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堂教學設計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我的課堂教學設計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前期分析(包括學習需要的分析、學習內容分析、學習者分析三個方面的內容)。 2、確定學習目標。 3、設計教學策略。 4、選擇教學媒體和資源。 5、學習效果評價。 具體闡述如下: 學習需要分析:根據課程標準、社會等對學習者的要求,分析學習者的現有水平與所應達到的目標水平之間的差距,從而為確定學習目標提供依據。 學習內容分析:分析學生該學什么和怎么學,梳理教材,對教材進行重新加工和整合,確定教材的重難點,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學習者分析:分析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能力狀況以及存在的學習問題,對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行為及其在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 確定學習目標:目標的編寫盡量考慮到三個維度,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安排要以目標為中心。 設計教學策略:在確定了具體的目標和學習內容后,精心設計教學流程,以幫助學生快速掌握學習內容,達成學習目標。一般采用的是:學情調查→目標再現→學習探究→當堂檢測→擴展延伸的模式,以合作探究為主,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選擇教學媒體和資源:教學中選擇什么樣的教學媒體或資源,當然要根據學習目標、學習內容、環(huán)境條件和學習者的認知水平等來確定,媒體資源的使用,不能只追求形式,要關注教學效果的優(yōu)化,否則寧可不用。 學習效果評價:既要看結果,更要關注學習過程。如: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是否得到充分顯現?有沒有出現意料之外的動態(tài)“生成”? 有沒有創(chuàng)造性地挖掘和利用教學資源?教學設計最突出的亮點是什么?存在的問題和癥結在哪里?怎樣解決?等等。 1、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學參考資料。現在的教學參考資料以對內容的解析為主,即使涉及了教學設計與建議,也僅能提供一個思路。至于如何體現新課改的理念并未給予有價值的提示。所以,在備課時,以教參對編寫的意圖和對內容解釋為依據,進一步利用網絡和圖書資料分析教材,挖掘文本內涵,設計出確實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達到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目的。 2、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思維還沒有完全得到開發(fā),討論、交流、展示的機會還嫌少,自主學習能力也有待進一步提高。課堂上老師只有放得開,學生才能學得活,要在課堂藝術、課堂效率方面多下功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