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問:對于卡魯塞爾氧化溝工藝,它在污泥泥齡以及剩余污泥量的計算應該怎樣算才能使實際量與計算量的出入不大,它有沒有簡潔的計算公式或者說通用公式?
答:在實際運行中排泥量和泥齡不是根據(jù)計算來控制的,其它形式的活性污泥工藝也一樣。
42.問:我廠工業(yè)污水,印染和化工。現(xiàn)生化池污泥只有1.2g/L。鏡檢沒有發(fā)現(xiàn)原生和后生動物,出水不達標,一個星期大流量回流污泥,還是沒變化。SVI和SV%都很高,但是看不到絲狀菌。請問該采取什么措施?
答: 估計污泥已中毒受損,加大回流量是不對的。應該增加排泥量,并移植先前沒受損時排出的剩余污泥或其它廠的污泥。
43.問:一個工業(yè)園需要建設30000噸/天的污水處理廠,現(xiàn)有家公司提出“硅藻精土+生化”處理工藝。以前也曾看到關于這種技術的介紹,但是說法相差很大,不知道該相信誰?請發(fā)表看法。
答:硅藻精土用在城市污水處理效果很好,運行費用也很低,工業(yè)廢水處理要慎重。
44.問:UASB法在國內應用很多,但運行的效果也大不相同。究其原因,我想是幾個方面:三相分離器;布水系統(tǒng);保溫措施。在此我有些疑問: (1)采用UASB法時,三相分離器是根據(jù)特定污水設計的嗎?我見國內有很多專門生產(chǎn)三相分離器的,而u法使用較多是在工業(yè)廢水方面,不同的工業(yè)廢水性質不一樣是否會影響三相分離器的正常使用? (2) 三相分離器是底部進水,布水容易堵塞,不知道運行的好的u法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 (3)厭氧反應在35℃時比較好,u池的保溫是如何做到的?尤其是采用鋼結構的池體時。u池產(chǎn)生的沼氣如何使用?如果u池內的溫度達不到要求,考慮加熱時應采用何措施呢?
答:三相分離器一般不會根據(jù)特定污水來設計,只考慮其結構對三相分離的效果。布水系統(tǒng)堵塞問題是多孔式布水方式必然存在的問題,工藝上可采用反沖或氣沖的方法解決,至于池體的保溫一般不需做特別的措施,只需控制進水溫度即可,如進水溫度過低,可在進水管線上加裝汽水混合器,利用蒸汽加熱至合適溫度。不過在高效厭氧反應器中,我不看好U池,因為相對EGSB和IC來說處理效果較差,對已建的UASB,如果處理效果不好,建議作些改造,如增設內回流管或后面增加沉淀池。
45.問: UASB的HRT要求較長,水力負荷太大,跑泥特別嚴重,長時間的內回流出水帶泥較多,反而不利顆粒污泥的形成。不知你如何看?
答:設置內回流會加劇跑泥的說法不妥,這是有利于顆粒污泥形成的,就是提高剪切力,當然顆料污泥形成的條件和U池的處理效率提高還有其它很多因素。
46.問:我廠采用三溝式氧化溝處理污水,BOD在350mg/L左右,處理后剩余污泥特別多,是怎么回事?跟運行周期有沒有關系?
答: 先可試一樣,即在不影響泥水分離的前提下,減少C階段的時間,把減少的時間加給B階段,如果還不行再采取下一步措施。如果已設置D階段,也可取消D階段,把D的時間給B,C時間不變。
47.問:我們用的是卡魯塞爾2000的氧化溝,出水口的溶解氧一般控制在2mg/L左右,最高值控制在3.0 mg/L,進水的水量為3萬每溝每天,進水的BOD有時候較低,平均值在50 mg/L,氧化溝的有效容積為14750m3,MLSS一般控制在3000 mg/L,由此得出的F/M為0.0339(不知此值對否),如果此值正確,那么污泥負荷也太低了吧?污泥齡一般控制在15天左右,SV30為15,SVI為50左右,不知該如何進行工藝的調整,來緩解跑泥的現(xiàn)象?
