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四課 20080226_如何開方
由道可道整理
因為當初我不是從中醫(yī)開始學起的,可以說是從陰陽五行、氣機這塊開始學起的,然后轉向開始學習中醫(yī),所以對我個人來說,對這方面沒有障礙就是順理成章的,中醫(yī)就是應該這樣來學,后來接觸了一些學中醫(yī)的同仁就發(fā)現觀點、思維方式有很大的不一樣,所以說在這里面跟大家交流也是我比較忐忑不安的,因為有時候自認為理所當然的可能對于別人來接受起來比較困難,可能是一個交流或者說是一個思維方式出發(fā)點的一個問題。 就像很多西藏的或者偏遠地區(qū)的一些人走到城市里面,就發(fā)現整個觀念之間是互相沖突的,也是不知所措。比如說很多西藏下來的,他們本身就認為生死輪回、因果報應等是理所當然的、是天經地義的、而且是既成事實,但下來之后發(fā)現中土的人們現在不這樣認為了。同理發(fā)達地區(qū)的人們到偏遠地區(qū)也會發(fā)現觀念是不一樣的,這個咱們不先說誰對誰錯,本身就是思維方式和觀念幾乎可以決定人的一生吧,包括他的學識,所以說從哪一點入手,你信哪一塊兒,怎么來信,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信者道聽,只有信你才能入,如果連信都沒有,不可能跨越這個門檻,尤其是中國傳統(tǒng)的這些養(yǎng)身的道理也好或者說哲學也好或者說一些功法也好,包括些宗教都是從信而立的,那么收徒弟、傳承都是從這方面開始起步,如果說徒弟一旦懷疑,可能所有的氣機全都變了。說這個什么意思呢?我倒是沒有想讓大家完全相信氣道中醫(yī)、氣道中醫(yī)的思維方式,但是從我這方面來說我是非常相信的,所以說沿著這條路我能跟著老師走下去,并且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包括幾乎所有的思維方式都是沿著這一套思路來走,可以這樣說做夢都能進入自己的夢境。這個從我感覺來說,可以說是融入到生活生命的方方面面。好像有句話說:學到如癡如狂、如顛如瘋才有可能有很大的進展,所以說我也想做到更上一層樓,其實這是一個境界的問題,你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到這種境界,你才能領悟這個境界的玄妙,才能不斷地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圣境,如果說是只是粗皮潦草地淺嘗輒止,那么不可能入到中醫(yī)或其他的一些中國傳統(tǒng)學科的深處,這是我個人的一個體會。
那好現在咱們說一下氣道中醫(yī),我再重復一遍,所謂氣道中醫(yī)就是說用氣的觀念、從氣的角度來考慮中醫(yī)的理論和臨床。上次我們講了一下《黃帝內經》,是《四氣調神大論》呢還是哪個論呢?我看一下,不是《四氣調神大論》,是《陰陽應象大論》,其中我們主要講了五段話,認為是整個《黃帝內經》的一個核心之一,也是《黃帝內經》它立意在氣道這一方面的一個理論基礎。 我記得“東方生風”這個講過,“南方生熱”也講了,“中央生濕”好像也講了吧,上次講到哪里,還是希望大家提醒下,“西方生燥”應該也講了,好像就是一個“北方生寒”沒有講吧,這個大家可以提醒一下,還有就是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回去認真地體會氣道生長化收藏或者說是開合調升降,因為從我這方面直接就認為它應該氣道氣象這方面來入手來解釋,不然用其他方式很難能把這五段話來解釋清楚,所以這個也都是中醫(yī)理論基礎吧,要是這幾段話不清楚,那么中醫(yī)的起碼生理這方面不好解釋。
我記得《周易》上有句話叫“象者像也”,咱們知道“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吉兇,吉兇生大業(yè)”。所謂的“兩儀生四象,象者像也”什么意思呢?前一個字“象”“象者”就是說“四象的象”、“卦象”,包括八卦也是卦象,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它這是一個個卦象,“離”外邊實中間虛,“坎”是中間陽外邊虛,這個叫做卦象。“象者像也”也就是“卦象者像也”,就是這個意思。第二個像什么意思呢?就是體現,或者叫做意象形象就立著一個像,它就是把這個地方照相了,把這個拍下來了,然后拿來讓你看,都是靜態(tài)的照片,其實是一個動態(tài)的象的心魂,就是一個故事從開始到結尾發(fā)生,它的經歷截取八塊,開頭和中間結尾,包括中間再不斷分,分成八塊,分成四塊就是四象,分成八塊就是八卦。幾個卦象它是成了一個像,就是照片,這個最好理解了。就是一個人百米,起跑、加速、沖刺這個就是,它是一個動態(tài)的,但是你拍照拍下來之后就是靜態(tài)的。那么現在你不要理解它是靜態(tài)的,象者像也,你這個照片是反映后面的那個人從開始起跑到沖刺的整個過程。
所以說《周易》講“變動不居,周流六虛”嘛,說的是《周易》是不斷變化的,象是不斷變化的,那么我們整個的氣機也是不斷變化的,寫《黃帝內經》這本書的人就把這個變化分成五,東方一個變化,南方一個變化,中間一個變化,西邊一個變化,北方一個變化,也可以理解為四方都有一個變化,中間這個變化是調和四方變化,它起一個穩(wěn)定一個作用,沒有中間,就沒有四方的交通,所以說咱們脈要有胃氣嘛,有胃氣則生,沒胃氣則死,他說的就是中間的土氣你有沒有,就是一個和緩之氣,就是四個方向,東西南北都不能過急,就是中庸嘛。
孔子講:“適中”。什么叫“適中”呢?就是不能說是絕對的中,沒有絕對的中,什么東西都在不斷變化當中的,但是你不能過極,不能過于極左也不能極右,不能極東不能極西,不能極南極北,在極東的時候你要有中間的氣拉著你,叫居中而偏左,居中而偏右,所以說這個就是胃氣的特征,胃氣是緩和之氣大家理解一下,就是氣者緩也,和和緩緩,居中而鄰照四圍,所以說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如果脈全浮,一點和緩的氣沒有了,那這個是氣浮越于表嘛,都散出去了。那如果說完全沉,像一個石頭一樣沉到水底了,那么氣機沉,沒有任何生機可言,脾胃也都壞了。那如果說脈氣流動如滑珠,像滾珠一樣,一點和緩的氣沒有,動得很厲害,那么這個心氣浮蕩。那同理如果說這個脈很弦,象弓弦一樣,噔噔噔噔特別硬,噔,噔,噔,就這樣,里面一點和緩之氣沒有,那肝氣絕了?!饵S帝內經》不是說了嗎如循長桿之末梢,什么叫長桿之末梢呢?末梢就懸勁很弱了,它有一個調柔勁兒,那個調柔勁兒就是脾氣的勁兒,脾氣勁兒加肝氣的懸勁兒二氣合在一起,相合而不相離,它這個就是一個中和之氣,所以說這個人就能很好地活著。
