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棵開花的樹 (席慕蓉)--賞析                                                       
  一棵開花的樹  席慕蓉 
 為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讓我們結(jié)一段塵緣 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樹 長在你必經(jīng)的路旁 陽光下 當(dāng)你走近 而當(dāng)你終於無視地走過 (全詩完) ---------------------------------------------------------- --------------------------------------------------- 賞析:  山盟海誓,“最美麗”三字把少女追求純潔,神圣,偉大,美好的愛情之心描繪得細(xì)致入微而又淋漓盡致,卻又沒有一絲一毫的矯揉 造作,是少女心之真之誠的自然流露。 擇的,任何的努力都是刻意勉強,是徒勞白費,然而,茫茫人海中,又有多少人排著隊,拿著愛的號碼牌,向左向右向前看,愛要拐 幾個彎才來?我等的人,他在多遠(yuǎn)的未來?如果說,緣在天意,那么,份在人為?,F(xiàn)代人所奉承的有緣無份,是一種消極的自我放棄 的安慰。詩中女子,在意中人“必經(jīng)的路旁”“慎重地開滿了花”,是愛的宣言,是積極成就與其意中人“份”的舉動。“慎重”一 詞更細(xì)膩地刻畫了女子努力完善自我,用一顆真心去跳眺望愛情的心理活動。人生匆匆,在我們不經(jīng)意間流走的又豈止是愛情呢?成 功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 是血,是失落,如泣如訴,其凄涼之狀況,催人淚下;然而,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hù)花。那落了一地的更是少女心之無愧, 情之無悔,生之無憾,其情之真,意之切,追求之心之執(zhí)著,倒真是驚天地,泣鬼神了! ---------------------------------------------------------- ----------------------------------------------- 這是一首精致感人的美麗小詩,飽含真摯熱切的愛戀之情。當(dāng)我們走過繽紛的花叢,怡人的小徑,亦或經(jīng)過一株獨開的花,一片殘留 的綠時,我們是否會想到在我們的身邊的莽莽生靈中有那么一些正守望著我們,祝福著我們,深深地愛著我們,因我們的存在而美麗 ,幸福? 愛是一種痛苦,也是一種幸福;悲哀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痛苦。是否真有輪回的造化成就著情感的延續(xù)與傳遞?亦或身邊的美好本 身就透漏著愛的信息? 當(dāng)我們還是孩提時,愿做一棵開花的樹,苦望成熟。然而時間無視渴望。成長與蛻變是花開花落的必然歷程,歲月極美就在于它必然 流逝。 陽光下朵朵盛開的是濃抹的重彩,一地花落的凄涼是突兀的可悲。難道,真的是一萬年才修得人形,再有一萬年才修得七情六欲,才 可以站在所愛的人面前,流下第一滴眼淚。 也許一開始就注定是錯,只是我不愿不愿相信我們的緣分只有一次相遇的巧合。五百年的等待換回了相遇的那一刻,如果我再等五百 年或者更長的歲月,你會不會看我看我那滿樹的期望是怎樣為你紛紛而落。 一棵樹,只開一次花,一個人,也只有一次美麗。只為你能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而你卻無視地走過,踩著一層疊一層地花落 。我這才悟出:相遇不是美麗,相遇是錯。 
 這首詩讓我們看到了一顆孤單的心,充滿了對愛情的期盼卻又似乎不為人知。她(他)情感真摯熱切,哀婉之情中不乏執(zhí)著于恒久。 成為一種昭示 -- 愛情,需要執(zhí)著。 
 ------------------------------------------------ 
 影響。 悔恨——曾經(jīng)的無心錯失-------平靜后的淡然來對她的詩歌的形式和內(nèi)容進(jìn)行分析,當(dāng)然這三種狀態(tài)的出現(xiàn)先后在不同的詩歌里可能 會有不同。 兩種:一種是自己的真情被別人無視的錯失,另外一種是別人對自己的真情被自己無心的錯失。世事無常,人生的海洋里,我們的船 總會如徐志摩寫的那般匆匆偶遇,又急急分離,時間甚至都吝嗇得不讓我們說出自己的愛意。而這種人生中普遍存在的宿命般的狀態(tài) ,被席慕蓉緊緊抓住,并將其描畫成一幅幅人間悲情的畫面。正如她在《誘惑》中寫的:“而無論是哪一種選擇 /都會使我流淚 /使 我 在葉終于落盡的那一日 /深深地后悔”。 一段塵緣 /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樹 /長在你必經(jīng)的路旁 /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當(dāng)你走近 請你細(xì)聽 / 那顫抖的葉是我等待的熱情 /而當(dāng)你終于無視地走過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席慕蓉在描寫 這個單相思者的愛情時,為了讓這份愛情更加動人心弦,做足了烘托氣氛的前戲,在佛前五百年的乞求,那種陽光下的“慎重”,那 種“顫抖”,讓我們對那個女子那種對意中人的真摯感情,無比動人,而與此相對比的是,她的意中人的漠然和無視,讓這份感情增 添了一份悲壯的氣息。正是錯失者與被錯失者的慎重與漠然這兩種感情的強烈對比,讓這首詩歌表現(xiàn)出巨大的張力,從而成為膾炙人 口的名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