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氣」? 在上正課之前,今天預備先跟大家講一個小專題,就是,中國人說的「氣」是什么東西???這個小專題其實很簡單,大家如果中文好一點,一定早就都懂了。 中文在意譯成外文的時候,幾乎大部分的字都可以用外文解釋得出來,而找得到相對應的外文字。只有這個「氣」字,不管放什么外國字上去,都覺得不妥貼,到現(xiàn)在多半的學術書就只好寫「chi」就算了。 其實,中國人的「氣」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概念,就是說:有一樣東西,我不知道它是什么東西,就稱為「氣」。 外國人,如果要寫「氣」字,依中國人原始的「氣」的意思,就是寫「UFO」啊,就是「未確認飛行物體」──算了,氣也不一定都在飛行啦──寫「UO」就好了。 古時候,有很多很多東西都是未確認的,所以呢,我們那時候不知道地球表面有空氣,對不對?現(xiàn)在才知道空氣是由稀薄的分子構成的,我們那時候也不知道有細菌、有病毒……所以那一切一切我們無法定義,又摸不到看不到的東西,就稱為「氣」。 然后漸漸隨著科學的發(fā)達,我們就知道「啊,原來那是『氮』跟『氧』這些東西彌漫著的稀薄存在!」于是我們就開始抓住個東西,而叫它作「空氣」,一旦知道那是什么東西了,我們中國人的「氣」的領域就排除了「空氣」這個層面。而西方發(fā)現(xiàn)了細菌,「原來這些病是『細菌』造成的」,于是乎,我們中國人定義的「氣」里面,又把「細菌」這一樣東西排除了。 也就是說,凡是不能定義的東西,就留在「氣」這個字的名目底下;能夠定義的東西就拔出去。 所以我們中國古時候,生病,說這是「邪氣」、這是「病氣」,可是現(xiàn)在就發(fā)現(xiàn)它有的是病毒,有的是細菌,有的是什么別的因素造成的。當它被你確認了之后,這東西就不再屬于「氣」的范疇。所以中國人的「氣」是一個不斷在減少中的檔案夾,我們每隔幾年就要從里面抽掉一點東西,說:「這個東西不用再算到氣里面了?!沟?,即使是今天,我們不能確認的東西仍是很多,對不對?如果哪一天我們中國人的「氣」這個字真的不存在了,那就是我們的科學已經(jīng)發(fā)達到找到上帝的那一天了。不然多多少少會有不能確認的事情。 這個是基本的文字定義方面。那,如果要說中醫(yī)的一般論,我們人身上,是什么叫作「氣」呢? 在我們的肉身跟靈魂──靈魂,在這里我是指情緒跟思考的中心的那個靈魂,意識,mind──在肉身跟靈魂之間,我們中國人假設它有一種接口,這個接口我們也不知道是什么東西,只知道那個東西你要說它純粹是靈魂嗎?不盡然;純粹是肉體嗎?也不是。我們上次曾講到什么「心」跟「物」對不對?我們現(xiàn)在的哲學會有心物二元論,可是中國人是怎樣的呢?中國人是三元論,就是「心、氣、物」三元論?!笟狻惯@個東西,我們不知道它是什么東西,就當它是一種媒介,在我們的肉身跟靈魂之間往來許多訊息的。 關于這一點,《孟子》講得比較多,孟子說「氣壹則動志,志壹則動氣」,那個「壹」后來清代的考證說可能是古代噎到的「噎」字。也就是說,如果你跑步的時候忽然摔一跤,那是你的肉體一個滯塞不通的狀態(tài),可是你的心就會因此嚇一跳。在心與肉身之間,不斷地在交流,不斷地有情報在互動的。所以孟子才會說「本來你不緊張的人,如果你開始狂奔,可能你心里頭就會開始有一種好像『我心跳加快,我心開始慌亂』的感覺。」原本是肉體帶起的,就像有的時候我原來覺得心不亂,可是做什么事情做得有點趕,那肉身趕到一個程度,我心也開始急起來了──這樣的事情是會發(fā)生的。 所以我們中醫(yī)在討論的「氣」,就是在靈魂與肉身之間的接口,我們大概知道一下這個基本定義,會比較容易處理。 那,我們也知道說「氣」是一個「泛指未確認物體」的集合名詞,所以我們不要傻傻地去定義死「什么是氣」。 我有一次在中研院聽到有一個人報告他的論文,那個論文是研究清末的一位名醫(yī)者「唐容川」。報告中提到了唐容川對「腎氣」、「命門火」的觀點。人的腎臟不是有元氣嗎?對不對?我們之前說的天癸什么的,那,腎氣是什么東西呢?唐容川就舉一個例子,他說「好像是一個火爐燒著一鍋水,底下有個小小火,然后這個水被燒了變成蒸氣之后,這個蒸氣就可以充塞于你的全身,帶動你的生命活動。那這個鍋子就是腎水,這個火爐就是命門之火?!供ぉみ@個是以后會教的觀念。 結果,中研院有一位研究員就對這個發(fā)表論文的人提出一個不客氣的問題,我覺得那個問題真的蠻刻?。?/span> 那個研究員,他說:「這個東西不是一個實質的存在?!挂馑季褪钦f:人的身體里面,哪里有什么管子像火車頭一樣在運送蒸氣?于是又抬出他們很喜歡說的那一套:說中國人總是對傳統(tǒng)的東西盲目信仰、對封建時代的權威不敢質疑,明明不存在的東西也迷信說它存在云云……。 可是我覺得,這種摃法真的是太過份了,所以……我后來有出言講他,我說:你會問這個問題,是因為你不知道中國人的『氣』是什么東西──都已經(jīng)告訴你是腎「氣」了嘛──腎氣,就是腎里面「無法以肉眼或科技觀察,不知道是什么」的運作,于是我們說它像什么,那也是打個比方,來告訴你它的作用點大概有這樣子的形態(tài)存在。既然稱之為「氣」,就是其實不知道它的真相是什么,那我們用象征物來打比方,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那位研究員聽到拿一個比喻物來比喻這個「氣」,就覺得唐容川很愚蠢:怎么會拿這種東西來說就是腎氣?于是他就表達「你不可以把這東西定義成那東西?!?/span> 其實一開始就沒有人敢定義這個東西的。是那個研究員在瞎緊張。 所以「氣」的觀念要搞清楚,一旦你看到中國人說的「什么什么氣」、「什么什么氣」,對它要有一定的寬容度,因為它之所以還叫作「氣」,就是我們現(xiàn)在仍然沒有人知道真相是什么。所以可能會有很多的論點,用來作為逼近真相的假設。 就像有一個大陸的學者劉力紅寫一本書《思考中醫(yī)》,他也想了一些象征物來說《傷寒論》中的一些道理,然后就有很多人攻擊他。當然,他用的象征物不一定絕對正確,也不一定很適切;但是攻擊他的人更加地無謂,因為「難道你就知道那個真相是什么了嗎?」。 其實大家都不曉得,這樣大家互相亂攻擊一通──你選的象征物跟我選的象征物不一樣!──那簡直是宗教戰(zhàn)爭,就像你信佛教我信基督教,互相罵天堂長得不是對方說的那樣──這樣子是不行的,宇宙間真正存在的那個東西是什么?其實我們不知道,所以有人從這個角度去觀察它而形成這樣的論點,有人從那個角度觀察它而形成那樣的論點。 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我們都要有種包容的態(tài)度,因為捫心自問── 我們也不知道。 ……不過,對于劉力紅博士舉的一些例子,我個人還是有一點小批評啦,非關醫(yī)術,而是「文學表現(xiàn)力」方面的。 我總覺得,既然要舉例子、使用象征物,就是要把一件事模擬得淺白一點,使人容易明白,這是基本的意圖。可是劉博士的例子之中,有些,反而把一件事說得更「玄」了,這樣就失去文學表現(xiàn)力領域的「舉例借喻」的目的了。 中醫(yī)雖然是極不簡單的東西,但,由真懂的人講出來,聽起來應該不會「玄」才對的。比如說四川的小火神盧崇漢先生,他講的話極精極深,內容都很偉大,但字字都是非常淺白的。 現(xiàn)在世面上有很多學中醫(yī)的人,在網(wǎng)絡上面跟人打筆戰(zhàn)、打辯論,那些人的醫(yī)術大部分都是很差的,可是講的話,連我都看不懂(我算是讀的書很雜了耶?。?,都是「黑話」,一大堆奇詭的專業(yè)術語在空中飛來飛去,繞樹三匝,無枝可棲;反而是醫(yī)術好的人沒有這種現(xiàn)象,都講「白話」。 