上次只講到南方生熱嗎?濕沒講嗎?講得這么慢嗎?我記得上次還是上幾次,有人跟我說過,如果說只講這個空頭的理論,沒有臨床的話,或者說沒有開藥,那就是講了也沒有什么意思,這個分兩點來說啊,第一個你沒有基礎的話,你往下面關于開藥啊、臨床啊,你就沒法來聽了,站得角度不一樣,理解也不一樣。那我如果說是大家沒有一點氣道的認識,關于講到開藥這一塊兒,這方面很難來講,這個是一方面。另一個方面,這個理論也并不是說枯燥無味了,我記得是哪個老師說的一句話吧,中醫(yī)一部分來源于臨床,另一部分來源于體悟,這個話就說得非常好了,因為學中醫(yī)不僅是學中醫(yī),而是根據你整個的生活觀念和整個對生命的理解,那不僅僅是一個臨床,西醫(yī)如果說來源于臨床,那西醫(yī)臨床一百年也不可能說是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所以說不簡單的是一定要臨床才叫真中醫(yī),一定上來要講臨床,臨床就很高級,這個不能這樣看,希望大家不要這樣來想問題,臨床固然重要,因為它是最終的,是治病的根本吧,但是你對整個的生命的理解,要出于平時的體悟和對師長的繼承,因為這個一代代傳下來,就像老子的《道德經》一樣,你說它能治病來源臨床嗎?估計是進入了某種境界之后的體會流傳下來了,你再用這指導臨床,收效就非常好。很多大夫治了一輩子病,他可能最終也沒弄明白一個簡單的傷寒是怎么回事,或者說一個簡單的腸病、腸胃疾病是應該如何來下手來治療。
現在很多人開方子失去了經典理論的指導和自身的體悟,簡直驢唇不對馬嘴,開個方子貽笑大方了。其實很多疾病,你要知道了理,你這個法只要稍微學一下就會融會貫通。和炒菜一樣,你知道了炒菜配伍的原理,炒起菜來,你才融會貫通嘛。比如說一個韭菜炒雞蛋,這個是咱們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如果說讓你去臨床去配去,我估計你很難能配出韭菜炒雞蛋這樣經典的菜來。就像包餃子,西方人,化了那么多年他也沒研究出包餃子來啊。所以說不是說臨床越多越好,兩條腿走路嘛,第一條腿一定要邁出去,就是啟程和體會。那你光知道吃餃子,不會包餃子也不成,這一點這之前我再和大家說一下吧。
藥食是同源的嘛,那么如何理解藥食同源呢?很多書上都說,藥有的是從食物中來的,食物是從藥中來的,藥是偏性的,食物是平性的,所以能被人常吃。那么如果說僅理解到這個程度,我覺得遠遠還不夠。所謂藥食同源,就是說整個的做飯和你熬藥湯的道理是一樣的。這一點如果大家對藥的配伍,麻黃湯啊、桂枝湯啊、小青龍啊、白虎啊、棗仁湯啊,還什么炙甘草湯啊,像《傷寒》里這樣的方子,你如果說想好好體會的話,我建議大家多學學做飯,做飯炒菜之間的配伍就是藥的配伍,這個是藥食同源的另一方面,你只有配出好吃的飯菜來,你才能有可能對湯藥開方有一個真切的體會,因為湯藥你不是老喝的嘛,你都給病人開,那么你常吃的就是飯菜嘛,你熬湯咱們說很簡單,你要加鹽,你要加味精,你要加一些佐料,比如雞蛋湯,你要有雞蛋,你要有油,你熬這個湯或是熬油膩了還是清淡了,這個東西它和方子是一模一樣的。
比如一個上火的人呢,他愿意吃什么呢?比如說口氣很重的人,你如果說給他來一個白糖拌心里美,我覺得他應該很愛吃的,心里美的蘿卜嘛它里面是紅蘿卜嘛,紅的,切成條,拌上白糖,不能拌紅糖,道理大家應該能夠理解吧,然后在那腌一會,吸出汁兒來,吃得爽脆,甜美的蘿卜條,最后還得加醋,加白醋加食醋都是不一樣,酸甜口的拌的蘿卜條,那你吃這個爽脆的蘿卜條,最后再把酸甜汁喝了,大家想想大家現在味蕾就應該是有反映了,那么對于一些口渴、有火氣的你說它會有什么一個效果?這個《內經》上不講了嗎,酸甘化陰么,那你去體會去,他怎么個酸甘化陰。如果加紅糖味道就不一樣了,那只能加白糖,說加冰糖也好。還有就是說這個糖和醋的比例,你加白醋加食醋,你想一想有什么區(qū)別?放在一起,過酸了也不行,酸口兒,過甜了也不行,酸了就不好吃了,那酸甜的比例是幾比幾,然后再加上蘿卜條,他們三個的比例是幾比幾,那蘿卜條在中醫(yī)里又是什么東西呢?這個大家想一想。
比如說你開一個方子,你看如果說吃了這個治什么病呢?我跟你說啊,如果說是火氣重,肝氣不調,胃脹滿飽悶,你吃這個就好使。首先蘿卜是化氣的,為什么是化氣?蘿卜為什么能順氣?大家想一想,一會兒啊我說完這個大家做一個答,給大家出幾個問題啊。蘿卜是順氣的,為什么,第一個;第二個,白糖和紅糖,為什么能加白糖,不能加紅糖?第三個,三者的比例我們應該是如何來掌握;第四個問題,如果讓你開一個方子,你照這個糖醋蘿卜條你開一個方子去治痞悶和胃中有火氣的病的患者,你會開一個什么樣的方子?其實這個就是運用了很簡單的一個藥食同源和氣機的一個理論來讓大家能夠貼近實際來琢磨這個方子,那行那咱們先把這個問題先講一下吧,然后再講那個《黃帝內經》的關于南方生熱那一塊吧。
首先咱們第一個問題:蘿卜為什么會順氣?
大家可以踴躍發(fā)言嘛,說一下,是紅色的心里美,不是白蘿卜,大家可以用氣道中醫(yī)的理論來解釋,因為如果說年前聽過講的,應該是對氣道有一定的認識了,這里面怎么應用,我記得有一個人說過什么呢?人生吶是升降開合四個氣,那藥是什么氣?是不是里面也有升降開合啊?或者說也有其他的名詞來代替了這個升降開合,那么大家可以開動腦筋想一想,蘿卜為什么能順氣,如果說用取類比象啊,你要搞不好這個取類比象就非?;?。你只有在氣機的基礎上,你才能準確地去取類比象,你不能瞎取類比象,那讓西醫(yī)笑話,最后搞的又是中醫(yī)又是封建迷信。
那我說一下大家的理解,有人說是生在地下,降氣,金氣肅降,生在地下的多了。蘿卜秋天種冬天收,蘿卜收獲于秋天,即潛降之氣。蘿卜為什么能順氣,有的說什么什么收斂之氣,引氣下行。你看有點就提出不同意見了,生在地下的多了,人參也生在地下,降氣嗎?
