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禪外說禪10 第10章 禪悅和禪風(fēng) 10.1 得道和望道 參禪,開悟,得受用,心境常處于一種不為物擾、自由自在的狀態(tài),這狀態(tài)經(jīng)常表現(xiàn)于外,我們稱為禪悅。多人的禪悅表現(xiàn)于外,互相影響,甚至推波助瀾,成為風(fēng)氣,我們稱為禪風(fēng)。禪風(fēng)由禪悅體現(xiàn),因而同是一事,縮小說是禪悅,放大說是禪風(fēng)。分開,有時不容易,也沒有必要,所以這里合在一起說。 禪悅是禪悟后的所得,顯然,能悅不能悅,關(guān)鍵在于能悟不能悟。這就引來一個問題:南宗禪,從六祖慧能到現(xiàn)在,時間超過一千年,出家在家四眾,人數(shù)多到數(shù)不清,究竟有多少是悟了的?確切的答案是不可能有的。原因很多。一是文獻不足,如見于僧傳、傳燈錄一類書的人名,也許不到四眾的萬千分之一。二是見于經(jīng)傳的,某一人,究竟悟沒悟,我們只能根據(jù)道聽途說,而不能檢驗。三是即使能檢驗,也不能找到有效的測定辦法,以求得確切的結(jié)果。不得已,還是只能根據(jù)常情推斷,這常情,包括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也包括禪宗典籍以外的各類書的記載。根據(jù)這些,我們可以推知,專說出家的,過禪林生活,用力參禪求解脫的總是少數(shù),絕大多數(shù)是把這看作生路的一種,溫飽之外別無所求。再說用力參禪求解脫的,真能“心”出家,不再有俗世掛礙的究竟有多少?恐怕是稀如星鳳。禪師們也承認這種情況,如盤山寶積禪師說:“向上一路,千圣不傳,學(xué)者勞形,如猿捉影。”(《五燈會元》卷三)涌泉景欣禪師說:“見解人多,行解人萬中無一個。”(同上書卷六)首山省念禪師轉(zhuǎn)述他老師風(fēng)穴延沼的話說:“聰敏者多,見性者少。”(同上書卷十一)洞山曉聰禪師說:“說禪說道易,成佛成祖難。”(同上書卷十五) 白楊法順禪師說:“染緣易就,道業(yè)難成。”(同上書卷二十) 染緣是受俗世影響,如順?biāo)兄?,道業(yè)是不為物擾,如逆水行舟,這不只是禪林的,而且是佛門的大困難,想克服是太不易了。 悟了,得禪悅的受用,是得了道。這雖然是少數(shù),但我們總當(dāng)承認有此一境,情況留到下面說。等而下之,人數(shù)增多,是希求悟而沒有悟,可以算作望道而未之見。再等而下之,人數(shù)也許更多,只是尋求生路,不望道,少數(shù)甚至敗道,那就是有禪之名而無禪之實了。這一章談禪悅和禪風(fēng),當(dāng)然是指那些得了道的,雖然這得的實況(質(zhì)),以及程度深淺(量),想說得既清楚又確實是難于做到的。 10.2 一種安樂 安樂,或化簡說樂,在人生的路程中碰頭碰腦,雖重大而并不希奇,可是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際上,都會牽涉到許多不容易解決的問題。樂有沒有終極價值?這是理論方面的大問題,求得圓滿的解答很難,而且,由實用方面看,遠水不解近渴。近渴也許沒有什么理論價值,可是因為最實際,最迫切,所以人們反而更加關(guān)心。一般是不問天而順天,想盡辦法避苦就樂。視避苦就樂為生活之道,古今中外的人,幾乎可以說都屬于一派。分派是來于:一,看什么為樂;二,用什么辦法求得。這里化繁為簡,只說兩派。一派是常人的,率性,仍舊貫,頭疼醫(yī)頭,腳疼醫(yī)腳,零碎解決,還常常不管后果。