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攝影構圖的創(chuàng)意

 滄海一杰 2010-05-10
 

       構圖是一門幾何課,因為“構圖”一詞來源于拉丁語,本來意思就是結構、組成或聯(lián)結,在攝影中是指對畫面內的各種元素的安排和對它們之間關系的組織。人們觀看一張照片幾乎都是從構圖開始的,所以構圖的好壞往往決定著一張照片的命運。在人文攝影中,構圖肩負著更多的使命,以下的這些照片雖然不能講述所有關于構圖的法則和技巧,但是你還是可以從這些實例中得到啟示。

一、如何表現建筑物的高大

      很多時候我們在拍攝高大雄偉的建筑物(比如頂天立地的大橋橋墩、高聳的摩天大樓)時,常會遇到一個問題:那些看起來壯觀的建筑物在照片里卻顯得不夠雄偉。這是因為畫面中缺少參照物。

       所以,如果你要表現被攝物體的真實大小和體積,就要在畫面中加入一個參照物,最常用的手法就是把人當做參照物,因為一個人全身的高度最容易讓觀者感覺到與被攝體的比例關系。
 

構圖的創(chuàng)意
巨人起身


       這張照片拍攝于青海省格爾木附近的三岔河大橋。三岔河大橋是青藏鐵路沿線最高的一座鐵路橋,54米高的橋墩幾乎與不遠處的昆侖山比高。這座橋的背景是一道黃色的土山,巨大的橋墩在土山的前面投下了一道細長三角形的濃濃陰影。我等待了幾分鐘后,一個帶著帽子的游客走到陰影里并弓起身子舉起手機拍照,我就在這個時候按下快門。明亮的背景上出現一個輪廓清晰的剪影,從而拉開與背景的距離,表現出很好的空間感。處理巨大橋墩的時候,我使用廣角鏡頭拍出稍稍仰視的夸張效果,使橋墩從畫面的右下角伸向天空,占據畫面右邊三分之一的空間。畫面上方保留一部分橋體,使橋體、橋墩、土山的走勢,人物的姿態(tài)這些元素之間形成很好的支撐平衡,也能夠利用這些元素更好地體現作為主體的橋墩巨大的體積,從而拍攝出這座大橋雄偉的感覺。

二、遮擋不是錯

       攝影的作用有的時候并不只是單純的記錄,很多時候我們要借助一張靜態(tài)的照片來表現內心的感受,傳達對一個地方綜合的印象,體現當地特有的政治、宗教、文化背景。這時候可以選擇把當地的文化或者政治符號作為當地人生活的背景:比如一個行人匆匆走過一面寫有標語的廣告牌,或者像下面這張照片那樣一個騎車人的頭部被一面旗幟遮擋住了。

       在以往的拍攝經驗中,我們都會盡量避開物體對于你要拍攝的主體的遮擋,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只有主體清晰、完整地呈現才是一張好照片的基礎。其實不然,放下舊的觀念,勇于嘗試新的方法和選擇可能會有出乎意料的結果,主體被恰如其分地遮擋更能吸引視線,也能夠讓觀看者展開更多的想象空間,去猜想攝影師的意圖從而探究平凡畫面后的深刻含義。

 

構圖的創(chuàng)意
紅旗之下
       在越南的歷史文化名城順化,坐落著像中國的明十三陵和故宮那樣的陵墓和宮殿,這里曾是越南歷史上的首都,也在越南近現代歷史上經歷了無數次戰(zhàn)爭的洗禮。越南國慶日前夕的這里,繁忙的行人、摩托車和自行車在掛滿越南紅色國旗的街頭匆忙走過,古老的順化街頭迎來充滿活力的嶄新一天。
 

 

       我站在一面輕輕飄揚的旗幟后面等候這個悠閑的騎車人經過,在他的頭部正好被紅旗擋住的時候按下了快門。在構圖的時候我刻意傾斜了鏡頭,使紅旗的邊緣和地平線都稍稍向右上方傾斜,以破壞畫面的平衡,創(chuàng)造出動感。

       需要注意的是,在拍攝這種涉及觀念的照片時要選擇好你要采用的視覺元素,并不是什么物體都能像一面紅旗那樣充滿力量和象征意味。

三、避免公牛眼

       在攝影構圖中有一條大忌,就是把你拍攝的主體置于畫面正中央的位置,然而這又是很多攝影愛好者經常會犯的毛病之一。因為這樣的構圖方式非常死板無趣,觀者的眼睛只能看見主體而沒有什么其他的東西可以看,我們看到這樣的照片往往會提不起任何的興趣,這種構圖方式就叫做公牛眼構圖。

       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按照三分法來構圖。所謂三分法原則,就是說畫面中主體的位置最好是位于整個畫面的從左往右的三分之一處,或者是從下往上的三分之一處。也就是說在畫面上畫四條直線,把畫面的垂直和水平方向平均分成三等份,這四條線的交叉點就是視覺的中心點。你不要去懷疑這條原則的準確性,因為這條原則很久以前就被繪畫等平面藝術公認為是黃金法則,這種構圖方式會使你的照片具有視覺沖擊力和欣賞的趣味性。構圖就像下棋,每走一步都是刻意安排而不是隨意為之。

 

構圖的創(chuàng)意
藏族民工

       這張照片是我拍攝的《青藏鐵路》專題故事的開篇照片。在西藏那曲車站附近,一群民工在嚴寒中站立。他們每天騎著自家的摩托車來到鐵絲網圍繞的鐵軌旁,為每天20元的工資而努力工作著。

       這是一張典型的運用三分法構圖的照片,我把民工安排在整個畫面左邊三分之一的位置上,并使他微微前傾的背部線條和通向遠方的鋼軌形成一個角度。鋼軌在畫面中形成一條視覺引導線,引導觀眾的視線望向遠方,使整個畫面非常具有透視感和深度。觀看這張照片的人會第一眼看到前景的工人,然后視線會隨著鐵軌向后移動,遠景中的3個民工很好地和前景拉開距離,凸顯出廣角鏡頭拉開事物之間距離的特殊效果,使這幅照片非常具有視覺沖擊力。

