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一代意拳大成拳宗師---王薌齋 -

 lc1231 2010-04-05
一代宗師--意拳創(chuàng)始人王薌齋先生,名政和,又名尼寶,字宇僧,晚年自號"矛盾老人",1885年生于河北深州魏家林村。
  1894年跟郭云深大師學習形意拳。因其終年苦修苦練,寒暑不輟,深究拳理,倍受郭老青睞,故盡得郭老畢生拳學之精髓。弱冠之年,已成為一代名師。 學拳之始,就不拘泥于拳術的派系門戶之見。他認為:我國拳術歷史悠久,不同時期、不同地區(qū)的有成就的拳術家,都具有不同的風格與特長。這正是我國拳術所以源遠流長、繁榮興旺的原因。先生對拳理的著眼點并不是一技、一得的局部學識,他用畢生精力探索和研究拳家學術領域里的真諦。
  1907年前后,薌齋先生為開闊眼界,增長見聞,離師出游。來到北京。1918年后,又前往河南、湖南、湖北、福建,在福州任過武術教官。以后北上,在天津開始講學。在這段時間里,其在大江南北遍訪當時各派著名拳術家。他在河南時,曾到嵩山少林寺訪問當時的"心意拳"(又名形意拳)傳人衡林和尚,并與之切磋技藝。形意拳和心意拳同出一源,因此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先生對少林寺的訪問,具有重大的意義。
  先生對大量搜集來的第一手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之后,創(chuàng)建了"意拳"。這是先生多年心血的結晶。意拳的創(chuàng)建無疑是我國傳統(tǒng)武術的一次重大革新。意拳重在健身與技擊兩面?zhèn)€方面。健身鍛煉要求"順乎自然,合于需要"。具體地說也是應該符合人體生理機制和所應達到的功能狀態(tài)。因此先生指出:重要在于"凝神定意、舒適自然"。同時使從事鍛煉者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機能得到改善,使身體素質得到提高。在拳術鍛煉方面,意拳的創(chuàng)建摒棄了延習數(shù)百年的"套路"和"固定招法",返樸歸真,顯示了我國拳術的原貌并賦以新的理論內容。意拳認為:拳術鍛煉如果只著眼于技擊的技術和技巧,只偏于某一姿勢或某一招式的刻板方法,就會背離拳術的總體要求。薌齋先生所總結和倡導的訓練方法,不僅豐富了我國傳統(tǒng)拳術的訓練法,而且對現(xiàn)代體育運動同樣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1928年,薌齋先生曾赴杭州任全國武術比賽大會的裁判。隨后,他去上海傳授意拳。1938年先生在北京四存學體育班主持意拳教學。1940年夏,同道友人贊許意拳,并贈名為"大成拳"。先生當時不好卻,遂一度將意拳稱為"大成拳"。正如先生所述"友人多試之甜蜜,習之愉快,因僉以大成二 字為吾拳,欲卻之而無從也,聽之而已。"此后先生又說"學術本無止境,何來大成說",仍以意拳稱之。40年代,先生曾在當時"北京實報"、"新民報"等到報刊上發(fā)表文章,對我國拳術的觀點、看法以及意拳的鍛煉方法作了詳細的介紹。 同其他的學術領域一樣,新生事物的出現(xiàn),總不免會與守舊的傳統(tǒng)觀念發(fā)生矛盾。薌齋先生的學說,在我國拳術界也曾引起過較大的震動。在此期間,中外人士特別是我國的武術家們,專門拜訪先生以探討拳術宗旨的人絡繹不絕。
  先生在上海逗留期間,就曾與當時在"西青"(西洋人的青年會)擔任拳擊教練的匈牙利人英格相會,英格曾經(jīng)得過職業(yè)拳擊比賽的最輕量級世界冠軍。在交流技擊中,英格出直拳向先生發(fā)動進攻,先生左手一抖,即將英格彈倒在地。英格失敗后,在英國"泰晤士報"上發(fā)表了題為"我們所見到的中國拳術"一文,對薌齋先生的造詣、中國拳術所達到的高水平表示欽佩。
  40年代初,日本的柔道六段八田一郎(1936年代表日本參加第十一屆奧運會國際摔跤比賽的選手)要求與先生比試。八田欲擄先生手腕用招,哪知兩手才一接觸,立即被抖得騰身離地,身貼墻壁后倒在地上。 此后又有日本當時柔道五段、劍道三段的澤井健一與先生較量。失敗后,他轉向先生學習意拳。四十年代后期澤井健一回到日本宏揚意拳,并根據(jù)實際情況更名為太氣拳,日后被日本武術界公認為“武圣”。
  1947年,先生在北平太廟(即今日的勞動人民文化宮)成立了"拳學研會",廣泛傳播意拳。北平解放后,先生停辦"研究會",到中山公園潛心教學。他的健身與養(yǎng)生,在教學中被稱為"站樁功"。
  1950年,先生在中華體育總會籌備委員會,任武術組組長,后因外出去職。1951年,先生應邀到保定市河北中醫(yī)研究院教授站樁功。在這段時間里,先生對中國拳術在醫(yī)療保健方面的效用問題,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時至今日,意拳站樁功幾乎遍于全國,先生為我國人民的醫(yī)療保健事業(yè)做出了貢獻。
  1963年月先生病逝于天津。 


 

p3300003.jpg


 

p3300005.jpg



意 拳 正 軌
        王薌齋   著   

     
    技擊一道,甚矣哉之難言也。詩言拳勇,禮言角力,皆技擊之起源:降至漢代,華佗氏作五禽之戲,亦技擊本質。良以當時習者甚少,以至湮沒無聞。迨至梁天監(jiān)中,達摩東來,以講經(jīng)授徒之余,兼習鍛煉筋骨之術,采禽獸性靈之特長,參以洗髓易筋之法,而創(chuàng)“意拳”,又曰“心意拳”。徒眾精是技者甚多,少林之名亦因之而噪起。岳武穆王復集各家精華,編為五技連拳、散手、撩手諸法,稱為“形意拳”。逮及后世,國家宴安,重文輕武之風日盛,又精拳技者復多以好勇斗狠賈禍,于是士大夫相率走避,致將此含有深奧學理之拳術,不能見重于歷世。相沿既久,無可更易。即后世之有道,懷瑾握瑜者,率多埋沒于鄉(xiāng)村閭里間,不敢以技術著稱。此固使后之學者深資悼惜者也。清代晉之太原郡戴氏昆仲精于是技,而獨得詳傳于直隸深縣李洛能先生。先生授徒甚眾,復獲得李老先生之絕技者,厥為同縣之郭云深先生,郭先生之教人習形意也,首以站樁為入學初步,從學者多矣,能克承其教者殆不多溝。郭先生亦有非其人不能學,非其人不能傳之嘆。吾與郭先生同里,有戚誼為長幼行,愛吾聰敏而教之,且于易簀之時猶以絕藝示之,諄諄以重視相囑。晚近世風不古,學者多好奇異,殊不知真法大道,只在日用平常之間,世人每因其近而忽之,“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之說益徵。薌不顧以此而求聞達,無如晚近世欲趨于卑下,不求實際,徒務虛名,于是牟利之徒,不自學問抄襲腐敗之陳文,強作謀生之利器,滿紙荒唐,故入玄虛;忽而海市蜃樓,跡近想像,忽而高山遠水,各不相干,使學者手不釋卷,如入五里霧中,難誤用半點真假。一般無知之士,猶以圣人之道,不可贊仰。嗚呼!利人當途,大道何昌,午夜深思,曷勝浩嘆。薌雖賦性不敏,而于技擊一道,竊焉心喜,既獲得親炙真法大道之指導,每日承其教誨之語言多具有記載之價值者,連綴成冊,本利已利人之訓,不敢自私,以期同嗜者均沾斯益,非徒以此問世也。是為序。
中華民國十八年菊月 深縣王宇僧

