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詩》瀚如煙海,輯錄的女性作品卻寥若晨星,上至武則天下到煙花女子,總共列出124位,能自成卷冊的惟有魚玄機、薛濤和花蕊夫人3位。她們一般出身不高,或境遇悲慘,雖留有詩集,但后世正統(tǒng)的詩文選集一般不作收錄??墒撬齻兊淖髌樊吘故翘圃娀▓@中璀璨嬌艷的花枝,搖曳處,自有絕世風華。
“易求無價寶,難得有心郎”,這兩句詩是每個多情女子感慨平生時大多愿意引用的,語出魚玄機《贈鄰女》詩:
羞日遮羅袖,愁春懶起妝。
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
枕上潛垂淚,花間暗斷腸。
自能窺宋玉,何必恨王昌。
唐朝的女詩人當中,論詩藝無疑魚玄機獨占鰲頭,皇甫枚曾給予她極高的評價:“色既傾國,思乃入神,喜讀書屬文,尤致意于一吟一詠。”魚玄機,原名幼薇,其父飽讀詩書卻功名未就。幼薇從小聰慧,七歲作詩文,十一二歲時,聲名遠播,被譽為“詩童”。溫庭筠命題《江邊柳》,叫她賦詩。魚玄機揮筆寫就:“翠色連荒岸,煙姿入遠樓。影鋪春水面,花落釣人頭。根老藏魚窟,枝底系客舟。蕭蕭風雨夜,驚夢復添愁。”溫庭筠嘆服。溫庭筠愛憐幼薇,并對她疼愛有加,悉心輔導點撥其詩作。
“娉娉裊裊十三馀,豆蔻梢頭二月初。”少女情竇初開,春心漸漸鐘情于斯,對老師產(chǎn)生了愛慕之心。她借詩言情,寫下了《冬夜寄溫飛卿》寄托無限思念:“苦思搜詩燈下吟,不眠長夜怕寒衾。滿庭木葉愁風起,透幌紗窗惜月沈。疏散未聞終隨愿,盛衰空見本來心。幽棲莫定梧桐樹,暮雀啾啾空繞林。”身為花間詞派鼻祖的溫庭筠怎會不解風情,可他不曾回應幼薇?;蛟S是自慚形穢,或是年齡懸差,或是其他原因,他終未娶幼薇,卻一直亦師亦友地關懷著她。大愛無言,沒有承諾過愛,卻默默擔當著愛。溫庭筠的感情雖然高貴,卻成了魚玄機一生悲哀的起點。
李億,江陵名門之后,年輕貌端,被魚幼薇的才貌傾倒,初見即納魚幼薇為妾,并在林亭置下別墅。兩人柔情蜜意,過了一段幸福時光??上Ш镁安婚L,李億的原配夫人裴氏來信催促。李億無奈去接妻。魚幼薇牽腸掛肚,寫下《江陵愁望有寄》:
楓葉千枝復萬枝,江橋掩映暮帆遲。
憶君心似西江水,日夜東流無歇時。
這首詩前兩句寫盼人不歸,后兩句便接著寫相思之情。用江水之永不停止,比相思之永無停歇。“西江”、“東流”看似閑筆,有人試著去掉,但真的減作“憶君如流水,日夜無歇時”則味道全無。全詩似風飄搖而有遠情,調悠揚而有遠韻。尤其后兩句,以水喻情,情長似水,日夜無歇。
李億夫人嫉妒魚玄機的美貌和才情,在魚玄機身上使盡了殘酷手段,最終將魚玄機和侍婢綠翹趕到了道觀。初始幼薇望穿秋水,三年后玄機(入道后,魚幼薇改名魚玄機)終于得知,李億已偕妻出京,赴揚州任官。一腔熱血換得冰霜披身,慘遭打擊的玄機痛不欲生。真的,諾言,誓言,算什么?倉頡造字時,就明示這些詞都是有口無心。
溫庭筠走了,李億走了,所有男人都如林花,“林花謝春紅,太匆匆。”魚幼薇這一生,似乎是留得住男人賞春,留不住他們?yōu)榇和?。對于魚玄機來說人生似乎是生死早已限定的游戲。
有村姑到觀里邊燒香邊哭泣,說她愛的人棄她而去了,魚玄機寫了一道詩送給她,這就是那首有名的《贈鄰女》。 “易求無價寶,難得有心郎”,一切過往的就統(tǒng)統(tǒng)埋在心底吧。“自能窺宋玉,何必恨王昌”,自己這般花容月貌,還愁宋玉這樣的風流才子不主動送上門來?何必被王昌這樣的登徒子給活活氣死呢?這首詩不啻魚玄機人生的分水嶺,在此之前,她是一個秀外慧中,癡情萬縷的賢淑才女,從此,她看破了人間真情,只為享樂縱情極欲,變成了一個放蕩冶艷的女人。