首先如果說是不能從一個根本的一貫的理論來指導我們來取類比象,或者來指導著我們對藥性的理解,那么我們只能會是互相打架,前后矛盾了,步行不一致。稍微學點中醫(yī)的,學了西醫(yī)他就會覺得很可笑,因為你不能自圓其說呀。你這個一段話用一個理論來解釋,另一段話用另一個理論來解釋,兩段話放在一起,自相矛盾了,為什么這樣呢?我們就沒有抓住事物的根本去考慮問題,取類比象只能留于空談,這樣的取類比象我們還是不要,如果說能有西醫(yī)的一點誠實的實驗精神更好。
白色入肺,這剛才跟大家說了,是心里美的蘿卜是紅蘿卜,不是白蘿卜。白蘿卜順氣,紅蘿卜一樣順氣,你就說白色入肺,肺主肅降,那這就不對了。還有,我剛才說了,這蘿卜啊,我沒有說蘿卜降氣,而只是說蘿卜順氣。就像很多人說,辛開苦降。大家可以到《黃帝內經》搜一搜,苦味兒什么時候按成了苦是降,苦者發(fā)也,從來就沒有說是苦是降?!饵S帝內經》一直經典的對辛和苦的理解是辛者散也,苦者發(fā)也,酸者收也,你可以查一下,甘者緩也,咸者堅也(是苦者堅也吧?),都是這樣來形容,不知道后來從什么時候開始辛開苦降什么之類的一些名詞喧賓奪主,所以大家一想苦就是降,這個是不對的。如果說是辛開苦降,那你那個梔子呢?你不能說梔子是降氣的,你可以說是黃連,大黃是降氣的,但是它那個降不是因為苦而降,是因為它本性沉而降。黃連不太沉,大黃主要是。
有人說是蘿卜是根,有升發(fā)氣的特性,升氣而開,開而順氣,多了也損氣。還有說的,紅色入心,這個關于紅顏色呀,如果說是本質的紅,一般入心血,但是一個草藥會擁有多種屬性,那主要看哪種屬性居主,其他屬性居輔了,所以說這里面紅心蘿卜啊,比如說西紅柿啊紅心蘿卜,這我們就不能說他的主要特性入血脈入心,你不能說西紅柿是活血脈、通心臟,這個都不能這樣來說的。你看這個說蘿卜是根有升發(fā)之效,那很多植物太多的藥材是根了,那難道都有升發(fā)的特性嗎?你都可以這樣來說嗎?這個也不能自圓其說。
你看這個問題,如果說一涉及到臨床,大家如果說沒有一個一貫的原則做指導,中醫(yī)幾乎沒有辦法交流,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一人一個理論,中醫(yī)就沒有辦法繼承了,那何談發(fā)展?所以一個基本的蘿卜為什么能順氣如果你搞不明白,那其他的藥幾乎你沒有辦法再去嘗試,所以說開出的方子稀奇古怪。
有人說了蘿卜味微辣入肺,酸的入肝,甜的入脾,這個就是說得比較靠譜了,那么我們在《黃帝內經》上,上次我跟大家說了,關于那個五段話里面有很經典的確立了五味入五臟的味道的理論體系,為什么我也跟大家講了,而且五臟所喜的五味,肝喜酸啦,肺喜辛,脾喜甘,怎么說來著,五味所喜五味所忌,大家可以看一下是怎么說的,關于五味《黃帝內經》上面論得非常清楚,上次好像有個老師不也講了嗎,這五味并不僅只是一個味道,但味道占一個主要的成分。比如說附子屬辛,你嘗這個附子他也不辣,但你吃那附子他有辛通的作用,所以說都歸為辛、辛味。所以說如果說從氣道的角度就更好理解了,散者為辛,那么附子主散,很多辣的東西都主散,但也有些不辣的東西也是散,所以說所有散的都歸辛,這個氣道就好理解了。
還有說蘿卜性涼味辛甘,入肺胃經。你拿很多味辛、涼的,但為什么蘿卜順氣?理脾氣、順肝氣、調胃氣效果非常好,這個就涉及到根子問題了。你看這樣如果說我們沒有讀過,就是說沒有跟大家講過氣道,《內經》也沒給大家講,那么這里邊我很難跟大家講清楚“象者像也”大家怎么理解這句話,我曾經跟大家說過,摸脈就是摸氣象,你搭上去之后,去感覺是什么氣象,脈象跳的快,這個氣象波動的快;脈跳的慢,氣象就波動的慢;脈沉這個氣象就沉;脈浮氣象浮。觀面相也是啊,面色晦啊,他整個的氣機就很不好;面色紅潤,氣機就好;面色過紅,紅臉關公,那陽氣亢盛,氣機太旺,所以說“象者像也”,道理就在這里。所以說現在會摸脈的人越來越少,病人來了,搭一下,那叫做中醫(yī),他也僅此而已,你看他能說出卯酉來?這個脈象怎么回事,他估計也是茫然如有所失啊,他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失去了根本。
那行這樣,那既然有人提出來了,蘿卜到底為啥能夠順氣,我給大家說一下。首先,這個蘿卜是辣的,尤其是蘿卜皮,蘿卜皮辣,他就代表整個的蘿卜他的性質是微辣的,蘿卜是辣的所以說辛者散也,所以順氣,什么叫順氣呢?順暢瘀滯之氣,什么東西能順暢瘀滯之氣呢?那只有辛者散也,你把這瘀滯之氣散開,那他就可以達到這個散氣的作用了,順氣的作用了,從來沒有說這個是降氣。為什么會降氣???因為你順了,胃氣以上為逆,以下為順,對于胃氣來說啊,他一順開了,胃氣一降,這個降是連帶的,而不是蘿卜有降氣的作用,蘿卜給他通開了,自然氣就降下去了,這個是第一。
但還有很多辣的東西他不順氣,那我們來說第二,大家咬這個蘿卜的時候會有什么感覺?是軟綿綿的呀還是怎么樣?這個是象者像也,我們直接體會蘿卜,給我們的整個的眼耳鼻舌身意的感受,你要咬這個蘿卜是嘎吱嘎吱脆的,蘿卜是挺立的,它不塌的。你要是吃塊大年糕,敷在這胃上,你看他能不能順氣。即便把年糕里面摻上胡椒面兒,它也順不了氣,所以說這個是蘿卜第二順氣的主要特征,蘿卜很脆,而且很硬,它又不像鍋巴似的一咬,嘎嘣碎了,散開了,到嘴里都是面糊,你吃到肚子里,蘿卜這個脆勁仍然保存著,很脆很硬而不韌,不堅韌,像甘蔗一樣,大家理解一下,這個東西他能通,你看那個蘿卜,你仔細瞧,它有一個一個的小孔呢,你把蘿卜橫截面切開你發(fā)現,他有點藕中間那個眼一樣,只不過非常密實,它靠這個輸送水道上下的,這個吃下去就說,它在肚子里一走,他就能把這個瘀滯的東西給松開,所以說蘿卜有疏的作用,疏當疏散講,這個是蘿卜的兩大特性,導致能順氣,一定大家要體會清楚啊。這象者像也,摸脈是直接體會到的,這蘿卜也是直接體會到的一個從它的味上,一個從它的質上,決定了它有良好的順氣,而且還不傷人,它不辣,不像辣椒那樣辣,也不硬,而且也好消化,所以說蘿卜作為一個食物,冬吃蘿卜夏吃姜嘛,蘿卜順氣,凡是肝郁氣滯的人或者說脾胃有泛酸這方面的,你就是盡量地吃蘿卜,第一吃燉蘿卜,喝蘿卜湯,第二吃生蘿卜你不管是白蘿卜也好,紅心蘿卜也好,你就盡情地吃。腸胃不好,腸道不好的有便秘的,蘿卜是非常好的一個食物。吃慣了大魚大肉的油膩的東西,到飯店點一盤小蘿卜,大家吃來很舒服。而且蘿卜微甜,它是甜的,它不傷脾胃,你要是過苦過辣,他傷脾胃。
這跟大家說清楚,如果說學氣道的話一定要把這個觀點糾正下來,你直接對某一個藥品進行體會,就是神農氏嘗百草,他嘗到蘿卜是脆的、微辣的、微甜的,他才記述下來,有順氣的功能,而不是到那去推蘿卜是朝上的朝下的,是怎么來的,北方的南方的,這樣去推的,也不是經過大量的臨床,看到很多人吃了蘿卜就順氣了,他就推出蘿卜順氣,感通天下嘛,老子講寂然不動,感而隧通天下。他坐在這吃了口蘿卜,他深深地一體會,他就發(fā)現了蘿卜可能有通氣的效果,并且應用到臨床效果不錯,那么他就把這個記錄下來了,咱這個說不是一個人而是很多人做這個工作。你不嘗蘿卜,你要沒見過蘿卜,蘿卜順氣這個特性你很難去體會。芹菜也順氣,對大便啊、腸道都特別好,它刮腸的嘛。為什么芹菜有?。壳鄄吮忍}卜不如在哪?第一芹菜啊,它也是直挺挺的,但是它沒有蘿卜這樣堅脆,到肚里打彎了,這是第一。第二它沒有辛的作用,它不辛通,所以說蘿卜順氣的能量要比芹菜大,甘蔗也有,大家別以為甘蔗沒有,藕也有,只是相對來說很弱,它們三個都有疏通的作用,由于它們的體質是那樣的,水道在里面由下而上就灌上來了,疏通河道特別好,芹菜可以疏通水道,甘蔗可以益胃陰,同時走得不凝滯,這都是非常不錯的一味藥,大家知道了吧。
所以說你從這個思路去理解實物也好,理解開的方子也好,這是一條捷徑。雖然你不可能百分之百把所有的都體會到,因為很多很微妙的你體會不到,那只能是靠前人的告訴,但還有一部分你是能夠準確的體會到的,比如說丹皮、香附像這些,你嘗一下你就會有一個終身難忘的對藥材的理解,包括五味子,包括細辛。上次我去安國嘛,好細辛不好的細辛,你一嘗就嘗出來了,那個販子他做不了假,他做什么假都能做,這個藥材上做不了假,這個味道上吶,拿起來一嘗,細辛非常辣的,這味兒正的,這肯定是好細辛,嘗起來沒有辣味了或沒有辛味了,而且味不正了,都不是好細辛,你直接這一嘗你就知道了,幾乎所有販子你都騙不了。
問,蘿卜煮過后不再辛辣照樣順氣,煮過以后,不再硬脆照樣順氣?