四、沖破畫面的張力

       什么是張力?就是觀看一張照片時最直接感受到的視覺沖擊力,讓觀者過目難忘而又回味無窮,畫面中的視覺元素達到平衡和完美的狀態(tài)。優(yōu)秀的動態(tài)人物照片經常被冠以“張力”這樣的贊美之詞。比如拍攝行進中的人物,把人物放在畫面的前景中,在畫面中主體行進過的地方保留大面積的空間,給人一種主體由遠方一步步走來的暗示,在主體馬上就走出畫面的時候拍攝。從而在一張畫面的有限空間里,表現空間感、時間感,也帶給觀者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構圖的創(chuàng)意
虔誠信徒
       這張照片拍攝于青海省都蘭附近的青藏公路上,在這條公路上有很多以磕等身長頭的方式前往拉薩朝圣的藏傳佛教信徒。這并不是一個很容易拍攝的題材,我拍攝過很多這樣的信徒,但效果都不是十分理想,因為他們連續(xù)的一整套動作并不適于用一張照片來表現,于是我倒退著在這個信徒身前跟蹤拍攝。我采用廣角鏡頭和豎構圖來凝結這位信徒五體投地全身伏地的動作,也表現出這條現代化的筆直公路和這種古老信仰的旅行方式之間的反差。注意看畫面中虔誠的信徒仿佛要沖出畫面,給觀看者帶來很好的現場感,畫面上方延伸至遠方的公路很好地增添了畫面的縱深感和空間感。另外,信徒雙手戴著的木制護板的細節(jié)成為了整個畫面的點睛之筆,因為它為畫面增添了更多的信息含量。
 
五、散點式構圖

 

       在我們拍照片的時候,往往在尋找一個有趣的點,就是最吸引我們視線并讓我們對焦按下快門的東西,它讓我們在觀看一張照片的時候馬上了解這張照片的重點是什么?比如一張背景虛化的人物照有時候是能夠一下抓住我們的視線,但我們有時候也會覺得這樣的照片太簡單了,好像缺少點回味。

       有時候,當我們的視線在某張照片上漫無目的地游走、停留,好幾個有趣的點在吸引著我們的視線,這就是所謂的散點式構圖,這樣的照片就如同一篇散文一樣“形散而神不散”,給人以回味的空間。這種構圖方法尤其適用在人物眾多的場景中,以制造很好的歡慶、忙碌、熱鬧的現場感,也能夠傳達關于主題更多的信息。

 

構圖的創(chuàng)意
深陷牛陣

         這張照片拍攝于青海都蘭附近的公路邊,數十頭牦牛形成的牦牛陣頗為壯觀,吸引了很多當地人和路過的游客。其實這并不是一場表演,而是住在附近的幾戶藏族牧民的牦牛混在了一起,他們正在努力把它們分出來帶回自己家。

         我的拍攝位置在一處正好可以俯視全局的小山上,用廣角鏡頭和大景深拍攝了這張照片。在構圖的時候我裁切了地平線,以我們平時并不常見的俯視視角來構圖,畫面的背景充滿了土黃色的地面,制造出一種讓觀看者重心失衡的特別效果,也讓我們在欣賞的時候充滿趣味。注意看畫面上方的人物站位,他們形成的包圍圈線條和牦牛圍成的線條相映成趣,右下角的人物很好地平衡了畫面的重心,也在本來平面的畫面中增添了透視感。

六、運動的暗示

       攝影表現的是一個精彩的瞬間,但是好的攝影作品往往還能夠在靜態(tài)的照片中表現出主體的運動感和空間感。比如,你想拍攝一個人走過、跑過或是騎馬走過的畫面,不要把你的拍攝主題放在畫面的正中心,因為這樣的畫面會給人造成一種主體靜止和停留的感覺,而失去了運動感。如果你在構圖的時候在拍攝主體的前面留下比背后更大的空間,就會讓主體按照你預留的空間的方向活動,這些空間就會給觀看者以主體必然會向前運動的強烈暗示。當然,你也可以在主體的后面留下較大的空間以制造他將要走出這個畫面的暗示。

 

構圖的創(chuàng)意
碧湖白馬

       這張照片拍攝于西藏的納木錯湖邊,在湖邊騎白馬招攬生意的藏族青年飛奔而過,給平靜的湖水增添了幾分生氣。

       我站在一個較高的小山丘上以半俯視的角度拍攝,這樣藍色的湖水便成為了騎馬少年奔馳的身影最好的背景。在構圖時,我在騎馬少年的前面留下了很大的空間,給觀看者留下這個少年即將奔馳而過的暗示,也充分地體現出這個少年勇往直前、自由奔放的性格和精神。

       我使用300mm的長焦鏡頭,并使用較大光圈和較快的快門速度用以凝結主體動作和更好地虛化背景。湖水的反光因為虛化的原因而顯得分外波光粼粼,遠景的山脈也變得模糊朦朧,這樣能夠更好地突出主體。
 
 

 

       拍攝這樣運動中主體的時候,最好提前選擇你所需要的景別,然后跟蹤主體拍攝,或者是對準某一背景等待主體進入畫面的合適位置的時候再按下快門。

七、局部的力量

       構圖是攝影的第一步,它關系到你選擇怎樣拍攝你的對象。有時候不是把你見到的所有視覺元素都納入鏡頭中就可以得到一張好的照片,拍攝一張全景照片可能有時候是一個偷懶的方法。在很多場景中,局部的細節(jié)會使畫面更具有視覺的沖擊力,也能夠傳達出更多的信息或者向觀眾提出問題。因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并不經常以局部的方式來觀看事物,它給我們的視覺帶更多的新鮮感。當畫面中一雙沾滿白色泥漿的雨靴和一把鐵鍬站在一片雪白的地面上會讓你聯(lián)想到什么?你一定會問這是誰?他在什么地方?他在干什么?這些雪白的地面是什么?這就是一張局部照片的魅力,它吸引你的視線同時向你提出問題。
 

