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驗方1、【白鱔食療方精選】 【性味】甘、平、無毒。 【歸經(jīng)】入肺、脾、腎。 【功效】祛風濕,補虛贏,殺蟲,養(yǎng)陰補肺。 【主治】虛勞骨蒸,風濕痹痛,腳氣,風疹,肺結(jié)核,咳嗽,夜盲,淋巴結(jié)核。 【說明】白鱔,腹白無鱗,脂膏最多,大者長數(shù)尺,其狀如蛇,故曰蛇魚,又名鰻魚、鰻鱺,其肉質(zhì)細嫩,味道鮮美,為高級食用魚類,營養(yǎng)和藥用價值均較高。 【白鱔食療方精選】 1、白鱔一公斤,切成段塊,入鍋內(nèi)用酒兩杯煮,加少許食鹽、蘸醋食之,治骨蒸勞瘦及腸風下血。 2、大白鱔不拘幾斤,蒸籠鋪荷葉,將白鱔蒸一炷香之久,取起,去頭、尾、骨,入炒熟山藥粉,制成梧子大,曬干,加薄荷,磁器收藏密封。每用薄荷湯或酒送服10克,治男、婦一切虛勞弱癥。 3、白鱔燒存性,研細末,或做成丸劑,每次服5克,一日兩次,或經(jīng)常煮食,治肺結(jié)核,淋巴結(jié)核,體弱小兒及神經(jīng)衰弱。 4、鰻魚250克,馬蹄七個,水燉服,一日一次,連續(xù)服食較長時間,治夜盲。 5、小白鱔約150克重一條,剖腹去內(nèi)雜,洗凈切成數(shù)節(jié),加入黑豆30克,用適量水燉熟,食鹽調(diào)味,分兩次服,治小兒久咳不愈。 6、鰻魚油的功效與制法: 功效:一、鰻魚油每次服半匙,一日兩次,飯后加少許食鹽服,治肺病潮熱、慢性肺炎、小兒疳癆;二、治瘰疬、痔瘺、流痰、陰疽久不收口者,用鰻魚油涂擦或注入瘺管,一日二三次,有促進愈合之效;三、治療白癜風生于頭面,逐漸擴散、癬瘡、白禿,用熱鰻魚油擦患處,每次擦三至五分鐘,一日兩次,七至十天為一療程。 制法:將鰻魚切成寸長一段,納入鐵皮筒內(nèi)(筒長約六七寸)筒的一頭用泥封固,另一頭用鐵絲罩住,將鐵皮筒架在炭火上燒,塞鐵絲的一頭稍向下,筒下用碗承接。俟至鰻魚焦時,鰻油即向下流入碗中,燒至油盡鰻枯成炭為止,鰻炭及油均可作藥用。另一制法:將活大鰻魚數(shù)條,清水漂洗,去腸雜。放進鍋內(nèi)用清水煮二三小時,鰻魚油浮于水面,取油備用。 7、酒炒鰻魚:鰻魚500克去鰓及內(nèi)臟,加黃酒500毫升,水適量,用小火燉至熟爛,加鹽調(diào)味,蘸醋食用。有補虛勞,退虛熱作用。適用于身體消瘦,低燒、便血等癥。(白鱔食療方)  驗方2、【蚌肉食療方精選】 【性味】甘咸、冷利、無毒。 【歸經(jīng)】入心、肺、膀胱。 【功效】清熱止渴,除熱毒,解酒毒,明目,除濕,利尿。 【主治】煩熱,口渴,眼赤,酒毒,小便不利,消渴,痔痿。 【說明】蚌肉性寒利,若一般放少許鹽煮湯淡食之,有解熱利尿之功,對于熱性病或小便不利者甚宜之;但由于利尿力強,有傷津劫液損陰之弊,多食易發(fā)風動冷氣,引起體寒、怕冷、腰酸冷痛,故陰虛津枯之人或小便清長者忌食之,便溏者亦不宜食。 【蚌肉食療方精選】 1、活蚌取肉,搗爛取汁燉熟,一日數(shù)次溫服,治糖尿病。 