     樁法換勁
     
   欲求技擊妙用,須以站樁換勁為根始,所謂使其弱者轉為強,拙者化為靈也。若禪學者,始于戒律而后精于定慧,證于心源,了悟虛空,窮于極處,然后方可學道。禪功如此,技擊猶然。蓋初學時樁法頗繁,如降龍樁、伏虎樁、子午樁、三才樁等。茲去繁就簡,采取各樁之長,合而為一,名曰渾元樁,利于生勁,便于實搏,精打顧,通氣學,學者鍛煉旬日,自有效果,亦非筆墨所能表其神妙也。夫樁法之學,最忌身心用力,用力則氣滯,氣滯則意停,意停則神斷,神斷則受愚。尤忌揚頭折腰,肘腿過于曲直,總以似曲非曲,似直非直為宜,筋絡伸展為是。頭宜頂,渾身毛孔似松非松,如是則內力外發(fā),弱點換為強勁,自不難得其要領也。

     鍛煉筋骨
     
   力生于骨,而連于筋,筋長力大,骨重筋靈。筋伸骨要縮,骨靈則勁實。伸筋腕項(手足四腕與脖項)則渾身之筋絡皆開展,頭項齒扣,足根含蓄(含有若彈簧之崩力),六心相?。ㄊ中淖阈谋拘捻斝囊玻乇骋藞A(闊背筋大雄筋異常有力)則氣自然開展,兩肱橫撐要平,用兜抱開合伸縮勁,兩腿用提挾扒縮淌崩擰裹勁,肩撐胯墜,尾閭中正神貫頂,夾脊三關透丸宮,骨重如弓背,筋伸似弓弦,運勁如弦滿,發(fā)手似放箭,用力如抽絲,兩手如撕綿,四腕挺勁力自實,沉氣扣齒骨自堅。象其形,龍墩、虎坐、鷹目、猿神、貓行、馬奔、雞腿、蛇身、骨查其勁,挺腰沉氣,坐胯提膝,撐截裹墜,粘定化隨。若能得此要素,如遇敵時自能隨機而動,變化無窮。任敵巨力雄偉漢,運動一指撥千斤。所謂身似平準,腰似車輪,氣如火藥拳如彈,靈機微動鳥難騰。更以心小膽大,面善心惡,靜似書生,動若龍虎,總以虛實無定,變化無蹤為準則,自能得其神妙之變幻。故郭云深大先師常云:有形有意都是假,技到無心始見奇,蓋即此也。

     用勁
     
   拳術之妙,貴乎有勁,用勁之法,不外剛柔方圓,剛者直豎,柔者靈活,直豎長伸有攻守力,柔者縮短有驚彈力。剛勁形似方。柔勁外方而內圓。伸縮抑揚,長短互用,剛柔相濟,有左剛而右柔,有左柔而右剛,有梢節(jié)剛而中節(jié)柔,亦有時剛時柔虛實變化之妙,半剛運使之精。更有柔退而剛進,剛退而柔進,周身光線不斷為樞紐。橫撐開放,光線茫茫謂之方。提抱含蓄,中藏生氣謂之圓。所以筋出力而骨生棱。凡出手時,用提頓撐抱兜墜鉆裹,順力逆行,以方作圓。落手時,用含蓄纏綿滔滔不斷,以圓作方。蓋圓勁能抽提,方勁能轉頓,開合若連環(huán)。若萬縷柔絲百折千回,令人不可捉摸,其玲瓏開朗,如駿駒躍澗,偏面矯嘶,神彩麗麗,壯氣森森,精神內固,如臨大敵,雖劍戟如林,刀斧如山,亦若無人之境。身如強弓硬弩,手如弓滿即發(fā)之箭,出手恍同蛇吸食,打人猶如震地雷。夫用勁之道,不宜過剛,過剛易折,亦不宜過柔,過柔不進,須以豎勁而側入,橫勁吞吐而旋繞,此種用勁之法,非心領神悟,不易得也。若能操之純熟,則勁自圓、體自方,氣自恬,而神自能一。學者其勿惰。
求勁之法,慢優(yōu)于快,緩勝于急,而尤以不用拙力為最妙。蓋運動之時,須使全體之關節(jié)任其自然,不稍有淤滯之處,骨須靈活,筋須伸展,肉須舒放,血須川流,如井之泉脈然。如是方能有一身之法,一貫之力,而本力亦不外溢。若急急于拳套是舞,徒用暴力以求其迅速之美觀,如是則全體之氣孔開塞,而于血系之流通亦大有阻礙。觀諸用急暴力者,無不努目皺眉,頓足有聲,先閉其氣,而后用其力,既畢,則又長吁一聲,嘆氣一口,殊不知已大傷其元氣也。往往有數(shù)十年之純功,而終為門外漢者,目見皆然,豈非用拙力之所致也?亦有用功百日而奏奇效者,可知謬途誤人之甚。學者于此求力之法,當細斟之,自能有天籟之機,然亦非庸夫所能得之道也。

     練氣
     
   夫子養(yǎng)性練氣以致治,軒轅練神化氣以樂道,達摩參禪,東來傳道,始傳洗髓易筋之法,而創(chuàng)意拳及龍虎樁,故為技擊開山之宗,自古名賢大儒圣人豪杰金剛佛體,未有不養(yǎng)性練氣及習技者。莊子云:技也,進乎道矣。然技雖小道,殊不知學理無窮,凡學此技者,非豐神瀟灑而無輕浮狂燥塵俗語之氣,堪與圣賢名儒雅樂相稱者,不足學此技也。夫練氣之學以運使為效,以鼻息長呼短吸為功,以川流不息為主旨,以聽氣凈虛為極致。前為食氣出入之道,后為賢氣升降之途,以后天補先天之術,即周天之轉輪。蓋周天之學,初作時,以鼻孔引入清氣,直入氣海,由氣海透過尾閭,旋于腰間 ---- 蓋兩腎之本位在于腰,實為先天之第一,猶為諸臟之根源,于是則腎水足矣,然后上升督脈而至丸宮,仍歸鼻間,以舌接引腎氣而下,則下腹充實,漸漸結丹入田。此即周天之要義,命名周天秘決,學者勿輕視之。


    養(yǎng)氣
    養(yǎng)氣練氣,雖出一氣之源,然性命動靜之學,有形無形之術各有不同。蓋養(yǎng)氣之學,不離乎命,神即是性,氣即是命,故養(yǎng)氣之術須由性題參入。夫性命之道,非言語筆墨所能述其詳也。況道本無言,能言者即非道。故孟子云:難言而強言之,惟道本無也。無者天地之源,萬物之根,人有生死,物有損壞,道乃永存。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視之無形,聽之無聲,而能目心意俱忘,即諸妙之圓也。如對境忘境,不耽于六賊之魔,居塵超塵,不落于萬緣之化。誠能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昧俱悟,即風虛空,所空欲無,無無亦無,大抵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亂之,故言神者不離性,氣者不離命,若影隨形,不爽毫厘。

