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珍貴而稀有的烙畫藝術[華夏文化]
烙畫古稱“火針刺繡”,近名“火筆畫”、“燙畫”等,是古中國一種極其珍貴的稀有畫種,它是利用碳化原理,通過控溫技巧,不施任何顏料以烙為主套彩為輔的表現(xiàn)手法,在竹木、宣紙、絲絹等材料上勾畫烘燙作畫,巧妙自然地把繪畫藝術的各種表現(xiàn)技術與烙畫藝術融為一體,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據(jù)史料記載,烙畫源于西漢、盛于東漢,后由于連年災荒戰(zhàn)亂,曾一度失傳,直到光緒三年,才被一名叫“趙星”的民間藝人重新發(fā)現(xiàn)整理,后經輾傳,逐漸形成以河南、河北等地為代表地幾大派系。
烙畫相傳起源于秦朝,但并無可考證據(jù)和史料。據(jù)民間傳說記載,始見于西漢末年,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傳說那時南陽城里有一姓李名文的烙花工匠,是遠近聞名的烙花高手,無論是尺子、筷子,還是手杖、扇墜,經他一烙燙,各式各樣的人物、花鳥、山水、走獸,栩栩如生,躍然紙上,精美絕倫,巧奪天工,人稱烙花王。他為人忠厚,心地善良,在城內開了個門面,方圓百里人皆知之,知名度頗高。傳說當年“王莽攆劉秀”(南陽民間傳說),李文曾救過劉秀并送一只烙花葫蘆給他作盤纏,劉秀不盛感激,此后歷經千辛萬苦,也不曾將那只烙花葫蘆賣掉。公元25年劉秀稱帝后,仍不忘烙花王的救命之恩,查訪到他后即宣進京,賜銀千倆,加封“烙畫王”,并把南陽烙花列為貢品,供宮廷御用。從此,南陽烙花便蓬勃發(fā)展,名揚四海。“烙花王”的故事也流傳至今。關于南陽烙花起源的故事民間傳說很多,此處只舉其一。
解放后,黨和政府非常重視這一傳統(tǒng)民間藝術的挖掘、整理和發(fā)展工作,將分散流落于南陽各地的烙花藝人組織起來,先后成立了互助組,合作社。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烙花藝人不斷繼承發(fā)揚前人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推陳出新,改進工藝和工具,從而把烙畫藝術推上了更加廣闊的發(fā)展道路。 今日特發(fā)此文,期待這一古老而珍稀的藝術能夠得到更多人的關注,并使之發(fā)揚光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