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鐘罩功法 ——南少林上乘氣功 金鐘罩氣功系南少林鐵布衫上乘之功,歷史上武術氣功名家如歐陽德、甘風池,近代大俠霍元甲等,均練此功。本功功法動靜結合,練時使內氣儲于中丹田上腹周圍,久則能使外氣內收,內氣外放,全身經脈流通無滯,新陳代謝旺盛,正氣充沛,精神飽滿,消除疾病,延緩衰老?,F根據李少標、施月圓二氏介紹,公開推薦如下: (一)吸水上提 自然站立,兩足與肩平行,入靜。兩臂緩緩從兩側胯部往上提,與肩平,成前平舉,五指松開微屈,掌心成凹形,兩臂收成前平舉時,掌漸立起成45°,舌頂上腭,腹部內收。意想:似在井邊練功,兩手掌將井中之水提上來,氣從下丹田上引至中脘穴,然后到膻中穴,此時內氣往兩側分開,從肩井到曲澤,至內關,邊勞宮穴。隨后兩掌成平行,兩臂徐徐往身體兩側放平,掌心向下往下壓,內氣從腹部往外,恢復成原狀。 (二)擊水下沉 兩臂前平舉,五指松開,兩膝徐徐彎曲成45度,上身直,膝不超過足尖;兩臂往下沉,肘關節(jié)成45°,舌頂上腭,腹部氣往外鼓足(內氣儲于丹田)。意想:似在井邊將井中上提之水下擊。然后,兩腿站直,兩臂自然往上提至胸前,然后徐徐放下,掌心向下垂直,腹部緩緩復原。 (三)太公釣魚 自然站直,足與肩平,入靜。兩臂從兩胯部上提至胸部,成側平舉,上提時用肘緩緩吊上來,左右掌心勞宮相對,五指微松,舌頂上腭,腹部內收。意想:兩臂似魚桿將魚釣起來,內氣從丹田上行至膻中,經肩井,過曲澤,歷內關,達勞宮穴。然后兩臂往身體兩側放下,掌心向下壓,內氣從腹部往外,恢復成原狀。 (四)胸前抱球 自然站立,兩臂前平舉,左右手掌同時往胸前收攏,左手掌心向上,右手掌心向下,兩掌心勞宮穴上下相對,距離半尺,舌抵上腭,鼓腹,內氣儲丹田。意想:如在胸前抱住一個圓球。隨后兩腿站立,兩臂往兩側放下,掌心向上,手指垂直,腹部復原,氣從口吐出。 (五)童子觀音 自然站立,兩腳與肩平行,兩臂從左右身體兩側往胸前會合,兩手掌心相會,左右大拇指并攏,對準胸前膻中穴,距離胸部四寸,舌頂上腭,腹部吸氣。意想:丹田氣上行至膻中,然后分開,沿肩井至曲澤,經內關至勞宮穴。然后兩手掌從胸前往身體兩側放下,掌心向下壓,吸氣,腹部腹原,舌放下。 (六)孔雀開屏 姿式同前式,兩手臂經腹前會合,右手壓在左手掌背上面,成交叉形,右足從左足后跟移半步,左足往后移半步,兩膝彎曲成巴步。然后用手臂往兩邊伸展分開,鼓腹氣儲丹田,舌頂上腭。意想如孔雀之開屏。然后左右兩足向內收半步,與肩平,兩臂往左右兩側放下垂直,呼氣,舌放下,腹部復原。 (七)力托千斤 自然站立,與肩平行,兩臂往左右上方伸展,翻手掌,掌心向上,左右中指相對,抬頭看天,舌頂上腭,收腹。意想內氣由丹田往上提引,直至膻中穴,然后往兩側分開,經肩井,歷曲澤,過內關,到勞宮穴,掌中中猶似托住千斤重物。然后兩掌往身體兩側放平,掌垂直,頭正直,目視前方,內氣從原路線回歸丹田,舌放下。 (八)弓步推掌 資式同前式,左足向左跨出一步,身體向左側,頭亦向左轉,目視正前方,左手掌放于左側胯部,右手掌從右胯部向前推出,鼓腹,氣儲丹田,肘關節(jié)微屈,成立掌,舌抵上腭。以意領氣,從中丹田提引經膻中,至肩井,經曲澤,過內關,到勞宮時向外發(fā)放。隨后左足收回一步,身體向右轉正,右臂向右弧形往下,從體側放下,左手同時放下,兩掌直垂,腹部復原,舌放下。 (九)風擺荷葉 自然站立,身體向左側擺動,重心落于左腳,右腳跟提前,右腳尖踮地,同時擺動左手臂,右臂亦提起,踮左腳尖。想象看到落地荷葉,點綴著盛開的荷花,在微風吹動下擺動。隨后左手臂向左,從身體前面回到左側,右臂亦靠近右側,掌垂直。 (十)翻江倒海 自然站立,舌頂上腭,兩手叉腰,運丹田之氣在腹中上下反復運動各4次,然后使氣從左往右,從右往左亦各4次。