酒狂就是個好例,只圖短時的飄飄然,竟把浪費、傷身、為親者痛等置于腦后而不顧。許多正當(dāng)事同樣會引來苦惱。其中最突出的是成年后的成家立業(yè),找異性未必一帆風(fēng)順,是苦,風(fēng)順了,生兒育女,經(jīng)濟問題,教養(yǎng)問題,也未必事事如意,還會帶來多種煩惱。怎么辦?昔日是認命,忍,今日是努力克服,萬不得已就得過且過。由這類苦或煩惱間生出另一派,佛家。他們不愿意拖泥帶水地解決,而想把苦或煩惱一掃光。辦法呢?他們由心理學(xué)下手,分析苦或煩惱,知道那是來于求而不得。那么,徹底的滅苦之道自然只能是無所求,具體說是滅“欲”,以及為欲火上澆油的“情”。欲,情,與生俱來,想滅,不是順天,是逆天,自然很難。這里且不管難不難,只說他們確是有“大雄”精神,真就去干。干分作兩個方面:一是講道理,從各個方面說明萬法皆空,俗世認為的可欲之物并不可欲。一是身體力行,就是真移住山林,過淡泊寧靜的生活,以求出世間。這樣的理想能夠?qū)崿F(xiàn)嗎?實事求是,我們似乎不能不承認兩種情況:一是很難,所以,專就南宗禪說,平實教導(dǎo)之不足,才急得說機鋒,用棒喝。另一是有些人確是有所得,因為,由多種表現(xiàn)可以看出來,他們的生活大異于世俗,像是不再有常人那樣的情欲和煩惱。 不再有情欲和煩惱,要經(jīng)過一種劇烈的心理變化。變化的具體情況以及程度,很難說,或者說,會因人而異。如日本鈴木大拙就以為,禪悟后可以物我合一。禪悟后真能有這樣的神秘覺知嗎?說能,說不能,都無法證明,因為具體的覺知不能移位。我們是常人,總愿意,即使神乎其神,最好也不離常識太遠。所以解釋心理變化,還是希望不過于神乎其神。就是說,這變化是平實的,如常人的過去覺得孩子可愛、現(xiàn)在覺得孩子不可愛就是。禪悟的變化當(dāng)然比常人的愛惡變化深遠,那是總的,對于世俗的可欲之物,不再覺得可欲,甚至進一步,不再覺得質(zhì)實的一種確信,或換個說法,是滅了情欲。情欲滅的心理狀態(tài),可以稱為禪境。這禪境,是一種心理的清凈,心理的堅實,因而就可以不為物移,不為境擾,又因而就不會再有因求而不得而生的苦或煩惱。無苦或煩惱,是佛家設(shè)想的一種特有的安樂,它的來源不是叔本華的除苦或減苦,而是無所求(指情欲的求,不是衣食之類的求),其結(jié)果或所得是不再有情欲的系縛,可以自由無礙地生活。參禪求悟,所求是這種無情欲的心理狀態(tài),得此心理狀態(tài)就是了了生死大事,得到常樂我凈。 對于佛家設(shè)想的安樂,可以有兩種看法:一來于不平等觀,黨同伐異,說求常樂我凈是避世,是消極的。一來于平等觀,承認人人有確定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的權(quán)利,說求禪悟是想徹底解決,雖然不容易,卻不失為一種高妙的理想。其實,就是我們常人,雖然在道的方面與佛門不能不有距離甚至大距離,對于禪悟和禪悟之后的感受,還是不能不感興趣甚至表敬佩之意的。先看看禪悟。如: ?。?/span>1)云峰文悅禪師——未幾,(大)愚(守芝)移翠巖,師納疏罷,復(fù)過翠巖求指示,巖曰:“佛法未到爛卻; 雪寒,宜為眾乞炭。”師亦奉命。能事罷,復(fù)造方丈,巖曰:“堂司闕人,今以煩汝。”師受之不樂,恨巖不去心地。坐后架,桶箍忽散,自架墮落,師忽然開悟,頓見巖用處。走搭伽梨(大袈裟),上寢堂,巖迎笑曰:“維那,且喜大事了畢!”(《五燈會元》卷十二) ?。?/span>2)薦福悟本禪師——由是益銳志,以狗子無佛性話,舉無字而提撕。