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敕勒人

 庶民臨風 2010-03-24

敕勒: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

  敕勒,中國古代民族,屬于原始游牧部落,又稱赤勒、高車、狄歷、鐵勒丁零(丁靈)。敕勒人最早生活在貝加爾湖附近。匈奴人稱其為丁零,鮮卑人因其使用車輪高大的車子,稱之為高車。漢朝擊潰北匈奴之后,敕勒的地域開始南移,與中原漢人交往。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繼匈奴、鮮卑之后,敕勒人和柔然人活動于中國大漠南北和西北廣大地區(qū)。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車、回鶻,是今天維吾爾族的主要族源。

  4世紀中葉,生活在陰山一帶的敕勒人大都已鮮卑化。

歷史  敕勒君主列表

  副伏羅阿伏至羅

  跋利延

  彌俄突

  伊匐

  越居

  比造

  去賓

  敕勒,在漢代時稱為丁零,魏晉南北朝時稱狄歷、敕勒,到隋朝時稱作鐵勒。因所用車輪高大,亦稱高車?!端鍟酚涊d鐵勒各部分布于東至獨洛河(今圖拉河)以北、西至里海(今里海)的廣大地區(qū),分屬東、西突厥。其漠北十五部,以薛延陀與回紇為最著。唐貞觀末,于東部鐵勒分設都督府、州,隸燕然都護府。”

  在秦漢時期,敕勒的祖先丁零居住在北海(今貝加爾湖一帶),它的南邊是匈奴,西南是烏孫。匈奴在冒頓單于統(tǒng)治時期,先后征服了很多部族,當時丁零也和其它周邊的部落一樣,遭受匈奴的奴役。不少丁零人被匈奴擄去作了匈奴的奴隸。在公元前三世紀末至公元后一世紀間,丁零不斷和匈奴進行武裝斗爭。據《漢書.匈奴傳》中記載,公元前71年,匈奴單于領兵攻打游牧與伊犁河上游流域的烏孫族,在返回途中遭遇大雪,平時被匈奴奴役的烏桓、烏孫和丁零乘機對匈奴進行襲擊,結果殺死了數萬匈奴騎兵。從此匈奴國勢大衰,被匈奴奴役的各族都擺脫了匈奴的控制。

  公元一世紀中葉以后,匈奴由于統(tǒng)治階級內部斗爭,分裂為南、北兩部。公元87年,丁零聯合南匈奴、鮮卑及西域各族共同夾擊北匈奴,北匈奴大敗,被迫西遷。

  東漢時,除大部分丁零人仍游牧于貝加爾湖一帶外(這部分丁零人被稱作北丁零),一部分向西遷徙游牧于伊犁河流域和阿爾泰山一帶(這部分丁零人被稱作西丁零),還有一部分丁零人南移,在今山西和河北境內有定州丁零、中山丁零、北地丁零等。“五胡十六國”時期,丁零人在中原一帶先后參加了各族統(tǒng)治者的混戰(zhàn)。后來,這部分丁零人后漸與其他民族融合。

  漢末魏晉時,又有很多的丁零族人南遷,這樣,富饒的漠南地區(qū)成為敕勒人游牧的地區(qū)。當然大部分敕勒人還留在原來的牧地。當時敕勒人的游牧地域東到貝加爾湖,西到土拉河、阿爾泰山一帶。當時,由于敕勒人造車業(yè)很出名,他們造的車車輪直徑最長者達1.4左右,超過了當地牛身的高度,與馬的身高相差無幾。這種高輪大車,可以在草茂而高,積雪深厚,且多沼澤的地區(qū)順利通行。所以當時南方人稱他們?yōu)楦哕嚒?

