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黎是全世界人民的故鄉(xiāng)。
以前我曾暗下決心,地圖上的其它地方我可以跟別人去,只有巴黎,必須和“真愛”同去。后來有一段時間當我對“真愛”這件事的信念動搖之后,又暗下決心,這輩子要周游世界,但不去巴黎。巴黎,多么浪漫的城市,它早就不再是名詞而變成了形容詞,它早就不再是一個詞匯而變成了一道命令。沒有沉浸在愛河中的人,不配去巴黎。 我想Sam Mendes跟我一樣有巴黎情結,所以他拍了一個電影《革命之路》。 《革命之路》是我最近看過的最好的電影,也是最近我看過的最糟的電影。情節(jié)是這樣的:家庭婦女艾普若和中產職員弗朗克,在50年代紐約郊區(qū)過著普普通通的家庭生活,男的每天戴著小圓禮帽去上班,女的每天從窗口看兩個孩子嬉戲。但,生活在這個美國夢里,他們覺得窒息。男的痛恨自己機械的職員工作,因為他只是漂浮在大街上無數(shù)小圓禮帽中的一個。女的則憎惡自己行尸走肉的主婦角色,因為她家窗口只是無數(shù)郊區(qū)窗口中的一個??傊?,他們恐懼自己正在變成——也許從來只是——“他們中的一個”。 于是他們想到了巴黎。 主要是艾普若想到了巴黎。巴黎!她滔滔不絕地對弗朗克說,巴黎!如果我們搬到巴黎,生活就不會這么窒息!趕緊辭職吧!我可以在巴黎找個職員工作養(yǎng)活你!我們重新設計自己的人生!改變這一切還來得及! 于是他們開始暢想巴黎的新生活,開始打點行李通知親友。然后弗朗克突然得知他會被升職加薪,于是他就動搖了,然后凱特就憤怒了,憤怒得偷偷把肚子里的孩子打掉了并大出血死掉了。然后沒有人,沒有任何人,去了巴黎。 巴黎,這個中產階級反抗自身的革命燈塔,在弗朗克的叛變行徑中熄滅了。 我不得不說,在看電影的過程中,我?guī)锥认霃淖簧险酒饋恚舐暫托沟桌锏陌杖艮q論。我想說一個人的幸福感怎么可能取決于他居住的城市它只能來自于你的內心;我想說在巴黎做文秘怎么就成了人性解放之通途了呢;我想說明明是逃避自我怎么就成了追求夢想了呢;我想說你不要折磨可憐的弗朗克了他已經說了如果他有個什么特長也許會去孤注一擲地開發(fā)它但問題是他并沒有;我想說到底是巴黎的什么可以讓你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呢是艾菲爾鐵塔還是盧浮宮還是香榭里大街還是凱旋門? 等等,等等,這時候我聽見導演語重心長地加入我的假想辯論:在這部作品中,巴黎僅僅是一個比喻,它指的是一個人追求夢想的勇氣。 那么,如果一個人有勇氣但是沒有夢想呢?如果“他們”之所以成為“他們”從來不是因為缺乏勇氣,而僅僅是因為他內心缺乏使命或者缺乏實現(xiàn)這種使命的才華呢?就是說——我知道這聽上去很殘忍——如果并不是每一個軀體里都有一個叫做靈魂的東西呢? 導演試圖把故事構架成艾普若的勇氣和弗朗克的懦弱之間的沖突,但現(xiàn)實中更本質的沖突不是來自于勇氣和懦弱,而是來自于反抗的勇氣和承受的勇氣。拒絕烏托邦和追求它一樣需要勇氣。我想弗朗克不僅僅是貪圖安逸,他害怕自己勇敢地放棄一切去探索內心的時候,會驚恐地發(fā)現(xiàn)里面其實空無一物。放棄并不難,關鍵是for what。歷史上的革命之所以成功地吸引了那么多地主的兒子、鄉(xiāng)紳的女兒、資本家的孫女、舊官僚的孫子,并不僅僅是因為它激發(fā)了放棄的勇氣,而是它解決了for what這個重大課題。它提到了解放,提到了平等,提到生產關系改造,提到了物質極大豐富,提到了桃花盛開的地方。在想象的地圖上,它清清楚楚地標識出了巴黎。 于是,和弗朗克不同,地主的兒子鄉(xiāng)紳的女兒資本家的孫女舊官僚的孫子浩浩蕩蕩地出發(fā)了,他們走啊走,找啊找,翻遍了整個地球,但始終沒有找到巴黎。 鄭鈞寫過一首歌叫《回到拉薩》。我至今不明白為什么是“回到”拉薩——難道鄭先生過去跟拉薩有什么關系嗎?當然按照《革命之路》的邏輯,過去和拉薩有沒有關系并不重要。和你的夢想有關系的,和你所想象的自己有關系的,才是你的故鄉(xiān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