一夕將三鼓,倚殿柱昏寐間,不覺“無”字出口吻,忽爾頓悟。后三日,妙喜(徑山宗杲) 歸自郡城,師趨丈室,足才越閫,未及吐詞,妙喜曰: “本胡子這回方是徹頭也。”(同上書卷二十) (3)云峰志璿禪師——上堂:“瘦竹長松滴翠香,流風(fēng)疏月度炎涼。不知誰住原西寺,每日鐘聲送夕陽。”(同上書卷十六) ?。?/span>4)蓬萊圓禪師——師有偈曰:“新縫紙被烘來暖,一覺安眠到五更。聞得上方鐘鼓動,又添一日在浮生。”(同上書卷十八) 兩首七絕寫的都是禪境的安樂,比世外桃源更加世外,因為不只無爭奪,簡直連置身于內(nèi)的心也沒有了。 禪悅和禪風(fēng)的安樂,可以表現(xiàn)為多種樣式,以下分別舉例介紹。 10.2.1 不改其樂 《莊子·德充符》引孔子的話說:“死生亦大矣。”王羲之作《蘭亭集序》把這句話重復(fù)一遍,后面還加上一句:“豈不痛哉!”這里說的是死生,其實是重在說死。人是生物,有生必有死,這是理。但理常常不能勝情,上壽百年,到彌留之際仍然不免于憾憾,是想活下去,這是情。這種情,用佛家的話說是生死事大,使無量數(shù)的人,輕則感到空幻,重則感到刺心。以見于經(jīng)傳的人物為例,陸機是被殺的,到刑場還想再聞華亭鶴唳;曹操是善終的,最后還囑咐分香賣履:總之都是舍不得。舍不得而終于不得不舍,也就終于不得不接受苦;何況這苦還是最終的,不會再有樂來補償。入世的人,高到圣賢,也知道心安理得之不易,這不易,在對付生死事大問題的時候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怎么處理?就一般人說,是逆來順受,不管。自然,這樣也可以度過去,而且通常也許是無言地度過去。但問題仍在,是人人可以想到的,因為到彌留之際,自己也未必能坦然,心安理得。就是在這個問題上,常人的生活之道和禪有了大分別,因為禪境里已經(jīng)沒有這類執(zhí)著。看下面的例: ?。?/span>1)圓通緣德禪師——本朝(宋朝)遣師問罪江南,(李)后主納土矣,而胡則者據(jù)守九江不降。大將軍曹翰部曲渡江入寺,禪者驚走,師淡坐如平日,翰至,不起不揖。翰怒河曰:“長老不聞殺人不眨眼將軍乎?”師熟視曰:“汝安知有不懼生死和尚邪!”翰大奇,增敬而已。 ?。ā段鍩魰肪戆耍?/span> (2)瑞鹿遇安禪師——(宋太宗)至道元年春,將示寂,有嗣子蘊仁侍立,師乃說偈示之:“不是嶺頭攜得事,豈從雞足付將來。自古圣賢皆若此,非吾今日為君裁。”付囑已,澡身易衣,安坐,令舁棺至室。良久,自入棺。經(jīng)三日,門人啟棺,睹師右脅吉祥而臥。四眾哀慟,師乃再起,升堂說法,訶責(zé)垂誡:“此度更啟吾棺者,非吾之子。”言訖,復(fù)入棺長往。(同上書卷十) (3)洞山良價禪師——師將圓寂……師乃問僧:“離此殼漏子,向甚么處與吾相見?”僧無對。師示頌曰: “學(xué)者恒沙無一悟,過在尋他舌頭路。欲得忘形泯蹤跡,努力殷勤空里步。”乃命剃發(fā),澡身披衣,聲鐘辭眾,儼然坐化。時大眾號慟,移晷不止。師忽開目謂眾曰:“出家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勞生惜死,哀悲何益!”復(fù)令主事辦愚癡齋。眾猶慕戀不已,延七日,食具方備。師亦隨眾齋畢,乃曰:“僧家無事,大率臨行之際,勿須喧動。”遂歸丈室,端坐長征。(同上書卷十三) ?。?/span>4)重云智暉禪師——師將順世,先與王公(節(jié)度使王超)言別,囑護法門。王公泣曰:“師忍棄弟子乎?”師笑曰:“借千年亦一別耳。”