曾經(jīng)看到過這樣的故事:許多年前,有一個人對相對論有興趣,就買了幾本相關書籍來看,結果,只有一本他看得懂,而且很容易懂,而那一本看得懂的書,作者叫「愛因斯坦」。 任何專業(yè)領域,只有懂的人,才能講到別人懂。 所以,對于中醫(yī)的教學,我看到劉力紅博士有點「玄」的講話調調,也感到有些警惕。希望各位同學,如果聽到老師上課講出「黑話」,要舉手警告我一下。因為聽起來會「玄」的「黑話」,一定就是我也沒弄懂,而在那兒硬兜、硬掰的部分了。 但愿我們這個課,能夠從頭到尾,字字「白話」,這樣我也才可以對自己稍微放心一點。 陰陽應象我們接下來,講〈陰陽應象大論〉,這個東西啊,今天可能講不太完,我們要留幾句最重要的話下次再講,就是「陰平陽密」的問題,那個問題實在是太難講了。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節(jié)錄): ◇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 ◇陽化氣;陰成形…… ◇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fā)腠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支;濁陰歸六府…… ◇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fā)泄,厚則發(fā)熱。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氣味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 ◇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它說,「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這話是什么意思??? 大體上來講,就是比較屬于能量、比較動態(tài)的是「陽」;比較屬于靜態(tài)、比較固著在那邊的東西叫做「陰」。把一切大約作一個二元的歸類,來形成陰陽的基本定義。 那之前的課就講過「陰陽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對不對?所以「五臟」和「六腑」相比,六腑是陽,五臟是陰??墒?,四肢跟六腑相比呢?四肢的動態(tài)大于六腑,于是六腑就變成是陰,四肢是陽──就像這樣子,一種表記法的概念。定義上不說「絕對」。 那「陽化氣,陰成形」,這當然比較根本。中國醫(yī)學是一種「氣化」的觀念。氣化是什么意思?就是:有很多東西,我們知道它存在,可是透過肉眼或現(xiàn)有科技不能觀察;可是,雖不能觀察,卻可以驗證。 就像現(xiàn)在,都已經(jīng)核能發(fā)電了,有誰看過電子長什么樣子啊?還不是科學家用數(shù)學推算出來的東西,哪個人用肉眼看過電子?不可能的嘛,肉眼根本看不了。所以我們看到書上畫的電子,那都是想象圖哦。 承認這個世上有我們看得見的有形的東西,同時也承認這個世上有我們看不見的無形的事物,不會因為看不到、不能觀測,就駝鳥埋沙似地逃避、甚至否定它的存在。 「氣化觀」其實就是「科學的精神」,一面窮究我們可以知曉的事物,一面對未知的世界保持敞開的胸懷。因為科學,因為邏輯,所以更能夠承認:我們所能觀察的一切加起來,仍不足以解釋這個美妙的宇宙。像英國作家勞倫斯就說:「公的孔雀那么漂亮,怎么會是繁衍種族的基因所需?母孔雀根本看都不看它一眼的!」 所以,用邏輯去思考、推導,而承認「未知的世界」的存在,這個過程,也就被稱作「唯物辯證法」。用「物」的世界的一切,去證明「一定還有『心』的世界的存在」。發(fā)明「唯物辯證法」的神學家黑格爾,證明了這個「物」的世界之上,一定存在著上帝(超越的意識);而早在兩千年前,《莊子.齊物論》也用幾乎是一樣的方式,證明了「人類在肉身之外,一定有靈魂!」 大家不要以為中國大陸是唯物思考的國家,都不承認心靈、上帝的存帶,這也只是現(xiàn)階段的狀況。唯物思考訓練得很好、邏輯能力很強的人,要承認形而上的心的世界,其實比誰都快啊。 而中醫(yī)的「陰陽」之中,其實也就一直嚴守著這樣的底蘊。 然后呢,它就說,「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fā)腠理;濁陰走五藏」,這話不僅是指人的陰陽之氣,它也在說人吃進去的東西。 這當然只是一個概略性的論點。 如果你吃的藥物是比較屬于陽的,什么叫陽?其實后面有一條有講,「氣味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有沒有看到?它就說,如果你吃了這個食物是又甜又辣的,那這個藥性就是比較屬于動態(tài)的。 那你會問:「為什么辣是比較動態(tài)的?」我說:「這非常簡單,因為它動態(tài),所以你吃起來會覺的它是辣的?!挂簿褪钦f,人的味覺是這樣子形成的,不要把它搞反掉,不是辣的東西就有動態(tài),是我們人類身體用味覺在歸類東西。所以絕大部分的泄火藥都是苦的,因為,任何會損耗你元氣的東西,身體都要有一個警戒訊號,所以你會感覺成苦味。當你吃了這些辛甘發(fā)散的東西,他的氣就會比較往頭上沖啦,像剛剛有同學吃了桂枝湯,那別的同學就看到你的臉變得比較紅了,因為它的藥性比較往上面跑啊。那如果是酸苦涌泄呢?就是如果你吃了很苦很苦的東西,那可能它就比較往下面走。 藥的「氣味」的「氣」這個東西,可以分兩個層面來說,一個是它溫涼寒熱的藥「性」,另一個是指它「聞起來的味道」,你會聞得到它的味道,代表它的分子比較活潑,能夠跳躍到空氣中,這種的成分,當然就具有較高的動態(tài),比較偏「陽」。 聞起來氣味比較芳烈的的東西,比較會往上面走;吃起來味道比較重的,比較往下面走。像清朝唐容川就講,除了上下之外,還有所謂的「清濁之竅」。比如說哦……辣椒,吃了麻辣鍋第二天,你是哪里在痛?。俊疟愕臅r候,因為辣是一種「味」,所以它會走濁道,就是谷道;可是如果你吃了很多大蒜呢,大蒜味道會從小便出來,就是因為大蒜味道較偏在聞得到的氣味,而不是嘗的到的氣味。大蒜的味道有一部分是用鼻子感覺;辣椒的味道全都靠舌頭來感覺,紅紅的辣油,你用聞的,沒有辦法把人辣倒。那大蒜吃了以后,你覺得很美味,你去呼一口氣,對面的人就……聽說劉雪華第一次跟秦漢拍瓊瑤劇《幾度夕陽紅》的吻戲時,就故意吃很多的大蒜去玩弄秦漢…… 每一種食物偏于氣或是偏于味,對人體的作用點都是不一樣的,而除此之外,它還講「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支」,如果你吃的東西,它的氣性比較屬于陰而凝聚的,它比較會沉到身體的里層;如果你吃的東西比較粗、比較有動態(tài)的氣的話,它會比較往末端、往外走。 那「清陽發(fā)腠理,濁陰走五藏」用腠理跟五臟來對舉:比如說我們感冒藥多半是比較辛辣的藥,它從體表發(fā)汗把病邪推出來;而補藥都是比較有味道的藥,讓它能夠補進去。那我們說養(yǎng)陽、養(yǎng)陰也是這樣子的。 四肢跟六腑相對來講,那當然比較陽的藥比較偏四肢,比較不夠陽的藥比較偏六腑。但是,五臟跟六腑來相比呢?的確是有些藥比較偏到六腑,有些藥比較偏到五臟,比如說有一味藥叫做「黃耆」有沒有聽過?我們平常用來補氣的,吃了黃耆后,人會覺的好像比較容易餓,因為胃是腑,脾是臟對不對?黃耆的藥性比較外浮,比較補在胃腑,比較不補在脾臟。