這個大家說一下,這個是為什么呢?這個大家誰能回答???看看大家有沒有能回答這個問題的,這個問題問得很不錯,也是涉及到另一個關鍵點。前面有人說淡養(yǎng)胃陰,那如果說是淡養(yǎng)胃陰這個你講不通了,淡養(yǎng)胃陰那怎么不用其他的藥淡養(yǎng)胃陰呢?那何苦蘿卜去淡養(yǎng)胃陰呢?煮了它也順氣,吃還順氣,順氣的特性怎么保存下來?那你不能說是淡養(yǎng)胃陰吶。這個又是前后不一致,咱們前面說了,由于它的兩性,一個是味,一個是質導致它能順氣,那么這你來個淡養(yǎng)胃陰又是不能接上了。有說的,煮過以后取其味,那你取味兒,你取的什么味呀?煮之前吃的不取味嗎?難道煮前和煮后取得都不一樣嗎?這個也要好好考慮考慮。我們不管學哪部經典,都要一條原則,至始至終的來解釋這個問題。那么這樣你才能找到中醫(yī)中藥的精髓在哪里。其實毛扁說對了,去其味存其性,那這個話你這樣說出來呀,還要解釋清楚,怎么存的性怎么去的味兒,其實去味就是水火相煅。
這個跟大家說一下啊,凡是經過水火煅的東西,它的本性啊都被調順,都被馴化,所以說生品和熟品是有很大的區(qū)別,但是,是不是調順之后,他的性就沒了呢?你看幾個關鍵點啊跟大家說一下,第一個,它的性蘿卜性質生的時候是通過它的味道和它的特質表現出來,那么是不是它的特質和它的味道就是它的性呢?這個大家要想清楚啊,那么我跟大家說啊,不是它的味道和它的特質是它的性,是它的原先就有這個性,通過它的質和它的味道這方面表現出來,你通過水火一煅,它的味兒和它的質發(fā)生了改變,但它的性還在。一個人張牙舞爪,他拿手張牙舞爪,又說又笑,這是他一個活潑的表現。通過水火一煅吶,他的手腳和嘴軟都化下來了,但是他的活潑的性吶還沒有變,也就是我們講燒灰存性的道理就在里頭,這是拿水火煅,在水里煮、火燒他,這存了性了,它還是這個性,性沒有發(fā)生改變,但是性也會發(fā)生改變,因為它順從了,這個性不那么躁烈而趨調和,但是你不可能把他的所有的性都煅掉,就是這個順氣的性都給煅掉,這是不可能的,這是第一。第二很多東西它拿火一燒,我們常見的是吧,爆姜啊鯉魚頭燒灰啊,只是煅而存性,你燒完了東西,它的味兒也沒了,質也沒了,那怎么它還能存那個性呢?有的會發(fā)生改變,但是還有的會保留下來,我們并沒有說它的性完全沒變,但是性并沒有完全消失。那么這個我們拿氣道中醫(yī)的理論就很好來解釋了,因為這個形式就相當于肉體一樣,它里面是包含氣體的,肉體沒了這個氣機還在,這個存性存的就是氣機之性。就像石膏一樣,你在水里煮,煮的半天你燒出來啥?它首先不溶于水,你說它能出來啥?燒了半天能出來什么?它能游離出些鈣離子?這個咱們強調幾點啊,第一像附子一樣,它是辛的有散性,但是它沒有通過它的味道表現出來,而是通過吃下去對身體的反映表現出來了。那么巴豆,巴豆是沒有味道的,那你能說這個巴豆不猛烈嗎?它沒有通過味道,非常苦來表現巴豆的勇猛,但是吃了巴豆你試試,首先這個藥性是它的內涵,有時候可以通過它的味道和形式來體會到,有時候它隱藏地很深,你體會不到,這是第一。第二,生品性猛,是吧?水火煅性柔,那么這里雖然把質和辛味兒去掉了,但它的性還在,所以說燉出湯的蘿卜還是順氣的,而且你聞聞蘿卜湯有種騷的味道嘛,很多人不愿意去喝蘿卜湯,就在這,把它那個性的另一方面表現出來,有一股味兒,有蘿卜味兒,這個大家仔細去體會去,這個可能不是說是一時半會你可以完全想透,但是這個思路大家要有。
那行,咱這個第一個問題,咱就到這兒,那大家還有沒有問題?。科鋵嵾@些啊都是很根本的問題,你要說什么燒灰存性啊,這些東西你要不理解的話,包括五味是怎么體現出來,你要不理解的話,你下面的中醫(yī)中藥沒法學,就是學一輩子,你也如墜霧中,那是大霧啊而且不見方向,不知南北,人也暈暈的。
那下一個我們說第二個問題吧,為什么加白糖不加紅糖這個好理解吧?
