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期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 ~ 1564﹞
米開朗基羅是義大利的雕塑家、畫家、建築師和詩人。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在人文主義思想支配下,加上受薩伏那羅拉〔Savonrola﹞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以現(xiàn)實主義方法和浪漫主義的幻想,表現(xiàn)當時市民的愛國主義和為自由而奮鬥的精神。
他曾說,他繪畫時「不是用手,而是用腦」。他譏笑風景畫「只適用於修道士及一些缺乏真正和諧音樂感的紳士。」他以另一項原則─對男性美的崇拜─來反映他的柏拉圖主義思想,並肯定人是依上帝的形象來創(chuàng)造的。
米開朗基羅在中年時所創(chuàng)作的《大衛(wèi)》﹝David﹞雕像,被認為是象徵為正義而奮鬥的力量。他在梵蒂岡西斯廷教堂 800 方米的天花板上,連續(xù)工作 4 年,獨力完成了《創(chuàng)世紀》﹝Genesis﹞的巨型天頂畫。晚年所作梅迪西陵墓雕像《晨》﹝Night﹞、《暮》﹝Twilight﹞、《晝》﹝Dawn﹞、《夜》﹝Night﹞等。具有冷靜而沉鬱的悲劇性質,顯示出人物心情的激動與意志的矛盾。他的重要作品尚有壁畫《最後的審判》﹝The Last Judgement﹞,雕塑《摩西》及《奴隸》等。建築設計有聖彼得大教堂拱頂 ﹝The doom of Saint Peter's Basilica﹞和康比托利歐廣場 ﹝Piazza del Campidoglio﹞行政建築群等,並有詩集傳世。
|
【繪畫作品選粹】
|
作 品
|
基 本 資 料
|
解 說
|
|
|
多尼圓形畫 ﹝The Doni Tondo﹞
1503 ~ 1504 年
蛋彩?畫板,圓形畫,直徑 120 公分
烏菲茲美術館 ,佛羅倫斯﹝Florence﹞,義大利
|
|
|
|
西斯汀禮拜堂拱頂﹝The Sistine Chapel Ceiling﹞
1508 ~ 1512 年
濕壁畫,拱頂裝飾畫,1300 x 3600 公分
西斯汀禮拜堂,梵蒂岡﹝Vatican﹞
|
|
|
|
大洪水﹝The Deluge﹞
1508 ~ 1509 年
濕壁畫,拱頂裝飾畫,280 x 570 公分
西斯汀禮拜堂,梵蒂岡﹝Vatican﹞
|
|
|
|
德耳菲女先知﹝The Delphic Sibyl﹞
1509 年
壁畫,拱頂裝飾畫,350 x 380 公分
西斯汀禮拜堂,梵蒂岡﹝Vatican﹞
|
|
|
|
原罪與逐出樂園 ﹝The Fall and The Expulsion from Paradise﹞
1509 ~ 1510 年
濕壁畫,拱頂裝飾畫,280 x 570 公分
西斯汀禮拜堂,梵蒂岡﹝Vatican﹞
|
|
|
|
創(chuàng)造亞當﹝The Creation of Adam﹞
1510 年
濕壁畫,拱頂裝飾畫,280 x 570 公分
西斯汀禮拜堂,梵蒂岡﹝Vatican﹞
|
|
|
|
利比亞女先知﹝The Libyan Sibyl﹞
l511 年
壁畫,拱頂裝飾畫,395 x 380 公分
西斯汀禮拜堂,梵蒂岡﹝Vatican﹞
|
|
|
|
最後的審判﹝The Last Judgement﹞
1534 ~ 1541 年
濕壁畫, 1370 x 1220 公分
西斯汀禮拜堂,梵蒂岡﹝Vatican﹞
|
|
|
|
聖彼得受釘刑﹝The Crucifixion of St Peter﹞
1545 ~ 1550 年
