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術犬法,簡稱“地法”或“地術”,俗稱“狗拳”,是福建南少林地方拳種,其源流有三種說法,其中的一種說法是:相傳明末清初,演練地術拳法的少林弟子因參加戚家軍的抗倭斗爭和鄭成功的抗清活動,被滿 清廷鎮(zhèn)壓,殘存的僧侶流散四方,地術犬法遂傳入民間。在僧尼中有一法號“四目大師”流落永福縣時,將此拳傳給陳家,有由陳家后代陳阿銀傳給福州西園鄉(xiāng)的陳依九。
狗拳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州、泉州、南平、建陽,以及山西,吉林,北京等地。
福建少林狗拳的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似南非南,似北非北;二是擅長于倒地后施展各種地上競技動作。
狗拳練 功講:身、基、腰、馬、威、勢、氣、力八個字,又有六字訣:奇、巧、變、輕、速、硬。呼吸有順逆,以聲發(fā)勁,以氣催力,發(fā)勁時要如狗出浴,以聲發(fā)勁氣聚丹田,然后呼出。拳經(jīng)有“天狗抖水搖身術,運聚丹田之氣突,勁源足根腰發(fā)力,搖首擺尾肢節(jié)出”。靜如靈狗伺洞,動如大海跤龍;待敵進 攻,后發(fā)制人,出手軟,觸手硬;高低變化,上下起伏。狗拳分上、中、下三盤,其訣曰:手是羅漢身如龍,腿似虎尾步象犬,達摩坐禪蝴蝶腿,活龍伏虎樁似狗;飛騰海底朝天腳,狗法落地風車輪。演練時講究“蝦背龜身”,搖轉借力,其技法有:滾、翻、撲、跌、竄、勾、摔、奔、跳、鉆,并常用倒地配以絆地擒拿,截點穴位,發(fā)揮制敵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