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海世博會芬蘭館
芬蘭館 場館主題:“優(yōu)裕、才智與環(huán)境” 國家館日:5月27日 展館位置:C片區(qū) 概況 “冰壺”形展館宛若一座矗立于水中的島嶼,外墻使用鱗狀裝飾材料,看似由許多冰塊堆砌而成。來自芬蘭的自然風貌,如海島礁石、魚鱗、碧波倒影,還有木頭散發(fā)出的陣陣清香,種種自然元素經過重新詮釋,以新的面貌呈現(xiàn)。美好生活的六大要素——自由、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新、社區(qū)精神、健康與自然都完美地融合在建筑、空間和功能設計中。 展館外觀 “冰壺”的外形靈感來源于芬蘭大自然。據介紹,在冰川時期,芬蘭還被埋在冰層之下,由于冰川的融化和流動,芬蘭地殼巖石上就形成一個洞穴,在這個渾然天成的洞穴深處留下了一塊光滑的圓石,被后人稱作“甌穴”,也就是現(xiàn)在芬蘭館“冰壺”的設計靈感。“冰壺”的白色外墻采用了一種新型紙塑復合材料,這種來自芬蘭的創(chuàng)新建材將通過上海世博會芬蘭館首次大規(guī)模應用和展示。 展示內容 展館二樓展廳被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歡迎區(qū),被稱作芬蘭精靈的虛擬向導將與講解員一起陪伴參觀者,讓他們對展覽內容有多方面的了解。第二部分則通過一幅幅壯觀美麗的畫面和景象,清晰地展現(xiàn)芬蘭精神的本質。這些場景與自然、國家特色、社會、文化、經濟和教育環(huán)境之間的深層聯(lián)系轉化成了一個虛擬的世界,和現(xiàn)實緊密相連。第三部分構建了夢想之城,以互動的方式表現(xiàn)芬蘭創(chuàng)造“更美好生活”的基本要素,表明芬蘭愿與他人分享解決方案,交流思想,共同為爭取一個均衡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未來而努力。展廳空間設計實用而簡潔,形似雪窟和浮云的結構懸在空中,在燈光的輝映下顯得格外美麗。它們將地板與樓頂之間的一切空間元素相連,其中包括內墻上懸掛的一幅紡織藝術品,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藝術作品之一。整個視聽空間沒有文字說明,也完全沒有言語解說。安靜的背景音樂,令人難以忘懷的互動式動畫以及舞臺上講解員偶爾呈現(xiàn)的短劇表演使參觀者能夠以自己的節(jié)奏,充分享受參觀之旅。 亮點 高科技元素與互動體驗 整個展廳外墻是全景的投影屏幕。生動的虛擬向導與屏幕內容形成有趣的互動,無需任何言語便能幫助參觀者了解三個展廳的主題和內容。 芬蘭館將首次在諾基亞N900手機上公開演示增強現(xiàn)實技術。參觀者可以享受到在刺激、互動的冒險之旅中融入多種不同的芬蘭元素的增強現(xiàn)實體驗。 展廳的互動電子藝術墻上有200個移動電話,通過改變其展示的色彩來對路過的參觀者作出反應。同時,參觀者也可以自己拍照,并將照片添加到藝術作品中。 芬蘭館電梯的設計復制了中國燈籠的效果,并配以芬蘭的特色。結合創(chuàng)新科技與前衛(wèi)設計的電梯既具備電梯的實用功能,同時也是展館的展示品之一。電梯采用了最新的射頻識別技術,可將展館的VIP貴賓送達三樓。 多項生態(tài)環(huán)保創(chuàng)新 “冰壺”的“魚鱗外墻”采用了一種新型材料:以標簽紙和塑料的邊角余料為主要原料,表面堅硬耐磨,水分含量低,自重輕,不褪色。“冰壺”頂部的碗狀開口設計,可促進自然通風,且能鋪設太陽能電池板,為展館制冷等設備提供電力;雨水也可進行回收再利用。 另外,“冰壺”是按照永久性建筑的標準來設計的。世博會后,“冰壺”可被方便地拆卸,然后異地重建,后續(xù)利用。 芬蘭文化與設計 整個展廳內墻的上方,是一幅名為“藍墻”的紡織品。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藝術品之一。 芬蘭的桑拿舉世聞名,芬蘭全國只有530萬人口,卻有50萬個桑拿室,幾乎每戶人家皆備。世博會期間,芬蘭館內也配備了一間供貴賓使用的桑拿室,面積超過100平方米,每次可容納10-15人。 來自芬蘭北部拉普蘭耳朵山的圣誕老人也會定期造訪芬蘭館,參觀者將有機會與他親密接觸。 芬蘭將在世博會期間組織多場活動,內容涉及音樂、設計、視覺藝術、電影和戲劇等領域。音樂特別針對年輕的來賓,風格從民族音樂、電子音樂、重金屬到古典音樂均有涵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