及歸,書偈示眾曰:“我有一間舍,父母為修蓋,住來八十年,近來覺損壞。早擬移別處,事涉有憎愛,待他摧毀時,彼此無妨礙。”乃跏跌而逝。(同上) 這記的也許經(jīng)過修潤,但至少我們要承認,心不為死擾,是佛家努力企求的一個境界,依理,禪悟后情欲已滅,應(yīng)該能夠獲得這個境界。如果是這樣,這種彌留之際的坦坦然,就很值得一般人深思了。 10.2.2 另一種面目 公安派文人袁宏道《孤山》一文說:“孤山處士妻梅子鶴,是世間第一種便宜人。我輩只為有了妻子,便惹許多閑事,撇之不得,傍之可厭,如衣敗絮行荊棘中,步步牽掛。”這說的還是最普通的世俗生活,只是娶妻生子,沒有涉及利祿。其實,人生一世,無論怎樣謙退,總會或多或少地碰到利祿,這就不能不爭奪,小則勾心斗角,大則明槍暗劍。結(jié)果是患得患失,也就不能躲開苦或煩惱。禪悟當(dāng)然要斷這類苦或煩惱,辦法是走另一條路,不同于世俗的一條路。如: ?。?/span>1)鳥窠道林禪師——后見秦望山有長松,枝葉繁茂,盤屈如蓋,遂棲止其上,故時人謂之鳥窠禪師。復(fù)有鵲巢于其側(cè),自然馴狎,人亦目為鵲巢和尚。…… ?。ㄌ茟椬冢┰椭?,白居易侍郎出守茲郡,因入山謁師,問曰:“禪師住處甚危險。”師曰:“太守危險尤甚。”白曰:“弟子位鎮(zhèn)江山,何險之有?”師曰:“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乎?”(《五燈會元》卷二) ?。?/span>2)(潭州)龍山和尚——洞山(良價)與密師伯(神山僧密)經(jīng)由,見溪流菜葉,洞曰:“深山無人,因何有菜隨流,莫有道人居否?”乃共議撥草溪行。五七里間,忽見師羸形異貌,放下行李問訊。師曰:“此山無路,闍黎從何處來?”洞曰:“無路且置,和尚從何而入?”師曰:“我不從云水來。”洞曰:“和尚住此山多少時邪?”師曰:“春秋不涉。”洞曰:“和尚先住,此山先???”師曰: “不知。”洞曰:“為甚么不知?”師曰:“我不從人天來。”洞曰:“和尚得何道理,便住此山?”師曰:“我見兩個泥牛斗入海,直至于今絕消息。”洞山始具威儀禮拜。…… 洞山辭退,師乃述偈曰:“三間茅屋從來住,一道神光萬境閑。莫把是非來辨我,浮生穿鑿不相關(guān)。”因茲燒庵,入深山不見。(同上書卷三) ?。?/span>3)船子德誠禪師——至秀州華亭,泛一小舟,隨緣度日,以接四方往來之者,時人知其高蹈,因號船子和尚。一日,泊船岸邊困坐,有官人問:“如何是和尚日用事?”師豎橈子曰:“會么?”官人曰:“不會。”師曰: “棹撥清波,金鱗罕遇。”師有偈曰:“……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同上書卷五) (4)京兆蜆子和尚——事跡頗異,居無定所。自印心于洞山,混俗閩川。不畜道具,不循律儀。冬夏唯披一衲。逐日沿江岸采掇蝦蜆,以充其腹。暮即宿東山白馬廟紙錢中。居民目為蜆子和尚。(同上書卷十三) 這是“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一類。但顏回守的是儒道,以上幾位堅守的是禪境,多有世外味。這也是一種禪悅,慣于世間熱鬧的人是不大能夠體會的。 10.2.3 世事浮云 這與上一節(jié)所談是同一種生活態(tài)度的兩面,上一節(jié)是取,這一節(jié)是舍?!墩撜Z·述而》篇記孔子的話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這是有條件的舍,就是說,有時候可以不舍。禪林的舍是無條件的,即俗話說的看破紅塵,把世俗信為可欲的事物都扔掉。