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古詩》
遼·蕭觀音
宮中只數(shù)趙家妝,敗雨殘云誤漢王。
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窺飛燕入昭陽。
 
    遼國主要由兩大部落組成,一是皇帝族的耶律部落,一是皇后族的蕭部落,這兩大部落仍保留著上古時兩族互婚的習慣,世代相配。所以遼國的皇后多姓蕭。
    蕭觀音,公元1040~1075,遼代女作家。是遼欽哀皇后之弟、北院樞密使蕭惠的女兒。遼道宗耶律洪基懿德皇后,死后追謚宣懿。懿德皇后,因天姿國色,被遼國百姓驚為天人。父母為其取名“蕭觀音”,似乎就有“此女本是天上來”之意。蕭觀音不僅容貌出眾,還精通詩文,擅長音律,充滿濟世情懷與報國理想,是一位才貌雙全的奇女子?!哆|史·蕭后傳》載:其“姿容冠絕,工詩,善談論。自制歌詞,尤善琵琶。”曾作《伏虎林應制》詩、《君臣同志華夷同風應制》詩等,被道宗譽為女中才子。后來,由于諫獵秋山被疏,作《回心院》詞10首,抒發(fā)幽怨悵惘心情。太康初年,因宮廷之爭,被當朝北院樞密使耶律乙辛(后加封守太師)等人誣陷,含冤而死。一代芳華,隨煙飄散?!哆|沈晚報》文章云:風華絕代的尊貴皇后,死后卻遭裸尸大辱;縱橫百年的大遼國,竟因一樁離奇的宮闈通奸案埋下了亡國的禍根!這是一段連正史也未予諱言的千古奇冤。
   
    蕭觀音4歲(一說14歲)就許配給當時為燕趙國王的耶律洪基(后來的遼道宗)為妃,二人稱得上是青梅竹馬。成年后的蕭觀音端莊秀麗、婀娜多姿,深得道宗寵愛。有一次,耶律洪基在伏虎林縱獵完畢,擺酒慶賀。蕭觀音豪氣勃發(fā),即席賦詩一首:  
“威風萬里壓南邦,東去能翻鴨綠江。
靈怪大千俱破膽,哪叫猛虎不投降!”
    此詩氣勢雄渾,彰顯出蕭觀音的豪邁之氣與北國女子的颯爽英姿。蕭觀音錦句出玉口,在座群臣齊加恭維,無不嘆服,道宗更是大喜。第二天,再去狩獵,果見一只猛虎在林中奔跑,道宗說:“朕射得此虎,才不愧皇后的詩”!一箭射去,猛虎應聲而倒,眾人歡聲如雷,都稱道宗勇武無敵,與才華橫溢的皇后堪稱絕配。
    蕭觀音還有《君臣同志華夷同風應制》詩,詩曰:
虞廷開盞軌,王會合奇琛。
到處承天意,皆同捧日心。
文章通谷蠡,聲教薄雞林。
大宇看交泰,應知無古今。
    這首詩雖為應制唱和之作,卻寫得慷慨奔放、大氣磅礴,并有激勵道宗進取的政治文化內涵。耶律洪基因此對她十分寵愛,1055年11月,16歲的蕭觀音被封為懿德皇后。
    耶律洪基就是金庸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與蕭峰結為兄弟,最后蕭峰逼他折箭為誓、不再進犯中原的那位遼國皇帝。
清寧九年(1063年),耶律洪基的叔叔耶律重元和他的兒子耶律涅魯古叛變。此事在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金戈蕩寇鏖兵”一章中有詳細敘述。《天龍八部》在此節(jié)中也提到了蕭觀音,只是沒有點出她的名字。小說中在敘述耶律重元的叛軍挾持了皇太后、皇后和眾多嬪妃來要挾耶律洪基投降時寫道: 
那白發(fā)老婦便是當今皇太后、耶律洪基的母親蕭太后,其余的是皇后蕭后、眾嬪妃和眾公主?;侍搴统醭撕榛鐾鈬C時作亂,圍住禁宮,將皇太后等擒了來。
    皇太后朗聲道:“陛下勿以老婦和妻兒為念,奮力蕩寇殺賊!”數(shù)十名軍士撥出長刀,架在眾后妃頸中。年輕的嬪妃登時驚惶哭喊。
    耶律洪基大怒,喝道:“將哭喊的女人都射死了!”只聽得颼颼聲響,十余枝羽箭射了出去,哭叫呼喊的妃子紛紛中箭而死。
    皇后叫道:“陛下射得好!射得好!祖宗的基業(yè),決計不能毀在奸賊手中。”
    文中的皇后即是蕭觀音。這些情節(jié)雖是小說家言,正史無載,但可想而知,蕭觀音在 金庸先生的心中也是個有膽略的女子形象。
 
