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太公兵法

 仙飄飄 2010-03-22
公兵法 
                                      呂  尚
  〈第一篇〉
  《太公兵法》曰:致慈愛之心,立威武之戰(zhàn),以卑其眾,練其精銳,砥礪其節(jié),以高其氣,分為五選。異其旗章,勿使冒亂。堅其行陣,連其什伍,以禁淫非。壘陣之次,車騎之處,勒兵之勢,軍之法令,賞罰之數(shù),使士赴火蹈刃,陷陳取將,死不旋踵者,多異于之將者也。
  將師受命者,將率入、軍吏畢入,皆北面再拜稽首,受命天子南面而授之鉞,東行西面而揖之,示弗御也。故受命而出,忘其國;即戎,忘其家;枹鼓之聲,唯恐不勝,忘其身。〔〈史記.司馬穰苴列傳〉述此數(shù)言,正本之《太公兵法》。又‘太公曰:為將者,受命忘家;當敵忘身。’見〈文選.西征賦〉注所引,蓋檃括此文?!?

  故必死,必死不如樂死,樂死不如甘死,甘死不如義死,義死不如視死如歸,此之謂也。故一人必死,十人弗能待也;十人必死,百人弗能待也;百人必死,千人弗能待也;千人必死,萬人弗能待也;萬人必死,橫行乎天下。(待,當也。‘乎’一本作‘于’。)〔《白虎通義》傳曰:一人必死,十人不能待;百人必死,千人不能待;(‘待’,今本作‘當陳立’,《白虎通》疏證疑‘待’為‘得’之偽,非是。)萬人必死,橫行天下?!段浜钫h》引后二語作‘《軍讖》’,知確系逸文,《后漢書》鄧禹將張宗亦云‘一卒畢力,百人不當;萬夫致死,可以橫行。’語意本此?!?

  令行禁止,王者之師也。
  文王曰:‘吾欲用兵,誰可伐?密須氏疑(貳也)于我,可先往伐。’管叔曰:‘不可。其君,天下之明君也。伐之不義。’太公望曰:‘臣聞之,先王伐枉,不伐順;伐險,不伐易;伐過,不伐不及。’文王曰:‘善。’遂伐密須氏,滅之也。(《呂覽》:密須之人,自縛其主而與文王。)
  文王將欲伐崇,先宣言曰:‘余聞崇侯虎蔑侮父兄,不敬長老,聽獄不中,分財不均。百姓力盡,不得衣食,余將來征之,惟為民。’乃伐崇,令毋殺人,毋壞室,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不如令者,死無赦。崇人聞之,因請降。(《左傳》:文王聞崇德亂而伐之。軍三旬而不降,退修教而復伐之。因壘而降,此即所修之教也。)
  武王將伐紂,召太公望而問之曰:‘吾欲不戰(zhàn)而知勝,不卜而知吉,使非其人,為之有道乎?’太公對曰:‘有道。王得眾人之心,以圖不道,則不戰(zhàn)而知勝矣。以賢伐不肖,則不卜而知吉矣。彼害之,我利之,雖非吾民,可得而致也。’武王曰:‘善。’乃召周公而問焉,曰:‘天下之圖事者,皆以殷為天子、周為諸侯,以諸侯攻天子,勝之有道乎?’周公對曰:‘殷信天子,周信諸侯,則無勝之道矣!何可攻乎!’武王忿然曰:‘女言有說乎?’周公對曰:‘臣聞之:攻禮者為賊,攻義者為殘,失其民制為匹夫。王攻其失民者也。何攻天子乎?’(宋戴埴鼠璞引問周公作《六弢》逸文)武王曰:‘善。’乃起眾舉師與殷戰(zhàn)于牧之野,大敗殷人。上堂見玉,曰:‘誰之玉也?’曰:‘諸侯之玉。’即取而歸之于諸侯,天下聞之,曰:‘武王廉于財矣。’。入室見女,曰:‘誰之女也?’曰:‘諸侯之女。’即取而歸之于諸侯,天下聞之,曰:‘武王廉于色矣。’于是發(fā)巨橋之粟,散鹿臺之財,金錢以與士民,黜其戰(zhàn)車而不乘,弛其甲兵而弗用,縱馬華山,放牛桃林,示不復用,天下聞者咸謂武王行義于天下,豈不大哉!〔漢劉向〈說苑.指武〉篇)

  〈第二篇〉

  武王踐阼三日,召士大夫而問焉,曰:‘惡有藏之約,行之行,萬世可以為子孫恒者乎?’諸大夫?qū)υ唬?#8216;未得聞也。’然后召師尚父而問焉,曰:‘昔皇帝顓頊之道存乎?意亦忽不可得見與?’師尚父曰:‘在丹書。王欲聞之,則齋矣。’王齋三日,端冕,師尚父亦端冕,奉書而入,負屏而立;王下堂,南面而立。師尚父曰:‘先王之道,不北面。’王行西折而東面,師尚父西面道書之言曰:‘敬勝怠者強,怠勝敬者亡。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兇。凡事不強則枉,不敬則不正。枉者滅廢,敬者萬世。(以上丹書之言)
 
 
 