長安城郊的咸宜觀里,多了一個魚玄機,于是長安城誰都知道咸宜觀有個多才的蕩婦。她的生動、鮮活、潑辣、才情迷倒了整個長安城。無邊的風月,稍稍撫慰了這顆已然破碎的心。但繁華是一種表象。她的心理卻變得越來越陰郁。天意弄人,它往往給了一個開始,就不再管你的結局。陳韙是魚玄機最相好的情人,她懷疑綠翹趁自己不在與之茍合??穸手械聂~玄機理智,失手打死綠翹,罪責難逃,雖很多官員替她求情,京兆府尹溫璋還是把魚玄機殺了。是年,魚玄機24歲。
魚玄機曾經(jīng)鮮活生動,富于抱負。她觀新科進土題詩留名,不禁感懷,也題下一首氣概非凡的詩:
云峰滿月放春睛,歷歷銀鉤指下生;
自恨羅衣掩詩句,舉頭空羨榜中名。
然而縱滿腹才華,也是無法施展的,只有“舉頭空羨榜中名”。女人惟一的歸宿是家,但魚玄機被家拋棄了,她凄惶的境遇不得不讓人感慨萬千。
薛濤,字洪度,幼時即顯過人天賦,八歲能詩,其父曾以“詠梧桐”為題,吟了兩句詩:“庭除一古桐,聳干入云中”,薛濤應聲即對:“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在父親看來這兩句卻是“讖語”,“迎來、送往”似乎預示了她一生的命運。父親病逝,薛濤與母親相依為命,憑自已過人的美貌及精通詩文、音律的才情,在歡樂場上侍酒賦詩、彈唱娛客,被稱為“詩伎”。韋皋能詩善文,時為劍南節(jié)度使,聽說薛濤詩才出眾,就把她召到帥府侍宴賦詩,薛濤遂成為成都著名營伎。韋皋惜薛濤之才,準備奏請朝廷讓薛濤擔任校書郎官職,雖未實現(xiàn),但“女校書”之名已不脛而走。
薛濤與白居易、牛僧儒、令狐楚、輩慶、張籍、杜牧、劉禹錫、張祜等人有詩文酬唱,但真正讓薛濤動了深情的卻是元稹。薛濤初見元稹時已四十二歲,大元稹十一歲,兩人在蜀地共度了一年。閑雅之余,薛濤常把樂山特產(chǎn)的胭脂木浸泡搗拌成漿,加上云母粉,滲入玉津井的水,制成粉紅色的特殊紙張,紙面呈現(xiàn)出不規(guī)則的松花紋路,清雅別致,她便用這種紙來謄寫自己作的詩,這種紙箋稱為“松花箋”或“薛濤箋”。晚年,薛濤在成都遠郊筑起吟詩樓,隱居其中,年六十二歲而逝。薛濤詩集《錦江集》,詩五百余首 。
昔人曾稱道這位“萬里橋邊女校書”,“工絕句,無雌聲”,距成都杜甫浣花草堂不遠有一座“吟詩樓”,點綴著錦江玉壘的秀麗風光,這是薛濤晚年棲息吟詠之地。“萬里橋邊女校書,枇杷花里閉門居。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東風總不如。”這首詩是王建《寄蜀中薛濤校書》,從中可以想見薛濤在當時的地位。
送友人
水國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蒼。
誰言千里自今夕,離夢杳如關塞長。
初讀此詩,似清空一氣,平淡無奇,諷詠久之,便覺有無限蘊藉.前兩句寫景,可知為秋季,“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這個時節(jié)相送當是格外凄涼。詩人登山臨水只見一派蒹葭與山色“共蒼蒼”,頓時凜然生寒,暗用《詩經(jīng)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回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詩意,以表達友人遠去、思而不見的懷戀情緒。人隔千里,竟始自今夕,這不由人使人聯(lián)想起李益“千里佳期一夕休”的名句,感受到無限深情和遺憾。此詩化用了前人一些名句,內容更加豐富,詩意層層推進,處處曲折,愈轉愈深,兼有委曲、含蓄的特點。
她的另一首詩更體現(xiàn)出她洞悉世情的眼光。
籌邊樓
平臨云鳥八窗秋,壯壓西川四十州。
諸將莫貪羌族馬,最高層處見邊頭!