答:據(jù)我判斷污泥已老化了。應對措施:增加排泥量,減少供氧量;如果溝里設置水下推進器,曝氣機可間斷運行。
48.問:水解酸化在廢水處理中是一個很難說清的處理工藝,對于COD來講,有的去除率很低,有的去除率比較高,我設計的一個化工廢水項目,水解酸化COD的去除率高達40~50%,但需少量曝氣。我設計的印染廢水處理中水解酸化COD去除率一般在15~20%左右,但色度的去除率很高。水解酸化對PH的要求實際上并沒有象資料上講的那么高,PH在6~10之間均有效果,但在8左右效果應該比較好。
答:你說的化工廢水水解酸化COD去除率可達40~50%,而且需少量曝氣,這問題是特例,不能說明就是酸化的實際效果,因為去除的大多是無機性COD,是在曝氣條件下被氧化的(因為有少量的曝氣),如果不曝氣COD去除率會明顯下降。
49.問:UASB按照三相分離器的原里和作用,是不應該有污泥回流的,但由此而來產(chǎn)生如下問題:(1)UASB反應器跑泥時如何補充污泥?(2)UASB反應器受沖擊時引起污泥濃度波動,如何盡快使其恢復平穩(wěn)?(3)在排出UASB反應器中無機化的污泥時,如何盡快使其恢復到所需的污泥濃度?
答:U池如果污泥流失,即使污泥能回流也是無濟于事的,因為污泥回流的同時反應器的上升流速也會相應增加,回流量大污泥流失量也大,所以U池大多數(shù)是沒有污泥回流的。我說的大多數(shù)沒有也就是說有的U池還是有污泥回流的,因為在U池后又增設了沉淀池,但這樣的工藝不多,如果這樣還不如用EGSB或IC更好。據(jù)我所知,U池主要還是以絮狀污泥為主的,加之反應器不高,所以上升流速不能太快,污泥保有量不多,容積負荷上不去。雖然典型的U池沒有污泥回流,但出水還是能回流的。
50.問: UASB之所以污染物去除效率高,主要是顆粒污泥的作用,而你卻說是絮凝污泥,這是怎么會事?
答:我沒有說U池沒有顆粒污泥,只是說是以絮狀污泥為主,因為絕大多數(shù)UASB都是這樣,這也是U池容積負荷低的原因(相對EGSB和IC而言),至于為何U池不能象IC一樣基本上都是顆粒污泥,且顆粒污泥粒徑小、質量高,這就涉及顆粒污泥的形成機理和條件,這方面我就不展開了,但可以說明一點,反應器上升流速是重要的條件之一,UASB不能完全滿足這方面要求。
51.問:要控制 UASB污泥的流失是否可采用在上部增加一回流管,控制其回流比,形成內循環(huán)? 答:很好的建議!不過這樣的目的主要是有利于顆粒污泥的形成,使顆粒污泥所占的比例大大增加,污泥保有量增加。 52.問: UASB池內增加回流管但會不會影響水的上升流速呢? 答:會的, 循環(huán)區(qū)的上升流速會加快,這也是設置循環(huán)的目的,雖然在初期還不能避免反應器污泥外溢,但可使泥水充分混和,也有利于污泥造粒,使污泥保有量增加,一定時間后就可顯示出效果。 53.問: UASB池增加內回流管,水的上升流速提高,會不會給三相分離器帶來副作用? 答: 因為是從三相分離器的下部向底部回流,所以我認為不會影響三相分離器的上升流速。 54.問:可是UASB池不設內回流時,如果排泥時泥排多了如何辦? 答:因為污泥不外流的,所以也不存在你說的問題。如果另設沉淀池,污泥就要回流,但回流量的大小也只能反映污泥在整個系統(tǒng)內的周轉速率或循環(huán)速率,也與系統(tǒng)內的污泥量無關,也就是說如果U池不排泥,無論污泥回流量是大是小,系統(tǒng)內的污泥量不會影響(不考慮污泥增長的因素情況下)。 55.問:如果UASB排泥時控制不當,造成污泥流失怎么辦?如何恰當控制污泥排泥? 