構圖的創(chuàng)意
萬丈鹽橋

       這張照片拍攝于青海省格爾木郊外的查爾汗鹽湖,一名穿膠鞋的工人在鹽湖層層疊疊的鹽床上勞作。穿湖而過的平坦公路長32km,路基全部用鹽鋪成,所以被稱為萬丈鹽橋,每當路面出現坑洼時,只要用路邊的鹽鹵水澆在坑洼處,第二天這條路就又平坦了。

       我蹲下身采用廣角鏡頭低角度拍攝,在構圖的時候刻意選取了工人沾滿鹽漬的雨靴局部,并把他安排在稍稍偏離畫面中心的位置,從而突出了鹽床上豐富而精美的紋理效果,這些紋理也成為伸向畫面遠方的引導線。這張照片給觀看者留下了更多想象的空間,也揭示了我們日常并不多見而又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鹽業(yè)鮮為人知的一面。留心觀察,在你的周圍就有很多吸引人的細節(jié)和局部等著你去發(fā)現。

八、窗外的風景

       為了給一個影像增加深度和視覺趣味,我們常常用框架物作為畫面的前景,它可能是一道漂亮的拱門、縱橫交錯的樹枝、鏤空的柵欄、古老的牌樓、一個普通的窗框或是前景的人物,這些框架可以給畫面增加縱深感,也會把觀者的視線引向拍攝的主體。在拍攝很多場景的時候我們希望傳達給觀者現場的氣氛,框架的運用會吸引觀者參與到你的畫面中,使觀者感覺自己正置身其中并通過你設計的框架窺視場景。如果你選取的框架本身就具有形式的美感,不妨把它們處理成剪影的效果,你會發(fā)現畫面更加具有立體感和深度,由于剪影處缺少細節(jié),因此反而更會帶給觀者一種隱約的神秘感。

構圖的創(chuàng)意
伊犁河畔


       夕陽刺目的光線照射在新疆伊寧市郊外的伊犁河邊。從建于1959年的伊犁河大橋旁邊的飯館中望出去,伊犁河河水一路奔騰兇涌向哈薩克斯坦流去,成就了一條新疆著名的河流。伊犁河古稱亦列水、伊麗水,是關系西北農田灌溉的著名河流,也是現在新疆流量最大的河流。古時塞人、月氏人、烏孫人、突厥人等均生活在此河流域。

       我注意到這個河邊飯館具有新疆特色的窗紗和護欄正處于陽光照射不到的陰影里,正好可以用來作為具有剪影效果的前景框架,注意看框架的走向和大橋的走向之間形成幾個三角形,幾條斜線把畫面切割成由黑暗到明亮的幾個區(qū)域,讓我們的視線穿過框架,可以從近景的剪影一直推展到遠處的大橋,從而給畫面帶來更好的縱深感和層次感。
 
     拍攝這樣前后光比較強的畫面時應注意使用點測光對準天空或者河水進行測光,并使用較小的光圈以營造較大的景深,使觀看者能夠清晰地感受到這條河邊的生活氣氛。

九、擁擠的空間

       面對一個人頭攢動、嘈雜紛亂的場景可以有很多種拍攝方法。你可以試試用望遠鏡頭營造出一個地方喧鬧擁擠的感覺。望遠鏡頭除了可以把你要表現的細節(jié)或主體從背景中凸顯出來,還可以壓縮物體間的實際距離,使它們看起來比實際看到的更大,之間的距離也更近。

       如果你要拍攝的場景出現在一個平面或者近似一個平面中的話,比如一段長長的樓梯上走動的人群,你可以先找一個和這個平面平行的拍攝點,然后根據你和主體的距離選取合適的焦段和景別。注意,你用長鏡頭的時候是在選取一個局部,一定要盡量在有限的局部空間內填充盡量多的內容以增強壓縮的感覺,并盡量保證所有的內容都在焦點清晰的范圍內。

 

構圖的創(chuàng)意
人神共處
       尼泊爾的巴德崗古城有近千年的悠久歷史,是舉世聞名的世界文化遺產。每逢晴朗的天氣,位于古城中心廣場上的神廟周圍就布滿了曬太陽的當地群眾。古老的神廟并沒有被柵欄圍起來,而是自然而然地成為了當地群眾休閑和娛樂的場所。為了表現神廟和人群的關系,我走到廣場的中間,采用豎構圖,用80mm的中焦鏡頭選取了長長的階梯上活動的人群拍攝。他們或坐或站或走動,五顏六色的人物和階梯兩旁充滿歷史感的雕像相得益彰,生動地展現出千年古跡和人類相依共存的一幅尼泊爾市井眾生相。注意在構圖的時候要盡量讓畫面中的各種元素平衡,比如畫面中人們所處的背景和他們與背景之間的關系。
 

一、人是風景的眼睛

       面對一處開闊壯觀的美麗景色,比如藍天白云下的藍色湖水或是遙遠天際處的雄偉山峰,我們往往會不加思索地按下快門,等到回家看照片的時候才發(fā)現,這些照片原來并沒有當時看到的風景那么壯麗雄偉。原因可能就是這些風景在你的照片中缺失了原來的大小,因為畫面中可能并沒有能夠體現這些風景真實尺寸的比例元素。

       很多情況下,把游客或者是當地的人拍進畫面能夠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觀者對于一個畫面中人物的大小非常敏感。如果在一張風景照片中有人作為比例,我們便能很快地感受到你要拍攝的湖水有多大面積,山峰有多么雄偉。

 

構圖的創(chuàng)意
異鄉(xiāng)游客

       西藏納木錯藍色的湖水看起來純凈得幾乎使人眩暈。這個美麗的湖不僅是藏傳佛教信徒們心目中向往的圣湖,也同時吸引了很多外國游客前往,他們會穿上泳衣在湖邊曬太陽,好像自己在家鄉(xiāng)的海邊。因為納木錯湖的面積很大,在湖邊很難將整個湖面盡收眼底,所以我爬上湖邊一座伸向湖心的半島上的小山,站在上面可以將三面的湖水盡收眼底。