寫此詩時,薛濤六十來歲,她感慨時事,心有寄托。詩開頭兩句寫樓,“平臨云鳥”寫樓之高,“八窗秋”寫天曠氣清、四望無際。一個“壯”字,點明籌邊樓占據(jù)西川形勝之地。兩句氣象萬千,詩人點明李德裕建此樓的用意。后兩句寓嚴正譴責于沉痛慨嘆:由于將軍們的目光短淺,貪婪掠奪,招來了與羌族的戰(zhàn)爭,而這些大唐的將軍又沒有抵御的能力,以致西川首府都受到戰(zhàn)爭的威脅。
詩以“最高層處見邊頭”作結,“高”、“見”與“平臨云鳥”遙相呼應,“見邊頭”則與“壯壓西川”形成鮮明對比,詩人撫時感事、憂深思遠的心情也就深情若訴,有議論,有感慨,有描寫,有動蕩開闔,有含蓄頓挫,真的是硬語盤空,力透紙背。
再看她的一首詩《池上雙鳥》,這首詩和她的《牡丹》詩相似,都是向情人傾訴衷腸。
池上雙鳥
雙棲綠池上,朝暮共飛還;
更忙將趨日,同心蓮葉間。
詩中濃情蜜意,有“朝暮共飛還,同心蓮葉間”的愛情表白。沒有兄弟姐妹,沒有父親的薛濤,渴望有一個忠誠而又熱誠的男人的胸懷,相托一生。她曾經(jīng)以為找到了,那就是元稹。據(jù)說“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是元稹為她寫下的詩,詩句成了流傳千古,但那時的元稹遠走,再也沒有回來。薛濤癡癡地等,等了一年又一年,任如玉的年華在寂寥中消磨。此時,她已經(jīng)四十六歲,芳華已至秋暮。“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可嘆癡情女子太多,但沒有一個人的悲傷可以感動上蒼,除非她有力量扭轉乾坤。薛濤清楚自己的處境和身份,艷名、才名是虛名,于是就靜靜地了斷了這場情緣。她知道露水情緣,朝生暮死,何必恩恩怨怨反復糾纏?薛濤這樣聰明冷靜,心潔冰雪,斬斷情緣,更顯得珍重。
薛濤曾經(jīng)寫下《十離詩》,用犬、筆、馬、鸚鵡、燕、珠、魚、鷹、竹、鏡來比自己。用主、手、廄、籠、巢、掌、池、臂、亭、臺來比喻當權者,這是薛濤對當時封建統(tǒng)治的一種妥協(xié),實屬無奈之舉。但同是專制社會里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女子,薛濤走的是完全不同魚玄機的一條路,她走了一條自己拯救自己的路。憑著“薛濤箋”所賺的錢得以在成都碧雞坊建“呤詩樓”,薛濤讓自己晚年有一個安身立命的場所。
李冶即李季蘭,烏程(浙江吳興)人,唐朝著名的女道士。出生于書香門第,李冶十一歲時,被送入剡中玉真觀中作女道士,改名李季蘭;和薛濤一樣,李季蘭也有個薔薇詩讖的說法,她六歲時寫下一首詠薔薇的詩,其中有這樣兩句:“經(jīng)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她的父親喜驚之余,有些憂慮,他預言女兒將是個“失行婦人”,因為詩中“架卻”諧音“嫁卻”,父親指望借助清燈黃卷收住她的性子。
高仲武稱李冶“自鮑照以下,罕有其倫”,史載李季蘭“美姿容,神情蕭散。專心翰墨,善彈琴,尤工格律”?;蛟S那是一個帶著二分傲然、三分落寞、五分蕭索,淡漠地睥睨紅塵的女子。李季蘭風流放蕩是無可辯駁的,《唐才子傳》記載她和當時的名士素有往來,暢談詩文,席間言笑無忌。但就詩才而言,比同時代的薛濤,確實要高許多。
相思怨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畔。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無畔。
攜琴上高樓,樓虛月華樓。
彈著相思曲,弦腸一時斷。
這是與“茶圣”陸羽相戀無果之后的寫意,我們無從得知中間到底發(fā)生過什么,但卻由此知道李冶有非凡的詩才與看透人生的犀利。全詩言語直白而意境高遠:高高的樓宇上接青天,在滿天滿地的月光籠罩下,高樓仿佛是神仙住的瑤臺。一個女子在高樓上彈琴,曲調憂傷凄清,綿延直入虛空。只有相思的曲子,才會這樣纏續(xù)綿長。可是,突然弦斷音裂,想必是女子思情切切,再也彈不下去。曲散腸斷,這女子撫琴獨坐,神情蕭索,黯然良久。像“海水尚有涯,相思渺無畔”這種言盡意未盡的姿態(tài),歷來是最有藝術感染力的。
李冶留給后人最有名的是《八至》詩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這八至可以說道破生命由盛及衰的花開花落。這首詩語言淡極而平中見奇絕,前三句是鋪墊是蓄勢,都是為了襯托最后一句:“至親至疏夫妻。”這句詩頗有經(jīng)歷人世滄桑的感覺,細細想來卻不得不佩服這位女道士的“非體驗性”感悟,或許是對陸羽用情太專,而失望太多,沒有結過婚,卻能夠俯瞰眾生。夫妻間可以誓同生死,也可以反目成仇,不共戴天??磥硐噱σ阅降仔枰獝鄣缢?。后來李季蘭因朱泚之亂受牽連,被唐德宗下令亂棍撲殺而死。在男權社會里女性是多么的無可奈何,紅顏薄命,可悲可嘆!