 作者: 地獄之鳳  2005-5-18 11:34   回復此發(fā)言   
 
--------------------------------------------------------------------------------
 
2 太公兵法 
  ?。ā春鬂h書.光武帝紀〉注引《太公金匱》曰:‘黃帝居人上,惴惴若臨深淵。舜居人上,兢兢如履薄冰。禹居人上,栗栗如不滿日。敬勝怠則吉,義勝欲則昌。日慎一日,壽終無殃。)
  藏之約,行之行,可以為子孫恒者,此言之謂也。且臣聞之,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仁得之,以不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以不仁守之,必及其世。’王聞書之言,惕若恐懼,退而為戒書于席之四端,為銘焉于機,為銘焉于鑒,為銘焉于盥盤,為銘焉于楹,為銘焉于杖,為銘焉于帶,為銘焉于履屨,為銘焉于觴豆,為銘焉于牖,為銘焉于劍,為銘焉于弓,為銘焉于矛,為銘焉于席。
  前左端之銘曰:安樂必敬。前右端之銘曰:無行可悔。后左端之銘曰:一反一側(cè),亦不可以忘。后右端之銘曰:所監(jiān)不遠,視邇所代。
  機之銘曰:皇皇惟敬,口生詬,口戕口。鑒之銘曰:見爾前,慮爾后。盥盤之銘曰:與其溺于人也,寧溺于淵。溺于淵,猶可游也;溺于人,不可救也。楹之銘曰:毋曰胡殘,其禍將然;毋曰胡害,其禍將大;毋曰胡傷,其禍將長。仗之銘曰:惡乎!危于忿疐。惡乎!失道于嗜欲。惡乎!相忘于富貴。帶之銘曰:火滅修容,慎戒必恭,恭則壽。履屨之銘曰:慎之勞,勞則富。觴豆之銘曰:食自杖,食自杖,戒之憍,憍則逃。戶之銘曰:夫名難得而易失,無勤弗志,而曰我知之乎?無勤弗及,而曰我杖之乎?擾阻以泥之,若風將至,必先搖搖。雖有圣人,不能為謀也。牖之銘曰:隨天之時,以地之財。敬祀皇天,敬以先時。劍之銘曰:帶之以為服,動必行德,行德則興,倍德則崩。弓之銘曰:屈伸之義,廢興之行,無忘自過。矛之銘曰:造矛,造矛,少間弗忍,終身之羞,子一人所聞,以戒后世子孫。〔《大戴禮記》第五十九。宗沂案《六弢》本孔子問禮所得,此當本在西漢《六弢》中,故禮家取之,或在《金匱》。〕
  武王問師(《皇覽》無)尚父曰:‘五帝之戒(戒同誡),可得聞乎?’師(《皇覽》無)尚父曰:‘黃帝之君(《治要》引之,下有‘時’字。)戒曰:吾之居民上也,搖搖恐夕不及朝。(劉邵《皇覽》、《治要》‘及’作‘至’。)栗栗恐朝不及夕,兢兢業(yè)業(yè),日慎一日,人莫躓于山,而躓于垤。(《玉?!芬短ā废氯洌痘茨献印纷?#8216;堯戒’,下一句,《韓非子作‘先圣有諺’,以上《藝文類聚》二十三引《金匱》所無。)故為金人三緘(一木作封)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玉?!芬痘视[》止此)人也,(《說苑》)戒之哉!戒之哉!(《說苑》疊一句,《藝文》同)無多言,無多事,多言多敗,多事多患。(《說苑》‘多言’‘多事’直接,與《家語》小異。一本患作‘害’。)安樂必戒,無行所悔。(程伯敷云:安樂必戒。八句又見武王席銘、楹銘,其實古語,相承不嫌重復。)勿謂何傷,其禍將長!勿謂何害,其禍將大!勿謂何殘,其禍將然。(《說苑》多此二語,與楹之銘合,《藝文》引無。)勿謂不(《說苑》作‘莫’)聞,神將(此從《皇覽》及《家語》,《說苑》作‘天妖’伺人,熒熒(《藝文》作‘焰焰’不滅,炎炎奈(《藝文》作‘若’)何?涓涓不塞(《說苑》作‘壅’,《藝文》同),終(《說苑》作‘將’)成(《藝文》作為)江河!綿綿不決,將(《藝文》作‘或’)成網(wǎng)羅!青青不伐(《藝文》引作‘豪末不札),將尋斧柯!誠(據(jù)《家語》、《說苑》作‘不’)能慎之,福(《說苑》作‘禍’)之根也。曰(《家語》誤作‘口’)是何(此從《說苑》、《家語》,《皇覽》作‘無’)傷,禍之門也。(〈宋書.傅亮傳〉引此二句曰‘古語’,無二‘也’字)強梁者不得其死(此一語《老子》述之),好勝者必遇其敵。盜憎(《說苑》作‘怨’)主人,民怨(《說苑》作‘害’)其上(《說苑》作‘貴’,《左傳》引之)。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左傳》‘君子不欲多上人’出此)。知眾人之不可先也,故后之(《家語》‘后’作‘下’,《老子》‘不為天下先’本此意)。溫恭慎德(《說苑》作‘君子知天下之不可蓋也,故后之、下之’),使人慕之。執(zhí)雌持下,人莫逾之(《說苑》作‘莫能與之爭者’)。人皆趨彼,我獨守此。人皆惑(《家語》作‘或’,乃古字)之(《說苑》作‘眾人惑惑’),我獨不徙(《說苑》作‘從’)。內(nèi)藏我(《家語》作‘乃’)智,不示人技(《說苑》作‘不與人論技’)。我雖尊高,人弗我害(《說苑》作‘人莫害我’)。惟能如此也(《家語》作‘誰能于此’)。江海(《家語》作漢)雖左長于百川,以其卑也(《說苑》作‘江河長百谷者,以其卑下也’,《老子》本之)。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家語》作‘而能下人’非,此從《說苑》、《皇覽》。凡《太公金匱》、《老子》、〈史記.伯夷列傳〉、〈后漢書.郎顗傳〉均同)。戒之哉!戒之哉!(〈說苑.敬慎篇〉、《皇覽》‘黃帝金人器銘’及《荀子》皆本太公所述,‘黃帝戒’兼參王肅本〈家語.觀周篇〉用考同異。)
 
 
 
 作者: 地獄之鳳  2005-5-18 11:34   回復此發(fā)言   
 
--------------------------------------------------------------------------------
 
3 太公兵法 
   〔馬總《意林》武王問:‘五帝之戒可得聞乎’太公曰:‘黃帝云予在民上,搖搖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緘其口,慎言語也。’即括上文?!?