2、活河蚌一個,摻入黃連粉約1克,冰片少許,待其流出蚌水,用碗盛取,用棉球蘸蚌水涂患處,一日數(shù)次。治痔瘡,脫肛,腫痛。 3、取活蚌一個,挑開,滴入姜汁少許,將蚌仰向上,待其流出蚌水,用碗盛取,隔水燉熱灌下,治小兒驚風。 4、蚌殼四只,放瓦上煅制研末,每次1克,紅糖開水沖服,治胃痛吐酸水,連服有效。 5、蚌殼,火煅透研細末,加冰片少許搽患處,治嬰兒濕疹。 6、活蚌取肉150-250克,玉米須100克,同煮湯食用。有平肝泄熱,利水消腫,降壓利膽,消炎退黃作用。適用于肝陽上亢高血壓,黃疸型肝炎,膽囊炎,急性腎炎水腫,泌尿系結(jié)石,尿路感染,糖尿病等癥。  驗方3、【鮑魚食療藥膳方精選】 【性味】咸、平、無毒。 【歸經(jīng)】入肝、肺。 【功效】平肝潛陽,解熱明目,止渴通淋。 【主治】肝熱上逆,頭暈目眩,骨蒸勞熱,青盲內(nèi)障,高血壓眼底出血。 【說明】鮑魚為海產(chǎn)軟體動物,其肉可供食用,其貝殼即為中藥的石決明。 【鮑魚鮑魚食療藥膳方精選】 1、鮑魚適量,作菜煮食,每日食之,有滋養(yǎng)強壯之功。可治肺結(jié)核,潮熱盜汗,瘰疬。 2、生石決明12克,地骨皮10克,銀柴胡10克,水煎服,治肺結(jié)核低燒不退。 3、生石決明、菊花、草決明各12克,水煎服,治高血壓眼底出血。 4、生石決明12克,枸杞子10克,木賊草6克,水煎服,治肝虛目暗,雀目夜盲。 5、蘿卜鮑魚湯:干鮑魚(泡軟洗凈),鮮蘿卜500克(切片),同煮湯食用。有滋陰清熱,寬中止渴作用,可用于糖尿病的輔助治療。  驗方4、【鱉食療藥膳方精選】 【性味】鱉肉咸、寒、無毒;鱉甲咸、平、無毒。 【歸經(jīng)】鱉肉入肝、腎;鱉甲入肺、脾。 【功效】鱉肉:補骨髓,滋肝陰,養(yǎng)筋活血,消痞塊。 鱉甲:滋陰,益腎,健骨,除熱,散結(jié),消痞。 【主治】鱉肉主治熱氣濕痹,肺病潮熱,腹中積熱,肝脾腫大,身體虛弱,婦女帶下,血瘕腹痛;鱉甲主治骨蒸癥瘕,瘡毒瘀血,婦人五色帶下。 【禁忌】1、孕婦忌食,消化不良者慎食。2、產(chǎn)后泄瀉和失眠者不宜食。 【說明】鱉,俗稱老鱉、王八,又叫甲魚、團魚、腳魚、水魚、元魚。鱉肉味道鮮美,營養(yǎng)頗為豐富,是一種補益佳品。鱉肉中最佳之部分是它四周下垂的“鱉裙”。鱉肉性平,有滋陰益肝腎之功,但多食則敗血傷脾,導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并能下胎;鱉甲破癥瘕,墜胎力比鱉肉強。 【鱉食療藥膳方精選】 1、鱉一只,煮熟去殼,用油鹽燉爛,連湯帶肉一次食完,在羊癇瘋未發(fā)作前服食,每日一個,連續(xù)七日,治羊癇瘋。 2、鱉肉煮豬瘦肉食,連續(xù)數(shù)次,治閉經(jīng)。 3、鱉血用黃酒、開水各半杯沖散攪和,乘熱服下,亦治閉經(jīng)及肺結(jié)核低燒。 4、鱉甲六個,煅炭存性研末,每次10克,溫酒送服,治產(chǎn)后腹痛。 5、醋炙鱉甲,研末,每次3至10克,調(diào)黃酒服下,治瘧疾。 