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幾個月,發(fā)了一篇“高手”速成的帖子,愛友們實在給面子,我所有鮮花中的四分之一居然是由此帖所奉獻的。不過想來想去,還是覺得不太厚道,雖然說出來很多所謂“高手”的成長捷徑,但畢竟不是什么干貨,假高手的確是可以速成的,但真高手還是要經(jīng)過一番磨練的。恰巧近日讀了高樹中老師的《一針療法》,原先覺得自己離真正的高手有天和地的差別,忽然覺得一下子距離縮短了,原來真的高手也是可以有“捷徑”走的,結(jié)合自己十幾年來的臨床感受,和各位老師共同探討一下,希望對自己有幫助,對立志成為真正高手的朋友們也有“拋磚之功”。
急性腰扭傷的針灸教科書上治療寫的很簡單,人中、后溪、委中、阿是穴等等。但在真正臨床上,情況還是要復(fù)雜很多,本論壇上這方面帖子也很多,我就談一下自己體會。 腰扭傷是分部位的。 1 一般腰正中疼痛,也就是督脈經(jīng)的位置,人中是首選的。后溪也可以,但效果比人中略差。要注意到是,正中的要求很嚴格,不能有半寸的差別,否則人中的效果不會好。后溪是太陽經(jīng)的,又通督脈,所以如果是正中兼有偏一側(cè)疼痛的,也就是督脈兼太陽經(jīng)一起疼痛,后溪肯定是首選。我還有一點體會,有患者痛點會變,今天是督脈,明天是太陽經(jīng),如果這種情況,還是建議選后溪,同側(cè)和對側(cè)的感覺差別不大。當(dāng)然,單純正中疼痛的,還是要推薦人中。其他督脈經(jīng)上的穴位,如素髎、百會、齦交等,包括平衡針中的腰痛穴(亦屬督脈),我都嘗試過,效果都無法同人中比,道理講不出,但肯定不是所謂強刺激的問題。但如果是骶部正中疼痛,即便取人中效果也不太好,感覺取手三里效果不錯。 2 腰正中略偏,比太陽經(jīng)第一側(cè)線的位置更居中,大致相當(dāng)于華佗夾脊的位置,以往我取督脈經(jīng)和太陽經(jīng)的穴位感覺都不太好,書中介紹的手三里效果非常好。我實踐過了,的確非常有效,具體機理去翻書。層次高的朋友可直接去看《靈樞》和《針灸甲乙經(jīng)》,有這方面的記載。其次我的體會取手上的腰痛穴效果也有,但不如手三里。還是一個感受,同側(cè)對側(cè)似乎都無所謂。 3 腰正中旁開1.5寸,也就是膀胱經(jīng)第一側(cè)線,可以取太陽經(jīng)的穴位,后溪自然可以,足太陽的穴位效果似乎更好一些。但取穴扎針不方便,委中、昆侖、承山等均可,我最近對五輸穴比較上癮,發(fā)現(xiàn)束骨也不錯。值得一提的是委中,書上居然沒有提,但我感覺委中扎針效果一般,但如果放血,效果也是很神的。 4 腰正中旁開3寸左右,也就是第二側(cè)線,手足太陽的效果都不錯,穴位還是上述幾個,腰痛穴效果也很好。 5 腰部側(cè)面,相當(dāng)于腰大肌的位置,臨床上治療是個難點,少陽經(jīng)循行,取中渚、足臨泣、懸鐘均可。足部的穴位效果似乎更好。 6 腰部前面,很少見,相當(dāng)于髂前上棘的位置,屬陽明經(jīng)。最近治療了一個病人,去對側(cè)三間穴感覺不錯。 今天先寫到這,明天接著討論。 2樓:
樓主總結(jié)的厲害,受教了!
