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陽冰《城隍廟碑》
李陽冰 自秦李斯以蒼頡、史籀之跡,變而新之,特制小篆,歷兩漢、魏、晉至隋、唐,逾千載,學(xué)書者惟真草是攻,而篆學(xué)中廢。陽冰生于開元,始學(xué)李斯《嶧山碑》,后見仲尼《吳季札墓志》,精探小學(xué),得其淵源,遍現(xiàn)前人遺跡,以謂未有點(diǎn)畫,但偏傍模刻而已。嘗嘆曰:“天之未喪斯文也,故小子得篆籀之宗旨。”其以書為已任也如此。當(dāng)世說者皆傾伏之,以為其格峻,其氣壯,其法備,又光大于秦斯矣。贊之曰:“斯去千年,冰生唐時,冰復(fù)去矣,后來者誰?后千年有人,誰能待之?后千年無人,篆止于斯!”自陽冰后,雖馀風(fēng)所激,學(xué)者不墜,然未有能企及之者。 其早年書法,字畫差疏瘦。到大歷以后所寫諸碑,為暮年所篆,筆法愈見淳勁。李陽冰在唐代以篆學(xué)名世,評論者以為,得大篆之圓而弱于骨,得小篆之柔而緩于筋。 《城隍廟碑》 又稱《縉云縣城隍廟記碑》,唐乾元二年(759)刻,李陽冰為本縣城隍祈雨有應(yīng)之后撰并書。篆書8行,行16字,在浙江省縉云縣。宋宣和間方臘造反,刀兵所及,碑石斷裂,文字殘缺?,F(xiàn)存為宋宣和五年(1123)十月縉云縣令吳延年根據(jù)搨片重刻,保存得頗為完整,惟題記下面立石人的官爵姓名缺蝕三字。此碑書法瘦勁通神,中鋒行筆,結(jié)體委婉自如,與所書他碑不同,有翻刻本傳世。
歐陽修在《集古錄》中記載唐令李陽冰篆寫刻石的《城隍神記》一事:署理縉云縣之后,趁降香之便,也曾到廟里去找著了那塊石碑,摩挲再三,誦讀再四。石碑上圓下方,高五尺三寸,廣三尺五寸,碑文篆書八行,每行十一字,末行九字,字體瘦長,字高不足三寸,寬二寸余。文曰:“城隍神,祀典無之,吳越有之。風(fēng)俗水旱疾疫必禱焉。有唐乾元二年秋,七月不雨,八月既望,縉云縣令李陽冰躬禱于神,與神約曰:五日不雨,將焚其廟。及期大雨,合境告足。具官與耆耋群吏,乃自西谷遷廟于山巔,以答神休。”寥寥八十六字,記敘禱雨、遷廟兩件大事,言簡而意明。 附:
篆書《顏家廟碑額》 李陽冰 西安碑林藏
|
|
|
來自: 榜上有名 > 《碑刻藝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