     五行合一
   
    五行者,生克制化之母,亦即萬物發(fā)源之本也。如世欲之論五行者,則曰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謂之相生;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謂之相克。此腐之配論,難近拳理,而亦不知拳術為何物。又曰某拳生某拳,某拳克某拳,此論似亦有理,若以拳理研究之,當兩手相接對擊時,豈能有暇而及此也?若以目之所見,心再思之,然后出手制之,余實不敢信而然,莫知擊而手足已至,尚不敢說能制人。如以腦力所度,心意所思,出手論著,操技論套,是門外漢也,不足與座拳。蓋拳術中之所謂五行者,換言之曰:金力,木力,水力,火力,土力是也。即渾身之筋骨,堅硬如鐵石,其性屬金,故曰金力。所謂皮肉如棉,筋骨如鋼之意也。四體百骸,無處有若樹木之曲直形,其性屬木,故曰木力。身體之行動,如神龍游空,矯蛇游水,猶水之流,行蹤無定,活潑隨轉,其性屬水,故曰水力。發(fā)手若炸彈之爆烈,忽動如火之燒身,猛烈異常,其性屬火,故曰火力。周身元滿,墩厚沉實,意若山岳之重,無處不生鋒芒,其性屬土,故曰土力。凡一事一動皆有如是包羅天地、彌滿六合、塞充乾坤、混含宇宙,性命之學,亦即天地之陰陽也。然欲養(yǎng)氣修命,須使心意不動,心為君火,動為相火,君火不動,相火不生,相火不生,氣念自平,無念神自清,清而后心意定。故云:“一念動時皆是火,萬緣寂凈方生真,常使氣通關節(jié)敏,自然精滿谷神存。”若能有動之動,出于不動,有為之為,出于無為,無為則神歸,神歸則萬物寂,物寂則氣泯,氣泯則萬物無生,耳之五種力,此方謂五行合一也??傊?,不動時周身及一貫之力,動時大小關節(jié)無處不有上下前后左右百般之二爭力,如是方能得周身之渾元力也。

     六合
     
  六合有內外之分,曰: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為內三合;手與足合,肘膝合,肩與胯合,為外三合。又曰:筋與骨事,此與肉合,肺與腎合,為內三合;頭與手合,手與身合,身與足合,為外三合。總之,神合、勁合、光線合,全身之法相合謂之合。非形勢相對謂之合。甚矣哉,六合之誤人也,學者慎之慎之。

     歌訣
     歌訣者,拳術中之精粹也。若能參透其意,窮盡其理,自能得道矣。
     心愈專;意昧三,精愈堅,氣愈安,神愈鮮(此學技五大要素)。
     渾噩一身貫,形具切忌散(周身用力,無處不圓滿,取內圓外方之意始終不懈)。
     拳出如流星,變手似閃電(變化迅速,神捷果斷)。
     舌卷齒更扣(舌為肉之梢,肉為氣之囊,舌卷氣降,注于氣海,又能接引腎氣結入丹田。齒為骨梢,扣則骨堅)。
     頭頂如懸磬(頭為六陽之首,五關百骸莫不本此,頭頂若懸,三關九竅易通,自能白云朝頂,一點靈光頂頭懸,此亦禪學之要素也)。
     兩目神光耀(精光收縮而尖銳)。
     鼻息耳凝斂,心目宜內視(以鼻作長呼短吸之功,耳目心作收視反聽之用)。
     腰轉如滑車,進足如鋼鉆(靈敏活泌,進鉆奪位)。提淌裹扒縮,滾銼兜擰(動靜須有此力)。      手足指抓力,毛孔如生電(指為筋梢,扣則力自充。周身毛發(fā)為血梢,血為氣膽,毛孔不睜,毛發(fā)不豎,則血不充,血不充則氣不振,氣不振則力不實,不實則失戰(zhàn)斗斗力矣)。

     交手經(jīng)法
     
   人之本性,各有不同,有聰明者,有智慧者,有毅力者恒心者,有沉著精敏者,更有奸猾陰毒者,其性不同,其作為亦因之而民,如技術之擊法亦因之而民,如技術之擊法亦然,有具形而出,無形而落。敗勢而往,發(fā)聲而來。千變萬化,不能盡述。須以功力純篤,膽氣放縱,處處有法,舉動藏神,不期然而然,莫之至而至。身動快似馬,手動速如風。平時練習,三尺以外七尺以內,如臨大敵之象。交手時有入若無人之境。頸在豎起,腰要挺起,下腹要充實,兩肱撐起,兩腿夾起,自頭至足一氣相貫。膽怯心虛,不能勝,不能察顏觀色者,亦不能取勝??傊瑪巢粍?,我沉靜,敵微動,我先發(fā)。所謂打顧之要亦其擊先者也。不動如書生,動之如龍虎。發(fā)動似迅雷,迅雷不及排耳。然所以能致勝者,皆在動靜之間;動靜已發(fā)而未發(fā)之間謂之真動靜也。手要靈,足要輕,進退旋轉若貓形。身要正,目斂精,手足齊到定要贏。手到步不到,打人不為妙。手到步亦到,打人如把草。上打咽喉下打陰,左右兩肋在中心,拳打丈外不為遠,近者只在一寸中。手出如巨炮響,足落似樹栽根。眼要毒,手要奸。步踏中門,鉆入重心奪敵位,即是神手亦難防。用拳須透爪,用掌要有氣,上下意相連,出入以心為主宰,眼手足隨之。兩足重量,前四后六,用時顛倒互換。夫有定位者步也,無定位者亦步也。如前足進后足隨,前后自有定位矣。左右反背如虎熱能山,乘勢勇犯不可擋,斬拳迎門取中堂,搶上搶下勢如虎,鶻落龍潛下雞場,翻江倒海不須忙。凡鳳朝陽勢為強,云遮天地日月交,武藝相爭見短長。三星對照,四梢會齊,五行俱發(fā),六合彌結、勇往前進,縱橫高低,進退反側,縱則放其力,勇往而不返,橫則裹其力,開合而莫擋,高則揚其身,而身若有增長之意。低則縮其身,而身若有鉆捉之形。當進則進摧其身,當退則退領其氣。至于反身顧后,亦要隨,打要遠,氣要摧。拳似炮、龍折身,發(fā)中要絕隨意用,解開其意妙如神。鷂子入林燕抄水,虎捉綿羊抖威風。取勝四梢均要齊,不勝必有懷疑心。聲世擊西,指南打北,上虛下實,靈機自揣摸。左拳出,右拳至,單手到雙手來。拳中心窩去,發(fā)向鼻尖前。鼻為中央之土,萬物產(chǎn)生之源,沖開中央全體皆糜。兩手結合迎面出,自然把定五道關。身如弩弓拳如彈,弦響鳥落見奇鮮。遇敵猶如身著火,打破硬進無遮攔。何為打,何為顧,顧即是打,打即是顧;發(fā)手即是處。計謀精變化,動轉用精神,心毒為上策,手足方勝人。何為閃,何為進,進即是閃,閃即是進。不必遠求尚美觀,只在眼前一寸間。靜如處女,動若雷電。肩窩吐勁,氣貫掌心,意達指尖前;氣發(fā)自凡田。按實用力,吐氣開聲,遇敵來勢兩相交,風云雷雨一齊到。

