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人總是有諸多煩心事,囊中羞澀、與人爭執(zhí)、被人看不起.......煩惱將一個“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攪擾的心靈沒有一點安詳?shù)目臻g。
人活著真的很苦很累,當(dāng)別人對你不滿、說了幾句你不中聽的話,你覺得傷害到自己時,心中就自動的上了鎖,不愿意打開心扉,更不愿意主動化解恩怨。表面上看好像是不愿意讓心靈不舒適,不愿意委曲求全,其實內(nèi)心一直都是處在不舒適之中,這恰恰是缺少了圓容的大智慧和不懂得與人相處之道的體現(xiàn)。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直講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人貴在能寬容、忍讓、豁達(dá),不與人爭強,時刻做到反觀內(nèi)??;當(dāng)別人誤解你時,不急于辯解;當(dāng)別人議論他人時,你又能做到不道人短。
別人高調(diào)的活著,而你則總是默默的吃苦、忍讓。哪怕全天下人都誤解你,責(zé)備你,你也依然能夠恪守心中亙古不變的寬恕之道。我說這種人太了不起了,是精神的忍者,具足大忍之心,這種心會令高傲之人自覺庸俗,令無畏之人自覺渺小。這樣的人的人品必定高潔儒雅,內(nèi)心必然寬闊澄明,可謂忍者品高。
忍,是將刀架在心上的考驗;讓,是為人處世的潤滑劑。忍讓是交際應(yīng)酬的訣是修身自省德性的陶冶。忍讓顯示著一種力量,是內(nèi)心充實,無所私欲,無所畏懼的表現(xiàn)。忍讓是一種謙虛的美德,是強者才具有的精神品質(zhì),是智者的胸懷,忍讓更是一種思想,一種境界。
儒家的“忍”,要求做到“喜怒哀樂,不形于色。”劉邦的大將韓信有大忍之心,他年輕時曾受辱于胯下,那種大忍之心則給無數(shù)后人奠定了忍者的典范和風(fēng)骨。耶穌則教導(dǎo)他的門徒,如果有人打你的右臉,你把左臉也轉(zhuǎn)過去讓給他打。自古以來的大覺者、圣人和層次較高的人,他們對“忍”的看法是非常一致的,而和常人的看法完全是相反的。
什么是“忍”呢?我的理解是,“忍”,就是能吃苦中之苦,在遇到困難和受到屈辱時,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難忍能忍,難行能行,以善化惡,以德報怨。在修煉過程中,“忍”是“心性”的一個重要方面,“忍”是修煉者提高層次的關(guān)鍵之一。
懂得忍耐的人是真正聰明的人,大氣,心胸寬廣,他會知道人生苦短,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何必浪費生命與人爭執(zhí),進而心生不快?他會懂得付出比索取更有意義,如果只需自己一人的忍耐就可以換來別人的平靜和快樂就是最幸福的事。甚至那些行惡之人有一天也會被你的寬容所同化。這種人他也一定會達(dá)到佛家“不修道已在道中”的高深境界,成為精神領(lǐng)域的巨人。
真正明白“忍”字真諦的時候,驀然間,懂得了什么是“責(zé)人之心責(zé)己,恕己之心恕人”的古訓(xùn)。神情清朗的“忍”是人一生都要面對的問題,沒有忍,人與人之間就不會融洽和睦,沒有忍,真誠與善良也就無從談起,人間也不會充滿溫情……
《百忍歌》:“忍是大人之氣量,忍是君子之根本。能忍貧亦樂,能忍壽亦永。貴不忍則傾,富不忍則損。不忍小事變大事,不忍善事終成恨。父子不忍失教慈,兄弟不忍失愛敬。朋友不忍失義氣,夫婦不忍多爭競”
忍耐好,忍耐好,忍耐二字常奇寶。
一朝之忿不能忍,斗勝爭強禍不小。
身家由此破,性命多難保。
休逞財勢結(jié)怨仇,后來要了不得了。
“忍得氣,吃得虧,安身大寶;忘些情,割些愛,立命真符。”
“世事如棋,讓一著不為虧我;心田似海,納百川方見容人。”
“常省事,多讓人,過后思量有趣;學(xué)吃虧,能守分,到頭受用無窮。”
療心的良藥
好肚腸一條、慈悲心一片、 溫柔半兩、道理三分、 信行五錢、忠直一塊、 孝順十分、老實一個、 陰騭全用、方便不拘多少。 此藥要用寬心鍋內(nèi)炒, 不用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 于平等盆內(nèi)研碎: 三思為末,以波羅蜜為丸, 如菩提子大,每早進三服, 不拘時候,用和氣湯送下, 果能依此服之,無病不瘥。
——石頭和尚的醫(yī)心藥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