如: ?。?/span>1)丹霞天然禪師——本習(xí)儒業(yè),將入長安應(yīng)舉,方宿于逆旅……偶禪者問曰:“仁者何往?”曰:“選官去。”禪者曰:“選官何如選佛?”曰:“選佛當(dāng)往何所?”禪者曰:“今江西馬大師出世,是選佛之場,仁者可往。”遂直造江西。(《五燈會元》卷五) ?。?/span>2)雪峰義存禪師——(后)梁開平戊辰三月示疾,閩帥命醫(yī),師曰:“吾非疾也。”竟不服藥。遺偈付法。 ?。?/span>3)佛手巖因禪師——尋抵廬山。山之北有巖,如五指,下有石窟,可三丈余,師宴處其中,因號佛手巖和尚。江南李主三召不起。堅請就棲賢,開堂不逾月,潛歸巖室。(同上書卷十四) (4)芙蓉道楷禪師——(宋微宗)大觀初,開封尹李孝壽奏師道行卓冠叢林,宜有褒顯,即賜紫方袍,號定照禪師。內(nèi)臣持敕命至,師謝恩竟,乃陳己志:“出家時嘗有重誓,不為利名,專誠學(xué)道,用資九族,茍渝愿心,當(dāng)棄身命。父母以此聽許。今若不守本志,竊冒寵光,則佛法親盟背矣。”于是修表具辭。復(fù)降旨京尹,堅俾受之。師確守不回,以拒命坐罪。奉旨下棘寺,與從輕。寺吏聞有司,欲徒淄州。有司曰有疾,與免刑。及吏問之,師曰:“無疾。”曰:“何有灸瘢邪?”師曰:“昔者疾,今日愈。”吏令思之,師曰:“已悉厚意,但妄非所安。”乃恬然就刑而行。(同上) 舍,也許比取更不易,因為是可有而無,或已有而無,會引來更深的煩惱。江南李主就是個好例,到吟誦“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的時候,心情會是怎樣呢?禪林的得道者看清了這一點,所以總是看世間的利祿如浮云。這種無所戀慕的心理狀態(tài)會產(chǎn)生另一種滿足,是禪悅。 10.2.4 奇言異行 奇是不同于常。出家是不同于常。這不同,淺的,表現(xiàn)于身或外,如剃發(fā),住山林,著袈裟,不茹葷,過遠離異性的生活,等等都是。深的,藏于內(nèi),不直接可見,如守戒,因定發(fā)慧,以求解脫,等等都是。外內(nèi)如此,是身心都出家的。 都出家,會給常人一種印象,是道不同,或說奇。身心都出家,未必就是已經(jīng)得禪悟。得不得,要看已否破了世俗的知見,滅了世俗的情欲。破了,滅了,心情有了大變化,有諸內(nèi)就不能不形于外。這新的心理狀態(tài)與世俗大異,表現(xiàn)于外,或言或行,也就必致大異。如: ?。?/span>1)五臺隱峰禪師——入五臺,于金剛窟前將示滅,先問眾曰:“諸方遷化,坐去臥去,吾嘗見之,還有立化也無?”曰:“有。”師曰:“還有倒立者否?”曰:“未嘗見有。”師乃倒立而化,亭亭然其衣順體。時眾議舁就荼毗,屹然不動。遠近瞻睹,驚嘆無已。師有妹為尼,時亦在彼,乃拊而咄曰:“老兄,疇昔不循法律,死更熒惑于人!”于是以手推之,僨然而踣。(《五燈會元》卷三) ?。?/span>2)鎮(zhèn)州普化和尚——唐咸通初,將示滅,乃入市謂人曰:“乞我一個直裰!”人或與披襖,或與布裘,皆不受,振鐸而去。臨濟(義玄)令人送與一棺,師笑曰: “臨濟廝幾饒舌。”便受之,乃辭眾曰:“普化明日去東門死也。”郡人相率送出城,師厲聲曰:“今日葬不合青烏。”乃曰:“明日南門遷化。”人亦隨之,又曰:“明日出西門方吉。”人出漸稀。出已還返,人意稍怠。第四日,自擎棺出北門外,振鐸入棺而逝。(同上書卷四) ?。?/span>3)臨濟義玄禪師——師與王常侍到僧堂,王問: “這一堂僧還看經(jīng)么?”師曰:“不看經(jīng)。”曰:“還習(xí)禪么?”師曰:“不習(xí)禪。”