“懷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瑣未,放言無憚,為前人所不敢言。”
•窮根究底• 對于天地起源問題,屈原雖然沒有給出答案,但是通過這些詩句也反映了:他經(jīng)過深入思考,窮根究底,對于天地起源的認識,至少包含以下三點:天和地是從渾沌中產(chǎn)生的;天地的起源與陰陽二氣的作用有關系;天穹一共有九重。從渾沌中生成天地的這個概念一直沿用了好幾千年,并且自始至終與元氣相聯(lián)系的,即渾沌是一團朦朧不分的,無定形的氣。諾貝爾獎獲得者、物理學家李政道說,他研讀屈原的名篇《天問》,發(fā)現(xiàn)這是大詩人用詩的形式寫就的宇宙學論文,屈原在2300年前就在詩中巧妙運用了幾何學和物理學的對稱性原理,提出了地球是圓的,可能是個東西、南北不一樣長的扁橢圓球體。屈原那種超前的理性思維幾乎與當代人相合。他不滿現(xiàn)狀,探求未知,敢于向神挑戰(zhàn),向世俗挑戰(zhàn),向權威挑戰(zhàn),真可謂是2000多年前的學海弄潮兒?。▍⒖碵1-3])
因此,我認為,在科學的觀察和思考方面,屈原是我們的光輝榜樣。
本文主要參考資料:
[1] 王建堂,屈原《天問》的科學史意義,科技時報,2007-03-09
[3] 王梓坤,科學發(fā)現(xiàn)縱橫談,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寫于2009年4月21日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