  據記載,當時的鐵勒部落分布廣在大漠南北的9個地區(qū),共有四十個不同名稱的部落。比較著名的部落有副伏羅部、斛律部、吐突鄰部、袁紇部、敕力犍部、幡豆建部等。

  由于游牧在北方的敕勒各部落日益強大起來,對當時的柔然和北魏統(tǒng)治階級構成了威脅。北魏統(tǒng)治階級曾多次攻打敕勒各部,這樣很多敕勒部落相繼歸附北魏。五世紀初,北魏王朝曾把貝加爾湖東部敕勒人數十萬落都遷徙到漠南一帶。使漠南一帶畜牧業(yè)發(fā)展很快。由于受漢族文化的影響,逐漸懂得了農耕。據記載,北魏文成帝時期,“五部高車合聚祭天,眾至數萬,大會走馬殺牲,游繞歌聲忻忻,其俗稱自前世以來無盛于此。”這樣空前的盛會,敕勒人乘著高車,唱著優(yōu)美的牧歌,行進在草原,就是在今天看來,也是很壯觀之事。由于漠南地區(qū)當時主要是敕勒人聚居的地方,他們把漠南一帶成為“敕勒川”。

  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齊時敕勒人的鮮卑語的牧歌,后被翻譯成漢語。

  敕勒中一部后來成為回紇。

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注釋]

  1.敕勒: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

  2.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qū)北部。

  3.穹廬:用氈布搭成的帳篷,即蒙古包。

  4.蒼蒼:青色。

  【翻譯】

  敕勒人生活的原野在陰山腳下,這里的天幕象氈帳篷一樣籠罩著遼闊的大地。蒼天浩渺無邊,草原茫茫無際,每當大風兒吹來草兒低伏的時候,放牧的牛羊就顯現出來。

  [簡析]

  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開頭兩句“敕勒川,陰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聳云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接著兩句“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氈制的圓頂大帳篷,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這種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見到。最后三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是一幅壯闊無比、生機勃勃的草原全景圖。“風吹草低見牛羊”,一陣風兒吹彎了牧草,顯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這里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景象。全詩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現出我國古代牧民生活的壯麗圖景。

  這首詩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風格,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宋詩人黃庭堅說這首民歌的作者“倉卒之間,語奇如此,蓋率意道事實耳”(《山谷題跋》卷七)。因為作者對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點,不必用力雕飾,藝術效果就很好。

  南北朝民歌具有顯著的差異,前者輕艷綺麗.委婉纏綿,一如江南少女,多情而溫柔;后者粗獷雄放,剛勁有力,恰似塞北健兒,勇悍率真,豪爽坦直。若用西洋美學概念來表示,前者屬于“優(yōu)美”的類型,后者則更具“崇高”的傾向。這種審美趣味上的差異,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呢?我們不妨從《敕勒歌》來作些分析,這對理解《敕勒歌)本身也是有意義的。

  敕勒是古代中國北部的少數民族部落,它的后裔融入了今天的維吾爾族.這首詩就是敕勒人當日所唱的牧歌。不過,北朝時敕勒族活動的地域不在今天的新疆,而是在內蒙古大草原上。

  前四句是對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的詠唱。“敕勒川”,不知是今天的哪一條河流,而且即使在當時,也未必是一個固定的專名,恐怕只是泛指敕勒人聚居地區(qū)的河川罷了。陰山,又名大青山,坐落在內蒙古高原上,西起河套,東接內興安嶺,綿亙千里。敕勒人歌唱起他們所生活的土地時,就以這樣一座氣勢磅礴、雄偉無比的大山為背景。就具體的地理位置而言,這樣說未免有些含糊,但作為詩的形象,一開始就呈現出強大的氣勢和力量。接下去,詩人又給我們描繪了一幅蒼茫遼闊的圖卷:在一望無垠的大草原上,滿眼青綠,無邊無際地延伸開去,只有那同樣遼闊的天宇,如同氈帳一般從四面低垂下來,罩住浩瀚的草原。如此風光,使人心胸開張,情緒酣暢。

  在江南,山嶺起伏,河流曲折,植被豐富多彩,景觀充滿細部的變化,人的注意力,也就容易被一山一水,甚至一草一木所吸引,形成細膩的審美感受,關注于色彩與線條的微妙韻味。而在北方,特別是在大草原上,自然景觀是單純的,色彩和線條也沒有多少變化。由于缺乏可供細細觀賞的東西,于是抬眼就望到天際,開口就是粗豪的調子。