濕壁畫, 625 x 662 公分
保利納禮拜堂,梵蒂岡﹝Vatican﹞
|
|
|
米開朗基羅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米開朗基羅(意大利語:Michelangelo,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全名 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又譯“米開蘭基羅”、“米高安哲羅”、“米開朗琪羅”,1475年生于佛羅倫斯加柏里斯鎮(zhèn),雕塑家、建筑師、畫家和詩人。他與列奧納多·達芬奇和拉斐爾并稱“文藝復興三杰”,以人物“健美”著稱,即使女性的身體也描畫的肌肉健壯。他的雕刻作品“大衛(wèi)像”舉世聞名,美第奇墓前的“晝”、“夜”、“晨”、“昏”四座雕像構思新奇,此外著名的雕塑作品還有“摩西像”、“大奴隸”等。他最著名的繪畫作品是梵蒂岡西斯廷禮拜堂的《創(chuàng)世紀》天頂畫和壁畫《最后的審判》。他還設計和初步建造了羅馬圣伯多祿大殿,設計建造了教皇尤利烏斯二世的陵墓。米開朗基羅脾氣暴躁,不合群,和達·芬奇與拉斐爾都合不來,經常和他的恩主頂撞,但他一生追求藝術的完美,堅持自己的藝術思路。他于1564年在羅馬去世,他的風格影響了幾乎三個世紀的藝術家。
[編輯] 早年生平
米開朗基羅出生于1475年3月6日,在卡布里斯,靠近艾瑞洲,托斯卡尼。他們家族有幾世代在佛羅倫斯是小規(guī)模的銀行,但他的父親 Lodovico di Leonardo Buonarroti di Simoni 并沒有成功的經營下去,而后便任職臨時政職。在米開郎基羅初生之時,他為卡布里斯小鎮(zhèn)的司法管理員和奎奇市的行政長官。米開朗基羅的母親為 Francesca di Neri del Miniato di Siena。而他的父親據(jù)說是伯爵夫人 Mathilde of Canossa 的后裔,這個傳言大概是假的,但米開朗基羅對此深信不疑。而在米開朗基羅出生的幾個月后,全家人搬回到佛羅倫斯,他也在這被養(yǎng)育長大。過了一些年歲,在他久病以及母親過逝之后,他搬與一位石匠和他的全家人一起住,在一個名為Settignano的鎮(zhèn)上。在那里他父親擁有一座大理石的露天采礦場以及一座小農場。
米開朗基羅曾有一次對藝術家傳記寫作者喬爾喬·瓦薩里說道:“如果我有著一些優(yōu)點,那是因為我出生在你的國家阿雷佐奇妙的氣氛下,和我的奶媽一起,并學會了熟練的運用槌子和鑿子將我所描繪的圖刻下。”當米開朗基羅還年少的時候,他的父親將他送到在佛羅倫斯的人道主義者 Francesco da Urbino 身邊學習文法。這位年輕的藝術家,很顯然地表現(xiàn)出對上學的無趣,而寧愿去教堂臨摹繪畫并且尋找畫家同伴。后來米開朗基羅在畫家 Domenico Ghirlandaio 和雕刻家 Bertoldo di Giovanni 的門下學習,他的父親極力說服 Ghirlandaio 付錢給還是14歲的米開朗基羅,在當時是非常稀少的。而到了1489年,佛羅倫斯的統(tǒng)治者叫 Ghirlandaio 推薦他兩位最佳的學生,Ghirlandaio 便介紹了米開朗基羅和 Francesco Granacci。在1490至1492年間米開朗基羅去他父親的學校,并受到許多前人的影響,型塑和拓展了他在藝術上的構想。跟著在那年紀他那柏拉圖式的觀點,同時他也開始感受到性別的差異。在這時期米開朗基羅認識了幾位文學巨擘,像是米蘭多拉、Angelo Poliziano 和 Marsilio Ficino。米開朗基羅完成了大衛(wèi)像和騎士的斗爭,后者是借由Poliziano所建議的題材發(fā)揮,并受到佛羅倫斯市長洛倫佐·德·美第奇的委任。