有人說了,請老師細講到底從哪里入手,研究藥物的本性。我怎么說呢,你只能說從心里理解,從世界觀開始著手理解,這是最根本的辦法。關于看什么書,你看古代的書就可以了,四部經典,宋朝以前的書,經典的中醫(yī)書也好啊,或者其他的一些講天文地理物候包括風水之類的書你都可以看,你就知道什么叫做本性了,什么叫做陰陽本性。如果說仍然從西醫(yī)的邏輯學開始研究,永遠不可能研究到位的。給大家一建議,大家可以看那本書啊,可以看好像是《月令》,是《禮記》吧,《禮記》里面的《月令》大家可以看一下,這個非常不錯。剛才一直講的不就是蘿卜的藥性嗎?到時候你要是有錄音你可以回去聽錄音。
那如果說沒人回答,有人說了,白斂,肺降,紅揚,血升。白糖是寒性的,紅糖是溫性的。第二個說的對啊,第一個說得不對。白怎么是斂呢?有一點希望大家不要上來不假思索的就用一些現代的中醫(yī)上的名詞,你還沒到明白什么叫白斂呢,你上來用白斂,什么紅揚,什么叫紅揚,講不通啊,這不符合《黃帝內經》經典著作的理論原則。這蘿卜不從物候學上來講,有的藥它從物候可以推出它的藥性,有的藥不要這樣來推。蘿卜最本質的特性就是一個微辣和一個它的咬起來很脆,這個脆勁兒到胃里都不喪失的,從這方面推出它的本性,不要從物候來推,物候推不出來,有的物候可以推有的物候推不出來。夏枯草啦、什么這個女貞子啦這個從物候能推,包括秋梨啊,什么夏天的杏啊這個能推,別的不要那樣來推。直接你咬一口還不知道它的性格啥樣的???你就是把所有的擬人來比喻就可以啦。
我們前面講過任何事物都氣團組成的,所有氣團都有它的自然的屬性,這種屬性升降開合調,包括自己的本質和味道嘛如果用在中藥上,你直接拿這個去體會就可以了。比如一個人過來,他是生猛的人吶,還是溫和的人吶,怯懦的人是勇敢的人?交往一下馬上就知道,這樣來推,你不要說推他家?guī)状?,沒有意義。本身這個就是氣化嘛,蘿卜就是氣化而來的嘛,你還是上哪找其他別的氣化,這樣就叫氣,氣硬而微散,氣疏硬而微散,這就是蘿卜的特性,與生活環(huán)境沒有關系,沒有太大關系,它可能是長在疏松土壤長得更好,應該是,我對它的生活習性不是特別了解,有可能是,沙性土壤或者疏松的土壤,那我就不太清楚了,有的有關系,有的沒有關系,咱現在先不要討論這個,這個你先多看些古典的書籍然后再討論,這不是這樣討論的,那八竿子打不著的事情。
這樣咱說一下,白糖寒性,紅糖溫性,應該是從這方面來,紅糖入血溫嘛,白糖是寒的嘛,白糖、冰糖、砂糖、白砂糖都是寒的,包括蔗糖,甘蔗里面擠出的那個糖水都是寒的,喝一些能夠益胃陰嘛,紅糖暖胃。所以在這里面,咱這一個火氣重的,他是肝不調的,胃又不適的,這樣的就應該用白糖,不應該用紅糖,你不要認為這個是碳水化合物,如果說你從西醫(yī)物質角度,你永遠不可能理解中醫(yī)的,事物不是那么簡單的,這個發(fā)明了蛋白質,脂肪再加上微量元素,他仍然沒有澄清物質這一塊的東西,還會層出不窮的,不能那樣看,不能分化看,都割裂了。
然后咱們接著說第三個問題吧,那直接這樣來說吧,不要說配伍了。大家拌一下,拌一盤蘿卜就知道應該是幾比幾的配伍了,配伍就是湯藥的配伍,這跟大家說清楚啊。你不要說天天算計,多少多少配伍啊,自己試試就知道什么配伍了,也就是說絕知此事須躬行,不是說整天拿那個腦子看幾本書你就能開方用藥了,沒有下邊千百次的實驗,去調去,你這不可能開出很妥當的方子。韭菜抄雞蛋,拌蘿卜條,酸甘蘿卜條,你到時不試一試,加幾勺糖,加多少醋,加多少蘿卜,調勻了,你吃一吃,口感如何,湯藥你也開不好。
咱們開一個方子,仿照這個蘿卜、酸甜蘿卜條,去開一個治有胃火、肝脾不調、胃漲不適,實癥的患者,不是虛癥啊,實癥的患者,仿照這個菜,你開一個方子,希望大家下去能開一個方子然后我看一下。你看今天給大家講一下關于開方、食療這一塊兒,我從這方面下手,我覺得應該是很形象的啊。上面大家說的這么多,交流了這么多,如果說沒有一個理論作為基礎,幾乎是天馬行空,人云亦云,所以說大家應該知道理論和理論方法看問題的角度有多么重要,一個正確的觀念多么重要,那你一二三四年級沒走過來,你要走五年級去實習去,這個萬萬不可能的。
這些都是碳水化合物,但由于這個形態(tài)和制作方法最終導致了它一個是溫的一個是寒的,里面有結構啊,各個方面的啊,組合不一樣,雖然成分一樣,組合不一樣達到效果也不一樣。這樣說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一杯水,100℃,你晾到50℃,和從0℃升到50℃,兩杯水都是50℃,能一樣嗎?我就問大家這么一個問題,大家可以仔細的思考一下。從100℃降到50℃和從0℃升到50℃,同樣的兩杯水,性質一樣不一樣?這你就知道了,這里面的氣機是不一樣的。同樣,紅糖白糖的氣機是不一樣的,所以說咱們立意在氣道中醫(yī)就是希望大家不要只著眼于物質層面,而且要看到物質層面后面的氣道層面,這個氣道也是存在物,物質存在物是陽性的,氣道是介于中性的存在物。那么我跟大家說過,什么是中醫(yī)呀?中醫(yī)本質的特點就是認識發(fā)現了氣道,發(fā)現了氣機,并從這個氣機的高度出發(fā),去指導臨床,并且創(chuàng)立理論。
有人說啊,為什么用白糖而不用紅糖?。窟@我們前面不說了嗎?他肝郁,胃不適,并且有點胃火的,如果說你胃寒,當然加紅糖,再加醋,白糖加醋就是酸甘化陰,你治這個陰虛,胃陰虛,肝脾不調,肝氣不足,效果非常好,是治胃陰虛,胃有火,肝脾不調的患者,可以仿照這個蘿卜,哪位藥代替蘿卜,哪位藥代替醋,哪位藥代替糖就可以了,不需要大家開太大的方子,也不要理太大的譜,這個意到則可,沒有必要完全準確,你知道這個意思了就可以了,我跟大家就是說想讓大家通過食療,咱們今天舉這么個例子,希望大家一下子轉入到開方上,那么就知道這個方子應該怎么開了,這個是開方邁出的第一課,這一課邁出去了,很多方子你就看懂了,你潛移默化的慢慢的不斷的實踐,你就知道應該怎么開方子了,如果說這一步邁不出去,你這開方子基本就是盲開,都胡亂瞎開方。