答: 這是運行管理方面的事了,如同好氧活性污泥工藝有“三相平衡”的調節(jié)一樣,各類厭氧裝置的各項運行參數(shù)也要根據(jù)運行狀況來控制的,如泥、水二相平衡的調節(jié),使反應器的容積負荷控制在一個合適的范圍。 容積負荷(這里指污泥所點的容積)是通過排泥量來控制的,也受限于廢水水量和濃度。當廢水量增加或廢水濃度增加時,為了保持負荷平衡,就要少排泥或不排泥,提高系統(tǒng)的污泥量,反之則多排泥以減少系統(tǒng)污泥量。此外還要考慮很多受限因素,如:系統(tǒng)的污泥量過多,雖然可降低容積負荷,但會使污泥的膨脹度增高,影響泥水分離;排泥量太多,則會造成容積負荷過高,使VFA/ALK的比值升高,影響處理效果。這些都要根據(jù)具體情況通過試湊法來確定的,有些方面則靠經(jīng)驗。 56.問:我們做了一個工藝,也用到UASB,并且UASB設了出水回流,由于進水量非常小,一天就10幾噸水,所以污泥投加到UASB后,污泥懸浮不起來,運行了一個多月污泥都是沉在池底的,而且好像回流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污泥就是沉在池底一米多的位置,后來換了一臺循環(huán)泵,想加大回流量,可是剛換泵后面的出水就變黑了,我覺得可能是把池底的污泥沖起來了,這樣下去會不會把所有的污泥都沖走呢?是不是循環(huán)泵的流量太大,把污泥都打碎了呢? 答:污泥已經(jīng)無機化了,雖然還不知道你們的UASB池容積多大,但已能推測到容積負荷已小到無法維持的范圍了。 57. 問:UASB中污泥培養(yǎng)究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條件,我所知道的,調試階段進水一般要求cod在5000mg/L以下,還有pH值一般要求在7-8,營養(yǎng)物質N、P等,還要注意那些問題呢?在調節(jié)池里為了使進水均勻曝氣是不是對UASB有影響呢?UASB池中上面的水應該是清的還是黑的呢? 答:這些問題一言難盡的,可參考相關資料。但有二點可說明一下:調試起始容積負荷不能高,要逐步提高,不能光從COD來控制;調節(jié)池少量曝氣沒影響的,這點氧對厭氧反應裝置的影響是微不足道的。 58.問:我廠用A-O法處理含有氨氮的污水,以前運行正常,最近經(jīng)常在回流沉淀池出現(xiàn)污泥厭氧反硝化,引起污泥上浮現(xiàn)象,污泥流失,影響出水水質。如何解剖? 答: 解決辦法:(1)控制好反硝化條件,盡可能去除硝酸氮;(2)增加沉淀池的出泥量,以降低沉淀池的污泥層高度,使污泥在泥層的停留時間減少,可防止污泥缺氧;(3)條件允許的話(不影響缺氧區(qū)的缺氧環(huán)境)盡可能增加好氧區(qū)的溶解氧,使進入沉淀池的污泥不缺氧。上述第一條是為了使進入沉淀池的硝酸氮大大減少,不會發(fā)生嚴重的反硝化,后二條措施是即使有大量硝酸氮進沉淀池,但由于不缺氧也就不易發(fā)生反硝化。 59.問:目前我廠處理規(guī)模為4萬噸/日,有兩個濃縮池,設計污泥量為5600kgDS/d,污泥負荷為50kgDS/m2•d。但因施工造成兩個池的進泥和出泥不平衡且極不容易調整。經(jīng)常造成一池污泥過多發(fā)生厭氧并導致濃縮機負荷過高燒壞電機。 前段時間,在一個濃縮池故障不能及時排除的情況下,采用單池運行,污泥量在4000kgDS/d左右,污泥負荷為61kgDS/m2•d。在此負荷下運行,該池沒有出現(xiàn)因負荷過高而導致濃縮機故障。單池運行比雙池運行管理簡單且出泥穩(wěn)定。