6、鱉甲煅炭存性研末,調(diào)茶油外敷患處,治燒燙傷,陰道生瘡。 7、鱉肉適量,豬大腸500克,煮熟后用鹽調(diào)味食用,每日一次,連食數(shù)天,治脫肛。 8、鱉肉500克,大蒜頭60克,白糖、白酒、水適量,蒸熟食用,治療慢性腎炎。 9、鱉肉250克,檳榔100克,大蒜30克,同煮湯,用少量白糖調(diào)味食用,連服數(shù)天,治膨脹。 10、鱉肉200克,枸杞子30克,淮山藥30克,熟地20克,女貞子20克,同煮湯食用。可治腎虛腰疼,頭暈,眼花,遺精等癥。  驗方5、【草魚食療方精選】 【性味】甘、溫、無毒。 【歸經(jīng)】入肝、胃。 【功效】暖胃和中,平肝祛風,治痹,截瘧。益腸明眼目。 【主治】虛勞,風虛頭痛,肝陽上亢高血壓,頭痛,久瘧。 【說明】草魚,又名鯇魚、草鯇、草棒、草青、厚魚,以其食草為生,故名草魚。有青、白二色,白者味佳。 【草魚食療方精選】 1、用酒化魚膽2枚,溫服催吐,治一切骨鯁咽喉(魚膽有毒,只宜用于催吐,不宜內(nèi)服)。 2、草魚冬瓜湯:鮮草魚250-500克一條,去鱗、鰓及腸雜,先用植物油炸至金黃色,與去皮的冬瓜500-1000克同煮湯,用食鹽調(diào)味食用。有祛風,清熱,平肝作用。適用于肝陽上亢高血壓,頭痛等癥。  驗方6、【帶魚食療藥膳方精選】 【性味】甘、溫、無毒。 【歸經(jīng)】入肝、胃。 【功效】暖胃,補虛、澤膚、通乳。 【主治】產(chǎn)后乳汁缺乏,肝炎。 【說明】帶魚,又名刀魚、鞭魚,為高脂魚類,肉肥嫩細膩而味道鮮美。帶魚鱗的豐富油脂中,含有多種不飽和脂肪酸;處敷患處有止血作用。據(jù)報道從帶魚鱗中提制6—硫代鳥嘌呤(6—TG),可用于急性的白血病治療,亦可治胃癌、淋巴腫癌、絨癌等癥。 【帶魚食療藥膳方精選】 1、鮮帶魚蒸熟后,取上層油食用,不限量,久服可改善肝炎癥狀。 2、木瓜帶魚湯:鮮帶魚250克,番木瓜250-500克(削皮挖瓤,切塊),同煮湯,用食鹽調(diào)味食用。有養(yǎng)陰,補虛,通乳作用。適用于婦女產(chǎn)后乳汁缺乏。  驗方7、【蛤蜊食療方精選】 為蛤蜊科動物四角蛤蜊或其他種蛤蜊的肉。我國沿海均有分布,全年均可捕捉。 【性味】味咸,性寒。 【功用主治】滋陰、利水、化痰、軟堅。用于消渴、水腫、痰積、癭瘤、崩漏、痔瘡。 【蛤蜊食療方精選】 1.治心煩口渴、干咳、手足心發(fā)熱:蛤蜊肉100克,百合30克,玉竹30克,淮山30克,同煮湯食用。 2.治身體虛弱、畏寒怕冷:蛤蜊肉200克,川芎10克,紅蘿卜 150克,土豆200克。將川芎水煎去藥渣,再放入紅蘿卜、土豆、蛤蜊肉同煮湯,用上等魚露、香蔥、味精調(diào)味食用。 3.治鼻咽癌口干舌燥:蛤蜊300克洗凈后加鹽稍腌去沙。在鍋內(nèi)將豆油燒熱,放入姜絲、醬油適量,蓋鍋蓋,用中火煮熟。放蛤蜊、黑豆100克,蒜及味精適量,再蓋上鍋蓋。煮熟后,放入青蔥末適量,即可盛出食用。有清熱解毒、滋陰補腎功效。 4.治糖尿病、黃疸水腫、癭瘤、婦女崩漏:蛤蜊肉適量,煮熟經(jīng)常食用有療效。 5、蛤蜊肉,煮熟,經(jīng)常食用??