所以你會覺得容易餓,可是呢,吃了三天黃耆,胃口就開了,可是你吃下去以后還是覺得消化能力不夠好,因為它氣味比較向外,比較偏腑不偏臟。 那你要補脾臟的話,可能要找那種比較柔潤多汁、更有味道的,比如說「白朮」這味藥,它的藥性就比較柔潤多汁一點,還有人說再加一點點西瓜汁、甘蔗汁之類的柔潤甜膩的東西,或者有人會加一些地黃,反正就是比較陰濁濃厚的那種東西,讓它比較能夠補到脾里面去。 不是說脾跟胃都是消化器官,所以都一樣對待就好,不是的。消化器官的動態(tài)跟消化器官的形質,這兩種東西都還要分陰陽。 除了分「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它又講:「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你說嘗得到的味道是陰對不對?可是如果這味道又很淡呢?那這樣它還是屬于陰,但它在陰分里面具有一種動態(tài),是「陰中之陽」,會「通」。那同樣的,你聞的到那種氣味是陽,若它聞起來很淡呢?那它是走在陽,可是它陽里面又有一些輕飄飄的調子,就是「陽中之陰」,不像純陽那么猛烈。不過這幾句話也不能說是絕對,并不能涵括一切的藥性,氣性方面的溫涼寒熱還是占著主導的地位。 中藥里面有一味藥,我們說是最平和中正的,就是米。米是中藥之中,最不偏寒、不偏熱、不偏陽、不偏陰的食物??墒?,米這個東西啊,你說它真的不偏嗎?這要看米的品種,就像日本人,吃米吃得很挑哦,我們臺灣米他們吃不下去。日本有一陣子鬧米荒,進口很多泰國米,可是那些日本人竟然寧愿餓死也不吃泰國米,他們對米的精致度要求很高。我一直到最近這一次去日本玩的時候,我吃他們的壽司才開始覺得他們的米比臺灣的米好吃,有一種米的香甜的味道。我從前不曉得,我從前在學校讀書的時候,有一個日本朋友,跟我交情還不錯,他要回日本的時候,就把他的小電飯鍋送給我,還送給我一包米,他說:「這是我從日本帶來的米,在臺灣自己蒸飯自己吃用的。」他不吃臺灣的飯。然后他說:「你也要記得拿這個米蒸蒸看吃吃看!」──這樣才能知道你們臺灣人有多可憐!那,我蒸了、吃了,仍是一點都不知道我有多可憐,那時候還沒有養(yǎng)出那種品味。 這樣子的日本人,他們的米當然就吃得很精,是比我們的蓬萊米還要好的精米。于是乎,日本人會怎么樣呢?日本人他們吃的米太精了,所以呢,他們一到感冒的時候,一定手軟腳軟。他們那個米的氣太陰柔,只守中,不走四肢,所以日本人每天都要喝一碗味噌湯來代替這個東西,讓它能夠運行到位,不喝味噌湯的話,一感冒,手腳都快要不能動了。那臺灣人就比較不會腳軟,因為我們的蓬萊米比他們的粗;但是還不夠粗,你要完全不會腳軟的話,你要吃再來米,如果吃再來米的話,感冒就不太會手腳軟了。 米的精粗不一樣,它氣的運行方式就不一樣。所以古時候的平和中正的米,是再來米類的糙米。可是呢,你說精米吃多會手腳軟對不對?可是得糖尿病的人,就是要吃精米。因為糖尿病,就是細胞里面的糖不夠,于是那些細胞發(fā)了瘋似地拉警報,然后全身就提高血糖,好讓它吃得到,可是那細胞還是吃不到糖。這種時候,人就需要吃什么?蓬萊米,最精的蓬萊米。蓬萊米吃了分解成糖的時候,因為那種米具有陰柔之氣,所以能夠引導糖份到細胞里面去。相反地,如果你吃再來米、甚至有人說么糖尿病養(yǎng)生要吃五谷米,那樣糖尿病會惡化的。這樣懂嗎?當你什么地方需要那營養(yǎng)的時候,你要調整那個食物的精粗,它才能去到該去的地方,甚至一個細胞膜都還要這樣子挑食的,這是很沒有辦法的事情哦。 壯火食氣再來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幾句話:「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啊……這實在是很能讓人感到《黃帝內經(jīng)》的偉大的幾句話吧。它說:我們身體的整個機能,最好是處在「少火」的狀態(tài),不要處在「大火」的狀態(tài)……那,能不能處在沒有火的狀態(tài)?沒有火的稱為死人哦,那可不行,生命是在靠「陽」在運作的。 那,什么叫「少火」呢?就是說,最好你一年四季都能夠手腳溫暖,最好你五臟六腑都能夠完滿地運作,不要一點動力都沒有嘛,這樣子維持它好好運作的動力,就稱之為少火。 那「壯火」是什么呢?以西醫(yī)的字匯來說,就是某個地方在「發(fā)炎」;在我們中醫(yī)的講法,稱之為「上火」。我們說哪里在上火,比如搭一個脈:「哦,你肝火很旺哦?!供ぉじ位鸷芡趺窗殉鰜淼??你脈象上面搭到一點尖尖的浮上來,就是發(fā)炎的脈──當某個地方在發(fā)炎的時候,那個地方就是有一大堆白血球、免疫細胞在那邊大戰(zhàn)爭。那,戰(zhàn)爭會怎么樣啊?會勞民傷財,只要你某個臟腑里面一直在上火,它就會一直消耗其中的種種質素,然后那個臟腑就會怎么樣?會燒成陰虛。陰虛是什么?就是營養(yǎng)不良。那會不會造成陽虛呢?當然也會呀! 「累壞了」能說不是陽虛嗎?所以,有一些西醫(yī)研究「人的內臟為什么會老衰」,他們說:不保養(yǎng)的人,他的內臟一直常年累月,處在一個「微微發(fā)炎」的狀態(tài),這個微微發(fā)炎的狀態(tài),它會失去功能嗎?不會,可是年紀一到,最先壞掉的就一定是那個臟。一個臟腑長期微微發(fā)炎的話,那個臟腑的生命力一定最先耗盡。不是說陽氣越旺越好,就你旺到在發(fā)炎的話,它會把你的氣消耗掉。其實我們臺灣的夏天,也是「壯火食氣」啊,太熱了,所以氣都散掉、被消耗掉了。 那「氣食少火」是什么意思呢?它是說:你內臟正常運動的那個動力,其實就是你的氣的來源。所以,你要把你的內臟保養(yǎng)到都運作得很好、很調和,這樣才會有「氣」,元氣才會出來,調和的內臟是氣的肥料。 基本的保養(yǎng)守則就是:你要內臟的功能都很旺,可是不可以燃燒過頭到上火。 像「壯火食氣」,一個人長口瘡痛得要命,上火,你說那個人的精神會很旺嗎?不會的,口干舌燥牙齦腫嘴巴破,人會覺得很沒有精神。因為光是這樣上火,就會把你的元氣耗掉了。 那再來它說「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顾f,陰跟陽這個東西,在一個正常的人體內,其實是「陰陽互根」,什么叫做陰陽互根?就是你有一具物質的肉身,你的靈魂,才能借著這個肉身產(chǎn)生現(xiàn)象。否則就像很多鬼片一樣,男主角跟他女朋友擁抱,她女朋友感覺不到,因為他已經(jīng)沒有肉身了嘛。所以呢,一定要有這個肉身當作你這條靈魂固定的所在。但是呢,你也要有這個動力,你的肉身才夠做出行為,不然就是尸體。靈魂固定在肉身上面就是「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的一個面向。這是一個普徧化的通則,你可以說它是一具人體和一條靈魂的關系,也可以說是一點能量與一個細胞的關系,它是普徧性的哦,所以從大到小,自己可以推演,我就不必把所有的例子都舉完了。 然后呢,它說「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惯@里的陰陽對舉,它又拿「形」跟「精」來對舉,形跟精來對舉的時候,形比較偏陽,精比較偏陰──形是我們的肉身「看起來的樣子」,長得高不高、有沒有精神之類的;精是肉身里面儲存的那些更深一層的營養(yǎng)。 那它就說,如果你形不足:長得不壯、黃皮寡瘦、人沒有力氣,就要多吃補氣藥,多吃補氣藥才能夠開胃開飯,才能夠健壯起來。那如果有一個人他的精不足呢?這里的精不足比較是說五臟里面的營養(yǎng)都不夠,那要吃什么?要補之以味,就是比較滋「陰」的食物。 比如說,中國人認為羊肉比較補,因為羊肉吃起來有味道比較重──當然羊肉也有「氣」(聞起來的氣味)──所以陰陽兩方都很夠,所以中國人就會覺得吃羊肉比吃牛肉補,會有這種觀念存在。