  蕭觀音生下皇子后,一時貴不可言。然而好景不長,危機隨之而來。道宗統(tǒng)治后期怠于朝政,終日以游獵飲酒為樂、荒淫無度,有時還以擲骰子的方式任用大臣,視國事為兒戲,并把軍國大權交予奸臣耶律乙辛等人。而蕭觀音常慕唐太宗、徐賢妃夫婦的琴瑟相和(貞觀末年,唐太宗東征西討,大修宮室,百姓勞怨。徐賢妃上疏勸諫,勸太宗體恤黎民),并以之為楷模,常常在道宗留宿她處時向癡迷左道的夫君進諫得失。
道宗皇帝本人弓馬嫻熟,武功了得,對游獵之道更是沉迷不已,隔三差五就要舉辦一次打獵比賽。他有一匹快馬,號稱“飛電”。行獵之時,道宗往往騎著“飛電”跑得無影無蹤,侍從們累得氣喘吁吁也追不上,道宗不加克制反以此為樂。蕭觀音深以為憂,常常勸諫道宗:“跑得太快會有危險,如果遇見敵人,侍從難以救助。君乃一國之主,不可有絲毫閃失。”她還寫作《諫獵疏》說:
        “妾聞穆王遠駕,周德用衰;太康伏豫,夏社幾屋。此游佃之往戒,帝王之龜鑒也。”
    耶律洪基表面上稱贊皇后賢德,心里卻很不高興,怪蕭觀音多嘴多事,于是,漸漸疏遠了蕭觀音。
    蕭觀音失寵后郁郁寡歡,于是在百無聊賴中作了《回心院詞》十首,希望能挽回皇帝的心。這十首詞凄婉哀怨,盡訴二人昔日之脈脈溫情、云雨纏綿,充斥著失寵后妃的哀情。
    遼道宗風流成性,常冒用蕭觀音的名義把大臣李儼的老婆邢氏叫到宮里淫樂。
    深宮寂寞,夜深人靜,蕭觀音灰心之余,也嘗試喚起夫君舊情,并作《回心院詞》十首,力欲重現(xiàn)二人昔日之脈脈溫情、云雨纏綿:
    第一首寫她督促宮人打掃宮殿:
  “打深殿,閉久金鋪暗;游絲絡網(wǎng)空作堆,積歲青苔厚階面。掃深殿,待君宴。”
  第二首寫擦拭象牙床:
  “拂象床,憑夢借高唐;敲壞半邊知妾臣,恰當天處月輝光。拂象床,待君王。”
  第三首寫更換香枕:
  “換香枕,一半無云錦;為使秋來輾轉多,更有雙雙淚痕滲。換香枕,待君寢。”
  第四寫鋪陳錦被:
  “鋪繡被,羞殺鴛鴦對;猶憶當時叫合歡,而今獨覆相思魂。鋪翠被,待君睡。”
  第五首寫張掛繡帳:
  “裝香帳,金鉤未敢上;解除四角夜光珠,不教照見愁模樣。裝繡帳,待君眠。”
  第六首寫整理床褥:
  “疊錦茵,重重空自陳;只愿身當白玉體,不愿伊當薄命人。疊錦被,待君臨。”
  第七首寫展鋪瑤席:
  “展瑤席,花笑三韓碧;笑妾新鋪玉一床,從來婦歡不終夕。展瑤席,待君息。”
  第八首寫剔亮銀燈:
  “剔銀燈,須知一樣明;偏使君王生彩暈,對妾故作青熒熒。剔銀燈,待君行。”
  第九首寫點燃香爐:
  “蒸薰爐,能將孤悶蘇;若道妾身多穢賤,自沾御香香徹膚。蒸薰爐,待君娛。”
  第十首寫彈奏鳴箏:
  “張鳴箏,恰恰語嬌鴦;一從彈作房中曲,常和窗前風雨聲。張鳴箏,待君聽。”
    這些短歌詞藻華麗,寓意凄惋,頗為后世稱道。清人徐釚評為:“怨而不怒,深得詞家含蓄之意。斯時柳七之調尚未行于北國,故蕭詞大有唐人遺意也。” (《詞苑叢談》)《回心院詞》的句式也為蕭觀音首創(chuàng)。哀婉之余,蕭皇后又自譜成曲,教人演唱,以抒幽懷。由于曲調幽雅,演奏難度很大,宮中伶人皆知難而退,惟獨一名叫趙惟一的漢族伶人技法高妙,能把此首幽怨之詞演繹得絲絲入扣,蕩氣回腸。
    可惜一介武夫的耶律洪基哪懂得這女兒家的深沉情懷,便縱是萬千情絲也挽不回離人之心。
 