芍翁悄虿。S疸水腫,癭瘤,婦女崩帶。 6、蛤蜊肉,韭菜(韭黃更佳),炒熟食用,可治肺結(jié)核潮熱,陰虛盜肝,顴紅。 7、蛤蜊肉100克,百合、玉竹、淮山藥各30克,同煮湯食用,可治口干,干咳,心煩,手足心發(fā)熱等癥。 8、蛤蜊粉200克,青黛20克,蜜煉為丸,每次15克,早晚各服一次,治慢性氣管炎。 9、蛤蜊粉,用茶油調(diào)敷患處,治燙傷。 10、川芎蛤蜊湯:川芎10克,水煎去藥渣,放入紅蘿卜和土豆適量,蛤蜊肉200克同煮湯,用食鹽、香蔥、味精調(diào)味食用,有滋補身體的作用,可治畏寒怕冷。 【用法用量】煮熟,內(nèi)服,視病情適量用。 【宜忌】脾胃虛寒者不宜多服。 【成分與藥用】 本品含蛋白質(zhì)、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碘及多種維生素和尼克酸,具有化痰軟堅作用。  驗方8、【桂魚家庭食療藥膳方精選】 【性味】甘、平、無毒。 【歸經(jīng)】入胃、大腸。 【功效】益脾胃,補虛勞,殺蟲。 【主治】腸風下血,小兒膿癤。 【說明】桂魚,俗稱鰲花魚,又稱鱖魚。唐代張志和有“桃花流水鱖魚肥”的詩句。鱖魚由肉豐厚,味鮮美,骨刺少而著稱,故為魚中之上品。 【桂魚家庭食療藥膳方精選】 1、生桂魚尾,搗爛貼患處,治小兒已化膿之軟癤。 2、臘月取桂魚膽,懸掛高處風干,加少許黃酒煎,緩緩咽服,治骨鯁咽喉。(桂魚家庭食療簡選方)  驗方9、【海參食療方精選】 為刺參科動物刺參或其他種海參的全體。分布我國黃海、渤海區(qū)域。廣東、福建、沿海一帶也有分布,但品質(zhì)較次。春、秋兩季捕撈,捕后從腹面剖一裂口,取出內(nèi)臟,置沸海水內(nèi)煮一下,撈出加鹽攪拌,腌藏5—20日,再把腌海參的鹵汁倒人鍋內(nèi),進行第二次煮,約煮1--2小時,撈出,放人拌灰槽內(nèi),加松木炭火揉拌,放日光下曬干備用。 【性味】味甘、咸,性平。 【功用主治】補腎益精、養(yǎng)血潤燥。用于精血虧損、陽痿、夢遺、小便頻數(shù)、腸燥便秘等癥。 【海參食療方精選】 1.治再生障礙性貧血:鮮海參100克,當歸15克,黃芪30克,杞子15克,熟地30克,水煎,飲湯食海參。每日1次。 2.治產(chǎn)后乳汁不足:鮮海參100克,豬蹄200克,王不留行20克,當歸15克,黃芪30克,水煎,飲汁食海參與豬蹄,每日1次。 3.治陰虛腸燥之便秘:海參30克,黑木耳30克,豬大腸150克,同煮湯,用食鹽、味精調(diào)味食用。 4.治癌癥病人術(shù)后、放化療中貧血者:海參150克,鮑魚50克,冬瓜半只,蹄筋100克,冬筍100克,冬菇20克,火腿30克,青豆10粒,精鹽4克,味精1.5克,油50克,米酒20毫升,上湯500毫升。先去掉冬瓜瓤;將鮑魚、蹄筋、冬筍、香菇、海參、火腿均切成約1厘米見方的丁,海參、冬筍、蹄筋用開水燙,撈出控干。上述原料用油稍炒后一起放入冬瓜盅內(nèi),再把冬瓜放入大碗內(nèi),加上味精、鹽、米酒、上湯。蒸熟取出,淋上麻油即可佐膳服用。 