我腰痛患者一般都是先找后溪、中渚、第二掌骨側(cè)的腰穴,那個最敏感就找那個進針,強刺激至患者禁不住扭腰后,矚患者站起來活動腰部,大多在三兩分鐘內(nèi)減輕或疼痛消失,然后再在疼痛局部壓揉幾下或貼個膏藥或拔幾個罐,一般一兩次就解決了(除了腰突患者)。也有遇到過效果不明顯的,就找找足臨泣什么的,但遠遠不如樓主的總結(jié)的那么恰到好處,送花感謝! 5樓:
人中是頭面部全息療法的對應(yīng),往鼻中隔下斜刺,針感上傳鼻腔,效優(yōu)。
手臂全息療法的在手肘部,對應(yīng)的是腰部,這裏可用柯氏體流線來對照,效優(yōu)。和陽稜泉、足三里、陰稜泉可治腰痛是原意。 第二掌骨也是全息律常用之處。觀董氏靈骨穴正好在掌骨全息的腰腿點上。 後溪是手太陽,和足太陽是同氣相求。又通督脈,腰痛正中及旁,用之效優(yōu)。 腰痛在太腸俞位置,合谷為大腸經(jīng)原穴,針刺效也不錯。 腰痛在三焦俞位置,陽池為三焦經(jīng)原穴,針感能掌握好,效也不錯。 依此,原穴皆可對應(yīng)用之。 穴位治療腰肌肉酸痛,如果沒有配合動氣運動搖擺,效果好的好,不好的還是不好。 效果不好,通常是有粘黏,要配合動氣運動搖擺,搖擺下,有的可撕開,有的撕不開。撕不開的,那就弧度大點,以能動到痛點弧的轉(zhuǎn)折點才有用。 如果筋結(jié)範圍大、硬。那就非得在筋結(jié)點扎上一針至數(shù)針,針上加灸,才能令其軟,再用手法撕就容易了,或出針後,再動氣搖擺撕開。 有的甚至肌肉已萎縮,就熱敷、閃罐一起來,或用周波電擊肌肉,先讓肌肉內(nèi)微血管能活化血液令其周流,肌肉恢復(fù)彈性下,再來進一步治療。 對應(yīng)針法、全息針法,範圍其實滿大的,腳底按摩、手掌按摩、耳針療法,好多,各家皆是從細微處找方法來治療。 如果骨骼錯位了,針刺,療效通常只能暫時,沒有骨正位,是不能痊的。 樓主學(xué)兄有心,常發(fā)好文分享,探討。 祝安好 樓主:
今天接著再聊一下其他的感受。
1 穴位不能多,1-2個足夠了。遠道取穴后,其實局部是不用配伍的,如果想配伍,局部阿是穴可補上一針,也就是所謂的牽引針,不要再多了。經(jīng)常看到有些醫(yī)生一個腰扭傷扎上十幾根、二十幾根針,看上去面面俱到,很多穴位都扎了,其實效果并不太好。這不是銀質(zhì)針。 2 要配合患者運動,特別是困難的體位,一定要動。 3 急性腰扭傷的遠道取穴應(yīng)該是即時見效的,扎了10分鐘患者還沒感覺,應(yīng)考慮自己的診斷了,換穴位吧。 4 有些帖子認為必須強刺激手法才能見效,我的臨床感受不是這樣,如果辨經(jīng)準確的話,一針進去,還沒做手法,患者感覺就松了。 5 留針時間要長,越長效果越好,否則療效不鞏固,我一般要留一個小時左右,有時感覺時間還是不夠。讓患者出去逛逛,順便也做下廣告。 再談一下自己的體會,很多患者是針入痛消,但拔針后腰痛又會反復(fù),解決之道是延長留針時間,回去臥床休息。。
再談一下感受,以往治療腰部側(cè)方的疼痛(相當(dāng)于少陽經(jīng)的位置),針灸推拿效果總感覺不太好。高樹中老師介紹了針刺太沖穴的方法,前段時間我沒試,所以沒寫。這幾天我試了一下,效果的確非常好,所以今天補充。樓上有朋友問到手法的問題,其實大多情況下不必在意什么手法,針扎進去就有效,最多平補平瀉就是了。只有人中穴,用雀啄法使患者有流淚感即可。
針對很多患者拔針后療效不鞏固的問題,我從耳穴上得到啟發(fā),取針后,將耳穴磁珠貼至患者遠部穴位,主要是手上,如腰痛穴、后溪等等,不影響美觀,還方便按壓,近幾天試了幾個病人,療效果然鞏固很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