     龍法
   
    龍法有六,曰:滄海龍吟、云龍五現(xiàn)、青龍?zhí)胶?、烏龍翻江、神龍游空、神龍縮骨。其為物也,能伸能縮,能剛能柔,能升能降,能隱能現(xiàn),不動如山岳,動之如風云,無窮如天地,充實如太倉,浩氣如四海,玄曜如三光。度來勢之機會,揣敵人之短長。靜以待動,動中處靜,以進為退,以退為進,直出而側入,斜進而豎擊。柔去而驚抖剛來而纏繞。縮骨而出,放勁而落??s即發(fā)也,放亦即縮。甲欲透骨而入髓,發(fā)勁意在數(shù)尺間。

     虎法
     
   虎法亦有六,曰:猛虎出林、怒虎驚嘯、猛虎搜山、餓虎搖頭、猛虎跳漳。揣其性靈,強而精壯,橫沖豎撞、兩爪排山,猛進猛退,長年短用,如剖食,若搖頭,猶貍貓之捉鼠,頭頂爪抓,鼓蕩周身,起手如剛銼,用斬抗橫兜順,落手似勾桿,用劈摟搬撒撐,沉托分擰,伸縮抑揚,頭要撞人,手要打人,身要摧人,步要過人,足要踏人,神要逼人,氣要襲人。借法容易上法難,還是上法最為先。較技者不可思悟,思悟者寸步難行。寧教一思進,莫教一思退。有意莫帶形,帶形必不贏。猶生龍活虎,吟嘯叱咤,谷應山搖。其壯哉如龍虎之氣,臨敵毫不虛,安有不勝之理哉?總之,龍虎二法,操無定勢,勢猶虎奔三千,氣若龍飛萬里,勁斷意不斷,意斷神連。非口授心偉,莫能得也,聊述其大意,未克盡詳。

     意拳正軌
     意拳之正軌,不外古勢之老三拳與龍虎二氣。龍虎二氣為技,三拳為擊。三拳者,踐、鉆、裹也,踐拳外剛內柔有靜力(又曰挺力),曰虛中,以含蓄待發(fā)之用。鉆拳外柔內剛如棉裹鐵、有彈力,曰實中,乃被動反擊之用。裹拳剛柔相濟,有驚力,曰化中,乃自動之用。任敵千差萬異,一驚而即敗之。所謂樞得其環(huán)中,以應無窮。



    
    自志
  
   拳道之大,實為民族精神之需要,學術之國本,人生哲學之基礎,社會教育命脈,其使命要在修正人心,抒發(fā)感情,改造人理,發(fā)揮良能,使學者精明體健利國利群,故不專重技擊一端也,若能完成其命,則可謂之拳,否則是異端耳。習異拳如飲鴆毒,其害不可勝言也,余素以己利人為懷,觸目痛心,不忍坐視,本四十余年習拳經(jīng)驗,探其真義之所在,參以學理,證以體認,祛其敝發(fā)其密,舍短取長,去偽存真,融會貫通,以發(fā)揚而光大之,令成一種特殊拳學,而友人多試之甜密,習之愉快,因咸以大成二字為吾拳,欲卻之而無從也,聽之而已,今夫本拳之所重者,在精神,在意感,在自然力之鍛煉,統(tǒng)而言之,使人自與大氣相應合,分而言之,以宇宙之原則原理以為本,養(yǎng)成神圓力方,形屈意直,虛實無定,鍛成觸覺活力之本能,以言其體,則無為不具,以言其用,則有感即應,以視彼一般拳學家尚形式,重方法,講蠻力者,故不可相提并論也。誠以一般拳家多因注重形式與方法,而演成各種繁冗畸形怪狀之拳套,更因講求蠻力之增進而操各項激烈運動,誤傳誤受,自尚以為得意者,殊不知盡是戕生運動,其神經(jīng)肢體氣管筋肉已受其摧殘而至頹廢,安能望其完成拳道之使命乎?余雖不敢謂本拳為無上之學,若從現(xiàn)代及過去而論,信他所無而我獨有也。學術理應一代高一代,否則當無存在之必要矣!余深信拳學適于神經(jīng)肢體之鍛煉,方因而益智,尤適于筋肉溫養(yǎng)血液之滋榮,更使呼吸舒暢肺量加深,而本能之力亦隨之漸長,而實現(xiàn)一觸即發(fā)的功能,至于致力之要,用功之法,統(tǒng)于篇內述之,茲不贅述。但此篇原為同志習拳較易而設,非向世之文者比也,蓋因余年已老,大家迫求,只得以留驚鴻爪影于泥雪中尋之,僅將平日所學,拉雜記載,留作參考,將來人手一篇,領會較易,但余素以求知為職志,果有海內賢達,對本拳予以指正,或進而教之,則尤感焉,以一得之愚,得籍他山之攻,而益有進益。日后望從學諸生虛心博訪,一方面盡量向唯一方面盡力發(fā)揮,倘有心得,希隨時共同研究,以求博得精奧,而期福利人群,提高國民體育之水準,實為盼甚,否則毫無價值也。如此提高而不果,是吾輩精神之不逮焉,或智力未符故耳。夫學術本為人類所共有,余亦何人,而敢自秘?所以不揣簡陋,努力而成是篇。余不文,對本拳之精微,不能闡發(fā)凈盡,所望者,僅不過筆錄而已,實難形容其底蘊,以詳吾胸中之事矣,一偶三反,是在學者,余因授道之誠,情緒之熱,遂不免言論之激,失之狂放,知我罪我,笑罵由人。
                                             --河北博陵   薌齋王尼寶   志   于太液萬字廊

   習拳述要
  
   近世操拳學者,多以筋肉之暴露堅硬夸示人前,以為運動家之表現(xiàn),殊不知此畸形發(fā)達之現(xiàn)象既礙衛(wèi)生,更無他用,最為生理家忌禁,毫無運動之價值也。近年以來,余于報端曾一再指摘其非,雖有一般明理之士咸表同情,而大都仍是庸俗愚昧忍心害理,尤其信口詆人,此真不齒,故終不免有諸多銜怨者,大凡從來獨抱絕學為人類謀福利者,與忠誠之士和聰明絕頂者,社會從來鮮有諒解,水準之低,概可想見。余為拳道之永久計,實在不敢顧其私,希海內賢達其諒鑒之。