你看這個就是一個方子嘛,蘿卜條100克,白糖20克,醋10毫升,拌勻,飯前服,一日三劑。你看這個不就是一個方子嗎?這個就是一個方子,至于這個方怎么開出來的?剛才我們所說的并且加入了自己的實踐。有沒有想開方子的?咱可以試著開一下,這個你能對上號就可以,沒有必要完全的對癥,沒有必要?,F在已經有三個方子出來了,還有誰要開方嗎?你看那三個方子是這樣的啊,半夏白芍甘草,對應大家應該能看出來了。山楂、粳米、雞內金;萊菔子,山楂,甘草;郁金,柴胡,玄參。還有人開方嗎?這個我對這方子,大致說一下,白術,柴胡,人參;白芍,枳實。
其實我覺得大家應該是,大部分都是理解了,我不知道大家原先是不是這樣來開方的,如果說不是,那么現在大家可以換一個角度來這樣開方,通過甘酸化陰,并且配以辛散,這個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這個開方的一個原則,寒淫于內,熱淫于內,什么這個淫于內,那個淫于內的時候應該怎么做。你看咱們可以這樣來說,甘以緩之加白糖,辛以散之加蘿卜,酸以斂之或者酸以收之加醋,這古人說的,辛以散之,甘以緩之,酸以斂之,這個就是一個開方的基本原則嘛,這是我們剛才說的這種疾病,那么同理,我們通過這個來運用到我們的拿中藥來開方子。
你看比如第一個方子,半夏,白芍,甘草。半夏,以半夏之辛以散之,白芍斂之,甘草緩之,這個我們《傷寒里》有呢,白芍甘草湯嘛,先是桂枝甘草以升之,通經脈,然后白芍甘草以養(yǎng)陰,甘草白芍嘛,那邊有一個傷寒方子啊,開篇的,沒有幾頁就有的,這個方子就很不錯了,半夏以散結,前面不是說心下有瘀結嘛,半夏以散之,那散不能散過頭了,用白芍以收之,益胃陰,甘草以緩之,這個就是一個很不錯的一個方子,甘草又制了半夏的毒,那么如果半夏,因為它有毒嘛,現在我們用制半夏,無所謂了,如果說,古代的生半夏,那配以姜汁,那變成了半夏姜汁芍藥甘草,那這就是一個很不錯的一個方子,那這個大家就有了一個指導原則,通過《黃帝內經》的辛以散之,甘以緩之,酸以收之這個原則去為我們開方做一個理論指導,方子應該是這樣開出來的。那這里面因為我們這個肝脾不調,又有痞悶又有郁熱,那他這個半夏白芍甘草,這里面比如說有熱,再加3克黃連,這樣這方子就很完整了,再加生姜和黃連那就很完整了,那我們下面說一下,下面這個方子啊,因為第一方子確實很不錯。
第二個山楂粳米和雞內金,那咱們現在治這個病吶,只是仿照上面的蘿卜白糖醋來做的,并沒有說讓大家去任意去發(fā)揮去,我能看出的是,粳米應該是白糖,粳米緩嘛,山楂是酸的,那是醋,那雞內金是蘿卜,這也可以這樣理解,但是這里面有一個問題大家說一下,看看大家能不能說出來這個方子有問題,有點問題,問題在哪?山楂粳米雞內金,這個方子多少有點問題,但是思路還是對的嘛。雞內金來代替蘿卜,增強它的順氣的作用,理胃的作用,粳米和白糖可以相對的,這個沒錯,像白虎湯里面要有粳米一樣,山楂配醋,都是酸的也說得過去,但是這個方子是有問題,這不是治療胃食啊,這不對,這肝脾不調,稍微有點火,有點傷陰,胃部不適,治這種癥,不是胃食。這個我直接跟大家說吧,你看這個方子,散力不足,沒有散力,蘿卜辛散的勁兒沒有,這個雞內金它不是散藥,它是磨食的藥,它雖然能夠消食,但是它散力不足。蘿卜順氣能到肝上,但雞內金絕散不到肝上,理氣的作用不強,如果說你把雞內金換成陳皮都好,這一點去,換成橘皮,這些你都可以換一下,就說那些理氣的藥嘛,佛手啊這些都可以換,但是這不能用雞內金,因為沒有散嘛,辛以散之這個力量沒有,這是第一。第二這個山楂它是消化食物的,尤其是肉質的食物,但是它對這個益肝陰吶,益胃陰吶,酸甘化陰,它效果不好,比如山楂跟粳米相配煮出來之后,酸甘化陰的效果遠遠不如白芍,哪怕你加烏梅都要比山楂要強,加酸梅什么的都要好,山楂它這個酸性啊對益肝陰效果不好,這跟大家說下啊,但是山楂粳米這樣配是對的,唯一不足佐這個雞內金這個散性不足。
下面我說下這個,郁金、柴胡、玄參,這個我有點兒,看不太明白啊,這個郁金你仿的是誰呢?是蘿卜?柴胡又是誰呢?柴胡就沒有了,那柴胡也是蘿卜呀?玄參你不能說完全是甘的呀,玄參為咸吶,這個不對。這郁金柴胡玄參不對,甘緩之性不足,又沒有酸性的收斂,這個對治肝脾不調效果不是很好,治肝脾不調脾虛有酸味兒啊,跟大家說,酸者肝之體嘛,你沒有酸你怎么去補充肝體的不足呢?
下面我們看這個啊,炒白術、柴胡、人參。你看這個白術當什么呢?當蘿卜?這個也不對這也不對,你這沒有酸甘化陰的味道了,咱們說過你那個喝上去之后這種感覺沒有,必須酸甘化陰。所以說跟大家說一下,很多治肝硬化的,肝脾不調的,必須酸甘化陰,甘草白芍首選,你加麥冬、玉竹、黃精都可以,白芍是首選啊,跟大家說而且人參它是補氣的,它那個不滋陰,它只有跟那個陰藥配合它滋陰,你跟陽藥配合,它這個益陽,但是單用它,尤其是跟白術柴胡只是益氣,它沒有這酸甘的勁兒了。柴胡也不對,柴胡白術這塊就不對,在咱們上面來說,那醋勁兒都沒有,糖勁兒都沒有這里面,糖不能是人參啊,跟大家說一下,這個糖它偏陰性的,你還不如糖是麥冬更好一些,辛甘發(fā)散為陽,酸甘,斂為陰,這兩個是區(qū)別的。
白芍枳實是對的,這枳實是蘿卜,白芍蘿卜,你這個病人吃了,如果說量稍微大一些,有便溏的可能,你這個沒留在中焦,還缺一味中焦甘緩的藥,這跟大家說。下面有了,加白術,加白術你酸甘化不了陰,白術屬陽,白術跟白芍相配化不了陰,你哪怕白芍枳實加麥冬甘草都好,玉竹、黃精哪怕加山藥都可以啊。跟大家說一下,這白芍枳實加白術不對。
下一個方子,白芍甘草桂枝,你這個桂枝它是通陽,你不能散吶,沒有理氣的作用。白芍、甘草,加枳實可以,加陳皮、佛手、香附、荔枝殼都可以。
下一個芍藥甘草石膏,這石膏,石膏清胃火,這個可以用,后面你可以有甘草,石膏配粳米也好一些,沒有散的藥,加一味散的藥,加陳皮3克,可以理一下氣,芍藥甘草石膏都收在一起了,你必須理一下氣。
