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孔融讓梨 "與" 孔子責貢 "發(fā)布: 2010-2-26 11:15 | 作者: 王朝明 | 來源: 光明日報 | 查看: 310次 摘要一個“梨子”,演繹佳話。一個“讓”字,閃亮千年。讓,是美德。不惟孔融讓梨,鮑叔牙舉薦管仲,許光達自請降銜,季羨林辭去“國寶、大師、泰斗”的稱號,讓出的是權(quán)、名、利,留下的是嘉德、景行。讓,是文明。“辭讓之心,禮之端也”,公交車上給老弱病殘孕讓個座,排隊別加塞兒,擺攤讓開盲道,涉水時減慢車速,體現(xiàn)的是公民素質(zhì),檢驗的是社會文明。讓,還是智慧。“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人者,人亦讓之?,F(xiàn)實中,有許多小摩擦,因斤斤計較、互不相讓致使矛盾激化。歷史上,有許多大干戈,因互諒互讓,得以化為玉帛。 
 
 孔子資料圖 
 
 一個“讓”字,映照著做人處世的情操、氣度和境界,一向為“老實人”所看重和奉行。但并非所有的“讓”都值得推崇。列強覬覦,外敵入侵,割讓寸土即是民族罪人。暴徒恃強,欺凌弱小,怯懦忍讓只會縱容邪惡。在干部選拔任用過程中,倘若不講原則,一味要求“老實人”拱手相讓,亦將助長不正之風,貽害事業(yè)發(fā)展。 
 行文至此,想起了孔子的一則軼聞:時有不少魯人淪為他國奴隸,魯國為此布告,凡出錢救贖同胞者,可到國庫領(lǐng)取補償甚至獎勵。子貢贖回了一些魯人,卻拒受補償。對弟子的行為,孔子非但沒有夸獎,反倒給予責備,認為他盡管樹起了一己之道德標桿,卻消弭了更多人的救贖熱情。因為大多數(shù)人不如子貢富有,承擔不起高昂的救贖費用。     任人唯賢,前提和關(guān)鍵是選人唯公。從這個意義上說,創(chuàng)造一個公開、公正、公平的競爭環(huán)境,盡最大努力去捍衛(wèi)選人用人的“公”,遠比一味地倡導“讓”更有積極意義。我們既需要“孔融讓梨”的胸懷,也更需要一些“孔子責貢”的眼光與勇氣。(節(jié)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