   按拳道之由來,原系采禽獸搏斗之長,象其形,會其意,逐漸演進,合精神假借一切法則,始匯成斯技。奈近代拳家,形都不似,更何有益于精神與意感乎?然亦有云“用力則滯,用意則靈"之論,詢其所以,則又瞠然莫辨,用力則筋肉滯而百骸不靈,且不衛(wèi)生,此故然矣,然在技擊方面言之,用力則是力窮,用法則是術罄,凡有方法,便是局部,便是后天之人造,非本能之學也。而精神便不能統(tǒng)一,用力亦不篤。更不能假以宇宙之力之呼應,其精神已受其范圍之所限,動作似裹足不前矣,且用力乃是抵抗之變象,抵抗是由畏敵擊出而起。如此豈非接受對方之擊,則又安得不為人擊中乎?用力之害,誠大矣哉。要知用力用意乃同出一氣之源,互根為之,用意即是用力,意即力也。然非筋肉松和,永不能得伸縮自如遒放致用之活力也。既不能有自然之活力,其養(yǎng)生與應用,吾不知其由何可以得,要知意自形生,力隨意轉,意為力之帥,力為意之軍。所謂意緊力松,筋肉空靈,毛發(fā)飛漲,力生鋒棱,非此不能得意中力之自然天趣。本拳在20年前,曾一度有“意拳”之名,舉意字以概精神,蓋即本拳重意感與精神之義也。原期喚醒同人,使之顧名思義,覺悟其非而正鵠是趨,孰知一般拳家各懷私見,積重難返,多不肯平心靜氣,舍短取長,研討是非所在,情甘抱殘守闕,奈何奈何。遂致余愿無由得償,吁可慨也。余之智力之所及,絕不甘隨波逐流,使我拳道真義,永墜沉淪,且尤不時大聲疾呼,冀以振其麻痹而發(fā)猛醒,此又區(qū)區(qū)之志,不能自已者也。
   論信條與規(guī)守
  
   拳學一道,不僅鍛煉肢體,尚有重要深意存焉。就傳統(tǒng)而言,首重德性,其應遵守之信條,如尊師敬長,重親孝長,信義仁愛等,皆是也。此外更需要俠骨佛心之熱誠,舍已從人之蓄志,茍不具備,則不得謂拳家之上選。至于渾厚深沉之氣概,堅忍果決之精神,抒發(fā)人類(道)之情感,敏捷英勇之資質,尤為學者所必備之根本要件,否則恐難得傳,即使傳之,則亦難能得其神髓矣。故先輩每于傳人之際,必要再三審慎行之者,蓋因人材難得,不肯輕錄門墻,至其傳授之程序,率皆先以四容五要為本。如頭直、目正、神莊、聲靜,再以恭慎意切和五字訣示之,茲將五字訣歌列后,以示其意。

習拳即入門 首要遵師親 尚友需重義 武德更謹遵
動則如龍虎 靜尤古佛心 舉心宜恭慎 如同會大賓
恭則神不散 慎如深淵臨 假借無窮意 精滿渾元身
虛無求實切 不失中和均 力感如透電 所學與日深
運聲由內轉 音韻似龍吟 恭慎意切和 五字秘訣分
見性明理后 反向身外尋 莫被法理拘 更勿終學人

  論單雙重與不著象
  
    以拳道之原理論,勿論平時練習抑在技擊之中,須保持全身之均整,使之毫不偏倚,凡有些微不平衡,即為形著象力亦破體也,蓋神、形、力、意皆不許有著象,一著象便是片面,既不衛(wèi)生且易為人所乘,學者宜謹記之。夫均衡非呆板也,稍板則易犯雙重之病,然亦不許過靈,過靈則易趨于華而不實也。須要具體舒放屈折含蓄,如發(fā)力時,亦不許斷續(xù),所謂力不亡者也。蓋雙重非指兩足部位而言,頭手肩肘膝胯以及大小關節(jié),即一點細微之力都有單雙松緊虛實輕重之分別,今之拳家大都由片面之單重走向絕對之雙重,更由絕對之雙重而趨于僵死之途。甚矣單雙重之學,愈久而愈淹也。就以今之各家拳譜論,亦都根本失當,況其作者盡是露形犯規(guī)而大破其體者,所有姿勢誠荒天下之唐,麻世人之肉矣,愈習之則愈去拳道之門徑而遠甚。一著象而成死板,不著象散亂無章,縱然身遇單重之妙,因無能領略,此亦無異于雙重也,非弄到不自然,不舒服、百骸失正而為止,是以不得不走入刻板方法之途徑,永無隨機而動,變化無方,更無發(fā)揮良能之日矣。噫,亦誠可憐之甚也。至于神與意之不著象,乃非應用觸覺良能之活力,不足以證明之,比如雙方?jīng)Q斗,利害當前,間不容發(fā),已接未觸之時,尚不知應用者為何,解決之后,復不知適間所用者為何,所謂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又謂極中致和本能力之自動良機者也。

    抽象虛實有無體認
     
    習拳入手之法非只一端,而其結晶之妙,則全在于神形意力之運用互為一致。此種運用都視之無形、聽之無聲、無體亦無形象。就以有形而論,其勢如空中之旗,飄擺無定,惟風力是應,即所謂與大氣之應合;又如浪中之魚,起伏無定方,縱橫往還以聽其觸,只有一片相機而動應感而發(fā)和虛靈守默之含蓄精神,要在以虛無而度其有,亦以有處而揣其無,誠與老莊佛釋無為而有為,萬法皆空即為實象,一切學理多稱謹似。又如作畫,各以俏逸之筆,孤行天壤,堪并論也。其機其趣完成在于無形神似之間,度其意可以求之,所以習時有對鏡操作之戒者,恐一求形似,則內虛而神敗矣。習時須假定三尺之外七尺之內四周如有大刀闊斧之巨敵與猛獸毒蛇蜿蜒而來,其共存生之情景,須當以大無畏之精神而應付之,以求虛中之實也。如一旦大敵林立,在我如入無人之境以周旋之,則為實中求虛。要在平日操存體認涵蓄修養(yǎng),總之都是從抽象中得來,所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更不許存有對象而解脫一切者是也。切記習時要慢而神宜速,手不空出,意不空回,即些微細小之點力動作亦須具體無微而不應,內外相連,虛實相需而為一貫,須無時無處不含有應付技擊之感(本能),倘一求速,則一切經(jīng)過之路徑滑然而過,再由何而得其體認之作用乎?是故初學時須以站樁為基礎,漸漸體會而后行,總之,須有神形意力成為一貫,亦須四心相合(頂心、本心、手心、腳心),神經(jīng)統(tǒng)一,一動無不動,亦更無微而不合,四肢百骸悉在其中,不執(zhí)著不停斷,再與大氣之呼應,各點力之松緊互以為用,庶乎可矣。離開己身無物可求,執(zhí)著己身永無是處。旨哉斯言,細心體會,自不難窺拳道之堂奧矣。

總綱
拳本服膺 推名大成 平易近人 理趣橫生 一法不立無法不容 拳本無法 有法也空
存理變質 陶冶性情 信義仁勇 悉在其中 力任自然矯健猶龍 吐納靈源 體會功能
不即不離 禮讓謙恭 力合宇宙 發(fā)揮良能 持環(huán)得樞機變無形 收視聽內 鍛煉神經(jīng)
動如怒虎 靜似蟄龍 神猶霧豹 力若犀行 蓄靈守默應感無窮