       以前我看到過很多納木錯湖的照片,幾乎都是藍天白云下面的一面藍色的湖水,在水天交接的地方有一些遠山。這樣的照片對于我們的視覺來說并沒有什么新鮮感,很難引起我們的興趣。我試著用長焦鏡頭來裁切湖水的局部,因為畫面中沒有天空和地平線,所以藍色的緞子般湖水好像失去重心和重量般一下子鋪展在眼前,給人非常大的視覺沖擊力和形式上單純的美感。畫面的最下部的湖岸和五個身著泳裝的外國游客起到了比例尺的作用,使人馬上能體會這是多么純凈和開闊的湖面,他們身上可供人辨識的細節(jié)也把觀者從湖水單純的美感帶回到現實生活中,從而給純粹的風光攝影增加了很多信息。

二、抓住透視線

       攝影是平面的藝術,雖然照片看起來是有深度和透視感的,但是你用手摸一下,它確實是純平面的一張紙。在拍攝構圖的時候,為了營造畫面的深度,最常用的手法就是尋找一些透視線營造近大遠小的透視效果。比方說,拍攝一座橋,如果你從純正面拍攝的話,一座橋不過就是由橫豎的幾條平面的線組成,但如果你從半側面45°角的位置拍攝。橋梁就會是一條斜向的透視線,一個個大小一樣的橋墩也會呈現近大遠小的透視效果。很多人造的景物都具備透視線的功能。然而自然界中的可以作為透視線的景物更多,比如河流和路都是不錯的選擇,很多情況下透視線同時也是視覺引導線。

 

構圖的創(chuàng)意
橫空出世

       清晨的一縷陽光照亮高原,一座橫空出世的大橋橫跨在當雄附近的當曲河上。這條穿越眾多名山大川、河谷深澗的青藏鐵路,將成為我國橋梁最多的鐵路之一,其獨特的地貌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也將催生出中國鐵路建設史上最亮麗的“橋梁風景線”。

       三月的青藏高原依舊荒涼而寒冷,毫無生機和綠意,但是空氣的透明度卻非常高。我們在凌晨5點左右從拉薩出發(fā),大約8點正好到達當雄附近,這時太陽剛剛升起,光線還非常溫暖。我們決定停車拍攝這座鐵路橋,我爬上一個小山坡,遠處的念青唐古拉山露出了一點雪峰,一條大橋橫跨在整個土黃色的河谷中,這正是我想要的光線和構圖,一切的元素都恰到好處。我采用中央重點測光對準較明亮的土黃色的地面測光,制造濃重的陰影效果,并采用較小的光圈制造較大的景深。另外,我還用陰天的白平衡模式強化溫暖的光線感覺。在構圖的時候,這座鐵路橋就成了最好的透視線,它使缺少顏色和景物的畫面顯現出縱深感和空間感。
 

三、跟著視覺引導線走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東西都可以作為畫面中的視覺引導線,引導我們去主動地觀看你要拍攝的主題。但是我們在選取視覺引導線的時候要遵循一個原則:在人文攝影中,我們應該讓畫面中的所有元素都產生意義,并為主題服務或者是豐富你要表現的主題信息。比如:晾曬的小麥堆可以引導觀者關注農夫,路邊攤上堆滿的商品后面露出小販的臉,蜿蜒的河水可以流向河邊釣魚的人,發(fā)現這些視覺引導線的意義,讓他們不只是一條線,而成為畫面中的重要元素。

 

構圖的創(chuàng)意
邊境小村

       新疆北部邊境地區(qū)的禾木村地處中蒙俄哈四國交界地,優(yōu)美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物產使這里仿佛成為一個世外桃源。這里的圖瓦人和哈薩克族人過著無憂無慮的悠閑生活,隨著附近喀納斯湖區(qū)的旅游開發(fā),像禾木村這樣的小村子也正經受著前所未有的市場沖擊。每年的9月10日至9月底是來這里攝影的黃金季節(jié),我在拍攝這張照片的時候采用豎構圖,把當地農民晾曬的小麥作為充滿整個畫面的前景,金黃的小麥粒被農民用耙子勾出一道道圓形曲線,這些圓形的曲線因為廣角鏡頭的夸張而形成引導線指向畫面上部正在晾曬衣服的農婦,遠處層林盡染的山坡和晾曬的小麥相互呼應,同時增加了畫面的欣賞趣味和信息含量。使這張照片同時表現出這個村子的地理特點、人物的特征、居住的環(huán)境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內容。

四、壓縮空間

       在風光攝影中,視角很大的廣角鏡頭不見得是一成不變的最好選擇。很多攝影師偏愛用中焦或望遠鏡頭來拍攝風景,因為望遠鏡頭可以加強和突出我們頭腦中對于構圖的設想,也可以去除不必要的視覺元素,而將你要表現的主體填滿畫面,并且能夠成功壓縮前景和背景的距離,使畫面中的所有視覺元素之間的關系變得很緊湊。

       比如你要拍攝一個遠處山峰的險峻,用廣角鏡頭拍攝的效果只能使這個山峰看起來更矮小,而如果你使用望遠鏡頭拍攝山峰的局部,山峰就會看起來很逼真和險峻,從而達到你想要的效果。

 

構圖的創(chuàng)意
高原故城

       這張照片拍攝于新疆帕米爾高原塔什庫爾干縣城附近的石頭城遺址,我用100mm的中長焦鏡頭和較小的光圈進行拍攝。由于鏡頭造成的景物壓縮,使得前景中斑駁殘破的古老城墻和中景遠處溝壑縱橫的山脈以及遠處一道剪影似的遠山幾乎出現在同一個平面上,立刻凸現出古城所在地理位置的險峻和一種山外有山、崇山峻嶺、連綿不絕的視覺感受,頂部的一線藍天更增添了畫面的壓迫感和空間感。畫面中三個緊密相連的層次豐富了畫面的內容,濃烈的色彩和大景深造成的逼真質感增添了戲劇化效果,喚起了觀者的無限遐想。