5.治癌癥術(shù)后、放化療中肝腎虛弱貧血者:水發(fā)海參200克,荸薺200克,火腿60克,香油少許,雞蛋清25克,味精5克,米酒 15克,濕淀粉50克,精鹽、干面粉少許,姜水、清湯25毫升。將海參一片兩半,用開水燙一下,抖去水分,里面朝上,撒上少許干面粉。將荸薺洗凈去皮,砸成細泥,放人碗內(nèi),加入雞蛋清,姜水、味精、米酒、鹽、濕淀粉少許,攪在一起,并用匙子抹在海參上面,將火腿切成小片,排在上面,放入盤內(nèi),上屜蒸熟取出。勺內(nèi)加人清湯、精鹽、味精、米酒煮開后,撇去浮沫,用水淀粉勾芡,加上麻油,澆在海參內(nèi)即成。 6.治精血虧損、陽痿、遺精、遺尿者:水發(fā)海參50克,豬胰1條,豬肝100克,切成長塊,放人開水中燙一下(去腥氣),放人砂鍋內(nèi),加人海參、雞清湯、醬油、米酒、白糖、姜片、蔥、鹽、豬油燉熟食用。每日1次。 7、海參500克,酒炒全當歸、巴戟肉,鹽水炒牛膝、破故紙、龜板、鹿角膠(烊化)、枸杞子各120克,羊腎(去筋)十對,鹽水炒杜仲、菟絲子各250克,核桃肉一百個,豬脊髓十條(去筋),上述中藥共研細末,用豬脊髓、鹿角膠等和丸,每次服12克,溫酒送下,治腰痛、夢遺滑精。 8、海參適量,加冰糖適量,煮湯,每日早晨空腹服食,療程不限,治高血壓、血管硬化。 9、海參燒存性,研細末,每次用2克,加阿膠6克,加水半杯燉至溶化后,空腹用米湯沖服,每日三次,治痔瘡出血。 10、羊肉海參湯:海參、羊肉切片,同煮湯,加入生姜、食鹽調(diào)味食用,適用于陽痿,小便頻數(shù)。 11、豬瘦肉海參湯:海參、豬瘦肉切片,同煮湯,加食鹽調(diào)味食用,適用于體弱或病后或產(chǎn)后調(diào)補之用。 12、肝胰扒海參:海參50克,水發(fā)洗凈;豬胰1條、豬肝100克,切成長塊,放入開水中氽一下(去腥氣),放入砂鍋內(nèi),加入海參、雞清湯、醬油、料酒、白糖、姜片、蔥、鹽、豬油燉熟食用。有補腎潤燥,養(yǎng)血補血作用。適用于遺尿、遺精、陽痿、小便頻數(shù)等癥。 13、木耳豬腸海參湯:木耳30克,海參20-30克,豬大腸150-200克,同煮湯,用食鹽、味精調(diào)味食用,可治陰虛腸燥之便秘。 14、海參珍珠蜜:海參500克煮爛,加入白糖500克,蜜糖250克,珍珠粉30克,熬勻后裝瓶,每次服一湯匙,每日2-3次。有鎮(zhèn)痛、消炎、滋臟護肝作用,為優(yōu)良的護肝劑。 15、海參、大棗(去核),焙干為末,每次服10克,一日兩次,用溫開水送服??芍窝摪Y,亦適用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海參食療方) 【用法用量】視病情適量用。 【宜忌】脾弱不運、痰多便滑、外邪未盡者均不可食。 【成分與藥用】 本品含海參甙、酸性粘多糖、海參毒素、粘蛋白、糖蛋白、鮮海參含水分76%,蛋白質(zhì)21.5%,脂肪0.3%,碳水化合物1%,又含鈣、磷、鐵及碘等。