這跟大家說一下啊,開藥的時候體用都要注意,把體要補上去,用要發(fā)開來,你不能一味的去走一點,治病都是陰陽兩頭,體用兩頭一體來治。你看你這個白術柴胡人參,明顯沒有體,白術不是體,柴胡不是體,人參也不是體,這都在用上,大家體會下,蘿卜是用,芍藥甘草是體,大家一定記住,開藥一定要體用結合,不能開一頭去,你這開一頭了。醋柴胡也不行,醋柴胡雖然拿柴胡這個味兒,就那么一點兒嘛,量不夠,現在醋柴胡你看看,哪有正經的醋柴胡,醋都不是正經的醋,醋柴胡更不是正經的醋柴胡了,你還不如加柴胡白芍呢,治肝經的藥,白芍必不可少,白芍的味兒是正酸味兒,入肝經補肝脾,非常好,缺一不可,不可或缺。加薄荷可以,加薄荷再散一下可以,陳皮理下氣,薄荷再散一下可以。
還有桑葚、麥冬、甘草,這個不對,這個沒有散了,蘿卜呢?桑葚不是蘿卜,麥冬不是蘿卜,甘草也不是蘿卜呀。一個治養(yǎng)胃陰可以,這個桑葚麥冬甘草養(yǎng)胃陰好,但是你這個只養(yǎng)胃陰吶,開方吶,不能有陰無陽,你必須加點調和運化的藥,哪怕你再加白術都可以。桑葚麥冬甘草,加陳皮,加薄荷都可以。
我總結一下,今天咱們學了氣道之后,你拿到這種思維方式,你再回頭看《傷寒論》的方子你就知道了。不是用五味來開方,不是用其他的,其實用五味開方,就是用五性開方,用后面的性格去開方。咱們說的味不是味道的味,這點一定要強調清楚,但是主要以味道為主,同時體用在方里都會有體現,這個就是今天咱這個開方臨床的第一課。大家知道開方子,你再回去讀讀古代的一些方劑啊,都是這樣子來,《金匱要略》你也可以讀了,你拿這條思路去讀書就可以。你看這跟行兵打仗一樣,后邊是糧草,前邊是部隊,部隊中又有大將又有什么。那哪個是大將呢?哪個是裨將,哪個能當君王,那個只能當佐使,這個都是性格使然,這樣我們都能翻手為云,覆手為雨,隨便就能開出一個方子來。
你看有一個開的是烏梅、杏仁、甘草,這個杏仁不走胃經啊,這個方子,你要治咳嗽可以,杏仁、甘草,這個杏仁啊開肺,開不到皮毛,你要用麻黃來接著往外開,開到皮毛,所以說麻黃杏仁要相配,然后呢,由于不能過開嘛,所以要用烏梅、五味子之類的收一下,芍藥收一下,甘草調一下嘛,緩一下,不要太急,不然你這個麻黃的毒性就發(fā)出來了。
有人說:飴糖、白芍、佛手,這個可以,這個飴糖白芍佛手可以,但是有個問題,這個飴糖啊,它可能過粘,這個飴糖的量要小,要稀。佛手的量要稍微大一些,你不能說是否粘住了,這個飴糖過于補,你看這樣我們就知道了,三味藥三材嘛,一個為用,一個是調和的,一個是為體,白芍為體,佛手為用,飴糖調和。這個就是三個人互相配伍就去打仗去了。飴糖后邊是什么呢,是運糧官和事佬,這個白芍是緊著是造兵器也好,或是干啥的,佛手沖在前面打仗,就是這么一個意思,走路一左一右,再加上中間的一個立身。大家可以說,考慮考慮這個以后就開三味藥,鍛煉一下自己,不治病你也是能夠開拓你的思路,理順你開方的,提高你的能力,方子都是這樣開出來的,兩味藥也可以開,但是三味藥更好一些,因為這個陰陽之為道,還需要一個三來調和嘛,三生萬物嘛。
大家有什么問題嗎?上面這些方子,都可以說一下。其實開方啊,不是很困難,他是直接的一個過程,現在人學起中醫(yī)來太困難了,就是因為路走錯了。你看比如說治一個咳嗽,很簡單,大家也開出方子來。首先,辛以散之,甘以緩之,酸以收之,就這三條,你能開出治咳嗽的方子。然后希望大家能夠體會,多多把這個觀念轉變過來,這樣你就能很快地接受中醫(yī)的操作。
問:詳盡講一下,體和用的關系。
我記得原先跟大家講過,體就是你有多大能力,你現在處在什么地位,用就是你把這個能力發(fā)運出來,你要干什么事兒。上次,我忘了是誰啊說的,彈簧的比喻很不錯,彈簧壓下去,它縮短了是體,但是它那個勁兒,往外崩的勁兒增大了是用,彈簧彈開之后,彈開的距離高度是體,但是它沒勁兒了這是用,所以說體用都是互用的。比如說肝,肝臟,肝臟體是陰而用是陽,體是柔而用是剛,體在下而用在上,體是聚而用在散,這個是肝,肺就調過來。所以說你這肝不好,首先就補體,再暢它的用,你如果說不補體只暢用,它沒有能力啊,乏力啊,你暢也暢不開。比如說肝的,你只是柴胡,陳皮,枳殼之類的,你要上去,去暢肝去,這肝吶暢了多少時間都暢不開。像一個人出去吃飯去你要給他錢,再讓他吃飯,你不能不給錢讓人家吃飯,人家吃不了飯,你還拿鞭子在后面抽人讓人吃飯,就是鞭子抽斷了,他也吃不上這口飯,沒錢。所以說體用的關系是這樣,開方子也一樣,要先補體,再暢用。
前面我們說了,芍藥甘草化陰就是補體,蘿卜就是暢用,所以說我們吃這個酸甜的蘿卜條吃得很舒服很受用,道理就在這,你缺一味不行,你沒有甘,你光是酸蘿卜條,吃得不好,光是甜的,沒有酸的,你吃得也不香,如果說沒有蘿卜光是酸甜水,那喝的就不是蘿卜湯了,就不是蘿卜拌菜。開方啊都是活活潑潑的,你要懂得了這個體用的關系,陰陽互根這個道理,你開方啊不是一件難事。你看桂枝湯,你看桂枝芍藥姜棗草,大家馬上就知道了,為什么桂枝?桂枝干什么的?是哪個東西,白芍是干什么,姜棗草是干什么的一下就知道了。姜棗草中間又分,為什么姜,棗,草啊。麻黃湯也知道,小青龍湯也同樣的,所以的《傷寒》的方子都是這條思路來做,沒有一股腦兒都是疏肝的,一股腦都是養(yǎng)陰的,這都不對。
問:男是陰用在陽;女是陽用在陰?
這不能這樣說,男你說怎么可能是,陰為體,陽為用呢?這個體用不能這樣來套。男為坎嘛,男一陽實,陽氣在中,陰氣在外,所以說男表現在陽剛的氣質,男子的陽光就是中間的一陽實起作用,但男的發(fā)育晚就是陰氣起作用,女的發(fā)育早就是陽氣先嘛,女者中間空,兩邊實,這個發(fā)用這塊不能這樣說,它這個男性特征主要是通過中間的那個體來決定的,這個是一個層次的問題,不能簡單這樣來理解。那就象心腎一樣,你不能說是男者是心,女者是腎,男者是腎,女者是心,倒了。
問:老師你體用再舉個例子好嗎?
