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興:論心理學發(fā)展的困境與出路作者:未知 文章來源:轉載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07-7-2
而建構新理論,用以推論解釋國內同質文化下人的行為。以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為例,該理論雖具權威性,但因在基礎上偏于生物學取向,未考慮社會文化因素,而被批評為美中不足。中國心理學家可采用皮亞杰創(chuàng)用的臨床法,在國內以同質性文化環(huán)境下的兒童為樣本,驗證皮業(yè)杰的理論,并在研究結果分析時納入社會文化因素。在此情形下建構的認知發(fā)展理論,才能用以推論解釋同質文化環(huán)境下樣本以外兒童的認知行為。(3)根據同質性文化環(huán)境內國人行為的某種特質,進行探索性研究,并建構原創(chuàng)性理論,從而彰顯中國心理學的特色。第二大取向是應用心理學本土文化取向,在此取向下宜采兩種方式進行:(1)原則上參照西方心理學在這方面所發(fā)展出來的理論與方法,經過研究了解匯集經驗而發(fā)展出適用與國人的應用心理學。(2)在實際研究時宜采積極與消極兩個方面:在積極方面,研究并發(fā)揚國人的傳統優(yōu)良心理特質,從而提升人口素質,促進社會進步;在消極方面,針對國內因社會急遽變遷所產生的一些人與環(huán)境、人與人、人與事以及人與已等關系適應的困難問題,研究解決與預防之道,藉以滅少社會問題。因篇幅所限,以下試從應用心理學領域內教育心理學今后在國內的研究取向,就多年來所歷、所思、所感的—得之愚,提供同界學者先進參考指教。
教育心理學是應用心理學中發(fā)展最早的一門學科。無如在20世紀初因受行為主義根據動物實驗所建構的學習理論影響,致使教育心理學有很多年在學校教學上缺少實質的貢獻。直到60年代認知心理學與人本心理學興起后才有所改善。筆者在1996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一書,即系兼采西方心理學思想精義及本土文化教育需要的一種嘗試。最近筆者與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系孟慶茂教授合作推行的四會能力教學計劃,就是在應用心理學本土文化取向下所從事的一項教育改革構想。四會能力是指教師在教學時能以知、俏、行、意四種心理特質為基礎,教會學生四類能力:(1)學會主動求知能力,能教得學生被動受教外亦能主動追求知識;(2)學會身體力行能力,能教得學生手腦并用,能知復能行;(3)學會好學樂群能力,能培養(yǎng)學生好學精神,并樂于參加群體活動,分享團體努力的成就;(4)學會自我發(fā)展能力,能教得學生了解自我與認識環(huán)境從而建立自己的志愿與理想。在理論上,四會能力教學是綜合中國文化傳統與西方心理學思想梢義所形成的本土文化取向教學改革計劃。前者所根據的是孔子的“知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者不如好之者”的說法,并兼采荀子“不問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的觀念。后者采現代西方心理學中認知主義重知、行為主義重行、人本主義重情與意的主張。綜合古今中外心理學思想可知,知、行、情、意四者是人性的重要特質;了解并發(fā)揚此等人性特質,同樣是古今中外教育的理想。四會能力教學即旨在以知、行、情、意為心理基礎改革中小學的教學,以期突破以往教師本位教學且偏重教學結果的缺點,改變?yōu)橐詫W生為中心且重視學習過程的新觀念。因此,在理論上四會能力教學計劃是既合于中華文化傳統,也合于現代心理學思潮的教育計劃。希望此一小型教育改革計劃能引起國內心理學界批評討論,設計出更好的方法研究改進學校教學,從而促進本土文化取向應用心理學的發(fā)展?!?br>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