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十九
(測試時(shí)間:90分鐘) 1、 葉紹翁 應(yīng)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注:①不值:不遇,見不上園主人 詩的上聯(lián)十分含蓄,暗示了很多內(nèi)容,請談?wù)勀愕睦斫狻?/strong> 2、 杜牧 多情卻似總無情,惟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這是一首寫惜別之情的詩,一、二兩句的“無情”、“笑不成”如何理解? 3、 李約 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 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 這首詩在語言方面有什么突出的特點(diǎn)?試作簡要賞析。 4、 瀟湘夜雨 漁燈暗,客夢回,一聲聲滴人心碎。 孤舟五更萬里,是離人幾行情淚。 概括這首元曲語言上的特點(diǎn)。 5、采 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請結(jié)合原詩,就本詩所展現(xiàn)的圖畫美,寫一段鑒賞文字。 6、 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殘陽照射在江面上,詩人不說“照”而說“鋪”,有什么效果? (2)詩人為什么覺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憐”的?試結(jié)合詩句作具體分析。 7、 韓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shí)見子初成。 可憐此地?zé)o車馬,顛倒蒼苔落絳英。 分析“五月榴花照眼明”一句的藝術(shù)特點(diǎn)。 8、 祖詠 燕臺(tái)一去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 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dòng)危旌。 沙場烽火連胡月,海畔云山擁薊城。 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詩作開篇寫客心之“驚”,這個(gè)“驚”是貫穿全詩的嗎?請談?wù)勀愕睦斫狻?/strong> 專題十九答案 1、“屐齒印蒼苔”說明陰雨處晴,不明寫春雨,只用暗示;詩人從春雨聲中聽到杏花消息,故前來游園欣賞,這一點(diǎn)也沒有點(diǎn)明;主人們雖設(shè)而常關(guān),有人叩門也“久不開”,說明懶于社交,徑自隱居園中與春色為伴,可見高雅脫俗。 2、“無情”正是“多情”,正是情之至真、至深、至切的表現(xiàn);“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這種看似矛盾的描寫,寫出了慘然相視、默然無語、難舍難分的情態(tài)。 3、語言含蓄,極具諷刺性。第一句(桑條無葉、土生煙)景中帶情,含蓄抒寫農(nóng)民盼春雨心憂如焚,第四句寫朱門憂春陰使管弦受潮,而影響其尋歡作樂。一樣“憂”,兩樣情,詩人的同情與憤慨,滲透其間,溢出詩外。 4、以口語入曲,本色通俗,純樸活潑,且言簡意深。 5、例如:將采蓮女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荷葉與羅裙、荷花與臉盤交相輝映,人花難辨,美不勝收。 6、(1)這是因?yàn)樘栆呀?jīng)接近地平線, 幾乎是貼著地面照射過來的,的確像“鋪”在江面上,體現(xiàn)出詩人用詞的準(zhǔn)確、形象;同時(shí),用“鋪”字還寫出了秋水夕陽的柔和和江南的平靜,給人安閑、舒適的感覺。 (2)因?yàn)樵谠娙说难矍八尸F(xiàn)的美好的境界:江邊的草地上掛滿了晶瑩的珍珠般的露珠,一彎初升的新月,如同在深藍(lán)天幕上懸掛著的一張精巧的銀弓。所以詩人才會(huì)脫口而出,贊美這夜的可愛。 7、描寫榴花不正面寫,而從榴花給人的感覺來寫,用字生動(dòng)傳神,榴花能照耀人眼,而且使人眼睛一亮,那榴花的鮮艷美麗,就可想而知了。 8、詩作開篇寫遠(yuǎn)道而來、初至燕臺(tái)的客子的特有感受:心為之“驚”。先為邊塞重鎮(zhèn)、險(xiǎn)要山川而驚;再為漢將營中吹笳擊鼓、軍營整肅而驚;三是遠(yuǎn)望連綿千萬里的積雪映出一片寒光,為邊塞苦寒而驚;四是在朦朧曙色中仰視高懸的軍旗在半空中獵獵飄揚(yáng),為邊塞景象如此雄渾壯闊而驚心動(dòng)魄、心靈震撼。以上已將“驚”字寫足,從頸聯(lián)始便從驚轉(zhuǎn)入不驚,寫漢軍進(jìn)攻,烽火連天,使得胡天的明月也為之黯然失色;漢軍防守,海邊的云山環(huán)繞邊城,巋然不動(dòng)。見此三邊壯氣,詩人一反開篇的客心之“驚”,雄心勃發(fā),意欲立功邊疆,以酬平生之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