  這里面還有一種不易察覺的因素在起作用。草原上的人,是沒有土地私有觀念的。他們逐水草而居,天地之間,凡可放牧的地方,都可以視為自己的家。即使,由于習慣,由于不同的種族分別占有了各自的疆域,他們的活動也有一定范圍,這范圍也決不像農業(yè)地區(qū)、尤其是江南地區(qū)人們日?;顒拥姆秶敲椽M小:一座村莊、幾所房屋、若干畝土地。在視界里,牧民的“家”仍舊是無邊無際的。這種生活.培養(yǎng)了草原上人們自由豪放的性格,也培養(yǎng)了壯麗的美感。他們不會像江南人那樣,歌唱小小荷塘里嬌艷的蓮花,村頭路旁婀娜的柳絲;在他們的感覺中,敕勒人共同擁有著望不到盡頭的大山,望不到盡頭的河流,望不到盡頭的草原,而天恰似“穹廬”(現在所說的蒙古包),籠蓋著他們共同的“家”,他們便謳歌這樣的“家”。

  “天蒼蒼,野茫茫”,仍然以渾渾浩浩的筆調寫景,但這已經是為下一句作背景了。“風吹草低見牛羊”是畫龍點睛的一筆,我們看到在蒼蒼茫茫的天地之間,風吹拂著豐茂的草原。時而在這里,時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畫面開闊無比,而又充滿動感,彌漫著活力。詩沒有寫人,但讀者不會不意識到那遍布草原的牛羊的主人——勇敢豪爽的敕勒人。他們是大地的主人,是自然的征服者。只有他們,才能給蒼茫大地帶來蓬勃生機,帶來美的意蘊。在詩中,我們不但感受了大自然的壯闊,而更重要的,是感受了牧人們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性格。那是未被農業(yè)社會文明所馴服、所軟化的充滿原始活力的人性。

  在文明發(fā)展的過程中,人不斷得到新的東西,也不斷失去原有的東西。因而,就像成年人經?;仡櫷甑臍g樂,生活在發(fā)達的文明中的人們,常常會羨慕原始文明的情調。《敕勒歌》在重視詩的精美的中國文人中,也受到熱烈的贊美,原因就在于此吧?前不久,電影《紅高梁》大放異彩,歌壇“西北風”勁吹不息,也是類似的現象。但是,當江南人向往草原的壯闊的時候,草原上的人們又何嘗不向往江南的溫媚?人類的生活極其豐富,美感也同樣是豐富的。最可厭的態(tài)度,就是在各種不同的藝術風格之間,隨意拿一種來否定另一種。

  《敕勒歌》是牧人的歌唱,而我們如今只能閱讀它的歌辭而無法欣賞它的曲調,實在遺憾。一個著名的傳說也許可以稍微彌補這一遺憾:據說,在公元646年,統(tǒng)治中國北部的東魏和西魏兩個政權之間爆發(fā)一場大戰(zhàn),東魏喪師數萬。軍心渙散,主帥高歡為安定軍心,在宴會上命大將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這個故事令人想像:《敕勒歌》的歌聲,該是多么雄壯豪放?又據史書記載,這首歌辭原是鮮卑語,很早就譯成了漢語。但斛律金是敕勒族人,他應該會用敕勒語唱。大約因為東魏貴族多為鮮卑人,他才用鮮卑語演唱。也就是說,這首古老的歌辭,是經過了兩重翻譯的。那么,最初的歌辭又是什么樣的?真是令人神往。

敕勒歌》與斛律金  斛律金,因為他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不可忽略,雖然對于大多數治文治史的人來說比較陌生。斛律金(公元488年―――567年),字阿六敦,朔州敕勒部人(今山西朔州城區(qū)、平魯區(qū)一帶),《敕勒歌》的翻譯者,他的高祖(曾爺爺)是當時敕勒部有名的部落首領倍侯利,憑借壯勇馳名塞外,后來率部落投奔北魏。祖父幡地斤,任殿中尚書。父親大那擐,任光祿大夫,第一領民酋長,天平年間因其顯貴,追贈為司空封公。斛律金曾被北魏政府任命為“第二領民酋長”,秋天到京城朝見,春天又回到部落,號稱“雁臣”。斛律金性格耿直,善于騎射。長于用兵,是北魏有豐富軍事經驗的名將。戰(zhàn)場上,他觀察一下地面,就可以判斷出敵軍的遠近;他望一望飛塵,就大致知道敵軍騎兵、步兵的大致人數。他對兒孫們要求很嚴格,每次他們打獵回來,他一定要兩個兒子交獵物。大兒子獵物不多,卻得到夸獎;小兒子獵物不少,卻受到斥責。他向不理解的人說:“老大射在獵物背上,而老二卻隨便亂射,數量雖多,技藝卻比他哥差遠了。”有一次,他把兒孫們召集來聚會射箭,看完后竟哭了。他說:“明月,豐樂射箭不如我,諸孫兒又不如他們。我們家族這樣下去將會衰敗的。”