  武王問師尚父曰:‘五帝之戒可復得而聞乎?’(《御覽》引《太公金匱》)師尚父曰:‘堯之居民上也,(《意林》作‘堯居民上’)振振如臨深淵(《治要》作‘川’)。舜之居民上,栗栗如恐不滿日(《治要》引有‘日’字)。湯之居民上,翼翼(《治要》作‘戰(zhàn)戰(zhàn)恐不見旦),翼翼乎(《藝文類聚》多‘乎’字)!懼不敢息(八句,《意林》同,惟少四‘之’字。以上《御覽》四百五十九所引)。’武王曰:‘吾拜(楊本作‘并’)殷民居其上也,翼乎!懼不敢息(《治要》所引作‘翼翼,懼不敢怠’)。’尚父曰:‘德盛者守之,以謙威強者守之以恭(此亦《老子》所本)。’武王曰:‘如尚父言。’因是為戒隨躬。(《玉?!芬齽③俊痘视[》述《太公金匱》,楊慎以此為《金匱》銘。)
  道自微而生,禍(《藝文類聚》引作‘福’,當從之)自微而成。慎終與始,完如金城〔馬總《意林》引《金匱》,按《說苑》言‘福生于微,禍生于忽’,知當作‘福’?!?
  武王曰:‘吾欲造起居之誡,隨之以身。幾之書曰:安無忘危,存無忘亡。熟惟二者,必后無兇。杖之書曰:輔人無茍,扶人無咎(〈崔骃傳〉注引《太公金匱》)。其冠銘曰:寵以著首,將身不正,遺為德咎。書履曰:行必慮正,無懷僥幸(二句《意林》亦引)。書劍曰:常以服兵,而行道德,行則福,廢則覆。書車曰:自致者急,載人者緩。取欲無度,自致而反。書鏡曰:以鏡自照,則知吉兇(案此與后文〈朱穆傳〉注銘鏡同,而有脫誤)。門之書曰:敬遇賓客,貴賤無二。戶之書曰:出畏之入,懼之。牖之書曰:窺望省,且念所得,思所忘。鑰之書曰:昏謹守,深察偽。硯之書曰:石墨相著而黑,邪心讒言,無得污白。書鋒曰:忍之須臾,乃全汝軀。書刀曰:刀利硙硙,無為汝開(《文選》注云出《六韜》,《意林》亦引‘鋒刀’二銘)。書井曰:原泉滑滑,連旱則絕。取事有常,賦斂有節(jié)(《意林》、《御覽》引《金匱》)。衣之銘曰:桑蠶苦,女工難得新捐,故后必寒。鏡銘曰:以鏡自照,見形容;以人自照,知吉兇。觴銘曰:樂極則悲,沉湎致非,社稷為危(〈朱穆傳〉注引《陰謀》,蔡邕以為武王踐阼,咨于太師,作銘,共十八章。)。無握壑而附邱,無舍本而逐(《兵書》作‘附’,一本作‘治’)末,日中必彗,操刀必割(二句賈誼文引)。執(zhí)斧必伐,日中不彗,是謂失時;操刀不割,是謂失利(賈子引作‘之期’)。執(zhí)斧不伐,賊人將來!涓涓不塞,將為(賈子作‘成’)江河!熒熒不救,炎炎奈(賈子作若)何?兩葉不去(一本作‘毫毛不拔’),將用(一本作‘尋’)斧柯!為虺弗摧,行將為蛇(《意林》引《六弢》及〈六弢.守土篇〉。此以上全見《兵書》引黃帝巾幾銘,楊慎以為《太公兵法》引黃帝。)!綿綿不絕,夐夐奈(今本《周書》作‘蔓蔓若’)何?豪厘(今本作‘末’)不伐,將用斧柯(《周書》)!前慮不定,后有大患,將奈之何?〔蘇秦引《周書》連上多此三句,或以為出《太公陰符》,見杜牧《孫子》注,王伯厚以為《兵法》?!?

  〈第三篇〉

  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戰(zhàn)國策.魏策》任章引《周書》〕得時無失,時不再來。天予不取,反為之災?!病丛秸Z〉引《周書》〕
  天與不取,反受其咎?!病妒酚洝肥捄我吨軙贰?
  毋為權(quán)首,將受其咎?!病稘h書》引《周書》〕
  欲起無先。〔〈史記.楚世家〉引《周書》〕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病词酚洠眺眰鳌狄吨軙贰?
  成功之下,不可久處?!病词酚洠虧蓚鳌狄吨軙贰?
  安危在得令,存亡在所用?!病稘h書》主父偃引《周書》〕
  必參五伍之。〔《史記》蒙恬引《周書》。宗沂案《說文》‘伍’字下云:‘相參伍也。’謂伍法。‘什’字下云:‘相什保也。’謂什法?!?
 
 
 
 作者: 地獄之鳳  2005-5-18 11:34   回復此發(fā)言   
 
--------------------------------------------------------------------------------
 
5 太公兵法 
   先人有奪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允當則歸,知難而退。有德不可敵,逐寇如追逃?!惨陨稀蹲髠鳌芬盾娭尽罚秱鳌贩卜Q前志,多屬《逸周書》;或史佚,則稱《軍志》者,必《太公》也?!?
  將不仁,則三軍不親;將不勇,則三軍不為動?!病锻ǖ洹芬?,《御覽》作《吳子》,蓋《吳子》所引者。今本〈六弢.奇兵篇〉改‘為動’作‘銳’?!?
  右背山陵,前左水澤?!病妒酚洝芬侗ā放c《孫子》不同,杜牧《孫子》注引《太公兵法》:‘軍必左水澤,而右邱陵。’蓋括司言,知此引《兵法》屬《太公》也。此之言背謂后也,與前相對。〕
  武王伐殷,兵至牧野。晨舉脂燭,推掩不備?!病墩摵狻芬短幹\》見《藝文類聚》及《御覽》三百十六。〕
  春為牝陳,弓為前行;夏為方陳,戟為前行;六月為圓陳(《通典》作‘季夏’),矛為前行;秋為牡陳,劍為前行;冬為伏陳,楯為前行。(蕭吉《五行大義》引《周書》云此,‘武備’亦依五氣也。知出《兵法》。)是謂五陳?!病锻ǖ洹愤B上引,多此一句‘近人采入’,〈逸周書.月令〉逸文?!?
  春以長矛在前,夏以大戟在前,秋以弓弩在前,冬以刀楯(《抱樸子》作‘盾’)在前,此行軍(《抱樸子》)四時應天之法也。〔《御覽》三百三十九引《六弢》分為‘五選’,已見《說苑》所引,知連上,確系《兵法》,又見《抱樸子》。〕
  從孤?lián)籼?,萬(《御覽》引作‘高’,誤)人無余一,女子當丈夫。(《抱樸子》引《太公兵法》又相傳古《遁甲書》引此作《黃石子》,足見《黃石公記》之果出《太公兵法》也?!筹L鳴葉(《御覽》作‘氣’,非)者,賊在十里;鳴條者,百里;搖枝者,四百里;金器自鳴及焦器(《御覽》作‘氣’,下無‘鳴’字〕鳴者,軍疲也;氣如驚鹿,敗軍氣也?!餐稀I涎燥L角,下言雪祲?!?
  大師吹律合聲。商則戰(zhàn)勝,軍士強。角則軍擾多變,失士心。宮則軍和,士卒同心。征則將急數(shù)怒,失士心。羽則軍弱,少威明?!侧嵖党伞粗芏Y.春官〉注引《兵書》按隋以前人引《太公兵法》或曰《兵書》,〈正義〉以為武王出兵之書?!?