具有抗腫瘤,促進和恢復癌癥患者的免疫功能,促進骨髓造血功能,并增加癌瘤組織的血流量,提高藥物在癌瘤組織中的濃度。  驗方10、【海馬食療方精選】 為海龍科動物克氏海馬、刺海馬、大海馬、斑海馬或日本海馬除去內(nèi)臟的全體。分布廣東及福建沿海等地,全年均可捕獲,以 8--9月產(chǎn)量最大,捕得后,將內(nèi)臟去除,曬于備用或鮮用。 【性味】味甘、咸,性溫。 【功用主治】補腎壯陽、溫通任脈、調(diào)氣治血、散結(jié)消腫、止咳平喘。用于陽痿、遺尿、虛喘、婦女難產(chǎn)、癥瘕、疔瘡腫毒、淋巴結(jié)核、甲狀腺腫。 【海馬食療方精選】 1.治腰痛、腎氣虛弱陽痿:海馬1對,杜仲15克,巴戟12克,熟地30克,黃芪30克,桑寄生30克,水煎服2次,分2次服,每日 1劑。 2.治腎虛白帶量多:海馬1對,杜仲15克,黃芪30克,當歸 12克,白果10克,白芷10克,土茯苓3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2劑。 3.治內(nèi)傷疼痛:海馬9克,田七(打碎)6克,水煎服,每日2次。 4.治乳腺癌:海馬1只,蜈蚣6只,穿山甲5克,焙干研末,每次1克,米酒沖服,每日2次。 5.治跌打損傷:海馬60克,海龍60克,田七30克,桑白皮60克,五加皮120克,黃芪120克。共研細末,每日3次,每次3克,溫開水送服。 6.治難產(chǎn):海馬1對,水煎取汁沖米酒半杯溫服,每日2次。 【用法用量】煎湯每次3—10克。入散劑,每次1—3克。 【宜忌】孕婦及陰虛火旺者忌服。 【成分與藥用】 主要成分含蛋白質(zhì)。海馬的乙醇提取物,可延長正常雌小鼠的動情期,對去勢鼠則可出現(xiàn)動情期,并可使子宮及卵巢(正常鼠)的重量增加。以小鼠前列腺囊,提肛肌的重要部位作為指標,海馬提取液表現(xiàn)雄性激素樣作用。  驗方11、【海蜇食療方精選】 為海蜇科動物海蜇的口腕部。分布我國東南沿海,如浙江、江蘇、福建、廣東等地。8--9月間采集,捕得后用石灰,明礬浸制,再榨去其體中水分,洗凈,鹽漬。切碎用。 【性味】味咸,性平。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消腫降壓、軟堅化痰、有抑癌作用。用于高血壓、婦人勞損、帶下、小兒風熱、氣管炎、哮喘、胃潰瘍等。 【海蜇食療方精選】 1.治高血壓引起的頭昏腦脹、煩熱口渴、尿黃、便秘:海蜇頭 60--90克,漂洗去咸味,加荸薺50克,共煮湯服,每日1次。 2.治哮喘:海蜇皮50克,鮮豬肉100克,燉熟服,每日1次。 3.治胃潰瘍:海蜇皮500克,大棗500克,紅糖250克,濃煎成膏,每次1湯匙,每日2次。 4.治肺熱咳嗽:鮮海蜇500克,豬瘦肉60克,馬蹄500克,生姜1片。將海蜇洗數(shù)次,切絲;馬蹄去皮,洗凈,切開兩半;豬瘦肉洗凈,切片;用油、鹽稍腌。把海蜇、馬蹄放入鍋內(nèi),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煲半小時,放入豬瘦肉片和姜片,煲?guī)追昼?,調(diào)味食用。 