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是一種借助灸火的溫和熱力作用于人體腧穴以防治疾病的方法。施灸的材料主要是由艾葉加工而成的艾絨,并可根據(jù)需要加入相應的藥物。此法具有溫經散寒、舒筋活血、回陽固脫、益氣升陷、消瘀散結和防病強身等作用,多用于各種虛寒證。
灸法的種類很多,常用的操作方法有以下幾種:
艾炷灸由艾絨做成的圓錐形的艾炷,小如米粒,大如棗。每燃燒一個艾炷,稱為一壯。艾炷灸可分為直接灸和間接灸兩種:直接灸即將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從上端點燃,待患者不能忍受時換炷再灸,一般灸3~7壯,以局部皮膚紅暈為宜。有的則要求艾炷燃盡后才換炷再灸,使局部燙傷起泡以產生無菌性化膿,稱為化膿灸?;摰木植糠Q為灸瘡,5~6星期后,灸瘡結痂脫落,留有瘢痕,所以又稱“瘢痕灸”。而間接灸即在艾炷和穴位間襯隔某些藥物,如生姜片、蒜片、附子餅、食鹽等,不但能防止燙傷皮膚,還能發(fā)揮這些襯隔藥物的作用,增強灸療效果。如隔姜灸可治療虛寒性腹痛、腹瀉;隔蒜灸可用于治療毒蟲咬傷等。
艾條灸艾條是以艾絨卷制而成的圓柱,直徑為1.5厘米,長20厘米,有的也加一些藥物,稱為藥艾條。灸治時將艾條一端點燃,對準穴位,并與穴位保持一定的距離,像鳥雀啄食一樣上下活動或上下左右移動或旋轉,以患者感到溫熱舒適為宜,直至局部皮膚紅暈。艾條灸方便舒適,操作簡便,適合用于家庭灸療保健。
溫針灸針刺得氣后,留針在適當?shù)纳疃龋瑢⒁粓F艾絨纏繞于針柄或將一小截艾條套置在針柄上,然后點燃艾絨或艾條,直至燃盡,使熱力通過針體傳入體內,從而同時起到針和灸的作用。
其他灸法包括溫灸器灸、天灸等。溫灸器是一種特制的灸療儀,操作時將艾絨放于溫灸器內點燃,然后對準穴位施灸,可防止艾絨脫落燙傷皮膚。天灸是用白芥子、毛斑蝥蒜泥等天然刺激性藥物敷貼于體表,使局部發(fā)泡的一種灸法。至于“節(jié)氣灸”或曰“三伏灸”,則與如今的“冬病夏治”有關。
灸法雖然簡便易行,但若不掌握其適應癥及其操作方法,有時也會發(fā)生意外,故此施灸時應注意:
①防止燙傷皮膚或衣物。必要時可在周圍墊些紙片等物品。②顏面五官、陰部和大血管周圍不宜施直接灸,關節(jié)處不宜用化膿灸。③ 注意灸量,非化膿灸以皮膚潮紅為度,不宜起泡。4化膿灸者要加強營養(yǎng),保持局部清潔,以防感染。⑤發(fā)熱者不宜灸法。
另外,患者體位應安置妥當,施灸時不可隨便變動。在氣候寒冷的情況下,如果沒有保暖設備,一般不宜脫衣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