  〈第五篇〉

  國不可以從外治,將(《孫子》注作‘君’)不可以從中御?!病锻ǖ洹芬短?,今〈六弢.立將篇〉襲此二語,以為將答君之詞,賈林《孫子》注沿其誤?!?
  神農(nóng)之教曰:‘雖有石城千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無粟,弗能守也。’〔晁錯引。案應劭《風俗通》述《孫子》云:‘金城湯池而無粟者,太公、墨翟弗能守之’,則知此為《太公書》所有。唐.員半千亦引作《軍志》,《群書治要》所引〈虎弢〉亦述‘神農(nóng)之禁’也?!?
  國柄借人,則失其威(今本〈六弢.守土篇〉作‘無借人國柄,借人國柄則失其權(quán)’。)。淵乎無端,孰知其源(下為‘涓涓不塞’六句)?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鹿,而天下共分其肉(同上引。下五句,今本〈武韜〉襲改之)。
  昔柏皇氏、栗陸氏、驪連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此古之王者也。未使民,民化;未賞民,民勸(《北堂書鈔》十五引此三句,兩‘民’字不重。);此皆古之善為政者也。至于伏羲氏、神農(nóng)氏,教化(宋本‘化’作‘民’)而不誅,黃帝、堯、舜誅而不怒〔《御覽》七十六引《六弢》,《意林》引后四句作‘太公曰:伏羲、神農(nóng),教而不誅’云云?!?
  圣人恭天靜地,和鬼敬神?!病兑饬帧贰?
  文王在岐(《群書治要》引多‘周’字),召太公曰:‘吾地小,奈何?’太公曰:‘天下有粟,賢者食之;天下有民,賢者收之。屈一人下,伸萬人上,惟圣人能行之。’〔《文選》注引作‘屈一人之下,伸萬人之上,惟圣人能焉。’,《群書治要》引〈武弢〉多贅語,蓋依此節(jié)而增衍成之也?!?
  文王曰:‘君務舉賢,不獲其功,何也?’太公曰:‘舉而不用,是有求賢之名,而無用賢之實也。’文王曰:‘舉賢若何?’太公曰:‘按賢察名,選才考能,名實俱得之也。’〔《意林》引《六弢》作六卷,今本《六弢》本之,衍為〈舉賢篇〉?!?
 
 
 
 作者: 地獄之鳳  2005-5-18 11:34   回復此發(fā)言   
 
--------------------------------------------------------------------------------
 
6 太公兵法 
   文王曰:‘國君失民者,何也?’太公曰:‘不慎所與也?君有六守、三寶。六守者:仁、義、忠、信、勇、謀。三寶者:農(nóng)、工、商。六守長則君安,三寶完則國昌?!餐弦癖尽读鶑|》衍之為〈六守篇〉?!?
  崇侯虎曰:‘今周伯昌懷仁而善謀,冠雖敝,禮加于首;履雖新,法以踐地(《意林》引作‘冠雖敝,加于首;履雖新,履于地。’,〈漢書.儒林傳〉黃生曰:‘冠雖敝,必加于首;履雖新,必貫于足。’師古曰:‘語見太公《六弢》。’,《御覽》六百八十四引之同,《意林》多二‘之’字,作‘加之于首’云云。)??杉捌湮闯啥鴪D之(《御覽》六百九十七引《六弢》)。軍中之事,不聞君命(《意林》),皆由將出。臨敵決戰(zhàn),無有二心(今〈六弢.立將篇〉連上引)。
  武王問太公曰:‘吾欲令三軍,親其將如父母,攻城則爭先登,野戰(zhàn)則爭先赴。聞金聲而怒,聞鼓聲而喜??珊??’太公曰:‘作將,冬日不服裘,夏日不操扇,天雨不張蓋幔,出隘塞、過泥涂,將先下步(《意林》、《藝文類聚》引無,作二日字及幔先作必。)。士卒皆定(賓本作‘軍皆定次’),將乃就舍;炊者皆飽,將乃敢食(四句《意林》無,《藝文類聚》有,今本‘飽’作‘熟’,‘乃敢’作‘方就’。);軍未舉火,將不食(今本作‘軍不舉火,將亦不舉’)。士非好死而樂傷,其將知饑寒、勞苦也?!病兑饬帧芬?
  用兵之害,猶豫最大(《吳子》引之)。赴之若驚,用之若狂;當之者破,近之者亡;使如疾雷,不暇掩耳也。〔同上引。按今本〈六弢.軍勢篇〉文義近古,多見稱引,此蓋括其一二精語。)
  貧窮、忿怒,欲決其志者,名曰必死之士。辯言巧辭,善毀善譽者,名曰間諜飛言之士(同上引。今本〈練士篇》取一置一,雜入贅婿云云,乃秦漢人語也?!兑饬帧匪艘蛄喝俗逾n,惟九差一條,不足據(jù),或參取唐時本也。)。賞如高山,罰如深溪?!病次倪x.王仲宣從軍詩〉注引《六弢》?!?
  太公謂武王曰:‘夫人皆有性,趨舍不同,喜怒不等。’〔〈文選.盧子諒.贈劉琨詩〉注引?!?
  太公謂武王曰:‘圣人興兵為天下除患去賊,非利之也。故役不再籍(《孫子》引),一舉而得。’〔《文選》四十三書注引。〕
  武王問太公曰:‘殷已亡其三人,今可伐乎?’太公曰:‘臣聞之:知天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先謀后事者昌,先事后謀者亡,且天與不取,反受其咎(《史記》引二語);時至不行,反受其殃(《說苑》引四語)。非時而生,是為妄成,故夏條可結(jié),冬冰可釋(《藝文類聚》引太公作‘折’),時難得而易失也。’〔《意林》引《太公金匱》云二卷?!?
  武王問太公:‘今民吏未安,賢者未定,何以安之?’太公曰:‘不須兵器,可以守國。耒耜是其弓弩,鋤杷是其矛戟,簦笠是其兜鍪,鐮斧是其攻具。〔《御覽》三百十六引《太公金匱》,今本《六弢》本此,衍為〈農(nóng)器篇〉?!?
  武王伐殷,出于河。呂尚為右(《類聚》作‘后’,《御覽》無),將以四十七艘舫逾(《類聚》作‘船濟’)于河?!病次倪x.王仲宣從軍詩〉注引〕
  武王東伐,至于河上。雨甚雷疾。周公旦進曰:‘天不佑周矣。意者,吾君德行未備,百姓疾怨邪?故天降吾災,請還師。’太公曰:‘不可。’武王與周公旦望紂,紂陳引軍,止之。太公曰:‘君何不弛也。’周公曰:‘天時不順,龜燋不兆,占筮不吉,妖而不祥,星變又兇,固且待之,何可驅(qū)也(王逸《楚詞》注引《六弢》)。’武王問太公曰:‘欲興兵深謀,進必斬敵,退必克全,其略云何?’太公曰:‘主以禮使將,將以忠受命!國有難,君召將而詔曰:“見其虛則進,見其實則避。勿以三軍為貴而輕敵,勿以授命為重而茍進,勿以貴而賤人,勿以獨見而違眾,勿以辯士為必然,勿以謀簡于人,勿以謀后于人。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敵可勝也。”’〔同上引〈犬弢〉。今本〈龍弢.立將篇〉襲之。〕
 
 
 
