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并非都是“孔子說”發(fā)布: 2010-3-31 00:16 | 作者: wuwx | 來源: 華夏遺產網 | 查看: 527次 摘要國學熱,最熱是孔子。于是乎,到處都是“子曰”,到處都是“孔子說”。然而,有一些“子曰”、“孔子說”并不是真的“子曰”、“孔子說”,是假說,孔子根本沒說過。 《咬文嚼字》雜志在上海公布了2006年中國出現頻率最多、覆蓋面最廣的十大語文差錯。“食色,性也”一語,出自《孟子·告子上》,是告子說的,常被人引為孔子的名言,成為“十大”差錯之一。 請看: “和為貴”一詞出自《論語》,孔子說,“禮之用,和為貴”,主張借禮的作用來保持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 …… 孔子說:“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又說:“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 上面文字出自《光明日報》的《中國人的人生智慧》,這同一篇文章,就有兩處誤用了“孔子說”。 “禮之用,和為貴”,出自《論語·學而篇第一》,話不是孔子說的,而是有子的話。有子即孔子的學生有若。原文是:“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 “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見于《論語·堯曰篇第二十》,也不是孔子說的,這些話只是文中陳述,并不是孔子語錄。 其他場合誤用的就更不用說了。孔子說,誤用多,問題很嚴峻,大家很生氣。 下面將常見的假孔子說列出。 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篇第一》) 言而有信。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學而篇第一》) 溫、良、恭、儉、讓。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學而篇第一》) 三思而后行。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公冶長篇第五》)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e豆之事,則有司存。”(《泰伯篇第八》) 任重而道遠。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篇第八》) 循循善誘。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子罕篇第九》 四海之內皆兄弟。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顏淵篇第十二》) 日知其所亡。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子張篇第十九》) 學而優(yōu)則仕。 子夏曰:“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子張篇第十九》) 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張篇第十九》) 誤引孔子的話大致有四種情況:一、孔子學生說的,當成孔子說的;二、孟子等人說的,不見于《論語》,說成孔子說的;三、《論語》中弟子說孔子的話,當成孔子自己的話;四、《論語》中陳述的話,當成孔子的話。至于對孔子話的誤解,那就更多了,這里沒法說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