如開始不宜做此功,可先做以下動作,功效相似:兩手交叉放于腹前,左手掌心搭在右手掌背上,左手掌心貼于氣海穴,然后用力從右按摩到左四次,從左至右亦四次;再如上法按摩肝區(qū)及脾臟部位。內氣運動時想象如翻江倒海一般。隨后做收功,舌放下,作深呼吸四次,然后兩臂放下。 (十一)筆架雙峰 自然站立,與肩平行,兩臂從兩側往胸前會合,左手掌壓在右手掌之上,成交叉筆架形,舌頂上腭,收腹,使外氣內收入丹田。當手掌成筆架形時,想象如雙峰之對峙。收功時舌放下,呼氣,腹復原狀,兩手臂從兩側放下,手掌垂直。 (十二)推窗望月 自然站立,身向左側,提左膝,膝關節(jié)成90°,兩臂后擺,兩手掌從左右體側向外推,左足落地成弓箭步,兩臂伸直前推,立掌,目視前方,鼓腹,氣儲丹田,舌抵上腭。意想將窗推開,似見明月高懸,內氣從丹田上引,經膻中,然后往左右分開,過肩井,經曲澤,歷內關,至勞宮穴。第一遍改為右側。隨后收功,身體左轉,左足向右前方復原成站立,兩臂徐收歸于兩側,垂直,腹復原,舌放下。 (十三)泰山壓頂 自然站立,兩臂向前伸展,左手掌向上,右手握拳,拳心向外側,拳背從上壓于左手掌心,舌頂上腭。意想右掌似大山壓于左手掌心,然后往胸前收攏,靠近膻中穴,收腹,將外氣內收,儲于丹田。收功時,舌放下,恢復自然呼吸,兩手從兩側放下,手掌垂直。 (十四)弓開滿月 自然站立,屈兩漆成馬步,兩手掌握似空心拳,右手肘關節(jié)成90度,左手肘關節(jié)成70°,兩臂皆往外微伸。意想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將一張硬弓拉開,舌抵上腭,鼓腹,氣儲丹田。收功時,身體站直,兩臂放松,舌放下,腹復原,兩臂放于身體兩側,手掌垂直。 (十五)圍獵收網 自然站立,兩臂向前側平舉,左右手掌腕關節(jié)各向內彎曲,左右手中指對準,掌心對準膻中穴,距離一尺,收腹,使外氣內收,舌頂上腭。想象眼前為一獵場,圍網逐漸收攏,左右手掌逐漸向膻中穴靠近收攏,做二遍,第二遍將氣從口呼出,然后再次將外氣內收。然后收功,舌放下,氣呼出,腹復原,兩臂從胸前往兩側放下垂直。 (十六)雙漿分水 自然站立,左足向左側跨出一步,成弓箭步,兩手掌交會于腹部前,右手掌在上,左手掌在下,五指分開,然后兩手掌往反方向分開,似漿分水,左右方向各一次,舌抵上腭,鼓腹,內氣皆會于丹田。意想猶如操雙漿劃船,分水前進。收功時,收左足復原,自然站立。舌放下,腹部內氣從丹田周圍散開,兩臂自然向左右兩側平舉,然后緩緩放下。 (十七)雙臂攬月 姿勢同前,兩臂前平舉,各彎曲肘關節(jié)成90°,向內收攏,左手臂在上,右手臂在下,左手掌中指對準右臂曲池穴,高度二寸,舌頂上腭,收縮,使外氣內收。想象如雙臂摟住一輪明月。然后收功,兩臂徐徐放下,舌亦放下,呼氣,腹回原狀。 (十八)倒栽楊柳 姿勢同前,左足向左跨出一步,體向左轉,成弓箭步,左臂提向左邊胸部,左手掌藏于右臂窩內,右手臂從左手腕關節(jié)上面插下去,右手掌直指地面,上體微微傾斜,鼓腹,舌口抵上腭。右側亦如上法。意想有一株楊柳栽下去。收功時,右手臂向上提起,左手臂從右胸前回歸左側,左足收回,回復站立姿勢,腹部氣歸丹田,舌放下。 (十九)立地金剛 自然站立,舌頂上腭,左右手臂上提,握拳,各放于胯部,聚精會神,目視前方,收腹,使外氣內收,儲于丹田。想象自己如一尊金剛,巍然站立。然后收功,舌放下,腹復原,兩拳松開,兩臂自然下垂。 (二十)一飛沖天 姿勢:自然站立,抬頭看天,舌抵上腭,鼓腹,兩臂從左右斜方向往上伸展。意想自己如雄鷹展翅,直飛藍天。收功時,兩臂回歸體側,腹部復原,舌放下,徐徐呼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