  公元537年,西魏、東魏會戰(zhàn)于沙苑。東魏不敵精銳的西魏,而東魏的高歡仍執(zhí)迷不悟,硬要發(fā)動進攻,不論斛律金如何規(guī)勸,他還是猶豫不決。而此時,敵軍已全面逼近,斛律金當機立斷,用馬鞭狠狠抽高歡的坐騎,才一塊兒迅速撤退,否則可能全軍覆沒了。公元546年9月高歡率軍進攻西魏的玉壁(山西西南),但久攻不克,苦戰(zhàn)五十多天,死傷嚴重,只好退兵。在撤退期間,因訛傳高歡被射死而導致人心惶惶。為了穩(wěn)定軍心,高歡便出來與大家會面,為了激勵大家的情緒,便叫斛律金唱《敕勒歌》。也正是這位老將使這首敕勒民歌傳了下來,才有我們今天中學課堂上的朗朗背書聲:“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位老將是位文盲,而后世有的作家認為他是詩人,這是錯誤的。他只是將這首歌譯為漢語(可能通兩種語言),起了文化傳承的作用,但僅僅這點,也值得我們去紀念。高歡臨死時,叮囑兒子一定要信任和重視斛律金。高歡的兒子高洋于公元550年建立了北齊,斛律金被封為咸陽郡王,不久又加封太師。后來在抵御柔然進攻北齊的戰(zhàn)爭中,取得勝利,被封為丞相,高洋晚年昏暴,任意殺人。有一次高洋騎馬捉矛,三次欲刺斛律金,斛律金強忍悲憤,巋然不動,毫無懼色,高洋只好縮手。

  斛律金一家在北齊可以說榮華顯貴之至。他官居丞相,大兒子斛律光為大將軍,二兒子斛律羨和其他孫子都是鎮(zhèn)守邊關的大將。他的孫女有的當了皇后,有的當了太子妃,他的孫子娶了公主。他雖不識字,但詳知歷代興亡事,對自己富貴的家族很是擔憂。而讓老將軍擔心的事在他仙逝五年后還是發(fā)生了,由于奸臣進讒,皇帝昏庸,遂使忠良遭誣,斛律金滿門被害,只剩下一個未滿15歲的孫子斛律鐘(金之幼子),實在令人可惜。由于失去了棟梁,腐敗的北齊很快就被北周所滅。

  斛律光(公元515年―――572年),字明月,斛律金的長子,斛律光自幼擅長騎射,武藝超群,被稱為中國十大猛將之一,與霍去病等將領齊名。他以軍功先后任大司馬、左丞相、封咸陽郡王。他在整個南北朝可以排前五位,與韋睿、劉裕、韋孝寬、陳慶之等并列。公元564年,北周大將達奚成興侵齊平陽(臨汾),斛律光大敗之,于是宇文護親自掛帥率兵10萬攻打洛陽,斛律光殺周將王雄,宇文護后又圍攻洛陽,斛律光再敗之。斛律光在玉壁營筑了華谷、龍門二城,宇文護不敢妄動,斛律光又營筑南汾城,胡、漢民眾萬余人守之。571年,斛律光筑平隴,周柱國普屯威,柱國(官名)韋孝寬進攻平隴,戰(zhàn)于汾水,周軍大敗。