五、完美的錯覺

       我們在欣賞很多攝影作品的時候,常常會被充滿錯覺感的畫面吸引,因為我們經常被自己頭腦中的固有常識所欺騙。比如我們會對一個人有好幾只手,或者某人的頭部變成了一條魚所吸引,這樣的畫面在我們的視覺習慣里不常出現,所以也就會吸引我們駐足觀看,在驚嘆這不可能發(fā)生的同時又折服于攝影師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場景出現:千手觀音這個節(jié)目的表演就是利用了我們的錯覺,某人的頭是一條魚很可能就是一個人剛好走過一條掛著的魚下面,而他的頭部剛好被遮擋而已。
構圖的創(chuàng)意
人魚交錯

       在江西省婺源縣的江灣村里,當地人會把從河里捕獲的鯉魚從肚子中間拋開,去掉容易腐爛的內臟,然后把這條魚刨開掛在長長的竹竿上晾曬,經過若干天后風干成魚干,再收藏起來慢慢食用。這是當地獨特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為了表現這種食物和當地人的關系,我就在掛著一條條魚的竹竿旁邊尋找有趣的畫面。這時候其中一條魚的后面出現了一個男人的背影,從一個特定的角度看去,這個男人的頭變成了一條魚,這正是我想要的完美的錯覺效果。為了制造最超現實的視覺效果,我沒有把掛魚的竹竿取進畫面,而又通過地面上的投影交待了這條魚是和其他的好幾條魚一起掛在一條竹竿上的。在拍攝的時候要留意這樣的細節(jié),有時候看似極其平常的場景,只要你稍稍移動腳步,哪怕是10cm,可能就會出現超現實的畫面。展開自己的想象,不要被固有的觀念束縛住,多做新鮮的嘗試,一定會拍出吸引人視線而又充滿內涵的作品。

六、建筑和人的關系

       我們在拍攝建筑的時候往往會被它們雄偉的外觀、精巧的結構或者鮮艷的色彩所吸引,但是一張照片有時候只表現一個建筑本身還不夠,你還應該在一張照片中加入更多元素以體現更多信息,把與這個建筑有密切關系的人納入畫面是個不錯的方法,比如你要拍一座寺廟的建筑,就可以把穿僧衣的僧侶也一同拍進去,你要拍攝一個教堂就把去做禮拜的人一同拍進去,這樣可以使觀看這張照片的人一下子就能體會到這是什么地方的建筑,以及這個建筑和人的關系。另外,在建筑照片中加入人的元素也可以體現出建筑和人的比例,從而表現出建筑物的真實大小。

 

構圖的創(chuàng)意
清真古寺

       格爾木西關清真寺在傍晚的光線下頗顯壯觀,高聳的宣禮塔在藍天的映襯下顯得更加神圣。這個清真寺是格爾木規(guī)模最大的清真寺。

      我在寺內院子的一角采用廣角鏡頭拍攝,但我并沒有用常規(guī)的構圖方式把兩座對稱的宣禮塔放在畫面的正中央,而是稍稍偏離了中心,如果是這樣的話,整個畫面會顯得不那么呆板而又充滿了趣味。雖然這是一座典型的清真寺的建筑,但是很多觀眾如果不看圖片說明還是不能了解這是一座清真寺,所以我等到一個觀眾會比較熟悉的帶白帽的回族人走進畫面中才按下了快門,回族人的出現既告訴了觀眾這是一座清真寺,也很好地體現了建筑物的大小,在構圖的時候我把人物安排在畫面的一角,與遠景的建筑形成很好的對應關系,并使他從陰暗的背景中凸現出來,而飄著白云的大面積藍天也使畫面顯得生動。

七、纜車上的視角

       你可能認為坐露天纜車的時候一定要收好相機,其實不然,我有很多照片就是在各種纜車上拍攝的。我們在很多地方拍照的時候都需要拍攝全景照片來對一個地方進行整體的描述,那么利用坐纜車的時間來拍照是個不錯的注意。在纜車上,尤其是露天纜車上,視野會非常開闊,在平地上看不到的遠景隨著高度的攀升而變得清晰,因為纜車運行得比較平緩,所以非常適合拍攝。只是有些時候視線會由于角度的原因被遮擋,這時候用廣角鏡頭拍攝可能會把雜亂的纜車線也納入鏡頭,試試用長鏡頭拍攝遠處的景物,比如層層疊疊的群山,也許會有不錯的效果。當然你也可以只把對面與你逆向而行的纜車和里面坐著的人納入鏡頭,也能表現出不一樣的感覺和氣氛。

 

構圖的創(chuàng)意
上升經濟

       在云南大理蒼山的纜車上,穿民族服裝的導游打著傘低擋強烈的陽光,大理的旅游開發(fā)比較成熟,很多房地產開發(fā)商也看中了這點,在這里興建了很多新的房地產項目。這張照片就拍攝于大理蒼山的纜車運行過程中,尤其是下行的時候視野非常開闊,幾乎可以俯視整個大理古城和洱海,所以非常適合拍攝全景照片,我拍攝了幾張全景照片,但發(fā)現因為缺乏前景的元素而使畫面比較呆板也體現不出景物的比例。

       這個纜車單程大概需要30分鐘,你有足夠的時間來取景構圖。我發(fā)現對面的上行纜車中坐著形形色色的當地人和游客,他們正好可以作為畫面的前景,于是我提前選擇好構圖,并選擇好合適的光圈和快門速度,然后慢慢地坐等合適的人物進入畫面就按下快門,在拍攝了十幾張照片后才看到穿著大理白族服裝的導游正坐著纜車迎面而來,我在她即將移動出畫面的時候按下了快門,這正是我想要的典型人物出現在典型場景里。

       這樣的構圖非常具有張力,前景的纜車好像是去了重力一般懸在半空中,纜車的鋼纜成為最好的視覺引導線,引導觀者的視線去關注背景的大理古城和藍色的洱海,整個畫面帶給觀者一種失去了地平線的眩暈感,而畫面中大面積暗色調的松樹更好地襯托出了纜車上的人物。