曰:“既不看經(jīng),又不習(xí)禪,畢竟作個甚么?”師曰:“總教伊成佛作祖去。”(同上書卷十一) ?。?/span>4)寶藏本禪師——上堂:“清明已過十余日,華雨闌珊方寸深。春色惱人眠不得,黃鸝飛過綠楊陰。”遂大笑,下座。(同上書卷十九) 這樣的言行,近于常人的玩世不恭,卻超過常人的玩世不恭。 常人的玩世不恭,根柢是阮籍、劉伶的憤激,骨子里還是入世的。禪師們不然,是不再有執(zhí)著,亂說亂行都可以自得其樂,這樂是禪悅。 10.2.5 自由無礙 出家修行,要守戒律。戒律,前面說過,多而且細,在其拘束下生活,當(dāng)然就談不到自由。這是企圖斷了世間這條線,以便能夠甘心出世間;或者說,企圖斷了世間的知見和情欲,以便不因物擾而受苦。這種努力是艱苦的,正如常人見到的規(guī)矩出家人的舉止所顯示,都是貌嚴肅而心在沉思。這種心理狀態(tài)中也有樂的成分嗎?像是很少,因為那至多還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時期,要嚴防走回頭路,顧不上。 禪悟的要求是超過這種謹小慎微、怕狼怕虎的心理狀態(tài),因為悟了,世俗的知見和情欲已經(jīng)沒有,就可以如柳下惠的坐懷而不亂,或用禪林的話形容,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這種隨緣而不為物擾的自由無礙的境界,可以隨時隨地表現(xiàn)為各種形態(tài),也許應(yīng)該算作最高的禪悅。隨便舉一些例: ?。?/span>1)益州西睦和尚——上堂,有俗士舉手曰:“和尚便是一頭驢。”師曰:“老僧被汝騎。”(《五燈會元》卷四) ?。?/span>2)亡名古宿——昔有老宿畜一童子,并不知軌則,有一行腳僧到,乃教童子禮儀。晚間見老宿外歸,遂去問訊。老宿怪訝,遂問童子曰:“阿誰教你?”童曰:“堂中某上座。”老宿喚其僧來,問:“上座傍家行腳,是甚么心行?這童子養(yǎng)來二三年了,幸自可憐生,誰教上座教壞伊?快束裝起去。”黃昏雨淋淋地;被趁出。(同上書卷六) (3)芙蓉道楷禪師——(宋徽宗政和)八年五月十四日,索筆書偈,付侍僧曰:“吾年七十六,世緣今已足。 生不愛天堂,死不怕地獄。撒手橫身三界外,騰騰任運何拘束。”移時乃逝。(同上書卷十四) ?。?/span>4)白云守端禪師——上堂:“釋迦老子有四弘誓愿云,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xué),佛道無上誓愿成。法華亦有四弘誓愿:饑來要吃飯,寒到即添衣,困時伸腳睡,熱處愛風(fēng)吹。”(同上書卷十九) 一切無所謂,這是外貌;骨子里卻是有堅實的壁壘,因而任何外力才攻不破。這是心境的徹底安然,所以可以算作最高的禪悅。 10.2.6 小機大用 在某種機緣下,以禪悟的眼睛看世界,靈光一閃,表現(xiàn)為語言,詞句平常而意義深遠,有超然世外,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氣勢,這是禪的最通常的表現(xiàn),可以稱為小機大用。如: ?。?/span>1)西堂智藏禪師——師住西堂,后有一俗士問: “有天堂地獄否?”師曰:“有。”曰:“有佛法僧寶否?”師曰:“有。”更有多問,盡答言有。曰:“和尚恁么道莫錯否?”師曰:“汝曾見尊宿來邪?”曰:“某甲曾參徑山(道欽)和尚來。”師曰:“徑山向汝作么生道?”曰:“他道一切總無。”師曰:“汝有妻否?”曰:“有。”師曰: “徑山和尚有妻否?”曰:“無。”師曰:“徑山和尚道無即得。”