歌要
古人多以歌訣之法,以為教授工具,謹師其意,略加變更,特編歌訣刊后,以餉學者。
拳道極細微 勿以小道視 開辟首重武 學術始于此當代多失傳 荒唐無邊際
拳道基服膺 無長不匯集 切志倡拳學 欲復故元始銘心究理性 技擊乃其次
要知拳真髓 首由站樁起 意在懸空間 體認學試力百骸撐均衡 曲折有面積
仿佛起云端 呼吸靜長細 舒適更悠揚 形象若瘋癡絕緣摒雜念 斂神聽微雨
滿身空靈意 不容粘毫羽 有形似流水 無形如大氣神綿覺如醉 悠然水中宿
默默向天空 虛靈須定意 洪爐大冶身 陶镕物不計靈機自內變 調息聽靜虛
守靜如處女 動似蟄龍起 力松意須緊 毛發(fā)勢如戟筋肉遒欲放 支點力滾絲
螺旋力無形 遍體彈簧似 關節(jié)若機輪 揣摩意中力筋肉似驚蛇 履步風卷席
縱橫起巨波 若鯨游旋勢 頂上力空靈 身如繩吊系兩目神凝斂 聽內耳外閉
小腹應常圓 胸間微含蓄 指端力透電 骨節(jié)鋒棱起神活逾猿捷 足踏貓跼蹐
身動似山飛 力漲如海溢 一觸即爆發(fā) 炸力無斷續(xù)學者莫好奇 平易生天趣
返嬰尋天籟 軀柔似童浴 勿忘勿助長 升堂漸入室如或論應敵 拳道微妙技
首先力均整 樞紐不偏倚 動靜互為根 精神多暗示路線踏重心 松緊不滑滯
旋轉謹穩(wěn)準 鉤錯互用宜 利鈍智或愚 切審對方意隨曲忽就伸 虛靈自轉移
蓄力如弓滿 著敵似電急 鷹瞻虎視威 足腕如蹙泥鶻落似龍潛 渾身盡爭力
蓄意肯忍狠 膽大心更細 劈纏鉆裹橫 接觸揣時機習之若恒久 不期自然至
變化形無形 周旋意無意 叱咤走風云 包羅小天地若從跡象比 老莊與佛釋
班馬古文章 右軍鐘張字 大李王維畫 玄妙頗相似造詣何能爾 善養(yǎng)吾浩氣
總之盡抽象 精神須切實

  練習步驟
   本拳之基礎練習,即為站樁。其效用在能鍛煉精神、調劑呼吸,通暢血液舒和筋肉,誠養(yǎng)生強身益智之學也。亦為優(yōu)生運動,其次為試力、試聲、假想體認各法則,再次為自衛(wèi)與大氣之呼應和波浪之松緊、良能之察覺,虛實互根之切要,茲將各階段逐述于后。

    站樁
  站樁即立穩(wěn),平均之站立也。初習為基本樁,習時須首先將全體之間架配備安排妥當,內清虛而外脫換,松和自然,頭直目正,身端頂豎,神壯力均,氣靜息平,意思遠望,發(fā)挺腰松,具體關節(jié)似有微曲之意,掃除萬慮,默對長空,內念不外游,外緣不內侵,似神光朗照顛頂,虛靈獨存,渾身毛發(fā)有長伸直豎之勢,周身內外激蕩回旋,覺如云端寶樹,上有繩吊系,下有木支撐,其悠揚相依之神情,喻日空氣游泳,殊近相似也。然后再體會肌肉細胞動蕩之情態(tài),鍛煉有得,自知為正常運動。夫所謂正常,即改造生理之要道,能使貧血者可以增高,血壓高者可以下降而達正常。蓋因其勿論如何運動,永使心臟之搏動不失常態(tài),平衡發(fā)達,正常工作,然在精神方面,須視此身為大冶洪爐,無物不在陶熔體認中。但須察覺各項細胞為自然之同時工作,不得有絲毫勉強,更不許有幻想,如依上述之鍛煉,則具體之肌肉不鍛而自鍛,精神不養(yǎng)而自養(yǎng),周身舒暢,氣亦隨之而逐漸變化,其本能自然之力,由內而外,自不難漸漸發(fā)達。但切記身心不可用力,否則稍有注血,便失松和,不松則氣滯而力板,意停而神斷,全體皆非矣??傊瑹o論站樁試力或技擊,只要呼吸一失常,或橫隔膜一發(fā)緊,便是錯誤,愿學者慎行之,萬勿忽視。

    試力
  以上的基本練習,既有相當基礎之后,一切良能之發(fā)展,當日益增強,則應繼續(xù)學試力工作,體認各項力量之神情,以期真實效用。此項練習為拳中之最重要,最困難之一部分工作。蓋試力為得力之由,力由試而得之,更由知,始能得其所以用。習時須使身體均整,筋肉空靈,思具體毛孔無根不有穿堂風往還之感,然骨骼毛發(fā)都要支撐遒放,爭斂互為,初(動)愈微而神愈全,慢優(yōu)于快,緩勝于急,欲行而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行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行之意,以體認全體之意力圓滿否,其意力能隨時隨地應感而出發(fā)否,全身能與宇宙之力起感應合否,假借之力果能成為事實否。欲與宇宙力起應合,須先與大氣發(fā)生感覺,感覺之后漸漸呼應,再試氣波之松緊與地心爭力作用,習時須體會空氣阻力何似,我即用與阻力相等之量與之應合,于是所用之力自然無過亦無不及,初試以手行之,逐漸以全體行之,能認識此種力良能漸發(fā),操之有恒,自有不可思議之妙,而各項力量亦不難入手而得,至于意不使斷,靈不使散,渾噩一體,動微觸牽,全身上下左右前后不忘不失,非達到舒適得力,奇趣橫生之境地不足曰得拳之妙也。所試各力,名稱甚繁,如蓄力、彈力、驚力、開合力以及重速、定中纏綿、撐抱惰性、三角螺旋,杠桿軸輪、滑車斜面等種切力量,亦自然由試力而得之(知)。蓋全體關節(jié)無微不含屈勢,同時亦無節(jié)不含放縱與開展,所謂遒放互為,固無節(jié)不成鈍三角形,且無平面積,尤無固定之三角形(不過與器械之名同而法異),蓋拳中之力,都是精神方面體認而得之(知)。形則微矣。表面觀之,形似不動,而三角之螺旋實自輪旋不定,錯綜不已,要知有形則力散,無形則神聚,非自身領略之后不能知也。蓋螺旋力,以余之體認觀之,非由三角力不得產(chǎn)生者也。而所有一切力量,都是筋肉動蕩與精神假想相互而為,皆有密切聯(lián)帶之關系,若分而言之,則又走入方法之門,成為片面耳。所以非口傳心授,未易有得,更非毫端所能形容,故不必詳述也。