試問,濃縮池的最高負荷可達多少。最佳的范圍又是多少? 答: 是管理不當造成的,二池的進泥量可以通過進泥閥調節(jié)的,如果象你所說的因施工問題二池進泥量不能調節(jié),那濃縮池的出泥量總可以調節(jié)吧,進泥量大,又不能關小,就要增加出泥量,把出泥調節(jié)閘門開大,使池內污泥層下降,這樣可減少濃縮污泥在池內的停留時間,以防污泥發(fā)酵。濃縮池還可以交替運行,運行管理中的調節(jié)手段是多方面的。至于濃縮池的負荷等與污泥含水率、性質等有關,各廠的情況都不同的。 60.問:MLSS可用懸浮物的方法測定嗎? 答:MLSS只是很粗略地表示污泥中微生物量的多少,當然不能用懸浮物的方法測定,因為MLSS包括固定固體和揮發(fā)固體二類,固定固體是無機物,揮發(fā)固體是有機物+微生物,如果用懸浮物的方法測定。一些溶解性的有機物和游離細菌就流失了。
61.問:我們這里有個剛開始調試的處理站,采用SBR工藝,調了兩個星期有點效果的時候,水量變小了,現(xiàn)在眼看著微生物慢慢變少,該怎么辦? 答: 減少曝氣期時間,相應增加沉淀期或閑置期時間。 62.問:我們做的一個工程只有處理10噸的生活廢水,原來膜生長的情況非常的好,處理效果也非常的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膜全部脫落了,而且現(xiàn)在膜不能再生成,填料上生有一些象紅豆一樣大小的微生物團。把它攆開是很多的條狀的細菌,現(xiàn)在都快一個多星期了,沒有任何的改善,想請幫助一下! 答:排除pH或有毒物質沖擊的因素外,可能是曝氣時間過長、負荷過低造成。建議減少曝氣量,或采用間斷曝氣試一段時間,此外還要控制好營養(yǎng)比。 63.問:因為天氣比較炎熱,水中DO本來就低,大概在3mg/l以下,但由于在沉淀池中有污泥上浮發(fā)生,如果通過降低曝氣量來控制的話,會不會影響出水水質?如果可以應該控制DO? 答:減少曝氣量的措施是不妥的,污泥上浮不是曝氣量過大造成的,即使曝氣量大,大量氣泡完全可以在曝氣池出水槽和沉淀池進水口前釋放掉的。這種情況下減少曝氣量會使沉淀池內污泥缺氧而發(fā)生反硝化甚至厭氧,加劇污泥上浮。正確辦法是增加沉淀池出泥量(降低污泥層高度),使污泥在泥層的停留時間減少,防止或減緩反硝化的發(fā)生,污泥層降低也有利于泥水分離。天氣熱曝氣池出水端DO還是稍高些好,3mg/L是正常的。 64.問:我現(xiàn)在正在做一個污水處理方案的改進項目,該工藝進水COD約為10000,pH=4。4,水量100噸/天。該廠經(jīng)過氣浮-三級接觸氧化-沉淀處理后COD約為700~800,pH=6.7。 請問在原有工藝上如何改進,使出水COD達到500以下(三級排放標準)。 答:這類廢水雖然濃度很高,采用氣浮加好氧工藝還是可以的,并不是任何高濃度水都要用厭氧。檢查一下運行管理是否有問題,再考慮改造,在不影響現(xiàn)有工藝的情況下,在技術上采取一些措施完全可能達標的。 65.問:用厭氧罐對畜糞厭氧高溫發(fā)酵20天了還不產(chǎn)氣,而且PH時升時降,請幫助分析一下。 答:VFA過高,還沒完全進入堿性發(fā)酵階段,在沒有產(chǎn)氣前不能排上清液或泥,否則會引起負壓。 66.問:看到有的工藝(如SBR 法)講到其因為沒有污泥回流而解決了污泥膨脹問題,就感到疑惑了,你是如何看的? 答:SBR工藝沒有污泥回流就沒有污泥膨脹的說法不妥,我知道有的資料這樣說的,實際情況并非如此。 67.問:化工廢水處理裝置,水解加接觸氧化工藝,氧化池溶解氧為零,我算了一下,COD去除量為420公斤每天,供氣量大約為7。