八、框住你的主題

       如何使一張平面的照片充滿三維的深度?其實你只需要在畫面中采取某些真實的或者隱形的框架來作為畫面中的前景,來框住你要表現的主題,就會使畫面具有一種很強的透視效果。比如用一扇門的門框框住一個人,用一扇窗的窗框框住一個建筑,當然你也不能在什么場景下都使用這一招,如果這個框架本身不具備一定的美感或者與主題沒有相關意義的話,就不要使用。但是當有些框架和主題的關系很密切,可以使你畫面的內容更豐富,或者是更有利于表達一個場景的氣氛的話,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去用。

 

構圖的創(chuàng)意
儺班幕后

       每年春節(jié)期間,在江西省流坑村,由村民組成的一個古老的儺班就要在村子上演一出儺戲,儺戲的起源非常古老,是一種由專業(yè)的演員演出的帶著各種的面具的祭祀舞蹈,流傳至今演變成為了當地村民每年一次的娛樂活動。畫面中的建筑是村中的一件殘垣斷壁的宗祠,我利用磚砌的拱門作為前景的框架,從框架中望出去,儺班的演員正在后臺做著準備,遠景中斷墻上的拱門和前景的拱門形成很好的呼應,畫面左下角的孩子正在朝拱門里窺視,他的視線正引導觀眾視線透過拱門看見儺班的演員,這種雙重視覺引導的運用增加了畫面的透視感和窺視感,使觀者樂于參與欣賞這張照片,也使這張照片更加耐人尋味。

九、平衡的張力

       在一張風景照片中,畫面的平衡至關重要,這種平衡其實不是簡單地指地平線一定要直而不能彎曲,而是說組成一幅完整畫面的所有元素之間的關系要達到一種平衡和一種互相襯托的和諧。這種和諧感來自你對整個畫面所有的線條、色彩、形狀的整體把握。當你拍攝一幅風景照片的時候,試著去思考這個畫面是不是平衡和諧,是不是沒有礙眼和刺眼的東西,所有的元素是不是在產生著關系,如果你按這個標準來拍攝,也許就可以拍到很好的畫面。

 

構圖的創(chuàng)意
晚歸的漁船

       這張照片拍攝于越南下龍灣的海面上,夕陽燦爛的余暉照亮了晚歸的漁船和一個突出海面的小小礁石,越南下龍灣的海面常?;\罩在一片霧氣中,很難得遇到這樣的光線。

       我使用200mm的長焦鏡頭,利用相機取景框中的網格線把地平線糾正,由于天空和背景的粉紅色霧氣并沒有前景藍色的海面那么吸引人,所以我在畫面下部多留了一些海面。色彩鮮艷的漁船和露出水面的礁石給畫面增添了很多信息,它們各自占據著畫面的一邊,形成很好的呼應關系,好像是人與大自然在互相對話一樣,使這幅照片在帶給人們美感的同時更加耐人尋味。注意看站在船首的人物,他很好地體現了漁船的大小和與其他景物之間的比例。
 

讓人潮擁擠起來

       如果要拍攝大場面,比如人潮擁擠的街頭或是一場大型集會的時候,不要只想著用廣角鏡頭來表現。廣角鏡頭雖然給我們提供了開闊的視野,但是很容易使整個畫面變得分散而不那么緊湊。你可以嘗試用中長焦的鏡頭來拍攝人群,因為中長焦鏡頭會把景物變得壓縮,用來拍攝人群會使人群顯得更加擁擠,使畫面更加飽滿緊湊。比如你要拍攝一條街道上的人群,可以選擇一個大概和這條街道成30至40度角的高點來拍攝,這樣的拍攝角度使整個街道還保留了一定的自然透視,拍攝的人群會在畫面中呈現出一個具有層次感和透視感的平面。但是不要使用太長焦段的鏡頭,比如150mm以上的鏡頭來拍攝人群,因為過長焦段的鏡頭會使景深過淺,從而起不到表現眾多人物場面的作用。

 

構圖的創(chuàng)意
神界人間

      西藏拉薩八角街上人潮涌動,來自各地的藏傳佛教信徒和游客商人都在這里找到了一席之地。八角街原是圍繞大昭寺的轉經道,現在又成為了著名的商業(yè)街,可以說這條神奇的道路幾乎就是連接神界與人間的通道。

       我從位于八角街一隅的瑪吉阿米餐廳的三樓平臺上拍攝了這張照片,這個餐廳占據了一個L行的街角,非常方便在露臺上拍攝兩條街上的人群,你可以根據一天中的光線變化選擇拍攝角度。從這個平臺上俯視的視角大約有45°,我選擇使用80mm的中焦鏡頭拍攝,這個焦段的鏡頭既可以壓縮人群,使他們看起來更加擁擠,也能獲得較大的景深,更有利于表現一條街的透視感。

       特別提示:每年的10月至第二年的4月,八角街上藏族信徒比較集中,是從瑪吉阿米餐廳的三樓平臺上拍攝人群的最佳時間。

引導線和框架并用

       在拍攝某些場景時,比如大面積的天空和一望無際的稻田,你可能會苦惱于畫面過于平淡,沒有足夠的景深。這時候你就要利用周邊的元素來制造一種構圖感,使畫面變得更具有深度,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前景的元素,比如用一棵樹下垂的樹枝作為框架,框住你要拍攝的主體,讓你所表現的主體被集中起來,從而聚攏觀者的視線而不是分散他們的視線。如果你所選取的框架線條還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比如下垂的樹枝正好指向你要拍攝的主體人物,或者是一扇半開的窗戶的延長線正好指向某個建筑等等,那么這個框架和視覺引導線共用的畫面就會變得結構性更強也更耐看。

 