5.治婦女勞損、帶下:海蜇50克,黨參30克,白術(shù)10克,土茯 30克,木棉花10克,雞冠花10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 6.治小兒風熱:海蜇15克,桑葉10克,銀花9克,薄荷3克,連翹9克,水煎,取汁分2次服,每日1劑。 7、海蜇和馬蹄適量煮湯常服,治肺熱咳嗽,咳吐黃濃痰有效。亦適用于高血壓,肝氣郁結(jié),大便秘結(jié),痞塊腫瘤。 8、鮮海蜇切碎,煮湯食用??芍萎a(chǎn)后乳汁缺乏。 9、海蜇皮、鮮豬血各200克,煮熟食用。可治哮喘。 10、陳海蜇(洗去鹽味)、冰糖拌勻,蒸熟食用,可治陰虛久咳。 11、陳海蜇150克(洗去鹽味),荸薺150克或胡蘿卜200克(不消皮),同煮湯,頻頻飲服湯汁,可治肺膿瘍、支氣管擴張、痰多咳嗽。(海蜇食療方) 【用法用量】水煎煮服,每次15—30克。 【宜忌】脾胃寒弱不宜服。 【成分與藥用】 本品含蛋白質(zhì)、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及碘等,具有擴張血管降壓作用。  驗方12、【蚶子食療方精選】 【性味】甘咸、平、無毒。 【歸經(jīng)】入肺、肝、脾。 【功效】化痰,軟堅,消瘀積,制胃酸。 【主治】瘀血腹痛,血積癥塊,胃酸過多,胃痛。 【說明】蚶子產(chǎn)于我國沿海各地,肉味極鮮美,其貝殼入中藥用。本品雖然味美,但不宜過量食之。 【蚶子食療方精選】 1、蚶子12克,玄胡索10克,當歸10克,紅花3克,水煎加酒服,治瘀血腹痛,血積癥塊。 2、煅蚶子,加炒茅術(shù)各30克,或加烏賊骨20克,炒廣皮10克,共研極細末,每次服6克,一日兩三次,飯前用溫開水送服,治胃痛,吐酸水,噯氣。 3、蚶子(煅紅色,醋淬七次)30克,香附12克,當歸10克,川芎6克,大黃6克,桃仁3克,紅花3克,共研末,酒糊為丸,每次服6克,一日兩次,治婦女經(jīng)前實熱,腹痛有塊,經(jīng)血不行。 4、煅蚶子與煅石膏各等分,研末混和,撒患處,或用麻油調(diào)敷,治小兒頭瘡、久年爛腿、濕疹。 5、燙鮮蚶肉:鮮蚶肉500-800克,洗凈,連殼放入開水中燙熟,取出蚶肉蘸熟花生油食用。有健脾、養(yǎng)胃、補血作用。適用于體虛貧血,腰膝冷痛,手足冰冷等癥。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驗方13、【黃鱔食療方精選】 【性味】甘、溫、無毒。 【歸經(jīng)】入脾、腎。 【功效】補脾益氣,除濕理血。 【主治】腹中冷氣、腸鳴及濕痹氣,濕熱身癢,腸風痔漏,婦人產(chǎn)后淋瀝,血氣不調(diào)。 【說明】鱔魚雖可作食用,但不宜多食,多食使時行病易于復發(fā)。據(jù)報道,發(fā)現(xiàn)鱔魚對糖尿病有良好的治療作用,且無副作用及毒性。 