  北周的韋孝寬因多次被斛律光打敗,于是他利用北齊皇帝昏庸,奸佞祖廷又與斛律光不和的有利條件,使用反間計來消除斛律光。韋孝寬叫參軍曲嚴編造歌謠:“百升飛上天,明月照長安。”“高山不推自潰,槲樹不扶自豎。”(這里的升,原指舊時容量單位,十升等于一斗,十斗即一百升,等于一斛,百升影射斛律光的斛字。北齊皇帝姓高,“高山”影射北齊皇帝;“樹”影射斛律光)。韋孝寬令間諜們把寫有這些歌謠的傳單,散發(fā)到北齊的京城鄴(河北臨漳)。祖廷見了這些傳單,又添枝加葉渲染擴大,并讓孩子們在大街小巷傳唱,傳的滿城風雨,然后把情況報告給高緯。高緯不辨真?zhèn)?,于是聽從祖廷把斛律光騙進皇宮,讓劉桃枝(殺人高手)從背后殺了,他當年58歲。接著,斛律光家族中凡年滿15歲以上者都被同時殺害。周武帝聽到斛律光被殺,大為欣喜,在境內大赦。后來打進鄴城,追贈斛律光為上柱國、崇國公,并指著這個詔書說:“此人如果健在,朕豈能到鄴城。”

  斛律光有五個兒子,長子斛律武都,歷任特進、太子太保、開府儀同三司、梁二州刺史,所到之處并無功績,專事搜刮,侵魚百姓。斛律光死后,后主派使者到州里把他斬首。次子是斛律須達,任中護軍、開府儀同三司,死在斛律光前。三兒子是斛律世雄,任中護軍、開府儀同三司。四兒子是斛律恒伽,假儀同三司。老三、老四都被賜死。小兒子斛律鐘,因年少得以免死,在周朝被分封崇國公,隋朝開皇年間做到驃騎將軍后去世。齊王高緯的皇后斛律氏,也受到牽連,被廢后遷居別宮,后來又嫁給一位平民。

  斛律羨是斛律光的弟弟,斛律金的次子,字豐樂。任開府儀同三司,幽州刺史。因受牽連,被殺,在臨刑前自嘆道:“富貴至此,女為皇后,公主滿家,天道惡盈,怎得不敗!”遂從容受刑,五個兒子都被殺。斛律羨不僅是一名武將,他還是一位詩人,留下一首詩,詩句為:“朝亦飲酒醉,暮亦飲酒醉。日日飲酒醉,國計無取次。”詩中表達了憂國憂民之情,可惜為國為民的良將良臣們卻遭到如此的下場,我們除了憤怒,別無他法。

  斛律光的墓在今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鄧莊鄉(xiāng)斛冢村,這是斛姓尋根問祖的唯一地方。斛律鐘去世時應該是中年以上,我推斷他可能為斛律家族留下了后代,只不過沒有什么名望,無資料可查,這只是我的推斷。但我們仍得把斛律金當作斛姓的始祖之一。上世紀80年代在山西太原西南郊沙溝村發(fā)掘一處墓志,蓋稱:故崇國公墓志,是斛律徹墓志,專家推測為北齊斛律光之孫。另外,同時期在北齊還有斛律羌舉和斛律孝卿父子較出名。其中孝卿擔任過侍中、開府儀同三司等職位,他們父子倆都得以善終,也是今天斛姓來源的一支重要族系。北魏有一位叫斛蘭的天文學家,與另一位天文學家在412年發(fā)明了鐵渾儀。

  斛斯氏一家在北魏以及后來的北周,隋王朝比較顯赫,主要經歷了四代,以后逐漸衰落。他們也是斛姓來源的重要一支,只是沒有斛律氏在中國歷史上的名聲大。但我認為他們的后代更多于斛律氏,因為他們沒有遭遇滅族,只是斛斯政被隋煬帝殺了,并沒有牽連到他家人的記錄。

  首先應介紹斛斯足,因為到他這時,才改為姓斛斯。斛斯足,又名斛斯敦,他的先人為莫弗大人,廣牧富昌人。另有資料“河南斛斯政”的記載,所以廣牧應在今天的河南周圍。斛斯足在明帝時當過左牧令,莊帝時任車騎將軍、揚州刺史。