而實際在臨床,的確是吃羊肉比較補。 所以我們在有些時候要挑聞起來芳香的東西吃,有些時候要挑吃起來有味道的東西吃,看身體的需要。 前面說的只是一個大原則,關于日常中怎么用,還有很多空白地帶。不過,像我們前面已經(jīng)教了一個生脈散了,我們之后還會再教一些方劑,隨著方劑的推演,我們會越來越熟悉它講的這些道理,等到以后多學了很多方劑,我這個地方亂七八糟講的東西你們再回頭看,就會覺得比較了解它了。 現(xiàn)在我們再岔題講一點本草的理論哦:藥物的陰陽。一味藥怎么分陰陽啊?我上次也講過一點:凡是這味藥是中國人所謂的「滋陰藥」的時候,你送去做科學的檢驗,一定可以找得到它的「有效成分」,滋陰藥,例如「地黃」,為什么可以那么補血?因為地黃含有大量的鐵質還有什么的??;或者你說什么吃大魚大肉可以補陰?因為它有很多蛋白質啊;山藥有女性荷爾蒙、甘草近似類固醇……都有成分可以講。因為「陰」就是「物質成分」嘛。那,「測不出來」的是什么呢?就是「陽」的部份:這個藥到底有多補氣?吃了以后會增進幾年功力?那這怎么能從成分里面測出來?不要說測不出來那個成分了,連幾年功力是什么東西都不知道??!武俠小說中的天山雪蓮說不定什么成分都沒有,就是會增加三十年功力,那也沒有辦法啊,對不對? 就是因為陽的部份是如此的曖昧,所以我們用成分去看一味藥就會不準。比如說中國人最代表性的美容藥是「白芷」,敷了臉會白??墒前总频幕瘜W成分,驗出來都是會促進黑色素生成的成分,所以僅看驗出來的成分,你就會覺得中國人拿它來美白是一種不符合事實的迷信??墒撬娴挠行О?!中國人的一些最代表性的美容藥,都是疏通臉部經(jīng)絡的藥,白芷、白附子是通足陽明胃經(jīng)的藥,藁本是通足太陽膀胱經(jīng)的藥,如果以治病而論,它們是頭痛藥、是治療臉部中風的藥。但也因為它們能疏通臉部的經(jīng)絡,所以可以讓人的臉部恢復活性、容光煥發(fā)。 而這些,都是它們「陽」的部分,從化學成分是驗不出來的。而前面也說了,這個世界是一個陽占到百分之九十六而陰占到僅百分之四的宇宙,你不能僅以那百分之四來斷定一切。 說個最白癡的例子:你不要說人就是人啊,人也分成活得很快樂的人和活得很痛苦的人,這兩種人,你跟他相處起來的感覺,怎么會一樣!那,食物、藥物,也是這樣啊。 學了中醫(yī),就會覺得只以成分論是非的思考好薄弱哦,因為不是這樣的,實際的人生體驗會讓我們知道不是這樣的。 就像永和豆?jié){很有名,住在那里的人就曾傳出這樣的話:「奇怪?十幾年前,晚上熬夜弄到很累,來一碗豆?jié){就覺得整個人很舒服、復活了?,F(xiàn)在的豆?jié){,怎么吃都沒有那個效果?!鼓悄阏f現(xiàn)在的豆?jié){偷工減料嗎,黃豆放少了嗎?并不會。那比較是因為現(xiàn)在的黃豆是基因改造的,一年長很多次,成分都還有,成分上沒有問題,可是它就是沒有辦法蘊足一年春夏秋冬的氣??墒侨绻诮】凳称返曩I到非基因改造的豆?jié){粉沖來喝,就會有十幾年前永和豆?jié){的效果。 那像大陸那邊的郝萬山教授也說,從前的附子,能夠在冰天雪地里開花,有一股陽氣穩(wěn)固它的能量,吃了很補。后來人工種植的附子,種到第三代,從前吃了說會補到七孔流血暴斃的大熱藥,現(xiàn)在的附子農(nóng)煮了當洋芋在吃──當它失去了那個生長環(huán)境、生長周期,它的藥性就已經(jīng)不一樣了。 用有效成分來看這些東西,到底準不準哪?就像是有兩種水果是蠻傷身的啦,一種是蘋果,一種是草莓。它們的成分都很營養(yǎng)、都很好啊,可是它們是一種沒有子房、直接從花托長成水果的東西,所以它在生長過程里面,就是缺了一段氣。而少了那些氣,就會變成:你吃它的時候,你吃蘋果一口,蘋果也吃你一口──它會吃掉你的功力。中國歷代本草書,你去查蘋果(林檎),就會發(fā)現(xiàn):再也沒有水果比它更壞了,久服會「束百脈」、「細百脈」、「閉百脈」,一身功力盡失,簡直就是武俠小說中的「十香軟筋散」,難怪西洋人的圣經(jīng)里面說太古不死人亞當、夏娃吃了這玩藝兒就變成會老會死了。可是它成分上一點問題都沒有,好得不得了?。∧?,這要怎么檢證?就是,你們都去吃一年蘋果,然后再去把脈,就會發(fā)現(xiàn):怎么脈弱了那么多!嬰兒時代被長期喂過蘋果泥的人,二十八歲都還把得出來這個人的脈特別細弱。 就像這樣,很多東西沒辦法用化學成分論是非,因為很多對身體很有破壞力的東西,化學成分都是非常健康的。 陽密乃固再來就要講前面預告過的,非常難的東西,就是「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那句話: 《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節(jié)錄):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圣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絶;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絶。 這里呢,說「陰陽」一定要調和。如果不和的話,就好像一年只有一半的季節(jié),那人就不能活了。 它說「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絶」,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這個陽太過于旺盛的話,可能它就會把你陰的部分燒干了。身體的運行一直在狂飆的話,營養(yǎng)會耗損得很大。要「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如果陰陽離絕的話,人的精跟氣就都會沒有了。 這話其實講得很難。照理說,陰是物質、陽是能量,能量在生物體里面必須依附物質才能夠得以呈現(xiàn)生命的現(xiàn)象,這是我們知道的。可是,「陰陽之要」──陰陽最重要的事情是「陽密乃固」,這「陽密乃固」,歷代的解釋,其實是有一個矛盾點的。 有人認為說:「陽密」的意思是「陰陽相抱」,陰也很夠,所以這個陽就能收得很緊實,所以它之后就說「陰平才能陽秘」,這樣想也是有道理的。 可是另外一個說法是:「陽強不能密」這件事情,其實是在講這個人「陽虛」。而在臨床上,這個狀況是非常非常能夠見到的。如果它只是一個理論,我大可以不用管它。問題是:它是一個事實。 比如說一個人他的腎脈給你把,你如果把到的腎脈是非常浮大的,就是好像腎脈是撐出來的,那這個人幾乎都是所謂的「縱欲過度,腎氣將絕」的人。 也就是「陽密乃固」的意思是說人體里面的陽氣,一定是密度越高的時候越會凝聚,而沉在底下。如果這個人的氣已經(jīng)非常稀薄了,它就會散出來。所以通常是腎虛的人更好色。 就像是糖尿病的男患者──女患者我不知道──糖尿病的男患者,往往在他糖尿病的發(fā)病期之前,比如說四五十歲那個年紀,去大陸經(jīng)商的就包二奶,開出租車的就去嫖妓。因為他的陽氣開始不夠的時候,越不夠的陽氣越會往外面跑,他吸不住他的陽氣,所以就會做很多讓陽氣外泄的事情。而這是一個臨床上的事實。而治這種腎脈浮大的病人(很多人也不是表現(xiàn)成好色,有的是瞎掉聾掉),如果不是用地黃劑加肉桂引火歸元,就是用附子劑代表的方劑之一的真武湯,但決不是用降火或純滋陰的藥,用降火藥或純滋陰藥治不好。 如果我們以這個臨床上的事實來看的話,就是:人的陰陽,「陽」一定要很充足,才能夠「密」。那如果陽不密的話,這個陽就會很強,這個「強」就像《老子》里面說的「心使氣曰強」、「堅強者死之徒」一樣,它的意思是負面的。