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不 動 訣   腎不動,精全;   身不動,氣全;   心不動,神全。   三圓三全,自然成仙。   〔清〕無名氏:《養(yǎng)生秘旨》   三 寶 歸 身 要 訣   若耳逐于聲,精從氣耗而不固;   目蕩於色,神從色散而不凝;   口發(fā)言語,氣從言走而不聚。   〔明〕高濂:《遵生八箋》卷 9 《延年卻病箋上》金 丹 大 道   潛心於淵,神不外游。   心牽於事,火動於中。   火動於中,必?fù)u其精。   心靜則息自調(diào),靜久則心自定。   死心以養(yǎng)氣,息機(jī)以純心。   精、氣、神為內(nèi)三寶,耳、目、口為外三寶。   常使內(nèi)三寶不逐物而游,外三寶不透中而擾。   〔明〕 張 君寶:《 張三豐 先生全集。道言類。道言淺近說》全  真   全精可以保身。全氣可以養(yǎng)心。全神可以返虛。   〔元〕李道純:《中和集。全真活法》絕  句   息精息氣養(yǎng)精神,精氣丹田氣養(yǎng)身。   有人學(xué)得這般術(shù),便是長生不死人。   〔唐〕呂洞賓:《絕句》,《全唐詩》卷 858精養(yǎng)靈根氣養(yǎng)神   呂祖師曰:   精養(yǎng)靈根氣養(yǎng)神,此真之外更無真。   神仙不肯分明說,迷了千千萬萬人。   〔清〕無名氏:《養(yǎng)生秘旨》神氣沖和精自全   神氣沖和精自全,存無守有養(yǎng)胎仙。   心中念慮皆消失,要學(xué)神仙也不難。   〔明〕高濂:《增補(bǔ)遵生八箋》氣是添年藥,心為使氣神   施肩吾曰:   氣是添年藥,心為使氣神,   能知行氣主,便可作仙人。   〔清〕無名氏:《養(yǎng)生秘旨》元氣與谷氣   谷氣勝元氣,其人肥而不壽;元氣勝谷氣,其人瘦而壽。   〔三國。吳〕楊泉:《物理論》?!【∩瘛≌f   神太用則歇,精太損則竭,氣太勞則絕。   〔清〕青 浦諸 君子輯:《壽世編》卷下《保嬰篇。保養(yǎng)門》惜 精 神   人之有生,惟精與神。   精神不敝,四體長春。   嗟彼昧者,不愛其身。   多言損氣,喜事勞心。   或因名利,朝夕熱中。   神出於舍,舍則已空。   兩腎之中,名曰命門。   陰陽相抱,互為其根。   根本無虧,可以長生。   午未兩月,金水俱傷。   隔房獨宿,體質(zhì)輕強(qiáng)。   亥子丑月,陽氣潛藏。   君子固密,以養(yǎng)微陽。   金石熱藥,切不可嘗。   積精全神,壽考彌長。   〔清〕程國彭:《醫(yī)學(xué)心悟》卷 1 《保生四要。惜精神》嗇 神 一 術(shù)   目不欲視不正之色,   耳不欲聽丑穢之言,   鼻不欲向膻腥之氣,   口不欲嘗毒辣之味,   心不欲謀欺詐之事。   〔南朝。梁〕陶弘景:《養(yǎng)性延命錄》卷上《教誡》百 病 起 于 情   百病起于情,情輕病亦輕。   可能無系累,卻是有依憑。   秋月千山靜,春華萬木榮。   若論真事業(yè),人力莫經(jīng)營。   〔宋〕邵雍:《擊壤集》卷 17 《百病吟》   喜則氣散,怒則氣升,   哀則氣消,勞則氣耗,   驚則氣亂,思則氣結(jié),   欲則氣傾,寒則氣收,炙則氣泄。   〔明〕馮時可:《上池雜稅》   人心思火則體熱,思水則體寒。   怒則發(fā)豎,驚則汗滴,懼則肉顫,愧則面赤,悲則淚出,慌則心跳,氣則麻痹。   言酸則垂涎,言臭則吐唾。言喜則笑,言哀則哭。笑則貌妍,哭則貌媸。   日有所見,夜必夢擾;日有所思,夜必譫語。夢交則泄精,氣怒則發(fā)狂。   〔明〕高濂:《遵生八箋》卷 1 《清修妙論箋上》九 氣 為 病   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   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   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jié)。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舉痛論》心平氣和,斯為載道之器   憂愁則氣結(jié)。   忿怒則氣逆。   恐懼則氣陷。   拘迫則氣郁。   急遽則氣耗。   是惟心平氣和,   斯為戴道之器。   〔清〕金纓:《格言聯(lián)壁。攝生》喜  怒   喜怒傷氣,寒暑傷形。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   厥氣上行,滿脈去形。   喜怒不節(jié),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   四 道 吟   天道有消長,地道有險夷。   人道有興廢, 物道有盛衰。   興廢不同世, 盛衰不同時。   奈何人當(dāng)之,許多喜與悲!   〔宋〕邵雍:《擊壤集》卷 10戒  氣   切戒氣兮切戒氣,只可綿綿不可廢,   有朝沖溢化元神,飛上青霄朝玉帝。   〔唐〕呂洞賓:《純陽真人渾成集》卷上治  怒   人之七情,惟怒難制。   