  斛斯足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椿,小兒子元壽,都在朝中(元壽出任過豫州刺史)為官。斛斯椿,字法壽魏太保、尚書金、常山文宣文。在投靠爾朱榮平叛河西暴亂中有功,升為中散大夫,掌握了一部分軍權。斛斯椿性格“佞巧”,頗得爾朱榮的信任,軍中大事,都讓他參與。莊帝初期,出任爾朱榮府上的司馬,后又出任東徐州刺史。當爾朱榮死后,他有些憂懼。當時南朝梁以汝南王悅為魏主,“資其士馬次于境上。”斛斯椿于是放棄徐州,歸附悅。悅授與他尚書左仆射、司空公,封為靈丘郡公,又出任大行臺前驅都都督。恰逢爾朱兆進入洛陽,悅明知不敵,便向南方挺進。斛斯椿又背叛了悅歸了爾朱兆,好一個投機取巧之徒,哪兒有利便往哪兒跑。歸兆后,任參立節(jié)謀,拜侍中、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逢城陽郡公。當時他父親斛斯足先在秀容,又聽說死了,斛斯椿請求減少他的尊位給他父親。后來得知斛斯足仍活著,皇帝又詔回復其官位,仍讓他擔任驃騎將軍、揚州刺史。斛斯椿一生投機取巧,幾度易主,又進讒誣陷好人,與同僚爭權奪利,名聲相對不好。斛斯椿有四個兒子,分別是悅、恢、微和演,歷史都有記載,但沒有斛斯椿出名。其中斛斯恢任過散騎常侍、新蔡郡公。最后不得不提斛斯政,他是斛斯足的孫子,斛斯恢的兒子。政悟性很高,有才能,開始時擔任親衛(wèi),后來因軍功而被授儀同,特別被楊素器重。大業(yè)中,擔任尚書兵曹郎。斛斯政“有風神”,每次向上奏事,沒有不稱其心意的。隋煬帝很欣賞他,慢慢的委以重任。楊玄感和他的兄弟都與斛斯政有深交。楊玄感叛隋煬帝有斛斯政的參與,以后楊等逃命,也是斛斯政的計謀。隋煬帝要懲罰楊玄感及其余黨時,斛斯政便跑到了高麗(今朝鮮)。第二年,隋煬帝又一次東征高麗,高麗請求投降,并以返送斛斯政為條件。煬帝答應,把斛斯政送回來。到了京師,用斛斯政祭告祖先,左翎衛(wèi)大將軍宇文述上書說“斛斯政的罪惡,天地所不能容納,人和神都憤怒。如果用一般的刑法,那么賊臣逆子怎么能鎮(zhèn)壓住呢?請改變常法吧!”隋煬帝答應了。于是將斛斯政綁到金光門外大柱子上,“公卿百僚并親擊射,臠割其者,多有啖者。啖后烹煮,收其余骨,焚而揚火。”多么殘忍??!斛斯氏的最后輝煌以此告終,從而也告別了斛姓人士在整個歷史中的輝煌。

  斛家在經過北朝、隋的燦爛歷史之后,在唐、宋逐步沒有了聲音,即使有,也是在別人的筆下一筆帶過。主要有:李白的詩《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下宿置酒》,詩中的斛斯山人是位隱士,也是李白的朋友;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中有“走覓南鄰愛酒伴(原注“斛斯融,吾酒徒”),《聞斛斯六宮未》中斛斯六宮是位“賣文為活”的書生,到南郡去“索作碑錢”,但沒回來,“翻令室倒懸”,《過故斛斯校書莊二首》中的斛斯先生也是杜甫的朋友;杜牧《齋秋夜即事寄斛斯處士許秀才》中的斛斯處士可能也是一位文化人士,所以才和詩人杜牧是深交,并值得杜牧的寄詩。

  斛律后世在以后變得無聲無息,而斛斯后世也變得消沉了,他們的漢化比他們的先人更進一步了,他們大多是文化人,因為和三位詩人是朋友,絕對不是一般人士和村民或者官僚階層。也許是大唐、大宋帝國的維持用不著這些鮮卑人了,也許是斛氏后代的才能有限,也許是經歷了大屠殺后斛氏后代不愿為封建王朝賣命了,總之,他們基本在歷史上沒有地位了。在大宋只有紹興年間汀州判事斛繼善有記載,也是一筆帶過。而明、清以及近代斛氏后人都是默默無聞,在平凡地生活。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