[編輯] 作品
[編輯] 最后遺作
梵蒂岡官方報章《羅馬觀察家報》2007年12月6日報道,教廷在圣伯多祿大教堂一間辦公室內,找到可能是著名藝術大師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的最后遺作,估計是他死前一年為興建圣伯多祿大教堂所畫的一份草圖。[1]
[編輯] 參看
[編輯] 注釋
[編輯] 外部鏈接
|
最初的西斯廷教堂的穹頂繪有天空圖案的壁畫。1506年,教皇儒略二世(又稱朱理二世)為了紀念叔父西克斯圖斯四世,命米開朗基羅重新繪制穹頂壁畫。米開朗基羅獨自一人于1508年5月開始設計創(chuàng)作此壁畫,并命名為《創(chuàng)世紀》,壁畫于1512年10月31日最終完成。此幅穹頂畫描繪了舊約中創(chuàng)世紀的9個場景。在拱頂上按照它的長矩形(全長40米,寬14米),在中央分割成九個畫面,分別描繪《神分光暗》、《創(chuàng)造日月與動植物》、《創(chuàng)造水和大地》、《創(chuàng)造亞當》、《創(chuàng)造夏娃》、《原罪·逐出樂園》、《諾亞祭獻》、《大洪水》、《諾亞醉酒》等九個主題。場面宏大,氣勢恢宏,人物眾多。
在創(chuàng)作了《創(chuàng)世紀》30年后,米開朗基羅受命教皇保羅三世,創(chuàng)作了取材于新約圣經《啟示錄》的祭壇壁畫《最后的審判》,描繪世界末日來到時,基督再來,并親自審判世間善惡。畫中基督被圣徒環(huán)繞,揮手之際,最后的審判開始,一切人的善惡將被裁定,靈魂按其命運或上升或下降,善者上天堂,惡者下地獄。這種兩極的世界,在壁畫中通過妥善的分割,形成一個個故事。《最后的審判》佔滿了西斯廷禮拜堂祭臺后方的整面墻壁,描繪有400多個人物。1538年米開朗琪羅又開始繪制《最后的審判》,經過6年的時間,這幅繪在祭壇后面山墻之上的巨幅終于完成。壁畫高70米,寬10米,是世界上最復雜和最大型的。畫面從上至下分四層:第一層左右兩角是一簇簇天神,攜帶條梯,十字架,鐵釘,長矛,皮鞭等刑具;第二層是袒胸露體的耶穌,他站立在云端,高舉著右手,似乎在作出最后的判決,特別是右后的圣母瑪利亞,兩手似在接頭巾,似乎在掩蓋著她對“世界末日”來臨的震驚;第三層是一簇天神吹響號角,末日審判開始了:第四層分左右兩組人群:左邊的人群徐徐上升飛向天堂,這里有但丁及其同時代的偉大人物;右邊的人群紛紛下降投入地獄,其中隱約可見作惡多端的尾亞拉斯三世教皇,青蛇纏身,雙耳已變?yōu)轶H耳的法官朱諾。這里抒發(fā)了米開朗琪羅強烈的愛憎感情。壁畫層次清晰,紛而不亂,200多個千姿百態(tài)的裸體人像,在天堂與地獄,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希望與幻滅的瞬間,進行著殊死的搏斗。烏云翻滾,電閃雷鳴,明暗交迭,瞬息萬變,似乎能聽到那凄厲的呼聲與吶喊的吼聲。整幅畫筆觸豪放悲憤,氣勢撼人。《最后的審判》這幅氣勢磅礴的大構圖,體現(xiàn)了米開朗基羅的人文主義思想,他要用正義來懲罰一切邪惡“末日”意味著人類悲劇的總崩潰,所有這些形象盡管有的有名有姓,有的泛指一定的社會階層,大體上仍未違背宗教公式的模子。藝術家以超人的勇氣,全部采用裸體形像來表現(xiàn),赤條條來,赤條條去,去面對上帝,這又一次證實了他敢于肯定人的意義。米開朗基羅的原則是,執(zhí)行藝術主要任務的道路是人體,因為他們最能體現(xiàn)人的品質。
而西斯廷教堂也正因擁有了米開朗基羅最有最有代表性的兩大巨制壁畫《創(chuàng)世紀》和《最后的審判》而聞名于天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