(《五燈會元》卷三) ?。?/span>2)平田普岸禪師——臨濟(義玄)訪師,到路口,先逢一嫂在田使牛。濟問嫂:“平田路向甚么處去?”嫂打牛一棒曰:“這畜生到處走,到此路也不識!”濟又曰: “我問你平田路向甚么處去。”嫂曰:“這畜生五歲尚使不得。”濟心語曰:“欲觀前人,先觀所使。”便有抽釘拔楔之意。及見師,師問:“你還曾見我嫂也未?”濟曰:“已收下了也。”(同上書卷四) (3)光孝慧覺禪師——師領(lǐng)眾出,見露柱,乃合掌曰:“不審世尊……”僧曰:“和尚是露柱?”師曰:“啼得血流無用處,不如緘口過殘春。”(同上) ?。?/span>4)奉先深禪師——師同明和尚(清涼智明)到淮河,見人牽網(wǎng),有魚從網(wǎng)透出,師曰:“明兄俊哉!一似個衲僧相似。”明曰:“雖然如此,爭如當(dāng)初不撞入網(wǎng)羅好!”師曰:“明兄你欠悟在。”(同上書卷十五) 話都說得輕松幽默,卻有值得參詳?shù)纳钜狻#?/span>1)是指點那個俗士,有執(zhí),離無還遠得很。(2)意思比較明顯,是勉勵臨濟要努力;臨濟心領(lǐng)神會,表示已經(jīng)受到教育。(3)意思比較隱晦,是說成佛要靠明自性,如露柱不言,比用力外求好。 ?。?/span>4)意思是煩惱即菩提,沒有煩惱的菩提不是佛法。由這一點點例可見,小機大用的語言,透露的是禪的智慧之光,不只值得禪林內(nèi)的人深思,也值得禪林外的人深思。事實是,禪林外的人都很欣賞這種智慧在語言中的靈光一閃,因為欣賞,就樂于模仿,情況留到后面說。 10.2.7 禪境中往還 前面說過,禪悟后的主觀意境,各個人的雖然不能相同,卻可以屬于同一個意境類。不同的人,在同一個意境類中相遇,自然會相視而笑,莫逆于心。這是禪悅和禪風(fēng)在人與人間的一種常見的表現(xiàn),像是禪味最濃厚,不只值得禪內(nèi)的人深思,而且值得禪外的人欣賞。如: ?。?/span>1)溫州凈居尼玄機——往參雪峰(義存),峰問: “甚外來?”曰:“大日山來。”峰曰:“日出也未?”師曰: “若出則熔卻雪峰。”峰曰:“汝名甚么?”師曰:“玄機。”峰曰:“日織多少?”師曰:“寸絲不掛。”遂禮拜,退。才行三五步,峰召曰:“袈裟角拖地也。”師回首,峰曰: “大好寸絲不掛。”(《五燈會元》卷二) ?。?/span>2) ?。?/span>3)趙州從諗禪師——師到黃檗(希運),檗見來便閉方丈門,師乃把火,于法堂內(nèi)叫曰:“救火!救火!”檗開門捉住曰:“道!道”師曰:“賊過后張弓。”到寶壽(法名待考),壽見來,于禪床上背坐,師展坐具禮拜。壽下禪床,師便出。又到道吾(宗智),才入堂,吾曰: “南泉(普愿)一只箭來也!”師曰:“看箭!”吾曰:“過也。”師曰:“中。”又到(鄂州)茱萸(和尚),執(zhí)拄杖,于法堂上從東過西,萸曰:“作甚么?”師曰:“探水。”萸曰:“我這里一滴也無,探個甚么?”師以杖椅壁,便下。 ?。ㄍ蠒硭模?/span> ?。?/span>4)臨濟義玄禪師——黃檗(希運)一日普請次,師隨后行。檗回頭,見師空手,乃問:“在何處?”師曰: “有一人將去了也。”檗曰:“近前來!共汝商量個事。”師便近前。檗豎起曰:“只這個天下人拈掇不起。”師就手掣得,豎起曰:“為甚么卻在某甲手里?”檗曰:“今日自有人普請。”便回寺。師普請鉏地次,見黃檗來,拄而立。檗曰:“這漢困那?”師曰:“也未舉,困個甚么!”檗便打。師接住棒,一送送倒。檗呼維那:“扶起我來。”維那扶起,曰:“和尚爭容得這風(fēng)顛漢無禮?”檗才起,便打維那。(同上書卷十一) 言談舉止都與常情有別,因為是在禪境中交往。