唐女子詩中,多是宮廷詩,如徐惠、武則天、上官婉兒、楊玉環(huán)、江采蘋等人的詩作。單純地講才藝,她們都是高手,歷史沒有給她們留下太多的空間,但有了她們的詠唱,唐詩便增添了一層綺麗的色彩。
徐惠,湖州長城(今浙江長興)人,從小就聰慧無比,八歲時,她的父親讓她模擬“離騷”體作詩,她寫了一首《小山篇》:“仰幽巖而流盼,撫桂枝以凝思。將千齡兮此遇,荃何為兮獨往。”因其才情,唐太宗將她召入宮中做了才人,后升為婕妤、充容,唐太宗死后第二年,徐惠也染疾而亡,死時僅二十四歲,賜封賢妃。現(xiàn)存的徐惠詩僅五首,她的詩清新流麗,富有情致。她有一首《賦得北方有佳人》的詩,稱不上絕響,但也自有聲有色:
由來稱獨立,本自號傾城。
柳葉眉間發(fā),桃花臉上生。
腕搖金釧響,步轉玉環(huán)鳴。
纖腰宜寶襪,紅衫艷織成。
懸知一顧重,別覺舞腰輕。
此詩從李延年《北方有佳人》中脫化出來,更強調了工筆描繪,極盡女子妖嬈姿態(tài)。另有她的《秋風函谷應詔》也是搖曳多姿。
秋風起函谷,勁氣動河山。偃松千嶺上,雜雨二陵間。
低云愁廣隰,落日慘重關。此時飄紫氣,應驗真人還。
江采蘋,史書上找不到她的生卒之年。江采蘋其人其事有許多的疑團。《梅妃傳》記載:梅妃姓江名采蘋,莆田(今福建莆田縣)人,父世代為醫(yī)。江采蘋聰明過人,9歲能誦讀《詩經(jīng)》中《周南》、《召南》等篇,曾云:“我雖女子,期以此為志。”父親便以《詩經(jīng)•召南》里《采蘋》為女兒名字,江采蘋后入宮服侍唐玄宗。
江采蘋愛梅成癖,所居處遍植梅樹,每逢梅開,淡裝雅服,姿態(tài)明秀,賞花如癡,玄宗戲賜名曰梅妃。她精通詩文,自比東晉才女謝道韞。但是這個女人的境遇因為另一個女人而改變。楊玉環(huán)入宮封妃后,梅妃成了楊貴妃的情敵,梅妃遠非楊貴妃的對手,漸漸失寵,被貶入冷宮,有《謝賜珍珠》詩感慨其事:
桂葉雙眉久不描,殘妝和淚污紅綃。
長門盡日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很久沒有為君王整理容顏了,臉上的殘妝和著淚水流到我紅色的衣衫上,整天都悲痛得無心梳洗,君王你的一掛珍珠能慰藉我內心深處的寂寥嗎?”可謂字字血淚,清代洪升《長生殿》也寫到梅妃。江采蘋的《謝賜珍珠》詩曾由歌德從英譯本譯為德文,是中國古詩中最早譯為德文的一首。安祿山叛亂,長安城陷,梅妃死于亂兵之手,一代芳華的江采蘋也成了歷史長河岸邊一朵飄落的梅花?!?/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