5立方每分鐘,按70立方去1公斤BOD計算,處理能力應該為150公斤每天,這樣理論供風與實際相差較大,是否會供氣過少而進入兼氧狀態(tài)(汽水比為30比1)? 答:不說廢水的濃度和水質等情況,首先用氣水比來衡量就不妥,膜法與泥法是不同的,同樣的氣水比,還要看曝氣器的氧利用率,如果用穿孔管曝氣氧的利用率就很低,如果用微孔曝氣,則氧利用率可提高數(shù)倍,所以要進行綜合分析的。但不管實際情況如何?可以肯定的是氧化池溶解氧沒有,是供氧不足或曝氣時間不夠造成的。 68.問:一個中程藥廠的廢水平均COD是1700, BOD是800左右 最高COD有3000左右,現(xiàn)在我們公司的基本設計是水解酸化-接觸氧化-混凝-二氧化氯發(fā)生器。水解和接觸氧化停留時間都是24小時 ,可對方因為造價比較高,要我們修改一下方案 。現(xiàn)想除去二氧化氯發(fā)生器,換一消毒池投加漂水,另外,接觸氧化和水解酸化停留時間都改為12—16小時,不知道這樣改有問題嗎? 答:可取消水解酸化池,接觸氧化池停留時間適當增加。 69.問:我見過的醫(yī)藥廢水 一般都會有水解酸化,沒有的話會影響后面接觸氧化的處理效果,你前一貼說沒必要,請說明具體理由? 答:你說的沒錯,酸化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你們的污水B/C比不算低,沒必要用酸化,更何況酸化池的運行控制是有要求的,控制不當效果也不好,你可以調查一下,有多少酸化池有好的效果。 70.問:舉例說明:Q=20000m3/d,活性污泥法,二沉池表面負荷取0.9m3/m2*h,但是我的污泥回流比是100%,那二沉池表面負荷豈不是變成了1.8?這樣考慮對不對? 答: 沉淀池表面負荷是每小時污水量除沉淀池的表面面積,即每平方米沉淀池的水面每小時通過的水量,不考慮回流污泥量的,因為回流污泥量不通過沉淀池水面,而是從池下面流出并回至曝氣池的。
|
|
71.問:回流污泥是從沉淀池底部流回曝氣池,但是進入沉淀池的水量是進水量加上回流量,回流的水量還是要在沉淀池重新沉淀,還是要占用表面負荷的是這樣嗎? 答:你說的也有些道理,但還是錯了。沉淀池可分二部分,上面是泥水分離部分(澄清層),下面是回流污泥濃縮部分(污泥層),以幅流式為例,曝氣池混合液由沉淀池中心進水口流入,在泥水分離后,污泥下沉,分離的水上浮并溢流出池,污水占用的是澄清層的容積,污泥占用的是當下部污泥層的容積。 72.問:我們現(xiàn)在設計的二沉池是奧貝爾氧化溝后的沉淀池,氧化溝回流污泥濃度要求8,怕中進周出的回流污泥濃度達不到,因此專家建議采用周進周出,生產(chǎn)廠介紹此工藝用單管吸泥機,回流污泥濃度可達到8-12,對嗎? 答:我認為不妥,如果今后污泥沉降性能差的話,回流污泥濃度不可能高,至少不會比幅流式高。我知道周邊進水式從理論上講沉淀效率比幅流式高,因為可以減少進水水能對沉淀的影響等因素,但如果污泥沉降性能稍差就會發(fā)生嚴重短流,使整個生化處理系統(tǒng)處理能力大大下降。 73.問:我廠的廢水主要含季胺鹽跟酒精 現(xiàn)處理工藝為 調節(jié)(預曝)--厭氧--缺氧--好氧--二沉---加藥--二沉--出水 現(xiàn)未加藥加,處理量增加了30% 進水>2500 出水 COD>200 ,不可能擴建。有什么辦法修改部分工藝使出水水質達到100以下? 答:在好氧池采用低劑量PACT法,即粉末活性炭與活性污泥相結合的工藝。 74.問:一個工藝流程設計的問題。