這我怎么跟你舉這個例子呢?舉一個很現實的例子,幾度白屋出公卿,老來話說的,白屋就是赤貧的家里,出了公卿,就是當官的,當大官的。白屋就是體,當了公卿就是用。同樣,多少富家有敗兒啊,這富它就是體,敗兒就是用。你仔細體會吧,它就是一個辯證,陰陽互換,這個體就是我的自身條件,用就是我的想法,我想干什么,你這個是你自己去體會吧,我不可能說是給你舉更多的例子。體是基礎,用是目的,用是以后發(fā)展的事態(tài)。煙囪一樣,煙囪在房子上它是體,冒出的煙升上去了是用。
然后希望大家可以多讀《黃帝內經》,《黃帝內經》大家可以不用注解來讀,尤其是現在的人注解都不要來讀,因為咱不說他注解地好壞啊,往往干擾你對整篇的理解。因為它這個是一句一句來解釋嘛,古人寫東西,他是一氣貫之嘛。你如果說不能一氣貫之這樣讀,你很難能夠揭示上,所以說往往是直接看原文,看原文的效果要好于你去翻哪些注解,而且注解越來越多,《黃帝內經》一本的注解的書,一大厚本,我估計大家也沒有精力來讀完,讀一半不讀了,或者讀一章不讀了,這樣很難貫穿始末嘛,也不是整體的了解,你還不如說直接硬著頭皮,你就通篇來讀?!饵S帝內經》也算厚,《傷寒》我跟大家說是這樣,你不要太多地去讀注解,尤其后人的注解,你直接去那樣硬著去讀去,然后結合咱們這段時間講的氣道,就是一個氣團,你就把它理解成一個氣團,你看《黃帝內經》多少關于氣的論述啊,都是在說這團氣?!秱摗芬惨粯樱鼰o非是針對邪氣進入身體之后,它呈現的百態(tài)去調治去。氣實、氣散、氣入血分、入氣分,那血氣分都是層次的問題,不要那樣強調是血分氣。
問:氣道中醫(yī)理論和中醫(yī)的經典理論有特別的不同之處嗎?
這從我這里認為啊,這個氣道中醫(yī)理論能夠很好地解釋中國傳統(tǒng)經典著作,但是不是一碼回事,這我不好說,因為可能是層次各方面還有所不同吧。但是確實以一貫之著解釋,什么叫以一貫之?就是用一個理論概念,去把通篇都解釋出來,不是雜七雜八到隨文演義,后邊太多的隨問演義了,東一句用一個理論,西一句用一個理論,那導致抓耳撓腮也讀不懂里邊的什么意思,這就不對。你想想,古人哪有那么多的心機去搞些非?;逎囊恍┱Z言,讓后人讀不懂呢?沒那么回事兒。還有一點跟大家說,這個氣是存在的,上次我記得有一個跟大家說過,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做過這種的實驗。
你兩手相對交于你的胸前或腹前,一尺寬,然后你微微地開合,非常輕微和緩慢地開合,這期間你去體會,兩手之間有什么東西。這我不知道大家做沒做過,如果只是聽講,不去思考,或不去實踐,聽一百堂課都沒有。你自己做一下,再配合呼吸,你會發(fā)現中間有什么變化大家可以做一做。這個氣道離我們不是特別遠,你只要稍微地往這方面走一下,你馬上就能感覺到它。
有人說兩手往回收時,如按球,往外拉是又覺得拉不開,你看其實每個人你只要回去做,都會有這個反映的,這中間這個氣球是什么東西呢?你看按按不動,費勁拉也拉不開,也費勁。你稍微一用力就散了,你就感覺不到了,只有微微地在很放松的狀態(tài),意念很集中的狀態(tài),你才能會感覺到這種狀態(tài),中間有個東西,這就是一個氣球,這氣球就是氣團,就我們講的氣道。人身是一氣團,任何事物都是氣團,只要你觀察,用心體會,你就能發(fā)現這個氣團,并不是說是憑空的理論,或什么方法論、認識論,活活潑潑的嘛,你直接能感受到,蘿卜能嚼、白糖能吃一樣,這氣一拉你就拉開了。
有人說拉開有點粘滯的感覺,向里推又有無形的東西向外彈的感覺,就是這種感覺嘛,什么東西在彈你呢?你不加意念,馬上能反應,你加了意念,越加越重,而且如果大家開合的過程中,拉伸的過程中,反復的拉伸的過程中,你再配以呼吸,你勻速的呼吸,你再體會中間這個球怎么變化,如果大家這樣來用功去體會它,馬上你就對氣機有一個了解,就知道我不是在空口說白話,不是在這胡說八道,然后大家這樣做,我就會告訴大家再怎么做,就能體會更多的東西,你就會知道了古人他是怎么知道了升降開合的道理的。也就是中醫(yī)是體悟之學,是體驗之學,不是書本上讀了兩天就能給別人開方治病了。西醫(yī)是外在的實踐,實驗醫(yī)學,中醫(yī)是內在的體悟的醫(yī)學,哪個更切實一些呢?大家就知道。
問:如何搞清楚人體經絡、經氣流行的路線?
我覺得《內經》中講經絡路線的,地上河還有地下河,沒有講明白。這個《內經》上講的奇經八脈和十二經脈只是經脈的一部分,并沒有全部。經脈哪來的呀?經脈就是河流嘛,河是大氣環(huán)流產生的,和地形相配合產生的,河流也能改道,大家一定要清楚記住啊,河流是能夠改道的,黃河就歷史上改道,大改道多次,所以說你不要抓住經絡不放,經絡是可以改變的,但里面氣機和蘊化規(guī)律是恒常的是不變的,你把這個氣機和蘊化規(guī)律找出來,順藤摸瓜,你就摸到了經絡的一塊。
問:老師有沒有什么相關的書籍?
目前沒有這方面的書籍面世,因為《黃帝內經》古典的書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如果說再寫這樣的書,也沒有什么意思,這方面的書籍也很多,所以說大家眼不見的話也沒辦法,你就讀《黃帝內經》就成了,沒有別的書更好,沒有什么更好的比《黃帝內經》《傷寒論》講生理病理的一個氣機講得更清楚詳細。還有《黃庭內景經》如果說有興趣的你可以看一下,它能讓人們意識到、感覺到什么叫做氣機的氤氳變化。
這個兩點啊,這個屬于氣,一個是經絡,大家不要過于迷信。因為如果說氣機搞不好,五運六氣和經絡大家不會搞得很清楚,不然浪費時間,大概了解一下就可以了。因為很多的中醫(yī)大夫,他扎針不好,不是說知道經絡在哪,哪個穴位主哪個病,他就能扎好病了啊,跟大家說。很多針灸師傅都是氣功師,他的手上都帶有氣感的,他即便扎錯穴位,他都能治病。不是說,你上去一針,你手上一點力氣沒有,一點氣感沒有,你就能扎好針治病了,不是回事兒,大家不要被表象所迷惑。多學氣道啊,多練內功,這個比什么都好,不要只限于有形的那些東西,你這個中醫(yī)學不好。
大家想想六十甲子,這么多年了,咱不說他有沒有錯誤,這個第一個。第二《黃帝內經》講的一個,叫什么來著,不及和太過啊,有時侯比如說今年是火運,火運遲來了,到明年來了,或者說去年已經過這個火運了,它有時候相交錯了,你在那里五運六氣去推去,玩文字游戲,沒多大意思,這個呢說清楚先。你還不如學望氣呢,你望氣,火運之氣來了那個形狀事態(tài),你望出來了,到時侯火運氣來了,你就知道了,這多好啊。這不比你自己在辦公室在那算那個五運六氣實在多了,那個都是假的,真正的感覺到是真的。
有一點點跟大家說一下,這功夫的問題啊這是不能公開的,到什么時候也是這樣,這佛教也是這樣來講,那這樣吧,我就是建議大家多看一些修身養(yǎng)性、明清時期寫的書,然后再來學中醫(yī),如果說有機會的話,我會給大家把那方面,怎么融入到中醫(yī),還有看病救人方面告訴大家,應該怎么來走這條路。因為畢竟現在邪路太多了嘛。因為我感覺前幾次大家聽得沒有太大感覺,所以說今天拿出整堂課時間給大家講一下臨床和一些切實的一些小例子,你就知道了上次咱們講的那些東西有多么重要,行了就這樣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