 作者: 地獄之鳳  2005-5-18 11:34   回復此發(fā)言   
 
--------------------------------------------------------------------------------
 
7 太公兵法 
   周初,武王問太公曰:‘敵人先至,已據(jù)便地,形勢又強,則如之何?’對曰:‘當示怯弱,設伏佯走,自投死地。敵見之必疾速而赴,擾亂失次,必離故所,□入我(此下有缺文或是疊下一‘伏’字)伏兵,齊起急擊,前后沖其兩旁?!病锻ǖ洹芬话傥迨?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病队[》引《六弢》〕
  容容熙熙,皆為利謀;熙熙攘攘,皆為利往?!餐?,引《周書》〕
  車騎之將,軍馬不具,鞍勒不備者,誅?!病队[》引《六弢》〕
  太公誓師,后至者斬。〔《御覽》引《桓范要義》,〈史記.司馬穰苴列傳〉:‘軍法:約期而后至者,斬。’當本之太公。〕
  太公曰:‘凡興師、動眾、陳兵,天必見其云氣,示之以安危,故勝敗可逆知也?!病锻ǖ洹芬?
  武王問太公曰:‘貧富豈有命乎?’(《藝文類聚》引‘成王問太公:貧富豈有命乎?將理不得其意。’)太公曰:‘為之不密,密而不富者,盜在其室。’武王曰:‘何謂盜也?’公曰:‘計之不熟,一盜也。收種不時,二盜也。取婦無能,三盜也。養(yǎng)女太多(謂資贈多),四盜也(《顏氏家訓》‘盜’作‘費’)。棄事就酒,五盜也。衣服過度,六盜也。封藏不謹,七盜也。井灶不利,八盜也。舉息就禮,九盜也。無事然鐙,十盜也。如取之,安得富哉?’武王曰:‘善。’〔《御覽》四百八十五引《六弢》,《藝文》節(jié)引,《顏氏》同?!?
  武王平殷,還,問太公曰:‘今民吏未安,賢者未定,何以安之?’太公曰:‘無故無新,如天如地(《御覽》三百二十七引《六弢》)。得殷之財,與殷之民。共之,則商得其賈,農(nóng)得其田也。一目視則不明,一耳聽則不聰,一足步則不行。選賢自代,上下各得其所。’〔同上引。〕
  武王問太公曰:‘天下精神甚眾,恐后復有試余者也。何以待之?’師尚父曰:‘請樹槐于王門內(nèi)路之石,起面社,筑垣墻,祭以酒脯,食以犧牲,尊之曰社。客有非常,先與之語;客有益者入,無益者距。歲告以水旱,與其風雨澤流,悉行除民所苦。’〔《御覽》五百三十二引《太公金匱》〕
  武王勝殷,召太公問曰:‘今殷民不安其處,奈何使天下安乎?’太公曰:‘夫民之所利,譬之如冬日之陽,夏日之陰。冬日之從陽,夏日之從陰,不召自來。故生民之道,先定其所利,而民自至。民有三幾,不可數(shù)動,動之有兇。明賞則不足,不足則民怨生;明罰則民懾畏,民懾畏則變故出;明察則民擾,民擾則不安其處,易以成變。故明王之民不知所好,不知所惡,不知所從,不知所去。使民各安其所生,而天下靜矣。樂哉!圣人與天下之人皆安樂也(《藝文類聚》二十引《六弢》此句)。’武王曰:‘為之奈何?’太公曰:‘圣人守無窮之(四字從《藝文類聚》補入)府,用無窮之財,而天下仰之,天下仰之,而天下治矣。神農(nóng)之禁,春夏之所生,不傷不害,謹修地利,以成萬物。無奪民之所利,而農(nóng)順其時矣。任賢使能,而官有材,而賢者歸之矣。故賞在于成民之生,罰在于使人無罪,是以賞罰施民,而天下化矣(《群書治要》引〈六弢.虎弢〉)。夫殺一人而三軍不聞,殺一人而民不知,殺一人而千萬人不恐,雖多殺之,其將不重。封一人而三軍不悅,爵一人而萬人不勸,賞一人而萬人不欣,是為賞無功、責無能也。若此,則三軍不為使,是失眾之紀也。’〔同上引〈武弢〉)

  〈第六篇〉

  安徐而靜,柔節(jié)先定,善興而不爭,虛心平志,待物以正?!步癖尽读鶑|》〕
  武王問太公曰:‘兵道何如?’太公曰:‘凡兵之道,莫過乎一。一者,能獨往獨來。黃帝曰:“一者,階于道,機于神。”用之在于機,顯之在于勢,成之在于君。故圣王號兵為兇器,不得已而用之(下文‘今商王知存而不知亡’一段,似后人攙入,故節(jié)去之。)。’武王曰:‘兩軍相遇,彼不可來,此不可往。各設固備,未敢先發(fā)。我欲襲之,不得其利。為之奈何?’太公曰:‘外亂而內(nèi)整。示饑而實飽,內(nèi)精而外鈍。一合一離,一聚一散。陰其謀,密其機,高其壘,伏其銳士。寂若無聲,敵不知我所備。欲其西,襲其東。’武王曰:‘敵知我情,通我謀。為之奈何?’太公曰:‘兵勝之術(shù),密察敵人之機,而速乘其利,復疾擊其不意。’〔連上,并今本〈文弢.兵道篇〉〕
 
 
 