構圖的創(chuàng)意
豐饒之島
       巨大的芭蕉樹掩映著廣闊的稻田,勤勞的巴厘島人頂著烈日在辛勤地勞作。印度尼西亞的巴厘島風景優(yōu)美,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勝地,也是印度尼西亞的稻米產區(qū)。我用芭蕉樹的巨大葉片和樹干作為前景的框架,給原本平淡的稻田增加了層次感和空間感,也通過當地的植物表現了當地的地理位置和熱帶氣候。注意看伸向畫面中心的芭蕉葉,它低垂的葉片剛好指向了在稻田里勞作的三個農民,也很好地起到了視覺引導線的作用,這幅照片是一個視覺引導線和框架共用的好例子。

隱形的視線
    視覺引導線在大多數畫面中是確實存在的一條線或幾條線,比如一排排的農作物、一條河流、一條彎曲的公路、一排筆直的樹木。但是在有些時候,這些視覺引導線是隱形的,在畫面上并不是直觀地體現,它們通過畫面中主體人物的視線引導觀者關注畫面中你要表達的主題。這不是在自然界中找個具有形式感的引導線那么簡單,這需要你去思考怎樣去表現你的主題。比如說在畫面中有一個人的背影,他仿佛正看著遠處的一個建筑,這樣的畫面會暗示我們從這個人的視角出發(fā),去關注他正在關注的遠處的建筑,而遠處的建筑可能才是你要表達的這張照片的主題,而那個人正是畫面中一條隱形的視覺引導線。

 

構圖的創(chuàng)意
亂發(fā)迎風

       在西藏那曲火車站附近,當高原的陽光放肆地鋪灑下來的時候,住在鐵路邊的簡易帳篷中的藏族民工早早起床,以一頭剛沖洗過的烏黑亂發(fā)迎向那條鋪展向遠方的嶄新鐵路。

       這是一個決定性的瞬間,它給觀者提供了一種情緒和情境,當這個藏族民工望著伸向遠方的鐵路的時候,我就準備好拍攝這張照片了。我把焦點對準民工的一頭亂發(fā),并采用較大的光圈以虛化雜亂的背景,較淺的景深讓觀者的視線一下子就落在了一頭清晰逼真的亂發(fā)上,注意看這個民工的視線成為了畫面中的一種隱形的視覺引導線,它引導你去關注畫面中那條通向遠方的鐵軌。

 

現實比想象有趣

       當我們在某個場景拍攝的時候,不要總是抱怨如果這個人站在那兒就好了,如果這棵樹長在那兒就好了?,F實中往往就充滿著有趣的視覺組合,仔細思考畫面中事物之間的關系和他們之間存在的關聯(lián)性,并且在畫面中把具有這種相似性和關聯(lián)性的元素一起納入畫面,你拍攝的照片自然會呈現一種戲劇感。不要總是想擺布你的拍攝對象,那樣可能使你的畫面看起來很假,努力發(fā)現它們隱藏的關系,請記住:現實往往比想象的有趣得多。

構圖的創(chuàng)意
藝匠之島

在印度尼西亞的巴厘島上,一個木雕藝術家正在雕刻一件藝術品,旁邊還有兩個青年在下棋,這是一個恬靜而又悠閑的場景,它突顯了印尼巴厘島的諸多特性:藝術氣息和人們悠閑的生活。

本來這是一個比較平淡的場景,沒有很好的光線,現場的空間也非常狹小,我注意到在雕刻藝術家的后面有一尊木雕的佛像,它的姿態(tài)和手勢正好和這位藝術家工作的姿態(tài)形成驚人的相似性,而這個佛像正是由他的手創(chuàng)造出來的,這就是兩件事物的關聯(lián)性,正是這種關聯(lián)性給這個畫面增添了戲劇感和趣味。

從天上看人間

       鳥瞰照片非常具有形式上的美感,就好像從天上看著人間大地上的蕓蕓眾生一般。我們可能都有這樣的經驗,在飛機上透過舷窗看大地上的房子、田地、山脈和河流。原本在平視的角度看起來雜亂無章、平淡無味的事物,從空中看去就像一個個精美圖案,一排排的房子仿佛棋盤一般,田地看起來就像是綠色的繡花地毯一樣。因為這種垂直俯視的角度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看事物的一般角度,所以任何事物從這個角度看都會變得非常有趣,尤其是對于拍攝很多相似或同樣的景物時,比如房子、農田、山脈等,或者是很多人在一起從事一種活動,比如廣場上的集會,寺廟前的朝圣活動,這種視角下的照片跟上文提到的拍攝全景的照片不同,那類照片還多少保留了一部分透視感,但是完全俯視的照片看到的幾乎像一個平面,非常具有圖案性。拍攝垂直俯視的照片一定要找到有趣的拍攝對象,還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使用角度太廣的廣角鏡頭。

 

構圖的創(chuàng)意
朝圣終點

       從大昭寺的金頂上望下去,在寺前磕長頭的信徒此起彼伏,形成一幅壯觀的畫面?,F供奉于寺中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佛像在西藏擁有無與倫比的地位,無數佛教徒不遠萬里從家鄉(xiāng)磕長頭到拉薩,就是為了瞻仰這尊佛像。位于拉薩市老城區(qū)里的大昭寺是每個去拉薩旅行的人必須要去的地方,也是攝影師們最常光顧的地方。每天在大昭寺的正門前的青石板地上都有很多虔誠的信徒在磕等身長頭,這場面也是大昭寺最有特點的地方,大昭寺的內部禁止攝影攝像,而二樓和三樓的平臺都可以攝影,從三層的金頂可以以完全垂直的俯視視角看到在門前磕等身長頭的人群,這個角度是拍攝這個場面最好的角度。我趴在三樓的露臺邊上,使用24mm的廣角鏡頭拍攝了這個畫面。不過現在為了游客安全,已經在邊沿的地方修了護欄,禁止游客靠近邊沿,為拍攝這個畫面增添了不少麻煩。