制怒之藥,忍為妙劑。   醫(yī)之不早,厥躬速戾。   滔天之水,生於其微。   燎原之火,起于其細(xì)。   兩石相撞,必有一碎。   兩虎相斗,必有一斃。   怒若攻面,耳熱面赤。   忍則解表,冰銷霧釋。   怒若結(jié)胸,霍亂喘急。   忍則理中,風(fēng)光月霽。   怒以動成,忍以靜息。   怒主乎開,忍主乎閉。   方忍之初,止醫(yī)怒氣。   忍之至再,漸無芥蒂。   再之至百,即張公藝。   無所不忍,量如天地。   有容乃大,必忍有濟(jì)。   〔明〕來知德:《來瞿塘集》   戒 怒 歌   君不見:   大怒沖天貫斗牛,擎拳嚼齒怒雙眸。   兵戈水火亦不畏,暗傷性命君知否?   又不見:   楚伯王、周公瑾,匹馬烏江空自刎,   只因一氣殞天年,空使英雄千載忿。   勸時人,須戒性,縱使鬧中還取靜。   假若一怒不忘軀,亦至血衰生百病。   耳欲聾又傷眼,誰知怒氣傷肝膽。   血氣方剛宜慎之,莫待臨?;跁r晚。   〔明〕胡文煥:《類修要訣》卷上   戒 嗔 怒   東方木位,其名曰肝。   肝氣未平,虛火發(fā)焉。   諸風(fēng)內(nèi)動,火性上炎。   無恚無嗔,涵養(yǎng)心田。   心田寧靜,天君泰然。   善動肝氣,多至嘔血。   血積于中,漸次發(fā)咳。   凡人舉事,務(wù)期有得。   偶爾失意,省躬自克。   戒爾嗔怒,變化氣質(zhì)。   和氣迎人,其儀不忒。   〔清〕程國彭:《醫(yī)學(xué)心悟》卷 1 《保生四要。戒嗔怒》   西 江 月   一   不忍一時有禍,三思百歲無妨。   寬懷自解是良方,忿怒傷心染恙。   凡事從容修省,何須急躁倡狂。   有涵有養(yǎng)壽延長,穩(wěn)納一生福量。   二   恣意發(fā)狂有失,有心忍耐無憂。   性情兇暴易遭囚,度量容人有后。??污能容入相,受辱胯下封侯。   張飛躁暴急咽侯,到底終遭毒手。   三   佔盡便宜有報,吃些虧也無妨。   龐涓暴虐早身亡,孫子忍之無恙。   四   血氣方剛壯士,不宜恃力淩人。   一言不合怒相爭,烈火一般情性。   不忍一時忿氣,卻擔(dān)百日憂心。   忠言逆耳莫生嗔,苦口藥能醫(yī)病。   〔清〕胡澹庵訂:《頤人奇談》   戒  愁   切戒愁兮切戒愁,剛貪名利幾時休?   榮華富貴都能幾?限到頭來怎肯留!   〔唐〕呂洞賓:《純陽真人渾成集》卷上   養(yǎng) 生 大 忌   喜怒損性,哀樂傷神。   神傷侵命,損性害生。   養(yǎng)性以生氣,保神以安心。   《太上養(yǎng)生胎息氣經(jīng)》悲樂喜怒,道德之邪   大怒破陰,大喜墜陽,   大憂內(nèi)崩,大怖生狂。   《淮南子。精神訓(xùn)》   歆然之欲,憋然之忿,   隱然之憂,皆逆道心,   于身心有損;翛然自得,   怡然自適,恬然自息,   皆順道心,於心為益。   〔明〕高濂:《遵生八箋》卷1《清修妙論箋上》無為懼懼,無為欣欣   《本神篇》曰:“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   “”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   〔清〕喻昌:《醫(yī)門法律》卷1《先哲格言》引《初學(xué)記》情 志 制 勝   故   悲可以治怒,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   喜可以治悲,以謔浪藝狎之言娛之;   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布之;   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觸之;   思可以治恐,以慮彼志此之言奪之。   〔金〕張從正:《儒門事親》卷3《九氣感疾更相為治衍》   養(yǎng) 性 之 道   悲樂者,德之邪;   喜怒者,道之過;   好惡者,德之失。   《莊子??桃狻缝o漠恬然以養(yǎng)性,和愉虛無以養(yǎng)德   靜漠恬淡,所以養(yǎng)性也。   和愉虛無,所以養(yǎng)德也。   《淮南子。俶真訓(xùn)》知以無涯傷性,心以欲惡蕩真   知以無涯傷性,心以欲惡蕩真。   〔南朝。梁〕陶弘景《真誥》卷6   養(yǎng) 性 四 要   凡心有所愛,不用深愛;   心有所憎,不用深憎;   并皆損性傷神。   亦不用深讚,亦不用深毀。   〔唐〕孫思邈:《千金要方》卷27《道林養(yǎng)性》   大 道 無 情   師曰:   大道人情遠(yuǎn),無為妙本基。   世間無愛物,煩惱不相隨。   〔金〕〕頤中集:《丹陽真人語錄》內(nèi) 外 兩 忘   靜室安居明更清,等閑不惹世間情。   從他外景魔千遍,一片真心不解驚。   本來一點最孤靈,染著人情萬事生。   欲要歸根清凈去,應(yīng)須返樸入圓成。   用時行道學(xué)長春,舍則潛心默契真。   一性既通非內(nèi)外,兩般消息沒疏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