這禪境中的種種,有的比較易解,如“寸絲不掛”是表示已悟,破了執(zhí),所以雪峰才開個玩笑以表示還信不過。較多的地方比較難解,如靈照的倒在父旁,黃檗的亂打等。局內(nèi)人是不是都能得其確解?這我們無法知道。我們能知道的只是,置身于這樣的禪的氣氛中,就是不求甚解,也可以獲得或多或少的禪風(fēng)的喜悅。 10.3 幾句附加的話 以上介紹禪悅和禪風(fēng),說的都是正面的話,就是喊好而沒有挑剔。這一節(jié)把立足點往遠處移一移,說幾句近于評論的話。 還是先說正面的,是由作用方面看,在禪林的所有事物中,居首位的必是禪悅和禪風(fēng)。原因可以想見。如一,出家入禪林,是求解脫,了生死大事,兢兢業(yè)業(yè),日積月累,是希望終于能夠豁然貫通,天地變色,堅守自性而不再為物擾。 這樣的心體湛然,自由無礙(或說苦滅),是大獲得??墒撬畈赜趦?nèi),身外看不見;能看見的只有表現(xiàn)于外的禪悅和禪風(fēng),所以它就成為禪林的最可貴的財富。二,其他事物,如坐禪、課誦、吃齋、普請(生產(chǎn)勞動)等,都是例行公事,談不到悅,或者還含有麻煩或苦的成分。三,未出家而想出家的,已出家而安于住禪林的,除受某些條件的驅(qū)遣以外,還要受某些力量的吸引,這吸引的力量中,禪悅和禪風(fēng)是重大的一種,縱使不是唯一的一種。四,禪林外的人,上至大官裴休、大名士蘇軾等,下至不見經(jīng)傳的小知識分子,感興趣,傾倒,甚至模仿、吸收以致用的,著眼點主要不是萬法皆空、自性清凈等理論,而是禪悅和禪風(fēng)。五,也就因此,傳世的禪宗典籍,著重宣揚的也是這個,如趙州、臨濟的瘋瘋顛顛之類。 瘋瘋顛顛,是有諸內(nèi)而形于外,這就使我們不能不想到內(nèi)外的關(guān)系問題。論重輕,是內(nèi)重外輕:內(nèi)是世俗知見和情欲滅,外是瘋瘋顛顛。在重輕之下定取舍,可以取重舍輕而不當(dāng)取輕舍重,就是說,可以于世俗知見和情欲滅之后而不表現(xiàn)為瘋瘋顛顛,決不可表現(xiàn)為瘋瘋顛顛而世俗知見和情欲并未滅。內(nèi)外還有難易的分別,自然是內(nèi)難而外易。 最難辦的是:一,外可見而內(nèi)不可見;二,連結(jié)內(nèi)外的鏈條或則不可見,或則似可見而不能很清晰。二的情況很復(fù)雜。有時候,外,表現(xiàn)為行動,如破戒之類,成為并未悟的確證,當(dāng)然據(jù)此可以推斷,內(nèi)外間并沒有鏈條連結(jié)著。但這也許應(yīng)該劃入“不共住”的范圍,不是這里所應(yīng)討論的。另一種情況,如丹霞燒木佛,趙州說狗子無佛性,這外的表現(xiàn),怎么能證明與內(nèi)有鏈條連結(jié)著呢?還有一種情況,如有些禪師喝酒,作艷詩,如果有鏈條連結(jié)著,這內(nèi)是一種什么情況?這就使我們不能不想到一個禪林中的非常嚴重的問題: 既然由外難于見內(nèi),會不會有些外的表現(xiàn),并沒有內(nèi)的根據(jù)?甚至其中有一些是出于扮演?我的想法,說有,不容易,因為只能憑推測,舉確證難;說無,更不容易,因為自宋以下,禪漸漸近于世俗,而瘋瘋顛顛則有增無減,說是都有諸內(nèi)而形于外,在理上是很難圓通的。無諸內(nèi)而形于外,是假禪悅,不好,如果成為風(fēng)就更不好,因為這樣一來,輕則是生死大事不能了,重則會成為禪的消亡。作為一種滅苦的生活之道,就說是過于理想,甚至近于幻想吧,消亡,總是太可惜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