就是它會看起來很亢奮,但是這個亢奮是一個不好的「強」,這樣子的陽,如果空虛地在那邊亢奮的話,就像空鍋子在瓦斯爐上燒,這個陽已經(jīng)沒有守在你的「陰」里面了,那你的「陰」,那些物質的部分,如果沒有陽氣去統(tǒng)馭它的話,這些物質就會瓦解。 因為生命體是要有能量在里面統(tǒng)攝物質才能存在的,沒有靈魂在里面的肉身不是活的。那一定要「陰」很穩(wěn),「陽」很密,這人的精神才能調和,那如果陰陽已經(jīng)離絕了,精跟氣就不會有了。精跟氣這些東西,都是陰陽調和才能產(chǎn)生的東西。 關于我們用陰藥還是用陽藥的問題,在清朝還有一位醫(yī)者叫做喻昌,就是喻嘉言,他提出一個更好笑的論點──這論點雖然我們聽起來會覺得有一點勉強過度的荒謬性,可是,從這里面可以看到陽藥是在干什么──他說?。悍鸺也皇钦f宇宙有「劫數(shù)」嗎?成住壞空……這個宇宙不斷地崩毀,終于化為虛無,然后重新再來一次,他說這個東西,其實就是一個「陰」的現(xiàn)象。 什么叫做「陰」的現(xiàn)象?我們這個宇宙不斷崩解的這個現(xiàn)象,現(xiàn)在科學家、數(shù)學家他們有一個詞叫做「Entropy」,中文現(xiàn)在寫作「熵」字,意思就是說,什么東西,不管它,都會往渾沌的方向蔓延,隨便說一個例子,如果你把一碗染成紅色的砂子,跟一碗染成白色的砂子,倒在一起一直搖,一定是越搖越平均,不會搖到后來紅色跟白色分開,數(shù)學上的隨機數(shù)、機率一定會使得結果變這個樣子。他就認為,宇宙間的物質結構不斷的毀壞、生物會老會死的過程,就是因為宇宙間屬于「靈」(陽)的那個能量沒有統(tǒng)馭住這些物質,所以才會有這些「劫數(shù)」的產(chǎn)生。 那他就說,當我們需要用陽藥去救一個陰證的病人的時候,也是這個人的身體處于能量不能統(tǒng)馭肉身,以致于肉身有各種崩壞、機能喪失的現(xiàn)象。那當我們用陽藥去把這個人救回來的時候,其實你等于在宇宙間做一件事:你用陽去讓這個陰不要崩毀。他就說如果做醫(yī)生的開這種陽藥哦,應該會有福報的,你每用陽藥救陰癥一次,就會可以少掉人生中的一劫。 他說因為人生中的劫難,都是因為很多人、事、物各自散漫發(fā)展,漸漸劣化成一個不可收拾的局面;如果你知道怎么統(tǒng)攝這能量的話,說不定就不會演變成那種糟糕的狀態(tài)。他認為人的行為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所以你開陽藥救人一命的話,得到的報償就是可以少掉人生中一個劫難。他不是用那種純粹的「做好事有好報」那種講法,而是另外一種能量上的講法。當然,這個講法也是純屬虛幻哦,我也不認為常用陽藥人生就一定比較平坦順暢。 但是,從這個角度,我們大概可以知道「陽」這個東西在宇宙間扮演的是什么樣的角色,所以稍微提一提。 我個人是蠻迷信這種觀念的啦,總覺得什么東西不常用就很快會壞掉,房子空著不住就爛得特別快…… 這個觀念,市面上有一本書叫《人體使用手冊》,我就覺得他講得比我好。作者用計算機舉例子,說:計算機壞了,我們一定是先檢查電壓有沒有問題,而不是立刻把硬盤換掉,這是基本常識;怎么西醫(yī)卻是人壞掉了就要去修硬件,而不檢查一下人體的電壓(能量)呢?──我跟陳助教說這例子舉得好,他跟我說:「哎???沒想到你這種計算機白癡也看得懂這個例子???意外意外……」害我不禁擔心起我們家庭主婦班是不也有像我一樣的計算機白癡,所以我們還是來講什么劫數(shù)、福報之類的家庭主婦常用字匯吧。 陰陽虛實疾病傳變.人體劣化過程:陽實→陰虛→陽虛→陰實 我們再看這個「疾病傳變過程」,它是「陽實」變成「陰虛」,然后又變成「陽虛」、再變成「陰實」。 這,其實也就是人類的身體毀壞、墮落的順序: 一個小孩子──如果不是一出生就打很多抗生素、什么疫苗、或是吃很多西藥把他的元氣搞壞了──小孩子,他一出生的時候,肉身只有這么一點點大,可是他的靈魂是很大只的,所以這靈魂一定帶了很多能量來,可是,他的肉身還不足以承載它,所以小孩子動不動就會上火啊、流鼻血啊、好動啊,哭一天都不會累,大人跟小孩子玩十二個小時,大人快要去死了,小孩子還在笑,小孩子就是這種動物。所以那個時候是「陽實」。那個時候的上火是真正的上火,那樣的小孩子,你要醫(yī)他的這些病,可能就要用滋陰的藥,讓他的身體長得好一點,好跟上他的能量,讓滋陰的藥把陽氣跟他的肉身收斂得更密合一點,「陰平陽秘」嘛,不要讓他上火,陽浮越出來就變成上火了。 可是呢,如果一個人生病的體質,原來是陽實證,他一直燒一直燒,我們說「壯火食氣」,其實也就會消耗你身體的質素。一直在上火,你身體的物質就一直被它燒掉,最后你的物質就會有很多的虛損,維他命也用完了。身體的質素產(chǎn)生一種虛損的狀態(tài),那叫做「陰虛」。所以那個人會覺得口干舌燥又心煩發(fā)熱,所以這種時候要用滋陰的藥才能收斂他的火。 基本上,治則相同,「陽實」和「陰虛」可以看作是一組。 其實真正陽實的大人,脈洪實有力,發(fā)狂奔走,脫衣服、上屋頂?shù)哪欠N,我們是可以用清火的藥啦,因為陽太多了,所以可以把它去掉。只是,對小朋友不可以常常這樣搞,因為他多出來的陽是以后還要用的,你砍掉了他就沒有未來了。那種每天塞小孩子吃生水果的父母,都不曉得那孩子的鼻過敏、氣喘病、黑眼圈、胸口凹下去……就是家長的這種愛心搞出來的。 然后呢,當「陰虛」了之后,身體的物質有所虧損了,這些不夠的物質又抓不住能量了,能量又散掉更多了,于是就形成一種「陽虛」的狀態(tài)──肉身里面的能量越來越不夠──這樣的人,他就會有氣無力啦、軟綿綿啦、精神不好啦、心神渙散啦。 那「陽虛」到極點,我們剛剛講過,陽越虛越會散掉,終于有一天啊,你的陽少到好像臭氧層發(fā)生破洞一樣,那當屬于你生命正常的生態(tài)的能量缺了一塊的時候,沒有陽氣充實于其中的那塊肉體,我們稱之為「陰實」。 那塊肉就是可以變成癌癥的東西,因為你已經(jīng)沒有生命正常的能量在里面運作了,那異常的低級能量要怎么樣創(chuàng)造它自己的奇怪的結構都會發(fā)生。 那「陰實」這個東西,「陰」是「物質」;「實」就是「太充實」,所以「陰實」通常都會有個共通的現(xiàn)象,就是它「長特別多」。所以癌癥是「陰實」,心肌肥大是「陰實」──就是因為它能量不夠,心臟特別努力練出肌肉,這叫「陰實」──甚至一般所謂的肥胖癥,也是「陰實」,因為他的氣太虛了,用來「鑄造肉身形狀的模子」的靈魂都松掉了,所以他的肉亂長一通。 當然,癌細胞跟紅斑狼瘡是蠻典型的陰實證啦,我們上次也講過,紅斑狼瘡是因為你一整條經(jīng)脈的氣都沒有了,所以那個肉身開始壞死。 我們一般說扁桃腺發(fā)炎,其實也多半是陰實,雖然「發(fā)炎」是局部的陽實證,但總體而論,往往是因為你的少陰腎經(jīng)受了病毒的攻擊,沒有生命能輸?shù)奖馓蚁伲菈K扁桃腺的肉產(chǎn)生一種類似死亡的狀態(tài),所以開始腐敗。 有些人以為發(fā)炎都是上火,都是「陽實」,要不然就是「陰虛」,很少有人說發(fā)炎其實是「陰實」或者「陽虛」。 我自己有一個人生體驗,不曉得各位有沒有感覺到過?當我們身體比較不好的時候,身上比較會有汗臭味。我從前有一天拿著換下的衣服,覺得:「咦?怎么衣服有點臭味?」然后就湊著衣服聞,發(fā)現(xiàn)有一塊地方特別不好聞,位置大概是在我的后肩膀的部分,然后,我那幾天再摸我的后肩膀,發(fā)現(xiàn)我后肩膀的體溫就是比其它地方要低一點。 哪個地方它的能量不夠,該處的細菌就可以亂長一通。所以人在「抗菌」的過程里面,其實是有能量在處理這個事情的。 