讓風景抽象起來

       都說拍攝風景最好使用廣角鏡頭。在攝影師們經常去拍攝的中國西部各省,尤其是新疆、青海、西藏這些地方,面對草原、荒野、雪山,廣角鏡頭的確可以拍攝出遼闊的視野,但是有時候如果你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用望遠鏡頭來拍攝博大的風景,也會有很好的效果。因為用望遠鏡頭可以去除多余而雜亂的視覺元素,而且可以發(fā)現平時很難一見的視角。用望遠鏡頭裁切風景的局部,把風景元素抽象成幾何圖形和大面積的色塊,表現大自然的純凈和神奇,這樣的作品就不單單是記錄了,而變成了一種藝術創(chuàng)作。拍攝這樣的作品要注意構圖的時候把握好整個畫面的結構感,你可以讓畫面由很簡單的元素構成,但也要有令人興奮的興趣點和層次,有時候多欣賞一下抽象繪畫大師們的作品,看看這些名作好在哪里,學習一下名作的構圖方式,會讓你受益匪淺。

 

構圖的創(chuàng)意
高山如父

        唐古拉山遠遠看去仿佛一塊巨大而純凈的水晶鑲嵌在周圍五顏六色的山體中。唐古拉山藏語意為“高原上的山”,又稱“當拉山”。唐古拉山是在5000m的高原上聳立起來的山脈,海拔6839m,是怒江、瀾滄江和長江的發(fā)源地。我拍攝的那天天氣非常晴朗,藍色的天空一絲云都沒有。但是說實話,這座雪山不是很好拍,因為它沒有起伏陡峭的山形,正午時分也沒有神奇的光線和多彩的天空。但是我卻看中這座山峰柔和的線條和旁邊的山體所形成的很好的幾何圖形,注意看我在構圖的時候是怎么利用山體雪峰的邊緣來分割空間的,把整個畫面處理成了一幅平面的抽象畫,幾乎完全放棄了透視感,但是正是這種非常極端的拍攝手法才會使觀者感覺到高原特有的純凈和神奇。

剪影是最好的前景

       不要害怕和其他攝影師拍攝一樣的主題,也不要為其他攝影師拍過的同題材的照片所影響,你應該尋找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手法來拍出有個性的照片。例如你要拍攝的是個知名建筑物或者紀念物,圖書和明信片上都充斥著關于它的各種照片,有些是你要學習的,有些是你要刻意避免的。比如,在拍攝白色、金銀質地或者外觀非常華麗精美的建筑物時,找一些具有反差效果的視覺元素來強化建筑的精美和華麗。我最常用的手法就是尋找可以作為剪影的前景,大面積的黑色可以襯托出你要拍攝主題的顏色和精美的結構裝飾,也給畫面營造較強的透視感,而且還能夠體現出建筑物的真實大小和比例。

 

構圖的創(chuàng)意
讀者與金塔

        這張照片拍攝于老撾首都萬象郊區(qū)的塔鑾寺。建于1556年的塔鑾寺,是老撾最雄偉壯觀的一座佛塔,佛塔全身用真金覆蓋,在陽光的照射下分外耀眼奪目,即便是陰天也能夠在大路上遠遠地望見它的身影。這座金塔共有3層,高45米,方形底座,第二層有30座配塔,第三層則是覆滿金箔的塔身,這座塔自17世紀以來就是老撾國家神圣的象征。

       我在一個晴朗的下午來到這里,藍色的天空和金色的佛塔組成了完美的畫面,但唯一的問題是很難在畫面中體現出這座佛塔的高大,因為周邊沒有什么可利用的參照物來表現它的大小。我發(fā)現在塔身四周的回廊里坐著很多休息的人,他們由于沒有被陽光照射到而形成剪影,我選擇了一個正在讀書的游客作為前景,并把她處理成剪影的效果,回廊的外沿正好形成了框架,由于剪影的強烈效果,一下就和金塔拉開了空間距離,使畫面顯得非常具有層次感和視覺沖擊力。但是畫面中好像太靜態(tài)了,還缺少點什么,所以我在等到一個穿紅衣的工人走進畫面的時候才按下了快門。曝光方面還和其他的剪影照片一樣用天空來測光比較保險

拍攝開篇圖

       人文攝影師或者為雜志或報紙拍攝的報道攝影師和普通攝影愛好者最大的不同就是:在拍攝任何題材的時候,他們都會時刻想到照片在媒體上刊登出來的效果,并有意地按照媒體刊登的標準去思考畫面構圖的效果。比如,某一場景對攝影師拍攝的主題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象征性,那么在這一場景中拍攝的照片很可能會成為隨后媒體刊登時的開篇照片,也就是壓題照片,那么就可以思考該如何組織畫面中元素的關系,以及在畫面的什么地方放置文章的標題。這需要攝影師對媒體版面設計的深入了解和鑒賞水平的不斷提高,多看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等圖片類雜志的優(yōu)秀版面設計會對如何拍攝開篇圖有非常大的幫助。

 

構圖的創(chuàng)意
憂郁少年

       黃昏時分,一個憂郁的納西少年拿著自己用藥盒做的汽車在石頭城殘破的古城墻上徘徊,當旅游開發(fā)變成被高山峽谷阻隔的泡沫,當離此不遠的麗江古城已經失去往日的寧靜,成為人們熙來攘往的自由市場的時候,這個深藏在金沙江腹地的村落卻仍然堅守著自己的節(jié)奏生活,它也許就是納西人的隔世家園。

       這張照片是我為《麗江寶山石頭城》這個專題故事拍攝的開篇破題照片,它通過一個孤獨少年獨自玩耍的形象,凸現出這個村子交通閉塞、與世隔絕的處境和狀態(tài)。這個少年沒有見過真正的汽車,只能用藥盒自己做一個汽車玩,這個非常具有戲劇化的細節(jié)給這張照片增添了更多的現實意義。我在構圖的時候把少年放在畫面的三分之一處,把較大面積的空間留給背后的城墻和陰影,大面積的陰影部分可以在媒體刊登的時候放置標題。這種構圖方法使少年的形象更顯得孤獨和無助,整張照片的色調和構圖以及少年憂郁的神情契合得非常好,一下就點明了這張照片的主題,也定下了整篇報道的基調。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