   總之一切力量都是精神之集結緊密,內外含蓄一致而為用,若單獨而論,則成為有形破體機械之拳道,非精神意義之拳也。余據(jù)四十余年體會操存之經(jīng)驗,倍感各項力量都由渾元擴大、空洞無我產(chǎn)生而來,然渾元空洞亦都由細微之棱角漸漸體會,方能有得。是以吾又感天地間一切學術,無不感矛盾同時亦感無一不是圓融,統(tǒng)一矛盾,始能貫通,方可利用其分工合作,否則不易明理。至于用力之法,渾噩之要,絕不在形式之好壞,尤不在姿勢之繁簡,要在精神支配之大意和意念之領導與全體內外之工作如何。動作時,在形式方面不論單出、雙回、齊出、獨進、橫走、豎撞、正斜互爭、渾身之節(jié)、點、面、線、一切法則無微不有先后,輕重、松緊之別,但須形不外露,力不出尖,亦無斷續(xù),更不許有輕重方向之感,不論試力或發(fā)力,須保持身體松和,發(fā)力含蓄而有聽力,以待其觸。神宜內斂,骨宜藏棱,要在人外三尺以內,似有一層羅網(wǎng)保護,而包羅之內,盡如刀叉勾錯并蓄,有萬弓待發(fā)之勢,然都在毛發(fā)筋肉伸縮撥轉,全身內外無微不有滾珠起棱之感,他如虛無假借種種無窮之力,言之太繁,故不具論,學者神而明之。以上各力果身得后,切莫以為習拳之道已畢于此,不過僅得些資本而已,而始有學拳之可能性,若動則即能松緊緊松勿過正,實虛虛實得中平,樞中訣要,則又非久經(jīng)大敵,實作通家不易得也。然則須絕頂天資,過人氣度,尤須功力篤純,方可逐漸得不加思索,不煩擬意,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本能觸覺之活力也。具體極細微之點力,亦須切忌無的放矢之動作。然又非做到全體無的放矢而不可,否則難能得其妙。
    試聲
  試聲為補助試力細微所不及,其效力在運用聲波鼓蕩全體之細胞工作,其原意不在威嚇,而聞之者則起猝然驚恐之感,實因其聲力并發(fā),與徒作喊聲意在威嚇者不同,試聲口內之氣不得外吐,乃運用聲由內轉功夫,初試求有聲,漸從有聲而變無聲,蓋人之聲各異,惟試聲之聲,世人皆同。其聲如幽谷撞鐘之聲,似老輩云:試聲如黃鐘大呂之本,非筆墨毫端可以形容,須使學者觀其神,度其理,聞其聲,揣其意,然后以試其聲之情態(tài),方能有得。

    自衛(wèi)
  自衛(wèi)即技擊之謂也。須知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要知不動才是生生不已之動。比如機械之輪或兒童之捻轉兒,快到極處,似乎不動。如觀之已動,則是將不動,是無力之表現(xiàn)矣。所謂不動之動速于動,極速之動猶不動,一動一靜,互根為用。其運用之妙,多在于神經(jīng)支配、意念領導與呼吸之彈力、樞紐之穩(wěn)固、路線之轉移、重心之變化。以上諸法,若能用之得機適當,則技擊之基礎備矣。亦須在平日養(yǎng)成隨時隨地一舉手一抬足皆含有應機而發(fā)之準備,要在虛靈含蓄中意感無窮,方是貴也。然在學者于打法一道,難無足深究,亦似有需要必經(jīng)之過程,如對方呆板緊滯,且時刻表現(xiàn)其重心路線部位之所在,則無足論。倘動作迅速身無定位而活若猿猴,更不必曰各項力之具備者,就以其運動之速,則亦非一般所能應付,故平日對于打法亦應加以研究。習時首先鍛煉下腹充實,臀部力穩(wěn),頭、手、肩、肘、胯、膝、足,各有打法。至于提打、鉤打、按打、掛打、鋸打、鉆打、搓打、拂打、疊打、錯打、裹打、踐打、截打、堵打、摧打、撥打、滾力打、支力打、滑力打、粘力打、圈步打、引步打、進步打、退步打、順步打、橫步打、整步打、半步打、斜面正打、正面斜打、具體之片面打、局部之整體打、上下卷打、左右領打、內外領打、前后旋打、力斷意不斷,意斷神又連,動靜已發(fā)未發(fā)之機和一切暗示打法,雖系局部,若非實地練習,亦不易得。然終是下乘功夫,如聰明智慧者則無須習此。

     技擊樁法
   技擊樁與基本樁,神形稍異,然仍依原則為本,步如八字形,亦名丁八步,又為半丁半八之弓箭步也。兩足重量前三后七,兩臂撐抱之力內七外三,何時發(fā)力,力始平均,平衡之后,仍須如槍炮之彈簧,伸縮不斷之意,兩手足應變之距離,長不過尺,短不逾寸,前后左右,互換無窮,操之愈熟,愈感其妙。至于松緊沉實之利用,柔靜驚彈之揣摩,路徑之遠近,間架之配備,發(fā)力之虛實,宇宙之力波以及利用時間之機會,然后逐漸研討,拳學之整個問題,在平時須假定虎豹當前,蓄勢對搏力爭生存之境況,此技擊入手之初不二法門,亦為最初之法則。茲再申述神、意、力三者之運用于后:

   神意之運用:技擊之站樁,要在具體空靈均整、精神飽滿,神猶霧豹,意若靈犀,具有烈馬奔放,神龍嘶噬之勢。頭頂項豎,頂心按縮,周身鼓舞,四外牽連,足趾抓地,雙膝撐撥力向上提,足跟微起,有如巨風卷樹,思有拔地欲飛,擰擺橫搖之勢,而具體則有撐裹豎漲、毛發(fā)如戟之力,上下樞紐曲折,百繞重線,自乘其抽撥之力,要與天地相爭,肩撐肘橫,裹卷回還,撥旋無已,上兜下墜,推抱互為,永不失平衡均整之力。指端斜插,左右鉤擰,外翻內裹,有推動山岳地球之感,筋肉含力,骨節(jié)生棱,具體收斂,要知思動含蓄吞吐,有橫滾推錯兜卷之力,毛發(fā)森立,背豎腰直,小腹常圓,胸部微收,動則如怒虎搜山,山林欲崩之狀,全體若靈蛇驚變之態(tài),亦猶似火燒身之急,更有蟄龍振電直飛之神氣,尤感筋肉激蕩,力如火藥手如彈,神機微動雀難飛,頗似有神助之勇焉。故凡遇之物,則神意一交,如網(wǎng)天羅,無物能逃,如雷霆之鼓舞,鱗甲雪霜之肅草木,且其發(fā)動之神速,更無物可以喻之,是以余此種神意運動,命名之曰“超速運動”。言其速`度之快,超出一切速度之上也,以上所言。多系抽象,而精神方面須切實為之,以免流入虛幻。
   力之運用:神意之外,力之運用更為切要,且系良能之力,此非面力也。惟大部分須試力尚求之,習時須無`有節(jié)段面積之偏倚而求力量之均整,繼由點力之均整,揣摩虛實之偏倚,復由偏倚之松緊以試發(fā)力之適當,更由適當之發(fā)力,利用神光離合之旋繞與波浪彈力之鋒棱,再以渾身毛發(fā)有出尋問路之狀,而期一觸即發(fā)之功能。有時時準備技擊之要點,萬不可無的放矢,見虛不擊擊實處,要知實處正是虛,虛實轉移樞紐處,若非經(jīng)歷,永不知混擊蟄打亦有益,須看對手他是誰,正面微轉即斜面,斜面迎擊正可推,勤習勿懈力搜求,靜謹意切靜揣思。
   技擊在性命相搏一方面言之,則為決斗,決斗則無道義,更須抱定肯,忍、狠、謹、穩(wěn)、準之六字決要,且與對方抱有同死決心,若擊之不中,自不能擊,動則便能致其死,方可擊之。其決心如此,自無不勝。此指勢均力敵而言,如技能稍遜,不妨讓出。若在同道相訪,較試身手方面言之,則為較量,較量為友誼研討性質,與決斗不同,須首重道義,尤須觀察對方之能力何似,倘相去遠,則須完全讓之,使其畏威懷德為切要。較量之先,須以禮讓當先,言詞應和藹,舉動要有禮度,萬不可驕橫狂躁有傷和雅。夫今后武德可以漸復,古道可以長存,實我拳道無尚光榮,則余有厚望焉。
    論樁功之境界
  持樁需經(jīng)歷三種境界,體認有得,方為功夫。所謂境界,即持樁時所有之心理狀態(tài)與生理狀態(tài)也。蓋心理作用于生理,生理作用于心理交相輝映也。