就好比說,我們嘴巴里面有口水,我們嘴巴里面的口水是我們靈魂場域之內的東西,所以它不會在我們的嘴巴里面腐敗,除非是很嚴重的口臭──口臭的也不是口水腐敗,它們是另外的地方出來的──活著的人,熱戀當中,來個French kiss,不會覺得很難聞??墒悄?,你沾五滴口水離開你的嘴,在你的手背上面擦十五下再聞,那簡直是~~惡臭??!它只要一脫離你靈魂保護的場域,就開始腐敗了。 所以這些腐爛、發(fā)炎,它也不見得就是實熱證,很有可能是「陽虛」或者「陰實」,這個觀念我們要先建立起來,不能一概而論。像有些人爛嘴巴、爛陰道,那是虛極了,不是上火上極了。這種的肉身崩毀,要跟大家厘清一下。 氣能生水《靈樞.決氣第三十》(節(jié)錄): 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 《靈樞.本神第八》(節(jié)錄): 兩精相搏,謂之神。 再跳下去看兩行:《靈樞》的〈決氣第三十〉跟《靈樞》的〈本神第八〉這兩句剛好形成一個看起來矛盾的論點。 它說「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顾f「精」,就是一種類似靈魂的能量,經(jīng)過高密度的擠壓以后,變成有形的東西。這東西其實是在你的肉體胚胎發(fā)生之前就先存在的東西,先有這個能量凝聚起來產(chǎn)生這種很特別的物質,再從這個物質去編織出你身體這個肉身」。 可是它又說「兩精相搏,謂之神」,又說這種「精」呢,加到一起之后,就會變成靈魂的能量。 那到底邊個是真的?或許,兩者都不能算是全真的話,我們只能說:「精跟氣是可以互換的,精跟神是可以互換的?!?/span> 前面講了疾病的傳變,大家對于身體毀壞的路徑有一定的了解了,那你就會知道:如果我現(xiàn)在很體弱多病的話,我會感覺一下我是不是每天都很沒有力氣?講話有氣無力的?那如果這樣,你可能處在一個「陽虛」的階段。 還有的人,不只是陽虛,可能是陰陽兩虛,那要怎么辦? 那么:妙處在這里,「陰陽兩虛的人一定要先補陽」,這是現(xiàn)在臺灣醫(yī)生很少在乖乖遵守的一個法則。 不少高明的醫(yī)生,他們都同意一件事情,就是:氣能生水,陽能生陰,神能生精。 那最極端的例子,大概沒什么人目睹過,就當聽聽口述歷史好了:比如說太極拳練到那種你打他一下你反而會噴血的那種功力的人,他打一趟太極拳,一滴汗都不會流,可是整片地是濕掉的。那個水是什么?是他身體中的液體嗎?不是,是他一運功,他的指甲尖就這樣一滴一滴水滴出來,那個不是汗孔出來的,那是「氣化為精」的現(xiàn)象,氣是可以物質化的。也不會打一趟拳整個人少掉三公斤,那完全是另外一個次元直接物質化的東西。只是這種事情只能在活人里面的超人身上看到。 在人的體內有許多我們現(xiàn)在還不能探明的機轉,「氣能生精」就是其中的一個機轉。如果你陽很夠的話,會生出精來??赡芴珮O拳高手運出來的那個可以叫做「精」,我們一般人的功力不夠,所以我們一般會講成「氣能生水」。因此,在補陽的那個過程里面,其實就是在補陰。 相反的,如果你在陰陽兩虛的時候只補陰的話,那些陰,你根本沒有陽可以拖得動它,就變成越來越陰,終于變成「陰實」。這也是有些人說癌癥不要吃營養(yǎng)補充劑的理由,因為營養(yǎng)補充劑多半是提煉或合成出來的化學成分,不再帶有天然食物所具有的氣了,變成只有陰的部分,沒有陽的部分。 這樣子的事情,雖然話屬虛玄,可是卻是我們學中醫(yī)需要知道的事情,因為這個基本的定理如果沒有認識它的話,幾乎開藥是百發(fā)百錯,因為你整個陰陽的處理會搞顛倒。 至于說「氣能生精」的藥物,比如說人參這味藥,就是典型的「氣生精,精生氣」的藥物。人參這味藥到底是性熱還是性涼?到底是補陰還是補陽?到今天沒有辦法知道。 你說它補陽嗎?你吃了人參,沒有氣會通暢的感覺,因為「陽」是氣在通暢運作的時候會有的。可是你說它補陰嗎?人參又會大上火,吃太多人會瞎掉。它到底是什么東西?其實它補的就是一種高密度的陽氣,而且是凝聚在那邊不會走的陽氣,所以它就界在陰陽之間。 以質素來講,我們說它是補氣藥沒有錯,可是如果你不會把它打散的話,它會凝聚在那邊變成一味很滋陰的藥。它是處在臨界點的東西:不會走的陽,就形成一種陰的狀態(tài)。所以「氣」折迭了之后會變成「精」,然后「精」再經(jīng)過一些煉化又可以變成「氣」,這就是人體之中,西方醫(yī)學不能搞清楚,而我們中醫(yī)學者在一般不是修道有成的人身上也不很能夠目測到的現(xiàn)象。 當然,現(xiàn)在只是在講理論基礎,實際操作的時候還有一些注意事項,并不是陽藥用得多就一定能生精;在某些情況下也有可能把人燒干掉。比如說要用附子大劑量來補陽虛,最好吃夠羊肉,如果怕羊肉的膻氣,至少也要吃夠肥豬肉,命門真火才點得起來,不要又用附子又叫人吃素,那樣療效會差非常多。 那么,「精」這個東西,在人體里面藏在哪里呢?我們說人有五臟六腑對不對?五「臟」跟六「腑」最大的差別就是,五臟藏「精」、五臟藏「神」。六腑是傳化各種東西的管道,要消化的食物經(jīng)過它一下,要運作的什么能量、血液經(jīng)過它一下??墒俏濉概K」就是有東西在里面收「藏」著的。 當然我們前面的條文也讀到過,五臟的精都是由腎在幫忙收藏的,所以腎是一個最后的儲藏庫,銀行里面最里面那層的保險箱就是我們的「腎」,這個當然是西方醫(yī)學不談的。至于五臟藏「神」,那就很有意思了,「神、魂、意、魄、志」,人的不同種類的情志對應在不同的臟,所以你動到哪一類的情緒就特別傷哪一個臟,這是臨床上好清楚的事情。 五臟藏神,本來是后面教五行才講的啦。不過有些事情我們可以先曉得一下:當我們觸及人的身體時,一定也會遇到一些不屬于肉身層面的東西。 比如說:臟器移植之后,那人個性有時候會大變的哦。本來是很溫馴的人,后來移植一顆別人的心臟,忽然變得很愛發(fā)脾氣、很愛吃咖哩飯,后來去查,才知道那個心臟是來自于一個搞社會運動的印度女人的心臟,整個個性都移植過來了。所以你能說沒有這種事嗎?其實就是有。 然后最近又老流行一種論調,說有所謂遺傳性疾病,所以得什么病在今日的西醫(yī)很多都「宿命論」化了。但是,人的基因果真是不能改變的嗎? 西方他們在做實驗:如果你把小老鼠做一種訓練,讓牠訓練出某一種反應、某一種身體行為的結構,不斷地訓練,讓牠繁殖32代,32代之后生出來的小老鼠,全部都有那個行為的基因,訓練會作用在基因里面,32代之后,那小老鼠一出生,那些所有的反應都變成牠天性的一部分了。所以訓練32代的話這個品種可以改造的。 不要說白老鼠了,玩蘭花的人就曉得,蘭花的新品種,很多都不是依循達爾文、門德爾那種「圓皮碗豆、皺皮碗豆」的遺傳學規(guī)律產(chǎn)生出來的,而是種植的人以執(zhí)念硬抝出來的。 又或者是大陸有用補腎陽的中藥的研究,補了四十五天,身體變好的人,抽血做基因芯片,基因表達譜上有四千多條基因都和原來相反了。 像這些不可思議的現(xiàn)象,當然還是存在的。 陰平陽秘那一般論的「陰平陽秘」是說,我們人如果陰陽不平衡,那就要讓多的那邊少一點、少的那邊多一點??墒?,還是要分辨是虛證還是實證。就好比說「陰實證」,的確是陽虛到極點造成的,可是陰實證,我們有時候可以用瀉陰實的藥喔,把它的陰打掉一些,把那種很沈很緊的附骨脈打松變成虛脈,然后再來補陽,這樣比較好補,不然那個陽會被陰實頂出來,而把人燒壞。 最近因為火神派的再興起,陰實證,有些學得不全的人愛用很多很多的附子去對付它。什么病都先想到要用附子劑、用陽藥,這是「陰陽」概念上的正確,雖然用很多很多的陽藥也有可能把陰實逼出來,但實際操作時并不是只有這么一種搞法。 好比說胸口絞痛的病人,用涼潤滑痰的「連籽一起打碎」的栝蔞實和薤白一起把壓在胸部的痰飲拔掉,之后再用補藥,就輕松很多。如果直接就附子六十克一百克的往上加,這病也不見得會好。 有瘀血的人要先去掉瘀血才能補。