 作者: 地獄之鳳  2005-5-18 11:34   回復此發(fā)言   
 
--------------------------------------------------------------------------------
 
8 太公兵法 
   天道無殃,不可先倡;人道無災,不可先謀。
  全勝不斗,大兵無創(chuàng)。
  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猛獸將搏,弭耳俯伏;圣人將動,必有愚色。
  凡謀之道,周密為寶?!策B上,在今本〈武弢〉〕
  兵不兩勝,亦不兩敗。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國,必有破軍殺將。
  疑志不可以應敵。〔孟氏《孫子》注引〕
  將以誅大為威,以賞小為明,以罰審為禁止而令行。故殺一人而三軍震者,殺之;賞一人而萬民悅者,賞之。〔連上,并今本〈龍弢〉〕
  武王問太公曰:‘攻伐之道奈何?’太公曰:‘勢因于敵家之動,變生于兩陳之間,奇正發(fā)于無窮之源(孟氏《孫子》注引)。故至事不語,用兵不言。且事之至者,其言不足聽也;兵之用也,其狀不定見也。倏而往,忽而來,能獨專而不制者,兵也。聞則議,見則圖,知則困,辯則危。故善戰(zhàn)者,不待張軍;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勝敵者,勝于無形。上戰(zhàn)無與戰(zhàn),故爭勝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將也(曹操《孫子》注引此二句,‘前’作‘先’);設備于已失之后者,非上圣也;智與眾同,非國師也(孟氏《孫子》注引);技與眾同,非國工也。事莫大于必克,用莫大于玄默(賈林《孫子》注引)。動莫大于不意,謀莫大于不識(孟氏、杜佑《孫子》注引,‘大’孟作‘神’、杜作‘善’)。夫先勝者,先見弱于敵而后戰(zhàn)者也,故士(古通事)半而功倍焉。圣人征于天地之動,孰知其紀?循陰陽之道而從其候,當天地盈縮,因以為常。物有死生,因天地之形,故曰:未見形而戰(zhàn),雖眾必敗。善戰(zhàn)者,居之不撓,見勝則起,不勝則止。故曰:無恐懼,無猶豫。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莫過狐疑(四句亦《吳子》引,‘莫過’作‘生于’)。善戰(zhàn)者,見利不失,遇時不疑;失利后時,反受其殃。故智者從之而不失,巧者一決而不猶豫。是以,疾雷不及掩耳(傅子《意林》引此句均作‘不暇’,隋唐作‘及’與此同。),迅雷不及瞑目(杜佑作‘疾電’,陳皞《孫子》注作‘卒電’,‘瞑’陳作‘瞬’。);赴之若驚,用之若狂;當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御之?夫?qū)⒂兴谎远卣?,神也;有所不見而視者,明也。故知神明之道者,野無橫敵,對無立國。’武王曰:‘善哉!’〔今本〈六弢.軍勢篇〉〕
  夫兩陳之間,出甲陳兵,縱(《通典》作‘從’)卒亂行者,所以(《通典》此下有‘多’字)為變也?!步癖尽待垙|〉,《孫子》注‘所以’一作‘欲以’?!?
  武王問太公曰:‘律音之聲,可以知三軍之消息,勝負之決乎?’太公曰:‘深哉!王之問也。夫律管十二,其要有五音:宮、商、角、征、羽,此真正聲也,萬代不易。五行之神,道之常也。金、木、水、火、土,各以其勝攻也。古者,三皇之世,虛無之情,以制剛強。無有文字,皆由五行。五行之道,天地自然。六甲之分,微妙之神。其法以天清凈,無陰云風雨,夜半遣輕騎,往至敵人之壘,去九百步外,遍持律管當耳,大呼驚之。有聲應管,其來甚微;角聲應管,當以白虎;征聲應管,當以玄武;商聲應管,當以朱雀;羽聲應管,當以勾陳;五管聲盡不應者,宮也,當以青龍(原注其聲應乎角音之管,是敵陳木神用事矣。當以白虎方位,日時勝之。蓋角聲屬木,白虎屬金,以金能克木也。余仿此。)。此五行之符,佐勝之征,成敗之機也。’武王曰:‘善哉。’太公曰:‘微妙之音,皆在外候。’武王曰:‘何以知之?’太公曰:‘敵人驚動則聽之。聞枹鼓之音者,角也。見火光者,征也。聞金鐵矛戟之音者,商也。聞人嘯呼之音者,羽也。寂寞無聲者,宮也。此五音,聲色之符也。’〔今本〈六弢.五音篇〉〕
  武王問太公曰:‘吾欲未戰(zhàn)先知敵人之強弱,預見勝負之征,為之奈何?’太公曰:‘勝負之征,精神先見。明將察之,其效在人。謹候敵人出入進退,察其動靜,言語妖祥,士卒所告。凡三軍悅懌,士卒畏法,敬其將命;相喜以破敵,相陳以勇猛,相賢以威武。此強征也。三軍數(shù)驚,士卒不齊;相恐以敵強,相語以不利。耳目相屬,妖言不止,眾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將。此弱征也。三軍齊整,陳勢以固,深溝高壘,又有大風甚雨之利;三軍無故,旌旗前指;金鐸之聲揚以清,鼙鼓之聲宛以鳴。此得神明之助,大勝之征也。行陳不固,旌旗亂而相繞,逆大風甚雨之利,士卒恐懼,氣絕而不屬;戎馬驚奔,兵車折軸;金鐸之聲下以濁,鼙鼓之聲溫(濕之誤)。此大敗之征也。凡攻城圍邑,城之氣色如死灰,城可屠;城之氣出而北,城可克;城之氣出而西,城可降;城之氣出而南,城不可拔;城之氣出而東,城不可攻。城之氣出而復入,城主逃北。城之氣出而覆我軍之上,軍必病。城之氣出高而無所止,用兵長久。凡攻城圍邑,過旬不雷不雨,必亟去之,城必有大輔。此所以知可攻而攻,不可攻而止。’武王曰:‘善哉。’〔今本〈六弢.兵征篇〉〕
 
 
 
 作者: 地獄之鳳  2005-5-18 11:34   回復此發(fā)言   
 
--------------------------------------------------------------------------------
 
9 太公兵法 
   刀子之神名曰脫光,箭之神名續(xù)長,弩之神名遠望?!病端囄念惥邸妨短ā贰?

  〈第七篇〉

  柔能制剛,弱能制強。柔者,德也;剛者,賊也;弱者,人之助也;強者,怨之歸也。故曰:有德之君以所樂樂人,無德之君以所樂樂身。樂人者,其樂長;樂身者,不久而亡。舍近謀遠者,勞而無功;舍遠謀近者,逸而有終。逸政多忠臣,勞政多亂人。故曰:誤廣地者荒,務廣得者強,有其有者安,貪人有者殘,殘滅之政,雖成必?。ā春鬂h書.光武帝詔〉引《黃石公記》,按〈留侯傳〉明云:黃石老人所授乃《太公兵法》,此作《黃石公記》,蓋新莽時所易之名也。)。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病春鬂h書.楊倫傳〉引之云:黃石所誡?!妒酚洝芬詾榈兰抑浴!?
  臣與主同者亡。〔〈后漢書.袁紹傳〉〕
  軍無財,士不來;軍無賞,士不往(四句亦見〈袁紹傳〉)。故良餌之下有懸魚,重賞之下有勇夫?!病端囄念惥邸芬?#8216;《軍讖》’,凡今本《三略》所引《軍讖》,多出《黃石公記》中,《御覽》三百七,引下二句,作‘香餌之下必有懸魚,重賞之下必有死夫。’〕
  得道者昌,失道者亡。(賈林《孫子》注引《黃石公》,又張豫《孫子》注引作《太公》語,‘道’作‘士’。)動為事機,舒之彌四海,卷之不盈懷。柔而能剛,則其國彌光;弱而能強,則其國彌章,一簞之醪,投之于河,令士眾迎飲,三軍為其死,戰(zhàn)如風發(fā),攻如河決?!病队[》引《黃石公記》偽《三略》引之作《軍讖》?!?
  慮若源泉,深不可測(〈文選.關(guān)中詩〉注引《黃石公記》敘)。將所以為威者,號令也;戰(zhàn)所以全勝者,軍正也;士所以輕戰(zhàn)者,用兵也。故戰(zhàn)如風發(fā),勇如河決,眾可望而不可當,可下而不可勝也?!病队[》二百七十一引《黃石公記》〕
  使商人為前兵者,象白虎陳;使羽人為前兵者,象玄武陳;使征人為前兵者,象朱雀陳;使角人為前兵者,象青龍陳,亦曰旬始陳(引同上。此即《說苑》引《兵法》所謂‘分為五選,異其旗章,勿使冒亂’之事。)
  彼以直陳來者,我以方陳應之;方來,銳應之;銳來,曲應之;曲來,圓應之;圓來,直應之。直木,方金,銳火,曲水,圓土也。各以能克者應勝之?!惨?。按《通志略》又有《黃石公五壘之圖》。〕
 