   清末學者王國維先生嘗謂:凡成事者皆須經(jīng)歷三種境界,一曰: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二曰: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三曰: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習拳亦應如是。
   樁功之第一境界,從心理上講謂之“不悔”。學者需堅信不疑,有百牛挽之不動決心。從生理上講堅持百日即有感覺。堅持三、四年,即覺四肢膨脹,手足發(fā)熱,有灌鉛之感。四肢陰面有感覺較易且快,其陽面有感覺則較難且慢。四肢之陰陽面皆須有灌鉛膨脹之感,方為有得,臻此境界始可學功。
   樁功之第二境界,從心理上講謂之“望盡天涯路”,此際須信天下拳道之妙,唯我自爾獨尊,而他家所無也。從生理上講持樁至五、六年即覺兩耳膨脹,眉鼻梁覺如有物在內鼓動,頸項挺拔猶如頂上有大繩吊引,頭皮發(fā)脹、須發(fā)飛漲,覺有大石壓頂之感。此即持樁時頭直頂豎之功也。同時上肢之感覺漸漸蔓延至臀部及小腹。至此四肢之感有日增焉。臻此境界,即覺天趣盎然矣。然所發(fā)之力還非源自腰脊而是梢節(jié)之機械之力也。
   樁功之第三境界,從心理上講謂之“回首”,此時本能活力如蛇?!吧袂f意靜”,彈指揮手,無非天籟?;剡^頭來再看,十年來所操各法,皆如敝履,理應棄之溝壑而不惜,初步所練即為正果。從生理上講堅持十年左右即覺腰脊有膨脹之感。此種感覺直達谷道臊根,卻覺體整如鑄,身如鉛灌,肌肉如一,行走似趟泥,抬手鋒棱起,身動如挾浪,腰脊板似牛。臻此境界,動則自有奇趣橫生之感,所發(fā)之力始能均整。至此技擊之資備矣。
   以上所談之年限,皆系我自身體識所得。在于學者或可略長,或可略短,均在于個人天賦與功力然耳。曾文正公曾謂:[成就事業(yè)天資僅作三分,而勤奮則占七分]此非虛語也,學者勉之。
   持樁雖日久,但見效不著,須求之于己身,不是姿勢不正確,或既是心理起副作用于生理,或既生理起作用于心理,總之必有問題,當求證于高明,莫自以為是,切要!切要!
   又持樁切忌死持一式,各式須交替輪流,每日如此。同時又須有站臥之分,站式與臥式尤須堅持。如是始有調配生理機能之作用。各式樁法雖皆可培育內勁,但各式之效應不同(故以樁功治病,才因人設式)若死持一式,從技擊角度看則為偏頗,學者慎之!每日之中持樁時間以一小時至一個半小時為宜。每日持樁之時間應占練功總時間的三分之二,以三分之一做試力,就我之經(jīng)驗而論,如此為宜。蓋樁功為意拳之基本功之故也。



意拳要點 王薌齋(何鏡平先生習拳筆記六十年代記錄整理于北京)

    王薌齋

一、總則:
1、以形為體,以意為用,以靜為和。
2、以形取意,以意象形,形隨意轉,意自形生,式隨意從,力由意發(fā)。
3、松即是緊,緊即是松,松緊緊松勿過正。
實即是虛,虛即是實,實虛虛實得中平。
動即是靜,靜即是動,動靜靜動互根用。
顧即是打,打即是顧,發(fā)手便是處。
4、靜中求動,動中求靜,動中不動動有靜,靜中不靜靜有動、動中之靜是真靜,靜中之動是真動,動靜互根,錯綜為用。
5、神不外溢,意不露形,形不破體,力不出尖。
6、內空虛,外脫化,隨時注意,遍體輕靈。
二、樁法:
1、站好姿勢,意念放大,先由頭部開始,逐漸使全身毛孔放松,有過堂風吹拂之感,然后左右伸展,挺拔項部肌肉使之起變化,要求達到虛靈守默,具體悠揚,毛發(fā)如戢之感。
2、初練時宜遠看,靜觀宇宙,默念全機。覺得有懶惰心情,再將全身舒放,身形中正,腹內空虛,悠然蕩然如浮太空之中。
3、綿綿若存,似有若無,身在烘爐大冶中,無物不包容。
4、練功時不可有執(zhí)著之心,從虛無中求實際,不可著象,著象的非真。
5、神動,意動,力量動。
6、勁斷意不斷,意斷神猶連。
7、形體不動,意念不住,精神充沛,氣血猶如汪洋大海,波瀾壯闊,滔滔不絕。
8、心比烘爐,雜念若雪花紛飛,入爐即熔,從而心胸開闊,膽氣壯大,正氣旺盛,邪氣自敗,猶如烈日當空,濃霧消散,舒適緩中,以應無窮,運動時保持渾圓,動作如
一,不拘形式,不可執(zhí)著,一法不立,無法不備。
9、在松靜中求挺拔,在運動中求舒放,寂靜調息,內外溫養(yǎng),內輕松而外脫化,由動而靜,接近神明,使氣血肌肉處于氤氳太初之中,生生不息,蘊靈雖動,仍須保持靜中原狀。
10、神動得自有象外,意存妙在無念中。
11、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
12、站樁的單雙重,不偏不倚的調配方法,使渾身血行曲折,路線適當,要使曲折面積得力,無處不有單雙重、松緊、虛實、輕重之別。調配有養(yǎng)息、治療、鍛煉之分,總之是因病設式,因人而異。
13、加強鍛煉一定要解除疲勞才可以加強鍛煉,總要留有余力、留有余興,不超過身體負擔能力為適當。
14、練功時切莫發(fā)急,先找個適宜場地,凝神靜心,調息站立,身軀宜直,兩足分開與肩齊,渾身關節(jié)都含有似曲非直的一點意思,內空靈外清虛,兩手慢慢輕松向上提,高不過眉、低度不過臍,臂半圓、腋半虛,左手不往身右來,右手不往身左去,往懷抱不沾身,向外推不逾尺,雙手變化在范圍里,不計較姿式好壞繁簡和次序,須察全身內外得力不得力、守平庸,莫好奇,非常原來極平易,這種運動也算真稀奇,不用腦,不費力,行站坐臥都可練,這里邊蘊藏無限神思、精金和美玉,鉆研起來生天趣,有誰能知這種自娛能支配虛空宇宙力,鍛煉的愉快難比喻,飄飄茫茫隨他去,精力充沛神不疲,注意頭頂有如線系,遍體松凈力如泥,慧眼默察細胞系,如醉如迷,如瘋如癡,虛靈獨存,悠揚相依,浸在海闊天空滌萬慮,管他日月星球在轉移,只要恒心去站立,就有意想不到的舒適,此即前人不傳的秘決。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