淋巴腫瘤要用清淋巴的方子,比如說十六味流氣飲。也不見得一開始就要用附子、硫黃。 肝硬化是肝陰實,要化瘀利水補陽疏肝;憂郁癥也是肝陰實,要補腎陽生肝陽且疏肝。兩路藥的補瀉配比就不一樣。 重癥肌無力是脾陰實,臨床上用升提陽氣的補中益氣湯的效果不怎么好,但用去脾濕的平胃散效果卻好很多。這也是不能直接補陽的例子。 這也就是說,「實者瀉之」,在「不會損傷陽氣」的前提下,先把「陰實」「瀉掉」,治療上會比較順利。那當然,如果專用什么白花蛇舌草、半枝蓮、三棱、莪蒁這些損傷陽氣的藥來攻陰實,那也是不對,會把人打虛、打死。 治腫瘤,基本上是「九補一攻」。還是以扶正為主。 前面說的「氣能生水」,那是針對「陰陽兩虛」的人說的,到了「陰實」階段,要把陰實瀉了,再來補陽。到底還是「實者瀉之,虛者補之」。 實證要瀉,像「陽實」的話,我們會用瀉火藥來下火、清火,可是這里再回頭提醒大家喔,「春夏養(yǎng)陽」,說因為在臺灣地區(qū)天氣熱的時候我們的元氣很容易散掉,所以一定要好好的補氣、把氣守住。 那種時候,你說:「天氣好熱喔,人要中暑了,很不耐熱,所以我應該喝青草茶來消消暑!」那當然不對啊,氣已經(jīng)在損耗之中,怎么可以吃那種東西呢?像我前一陣子被熱得好難過,這禮拜三還中暑,我禮拜三之后,就開始拿艾灸條在玩,到處灸一灸,艾灸是很補陽氣的東西啊,結果灸一灸發(fā)現(xiàn):「咦?不怕熱了,而且精神變得好好?!鼓悴胖老奶煺娴姆浅P枰a陽。你不要說:「『灸』不是很熱的東西嗎?那應該冬天做吧?」當然冬天做有它的意義在,冬天做它會收納進去,折迭起來它就生精了。但是夏天做,你會發(fā)現(xiàn)你的氣一實,你的抗熱能力忽然增加非常多。氣很虛的時候根本不能耐熱。 那,就連夏天天氣很熱、喘吁吁的,我們都不可以吃青草茶、苦瓜丹,而需要吃補氣的藥的前提下,一般人生的病,我不知道別的地方,在臺灣需要用瀉的機會還真不多耶。 青春期的青少年,滿臉的青春痘,當然我們知道他是上火。我們可以用一點點清火的藥幫他清,可是呢,用了三天,他青春痘有一點退了,馬上就要用不傷元氣的調理藥,否則這個人,那么高興一直吃下去,等到痘子完全沒有的那一天,青春也完全沒有了。然后就形成我們所謂「冰山美人」的狀態(tài),五臟六腑都凍結了。 至于成年人長痘子,有一小部分是生冷吃得太多了,寒氣霸占了整個身體,剩下一點點的陽氣被逼到頭上來;或是抵抗力少到全身都在發(fā)炎發(fā)熱、痘子愛怎么長就怎么長,那種的人,馬上中止吃生冷,往往過一陣子就會好些。 還有一些虛損,是可以看痘子的位置的,比如說有人青春痘光長在下巴,以中醫(yī)一般的面疹而言,下巴是對應著腎,那樣的人很可能是腎太糟了,臟中排不掉的毒氣都呈顯到面部來,吃補腎藥把腎救回來一些了,痘子就少很多了。 這些一般人統(tǒng)一以「上火」一詞定義的事情之中,就有很多很多根本就不是上火,都是不可以吃下火藥的。 前面講過「陰平陽密」,一般性的理解就是陰陽要平衡,人才不會生病。所以陽虛當然要補陽,陰虛要滋陰,陰陽兩虛的人要先補陽再滋陰,陰實的人要先泄陰實再補陽……這些觀念都同各位講了。 相反的,陰虛的人,每天都上火,然后跟你講:「啊,我每天都在上火,口干舌燥!」那你說這樣的人,是不是要幫他下火呢?通常是可以同時一面下火一面補的,但,這在實際操作時,就會出現(xiàn)一個問題:你如果把一個陰虛的人先下了火,變成陰陽兩虛了,有時候,他反而看起來病得不是那么厲害,彷佛癥狀也緩解了。到底是「陰平陽密」,陰陽一樣弱,也可以達成某種平衡,讓人覺得舒服一些。 于是,在這里,就形成了一種很糟糕的醫(yī)法,而這種醫(yī)法,偏偏就是現(xiàn)在最流行的醫(yī)法。 各位有沒有聽過《伊索寓言》的故事啊?有一只兔子挑了一個擔子,兩邊不太一樣重,然后狐貍哥哥來了,跟牠講:「你這邊太重,我?guī)湍愠缘粢稽c。」那過一下又說:「那你那邊又顯得太重,我再幫你吃掉一點?!谷缓缶鸵宦愤@樣子幫牠吃掉一點、吃掉一點,等到兔子到家的時候,兩個擔子都空了。 那現(xiàn)在,很多醫(yī)者最會的就是這一招,就是:「你在上火,我?guī)湍阆禄稹!沟鹊侥闳矶紱]有火了,開始瘀住了,就讓你吃破血的藥。就這樣子交替來,氣分削一刀、血分削一刀、氣分削一刀、血分削一刀……很快人就毀掉了。 之前也跟各位講過,因為以臺灣的人飲食習慣,很難吃補藥,補藥不容易有效,就變成只有清火藥有效,所以就順理成章這樣一刀一刀繼續(xù)砍,這是外面醫(yī)生常常用的手法。 肝不能郁至于有些醫(yī)理上完全謬誤的,那就更不要說啦。好比說,我們的肝臟,有些人說肝不能「郁」,這是對的。 為什么肝不能郁?因為肝這個臟的「臟性」是要讓它舒暢條達的,它是春天的氣嘛,就像我們說的春天的養(yǎng)生原理。所以,如果你的肝有什么病,往往要用舒肝的藥,加味逍遙散、加味姑嫂丸,都是舒肝解郁的藥。要用「通」法補肝陽,陽旺了才會打得通。 因為我們要使它能發(fā)泄開來,所以中醫(yī)有一句話叫作「肝可瀉不可補」,因為肝不能郁住,所以你把它補住了,反而會有什么脂肪肝、肝腫瘤,這是一個大的通則。那「腎」我們會說「可補不可瀉」,因為它是五臟藏精的最后寶庫,你瀉腎的話就不得了了。中國人雖然說「春勿食肝,冬勿食腎」,但在實際上,冬天多吃幾碗豬腰湯,蠻好的;但春天多吃肝,就有點兒風險了。這樣的差別,比較是關系到每個臟屬于五行的臟性。 這個「通則」是沒有錯的,可是,在醫(yī)學史的流變里面喔,總會產(chǎn)生出變種的醫(yī)學。比如有人會說:「肝可瀉不可補,所以我們每天都要瀉肝!」就用一種叫做「龍膽瀉肝湯」的藥,然后把它貼個標簽寫「許榮助329保肝丸」。 這是一個非常非??膳碌挠^點,因為肝之所以會郁住,常常是因為肝「陽虛」,它沒有足夠的生命力去通暢它自己,所以我們一定要讓它有肝陽,才能夠舒暢它,對不對? 那中醫(yī)有一句話說「肝陽虛就會克脾」,就是木會乘土,這是五臟的相克,所以肝陽虛之后就會克成脾陽虛,所以當一個人肝不舒暢的時候,他就會變成怎么樣???胃口不好、容易反胃、一緊張就拉肚子,他會把陽虛的癥狀完全轉嫁到脾胃上面去,那么,在這樣的情況下,肝陽虛克成脾陽虛,中醫(yī)就更有一句話說「治肝應當先實脾」,因為你把那個脾陽虛治好了,肝會因為那個治療的同步同調而變成肝陽虛也好起來,然后肝就會容易舒暢了。 所以中國人好的舒肝藥,比如說「逍遙散」、比如說「柴胡湯」、比如說「補中益氣湯」,都是補脾胃的藥坐鎮(zhèn)在那邊,然后再加一點點舒肝的藥,這個才是王道。 那,傳說中的「龍膽瀉肝湯」是什么東西呢?它是一個在元朝時代改造出來的方,它原來是出現(xiàn)在宋朝陳自明的《婦人大全良方》里面,它是治療婦人的一些病,可能是那種發(fā)炎性的癥狀,因為有的時候女人在宋朝郁到極點,她也會郁而生火,雖然是陰實化熱,有時也可以瀉。那到了元朝時代啊,李東垣看到有一種病例出現(xiàn),就是有一些男人的胯下臊臭,這個陰部的臊臭是哪里來的呢?因為人的肝經(jīng)是經(jīng)過人的性器官的,所以肝經(jīng)有火瀉不掉,一直蔓延到了陰部呢,性器會有臊味,而我們的「五味」里面,心臟是「焦味」、肺臟是「腥味」……「臊味」是屬肝,知道是臊味,中醫(yī)就會覺得說「喔,那是肝出來的」,五味對五臟。 當有這個癥狀的時候,李東垣是一個用藥如繡花的人,他很會用小巧的手法,他可能會想:「如果我用一個方,讓這個人從頭到腳清火,那,個人不是被我打死了嗎?」因為那只是局部性的實熱癥,要把這個實熱去掉,得找一條路,好走像一條密道通到陰部,這樣就不會傷到整個人了。而那條密道,就是肝經(jīng)。所以他就用把藥性引入肝經(jīng)的藥,把一味很苦寒的龍膽草拉到肝經(jīng),如果肝本身沒有什么需要處理的實熱,藥物的寒性就沿著肝經(jīng)往下掉,苦寒的藥是往下走的,經(jīng)過陰部的時候就那里的火滅掉了,事情就擺平了。