    耶律乙辛因在一場平叛戰(zhàn)爭中立有大功被加封為太子太傅,權傾一時。朝堂阿附之輩如蠅逐臭,唯蕭觀音之帝后家族不肯屈從。這令城府甚深的耶律乙辛懷恨在心,而兩方水火難容的矛盾聚焦點則在太子的降生與從政。
  1075年,耶律洪基與蕭觀音所生的皇太子開始參與朝政。太子的仁德與有為令大權在握、唯恐秋后算賬的耶律乙辛如芒在背。為人耿直、不善權謀的蕭觀音卻放松戒備神經(jīng),不知一個巨大的陰謀之網(wǎng)正慢慢向自己與太子頭上罩來。
    蕭觀音心中的情感渴求無人傾訴,便想在《回心院詞》中抒發(fā)心中寂寞。這個曲牌是蕭觀音自己發(fā)明的,既然是詞,當時都是能唱的。蕭觀音雖也精通音律,但需要一個助手完成這曲纏綿樂章的技術制作。她優(yōu)中選優(yōu),召來一個名叫趙惟一的宮庭樂師譜曲并演唱。趙惟一是漢人,是一個頗具音樂天賦的帥哥。趙惟一殫精竭慮譜好曲子,又與蕭觀音反復試奏。
《續(xù)資治通鑒·卷第七十一》中說:“重元家婢單登沒為宮婢……遼主嘗召登彈箏,后諫曰:‘此叛家婢女中獨無豫讓乎?安得親近御前!’出遣外直,登深怨之。”單登本是叛臣重元家的婢女,重元父子被誅后,單登因善彈箏和琵琶而被收入宮中。她也會彈箏,恐怕模樣也長得不錯。耶律洪基曾經(jīng)召她彈奏,可能也想寵幸她吧,蕭觀音說:“她是叛臣的婢女,難保她不會像春秋時的豫讓那樣為主報仇”(當然這里不排除蕭觀音有吃醋的私心),于是耶律洪基就沒有過于親近她。
    近日來,蕭觀音總是召趙惟一彈奏曲子而不召她,這使她心生怨恨。蕭觀音聞聽單登的怨言,召她來與趙惟一比拼技藝,對彈數(shù)曲,結果單登全輸。本來道宗也時常召單登來彈箏,蕭觀音奏說,單登是叛賊家的婢女,不宜讓她靠近君主,以防不測。道宗此后果然不再召見單登,并把她派到別院值班。自此以后,單登對蕭觀音恨之入骨。
  單登經(jīng)常對妹妹清子傾訴自己的冤屈。清子是教坊朱頂鶴的妻子,雖為人妻,卻暗地里與耶律乙辛相好。清子常把單登講述給自己的事情說給耶律乙辛聽,其中就有蕭觀音和趙惟一私通的傳言。耶律乙辛聽后,如獲至寶,直呼“天助我也!”不過,僅憑一個婢女的口述難以為憑,誣陷皇后更不能單靠流言蜚語。后來,耶律乙辛的屬下獻上《十香詞》。《十香詞》共十首,寫女人身上各個部位的十種香氣,婉約風流、暗蘊淫靡,雖為艷歌但不減雅致。耶律乙辛指使單登把《十香詞》獻給蕭觀音,單登謊稱此詞為宋國皇后所作,皇后若能把它抄下來并為之譜曲,后世將留下一段佳話。
    耶律乙辛與宰相張孝杰(進士出身)偽作《十香詞》,云——
 
                          青絲七尺長,挽作內家裝;不知眠枕上,倍覺綠云香。
                          紅綃一幅強,輕闌白玉光;試開胸探取,尤比顫酥香。
                          芙蓉失新艷,蓮花落故妝;兩般總堪比,可似粉腮香。
                          蝤蠐那足并?長須學鳳凰;昨宵歡臂上,應惹領邊香。
                          和羹好滋味,送語出宮商;安知郎口內,含有暖甘香。
                          非關兼酒氣,不是口脂香;卻疑花解語,風送過來香。
                          既摘上林蕊,還親御院桑;歸來便攜手,纖纖春筍香。
                          風靴拋合縫,羅襪卸輕霜;誰將暖白玉,雕出軟鉤香。
                          解帶色已戰(zhàn),觸手心愈忙;那識羅裙內,銷魂別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