流量=360m3/d,COD=1700mg/L,BOD=850mg/L,SS=100mg/L,色度=100倍,處理的是80%工業(yè)廢水和20%的生活污 要求:COD<90mg/L,BOD<20mg/L,SS<60mg/L,色度<40倍。請問采用何種方法能達標,我擬用物化預處理+SBR法+活性碳吸附,不知道有沒可能達標? 答:這類廢水建議用混凝+SBR(低劑量PACT技術),即在曝氣池內少量連續(xù)加入粉末活性炭,使活性炭與污泥結合,可大大提高處理能力,日常運行中只要補充少量通過剩余污泥排放流失的活性炭就可,補充量僅為每噸水15~20克。酸化沒必要采用,因為廢水的B/C比已很高了。 75.問:北方的氧化塘怎么設計?污水是經(jīng)過處理沒達標的造紙廢水,COD在600左右。 答:北方不適合用氧化塘,如要用的話,可采用曝氣氧化塘+靜止氧化塘,但總停留時間需要很長。 76.問:有一工業(yè)廢水,濃度很高。因為廢水沒有菌種,化驗BOD時需要接種,接種后化驗出來的結果比COD還要高,結果是 COD :90000 mg/L ,BOD:100000 mg/L,不知是何原因? 答:可能是測定BOD5時沒做空白試驗造成的誤差或稀釋倍數(shù)不妥引起的誤差。 77.問:你說同一廢水的BOD低于COD,但有實驗驗證有二類工業(yè)廢水的BOD會比COD高,一類是氨氮濃度比較高的廢水,因為這里面有硝化、反硝化細菌,這兩類細菌作用消耗氧導致BOD比COD高,一類是含吡啶的廢水,因為吡啶不能化學開環(huán)(所以不表現(xiàn)出COD),但是吡啶可以生物開環(huán),所以BOD比COD高(注:吡啶的化學開環(huán)是氧化開環(huán),吡啶的生物開環(huán)是還原開環(huán))。 答:你關于氨氮濃度高的廢水和含吡啶的廢水BOD5高于COD的說法也有道理,但問題是氨氮在BOD5培養(yǎng)的條件下沒有充分的硝化的條件,這個過程連有機氮的氨化也不一定能完成的,氨氮只能通過同化作用去除,即使有亞硝化或硝化作用引起B(yǎng)OD5測定值高,也是亞硝酸對DO的測定誤差,除非用疊氮化鈉典量法測定五天后的溶解氧才能消除誤差,否則BOD5就沒有代表性。至于吡啶的生物降解作用是有前提的,要在微生物適應情況下才行,并沒有普遍性。對這樣的廢水要接種,而一般接種液用生活污水或大糞水,不會適應這類廢水的。 78.問:外國設計的UASB負荷是中國設計的一倍,難道是他們的污泥比我們好還是他們的后段處理更有保障? 答:我也說不清楚,大概國外是按顆粒污泥化設計的,國內是按絮狀污泥或半絮狀污泥設計的。 79.問:日處理量5。4萬噸,實際進水3萬噸/天左右,卡魯塞爾2000氧化溝,前設選擇厭氧池,經(jīng)常出現(xiàn)奶油狀浮沫。溝內出現(xiàn)奶油狀浮沫時間持續(xù)近一個月,人工基本消除。從半月前總氮、氨氮持續(xù)升高,進水總氮63-77,氨氮53-69,出水總氮23-47,氨氮25-40。不知是何原因? 答:應該增加好氧區(qū)溶解氧,將內回流堰門開足,這樣能提高前部缺氧區(qū)的溶解氧,使缺氧區(qū)也有一定的硝化功能。此外也要檢查一下堿度等是否滿足要求。 80.問:能否提供一下用AB法處理焦化廢水較好的具體工藝流程? 答:礁化廢水可生化性差,用AB法是適宜的,因為一些不可生化的物質可在A段被去除?;玖鞒蹋焊駯?進水提升泵+A曝氣池+中間沉淀池+B曝氣池+沉淀池。前面是基本流程,如果廢水pH異?;蜻€有其它特定物質,還要進行中和、混凝等預處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