這是為了不傷你的身才發(fā)明的藥方,是一個很聰明的做法。 所以在大陸很有成就而已經(jīng)過世的劉渡舟先生,他就說「學中醫(yī),你不能一定要說六經(jīng)是虛構的東西」,比如說,他曾經(jīng)看到有一個人的腳大拇趾「大敦穴」那邊發(fā)丹毒,知道「丹毒」嗎?又紅腫又痛得不得了的一種細菌性感染,那他說「欸,在大敦穴這邊發(fā)」,大敦穴是肝經(jīng)的最后一個穴,那他就龍膽瀉肝湯加減幾味藥,大家都退不了的那個丹毒,幾帖藥就把它退掉了。所以就是這條路是可以用的。 前面這個例子是實熱癥,如果是虛寒癥呢?比如說,一個人他疝氣,他的腸子會掉下來,或是他的睪丸會縮進去,那就,大敦穴灸幾個熱灸,然后吃一點暖肝經(jīng)的藥,通常都可以調理得不錯。那至于說,男人的這個所謂「陽痿」啊,這種性障礙,你說他需要補腎嗎?其實往往用舒肝藥能夠很快達到療效,舒肝藥幾公克吃下去,當天晚上他就跟你講他好很多了。這樣的事情占到百分之七十以上。 真正腎虛的不見得會陽痿,因為腎虛喔,是陽不密,所以會「陽亢」,真正腎虛的人反而是看起來精力旺盛得不得了,每天都想亂搞。和肝郁是不一樣的。許多陽痿是肝郁以至于那個地方的氣被擋住了,舒肝藥一吃,即使腎還不夠好,仍然能搞得很。所以男性的這種性功能不夠好的問題,用舒肝藥可以治療的,很多比例的患者在臨床上是這樣子啦,不知道這一點,一直吃補腎藥也沒什么用啊,因為病的來路不是那樣子。 那,我們說這故事是在說什么呀?說這故事,是在說「龍膽瀉肝湯」是一個入肝,然后走肝經(jīng)去清這條肝經(jīng)上所有燒火的地方的藥。 我們又說,肝虛了,肝不順暢了,要先「實脾」然后去舒肝對不對?要補陽氣去舒肝。那請問,那個什么「許榮助329保肝丸」你那樣天天吃,到底是要保什么肝???就只是因為有人可以胡里胡涂錯解了「肝可瀉不可補」這句話,然后就把這種藥當作保肝丸?完全都是一派苦寒敗脾胃的藥,要你天天吃,然后告訴你說「因為人的肝很容易上火,所以要清火」。其實這種火上到后來都已經(jīng)是完全的虛火、「陰實之火」了。 好比說有一個太太到藥局,我在藥局玩,剛好聽見。那個太太來買「龍膽瀉肝湯」回去給女兒吃,她說:「這吃了很強!」她說:「我女兒天天都要吃,長滿臉的痘子喔。」然后很得意地跟我們講:「我跟你講喔,我的女兒啊,整個喉嚨都爛掉了,西醫(yī)都不能驗出來她得什么病,說一點發(fā)炎也沒有!」吃到她的身體組織已經(jīng)開始崩潰,然后西醫(yī)不管怎么驗,都覺得好像不是發(fā)炎癥狀。這種藥吃多了,肝陽完全毀滅之后,不久之后傳到腎,腎就失去功能了。 所以這個龍膽瀉肝湯吃多了──好像前幾年什么鬧新聞對不對?什么吃到「腎衰竭」──然后因為這樣子就什么含有「馬兜鈴酸」成分的東西都不準用了,有幾味藥被禁掉了,我們是覺得馬兜鈴用不用都無所謂,反正有別的藥代替,也不太在乎。 但是因為「龍膽瀉肝湯」用壞了就去禁「馬兜鈴酸」,你就知道管中醫(yī)的那些人,他的中醫(yī)思考有多差。重點是你用苦寒的藥把他的陽氣都毀滅了,而不是某一味藥可以把你毒成什么樣子。馬兜鈴酸是是毒素沒有錯,但是在復方里的木通之類的藥,不見得會造成腎衰竭。更可笑的是,現(xiàn)在都標榜「不會含有這些有害成分的龍膽瀉肝湯」,難道吃了就不會腎衰竭了嗎?當然還是會啊。 從前龍膽瀉肝湯是全臺灣最暢銷的科學中藥,后來鬧得那么大,龍膽瀉肝湯是聽得大家都怕了??墒恰冈S榮助保肝丸」還是賣得很好?。∷植唤小笧a肝湯」嘛,叫「保肝丸」啊,所以看了招牌就可以上當了嘛。這是在臺灣這個場所我覺得非常討厭的一個問題:大家都想要讓自己健康,可是以結局來講,常常是把自己毀滅了。 當然,我會覺得,如果這個人火太旺,如果能用滋陰的藥把他這個火收掉的話是最好,只是在技術而言現(xiàn)在好難喔,因為很多人的上火,都要用到很大量補陽的藥把他的陽氣聚攏了之后,他的那個火才會消失,而這個法是比較少人敢用的。 所以我們這個基礎課只能認識到有這么個法,可是實際上在臨床的時候不好用。我偶爾用幾次,那個藥店的人把買藥的人轟出來啊,就說不能賣啊,因為你的那種藥開太多了。附子、硫磺用重一點,藥局不賣。不然的話就是藥局看到會說:「喔喔,你們這方是大陸醫(yī)生開的對不對?」然后他自己會幫你編個故事:「是不是有個醫(yī)生住在旅館里面,然后你們到旅館去看他?對不對?……」,編完故事之后,就合情合理地賣給你。 再說陽平陰秘那么,「陽平陰秘」這件事情,究竟要怎么說呢? 我覺得最近這幾十年來講,好像是四川那邊的第四代的小火神講得最好?;鹕衽墒乔宄┠瓿霈F(xiàn)的一個派別,他們是張仲景的經(jīng)方派后來的一個變化,傳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第四代了,這位第四代的小火神叫做盧崇漢,他在當學生的時候就已經(jīng)被請去大醫(yī)院里面看那些大醫(yī)生擺不平的病了,特別破格開立某種證書,讓這個醫(yī)學院的學生能夠代替主治醫(yī)師開藥。他治病用很多很多大熱藥,干姜、桂枝、附子這類藥,用得非常多。 像我們都會說不是陰陽要平衡嗎?那,人生病,有人是陽不夠、有人是陰不夠,你至少一半一半才對罷?他不是,他治病用陽藥占到百分之九十幾,陰藥的比例非常非常之低,那這是怎么一回事呢?那你說他處理得好不好呢?他在四川那個地方的診療,治療了2745人,兩千七百四十五人做統(tǒng)計,接待了兩萬零十三診,用了兩萬零七十六張?zhí)幏?。小火神這種很偏激的用藥方法的治療率,有兩個統(tǒng)計的結果,一個是──小火神其實很謙虛──他說如果看一次病不再回來看第二次的,我們就學駝鳥,當他醫(yī)好了的話,那我的治愈率是百分之九十八。但是他說,我們不要這樣算,就算醫(yī)個感冒傷風也好,你回家以后沒有再來告訴我你好了,我們都當他醫(yī)壞好了,而所謂的醫(yī)好呢,就是你是什么大病醫(yī)好了,我們要用西醫(yī)再幫你全身檢查確定都沒有了,這樣叫醫(yī)好──所有沒有復診和確認的都算沒有醫(yī)好,就當是「棄我而去」,我沒有把他醫(yī)好所以他不要我──就這樣算吧,那是:百分之九十二的治愈率。西醫(yī)沒有辦法到達這個的一半的治愈率的,火神派居然可以做到這么驚人的地步,你能說他的道理是假嗎?有事實上的統(tǒng)計驗證你就不能說他是假。 小火神他在四川的一場演講,他雖然沒有直接講到,但是他就是扣合著這個「陰陽之要.陽密乃固」這件事情,而講到類似我們上次說的宇宙有百分之九十六的暗物質這件事情的問題,他就說其實陽的世界是比陰的世界大很多很多的,所以陰陽平補這件事,絕不是一般人以為的用藥一比一。即使你說太極圖一半畫陰一半畫陽,形成這個結構的,還是更高一層的支配之力,那得算是陽;你說白天屬陽晚上屬陰,運作著這個陰陽交替的動力,仍是更高一層的陽。 這樣的觀點,我想我們可以接受,滋陰的藥物,比如說大棗、地黃,可能你一大帖的附子、肉桂里面有三顆棗子,就可以算是「陰陽平衡」了。這是一個現(xiàn)在其實對很中醫(yī)來講非常具有沖擊性的觀點,可是再也沒有人的治愈率像小火神那么高了,所以你不能說他是錯。 中國人的修行是求著當個「達人」,達人就是「成藝達道」之人,也就是「以藝進道」,當一個人的醫(yī)術──醫(yī)術只是一門技術,是一個「藝」的層面的東西──當醫(yī)術摸索到這樣子趨近于完美的時候,其實,他說出來的話就會接近宇宙的真理,也就是他會接觸到所謂「道」這個領域。這是一個很驚人的成就。 至于說其它的中醫(yī)的史和另外的觀點呢,我們下堂課再來講,我們休息一下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