【黃鱔食療方精選】 1、鱔魚血治療口眼斜(顏面神經(jīng)麻痹):將活鱔魚頭或尾割斷取血,取血涂于患癱側(cè)(即斜左涂右,斜右涂左),復正時即擦去鱔血;亦可加入白芷粉,或冰片,或麝香涂治。 2、鱔魚剪尾滴血于耳內(nèi),每次三滴,側(cè)臥二十分鐘,每日兩次,治中耳炎。 3、黃鱔250克切斷,豬肉60克,加水蒸熟食肉飲汁,治腎虛腰疼。 4、黃鱔一條,去內(nèi)臟,加雞內(nèi)金6克,加水蒸熟,用適量醬油調(diào)味食之,治小兒疳積。 5、黃鱔血焙干研末,吹入鼻中治鼻血;敷于傷口治外傷出血。 6、黃鱔血涂患處,治濕疹頑癬。 7、黃鱔煮熟食,治內(nèi)痔出血、氣虛、脫肛、婦女勞傷,子宮脫垂,可補氣固脫。 8、黃鱔一大條去內(nèi)臟,瘦豬肉100克,黃芪15克,同煮湯,用適量食鹽調(diào)味食用。有補益氣血作用。適用于氣血兩虛引起的頭暈眼花,全身無力,心悸氣短等癥。 9、翠皮爆鱔絲:西瓜皮適量取汁,加入芡粉、食鹽、雞蛋清與膳魚100克(切絲)拌勻,下六成熱的豬油鍋內(nèi)煸炒,再下蔥、姜、蒜適量翻炒,最后將料酒、白糖、味精、胡椒粉、淀粉拌好的湯汁倒入,加入少量醋、香油即可食用。有補虛損,解暑熱,強筋骨作用。 10、歸參鱔魚羹:鱔魚500克,去骨切絲,當歸、黨參各15克(裝入紗布袋),同煮湯,用蔥、姜、食鹽調(diào)味食用。有補益氣血,滋養(yǎng)強壯作用。適用于久病體虛,疲倦無力,清瘦等癥。 11、寄生蘆根黃鱔湯:黃鱔2-3條去腸雜,蘆根30克,桑寄生60克,同煮湯,用適量油鹽調(diào)味食用。有清熱,利濕,滋陰,益血,補氣作用。可治慢性肝炎。(黃鱔食療方)  驗方14、【黃花魚食療方精選】 【性味】甘、平、無毒。 【歸經(jīng)】入腎。 【功效】開胃益氣,補腎利尿,解野蕈中毒。 【主治】魚腦石治腎結(jié)石,膀胱結(jié)石,小便不通。黃魚鰾治鼻出血,齒齦出血,紫癜。 【說明】黃魚又名黃花魚,生于東海中,魚頭中有兩顆堅硬的石頭,叫魚腦石,故又名石首魚。魚腹中的白色魚鰾可作魚膠,有止血之效,能防止出血性紫癜癥。 【黃花魚食療方精選】 1、黃魚鰾120克,放入鍋內(nèi),加水用慢火燉一日,時時攪拌,防止燒焦,使全部燒化,分作四日服用,一日兩次,服時需加熱。治鼻及齒齦出血和出血性紫癜等癥。 2、魚鰾膠、鹿角片等量,用砂炒至色黃赤酥脆,共研細末,每次3克,一日兩次,用黃酒或葡萄酒送服,治腎虛腰痛。 3、魚腦石焙干研細末,每次一至二克,一日兩次,用溫開水送服,治腎結(jié)石,膀胱結(jié)石,小便不通。 4、魚腦石10至15克,煎濃湯,加蕹湯,加蕹菜汁同服;或與黑豆、甘草水煎去渣,大量灌服,治誤食野蕈中毒引起的腹痛和吐瀉。 5、黃魚鰾,用香油炸酥,研細,每次服5克,每日三次,用溫開水送服,可用于食道癌、胃癌的輔助治療。 6、魚腦石30克,青黛2克,冰片3克,共研細末,吹入鼻中,每日一次。適用于化膿性中耳炎,鼻竇炎,萎縮性鼻炎等癥。 | 
|  | 
來自: 易子123 > 《醫(yī)案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