拯救萬民的慈悲心
  武田信玄是戰(zhàn)國時代一位杰出的英雄和知名的武將。據(jù)說他和上杉謙信之間進行的川中島之戰(zhàn),歷時十二年,交鋒五次,最后以信玄的勝利而告終。

  另外,據(jù)說奪取了天下的德川家康以及稱雄一世的織田信長,也都懼怕信玄,退讓三分。德川家康無論作戰(zhàn)或者政治方面,很多地方受到信玄的戰(zhàn)略、政策的影響。

  關(guān)于武田的偉大之處,有各種論述,但我覺得有一點應當特別加以強調(diào),即武田曾提出作為大將的條件,"尤為重要的是不忘慈悲心"。當然他在此所說的"慈悲",和佛經(jīng)中的"慈悲"是兩碼事。請大家注意:他不僅論述戰(zhàn)略和戰(zhàn)斗,而且把具有"慈悲心"置于最重要的位置上。

  有一本專門敘述武田派軍事學的兵書《甲陽兵鑒》。這是江戶時期一個叫相良亨的人,根據(jù)信亥的家臣所留下的手記編輯而成的。雖然不能說全部內(nèi)容都是信玄當時的言行實錄,但據(jù)說它詳細記述了信玄的所作所為和精神面貌。《甲陽兵鑒》(《日本思想9》相良亨編,筑摩書房版)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大凡出色之大將,必須曉暢武道,已勿須贅言。且應精于學問,心地慈悲。其舉止端莊,性情溫厚,然而一旦動怒,則府中驚駭自不待言,甚而泣兒斂啼,威震一國。……優(yōu)秀將帥者舉止規(guī)范,深明大義。深明大義,故能明辨是非。明辨是非,故能胸懷善良。胸懷善良,故而縱然天生相貌粗陋,亦能處事冷靜,知人善任,而無懷怨抱恨之心。"

  按照他的意思,凡是優(yōu)秀的大將,不用說應當通曉武略,而且要具有精探的學問,廣大的慈悲心。懂得禮儀,平素很溫和,可是一旦發(fā)怒,不要說他的府中,就是全國也會感到震驚,連哭叫的孩子也得收住哭聲。

  他還說優(yōu)秀將領(lǐng),因為懂得禮儀,所以重視人情義氣,由于重人情義氣,所以能通情達理,并且因為通情達理,所以才胸懷仁慈之心。正因為如此,外表看起來似乎粗暈俗氣,卻能冷靜地按照手下每個將士的長處加以任用,因而沒有一個人對他心懷怨氣。就是說信玄所以強調(diào)"慈悲之心",是因為他確信只有在寬厚仁慈的大將手下,才能聚集人才,練出精兵。并且只有通曉文經(jīng)武略,進而具有高尚人格的大將,才能掌握人心,采取有條不紊的行動。

  關(guān)于信玄如何知人善任,有這樣一段故事可以說明:

  據(jù)說天文14年(一五四五年)五月,堪稱武田信玄帳下棟梁的板坦信形,不顧眾人反對,輕率地進攻小笠原長時和木曾義高,遭到慘敗。他的魯莽行動,在武田的前線將士中遭到嚴厲批評,也受到部分人的冷嘲熱諷。他本人也決心接受幽禁,承擔罪責。可是信玄把信形找來,對他能在戰(zhàn)斗中把損失減少到最小限度的本領(lǐng),加以正面評價,采取了寬宏大量的態(tài)度,還安慰他"不要介意周圍人的胡言亂語",并且重用如初。深知信形作戰(zhàn)勇猛頑強的信玄,沒有僅僅因為一次失誤就加以責難。

  另外,據(jù)說信玄在攻下其它國時,總是把當?shù)仡I(lǐng)主作為盟友對待,不使那里的人民窮困潦倒。

  所謂"大將"的慈悲之心,就是如前所述能夠注意讓所有人各得其所,發(fā)揮才能。我覺得信玄作為統(tǒng)帥,能準確無誤地了解部下將領(lǐng)情況,無微不至地關(guān)心他們,盡管看起來有些可能是瑣碎小事。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信玄建立了一支精銳強勁的軍隊,卻沒有構(gòu)筑城堡。他認為即便堅固的城堡仍須要人來保衛(wèi),決定的關(guān)鍵是人的團結(jié),士氣的高漲。他相信在嚴明的軍紀之下,采取一絲不茍的軍事行動,全力破敵,遠比構(gòu)筑城堡重要。而且不要據(jù)守城內(nèi),應當主動出擊,制止外敵于國境,才能使百姓免遭戰(zhàn)禍,安居樂業(yè)。

  信玄還致力于治山治水。甲斐國自古多水災,尤其甲府盆地受害更甚。建筑在釜無川上的信玄堤,現(xiàn)在仍然保存著。

  他采取一種嶄新的治水方法,即讓兩河的水流相撞以削水勢,叫作"甲州式削流法",它作為一種獨特的治水方法記載于史冊。信玄傾注心血而完成的治水工程,使甲府盆地歷經(jīng)四百年未受水害。

  由此可知,信玄平素即注意愛護百姓,嚴明紀律,以取得信任。因此甲斐地區(qū)的百姓仰慕慈悲的名君信玄,以至每到用餐時,都要口頌"信玄大君"。信玄似乎還有一種主張,即"萬事從小處做起,逐漸積累,然后方能成大事。"他是在明辨事理,銳敏洞察的基礎(chǔ)上,來掌握"小事可變大事"這條規(guī)律的。我覺得信玄的這種生活態(tài)度中包含著即便在今天的社會也適用的共同性原理。

  調(diào)動積極性,因才而用

  如何使各種"人才"準確無誤地聚集起來,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能力,這就要看領(lǐng)導者的器量和因才用人的本領(lǐng)了。在這方面,信玄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偉大人物。

  信玄討厭只是喜歡與自己性格相同的武士,或者只重用凡事能采取與自己相似的態(tài)度和行動的人。

  信玄曾這樣說道:

  "為了玩蹴球,要在庭院四角栽植四棵樹(櫻、柳、楓、松)。先是春天一到,櫻花艷美,柳色新綠。不久,春光逝去,櫻柳之爭結(jié)束。于是夏往秋來,它們?yōu)榧磳⒌蛄愣瘋?。接著楓葉變紅,它在暮霧、秋雨中的姿態(tài),為詩人所歌頌,呈現(xiàn)出多姿多彩。然而一進入冬天,它那艷麗多彩的姿態(tài),便無影無蹤了。只有在這時,那永遠不變的松綠才顯出真正的本色。

  世間萬事可以說與此同理。只愛一種氣質(zhì)的人,作為一國之主的大名,不能不說是個錯誤。但是在優(yōu)秀大將的統(tǒng)領(lǐng)下,臣民團結(jié)如一體,卻是值得夸贊的事。所謂三乘四等于十二,而三加四等于七,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人們往往喜歡把和自己情投意合者,或者易于使用者置于身邊。信玄則認為這種大名是有缺陷的。他的這些話是對位居領(lǐng)導者的重要告戒。誠然,盛開的鮮花固然好,而樸實無華的松綠也別有一番風韻。

  至于"三乘四等于十二,三加四等于七",他是以此來比喻:不同性格的人,如能巧妙地組合、搭配在一起,便能發(fā)揮出比二者更大的力量。

  信玄是怎樣做的呢?在他手下,以"武田二十四將"為首,聚集著大批各類人才。例如《甲陽兵鑒》中記載著一個名叫山本勘助的家臣,是個精通兵法的武將,在"武田二十四將"中也是特別出色的人物。

  據(jù)該書所記:山本勘助是個勇猛智慧的武士,精通攻城陷陣的戰(zhàn)法,劍術(shù)上是京派的高手,還通曉兩軍對陣中的戰(zhàn)略策略??墒强敝嗝矘O為丑陋,而且是個獨眼,手指和腳指也不靈便。他最初投奔駿河的今川義元帳下,希望得到個官職,然而義元不愿收留。義元由于受到其身體相貌和周圍流言蜚語的影響,未能看出勘助這個人材。而信玄卻有不同看法,他看到:盡管勘助生長在三河國窪村的農(nóng)民家庭,出身低微,卻能刻苦鉆研兵法,雖其貌不揚,卻很有名氣,因此絕非平庸之輩。于是他把勘助當作寶貝請進府中。

  其后,山本勘助果如信玄所料,干得很出色。據(jù)說他以"修練武藝"為名,游歷諸國,把各地情況逐一匯報給信玄,信玄因而能坐居府中準確掌握各國情報。

  是否真有山本勘助其人,一下難以說清。但是《甲陽兵鑒》的記載,旨在強調(diào)信玄如何能敏銳透徹地看到人材的本質(zhì),并且尊重每人的個性,這是非常清楚的。是優(yōu)秀領(lǐng)導者,還是昏庸之徒,只要看其如何使用人才,便一目了然了。

  武田信玄是善于起用人才的"名手",這一點固然是使武田軍團成為無與倫比的強大軍隊的主要原因,但他同時還竭盡全力去培養(yǎng)肩負接班重任的年輕將士們。

  信玄對由那些精明能干的部下的子弟組成的"小姓組",以及身邊的年輕武士,都親自教以當武將應具備的才能、戰(zhàn)術(shù)等,對他們進行無微不至的熏陶、培養(yǎng)。那些信玄可以自由驅(qū)使,積極能干的武將,幾乎大部分是由他"親手"培植起來的。特別是信玄在以講"夜話"形式和部下閑聊時,很少教訓人,總以通俗易懂的比喻,在不知不覺中,教給部下當武將應有之思想、姿態(tài),以及對事物的看法。而侍奉在他左右的年輕武士們,如饑似渴地學習信玄的教誨,把它作為自己成長的精神食糧,這也是不難想象的。所謂培養(yǎng)教育人,最終仍舊表現(xiàn)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往當中。幾個人談心,有時無意中流露出的話語,往往會在人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信玄的父親信虎在世的時代,有個時萩原的重臣,任常陸長官,被人們尊為"智謀之將",當他接觸到幼小的信玄時,一眼看出信玄是個非凡之才。于是他一有機會就給信玄講戰(zhàn)斗故事。久而久之,使信玄很自然地學習到打仗取勝的"關(guān)鍵"所在,從而培養(yǎng)出一棵足智多謀的大將苗子。常陸長官在信玄十四歲時去世,但他給予信玄的影響,可以說是無法估量的。信玄所以重視教育年輕人,恐怕一方面因為他自身有過這種經(jīng)驗,同時,他更想抓住點滴機會,給青年們留下教育子孫后代的訓戒吧。

  另外,在《信玄全集注釋本上卷之六》中,關(guān)于"御大將之榮譽"有一段記述。所謂"御大將",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領(lǐng)導者,關(guān)于領(lǐng)導者的榮譽,信玄舉出三點:

  其一是要有"識別人的眼力",也即要"正確評價人才"。

  其二是"管理國家",也即以"政治治國"。其三,要能"取得會戰(zhàn)的勝利",也即"戰(zhàn)爭中的勝利"。既是一員武將,一般都把取得戰(zhàn)斗勝利,作為第一條榮譽。而信玄卻認為"取得戰(zhàn)斗勝利"當然非常重要,但是僅此不夠,所以他把"正確評價人才"和"政治治國"放在前邊。我以為正是在這種認識中蘊含著信玄作為領(lǐng)導者而具有的深沉與堅強的奧秘。

  關(guān)于"政治"的重要性,信玄這樣說過:

  "取得戰(zhàn)爭勝利固然是一種榮耀,但如果戰(zhàn)后的國家政治不佳,全國會立即陷入混亂。因此常言道:'取勝容易,鞏固勝利難'"。

  的確,戰(zhàn)勝敵人非常重要,但如果勝利后,內(nèi)政出現(xiàn)破綻,民眾遭受痛苦,便失去破敵取勝的目的。那才真是"取勝容易,鞏固勝利難"呢。雖然所有戰(zhàn)爭都有個勝負問題,但即便獲勝,如果進行的是力不從心的戰(zhàn)爭,搞得人們精疲力盡,給他們生活和人生帶來不良后果,其所得便是相反的效果,因而也就失去勝利的意義。

  就是說,領(lǐng)導者還要經(jīng)??紤]勝利后的問題。在經(jīng)常思考未來的同時,要傾心運籌為取得勝利,把戰(zhàn)爭推進到什么程度,以及為使民眾得到"喜悅"、"發(fā)展"和"滿足",要采取哪些辦法。

  關(guān)于人才的評價和起用的重要性,信玄說:"治理好國內(nèi),不是大將一人所能完成的事,所以選賢任能至關(guān)重要。因而把正確評價人才列為大將的最高榮譽和功勞。"

  這是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適用于任何一個"國家"和"社會",以及所有層次的各種"組織"。一個由大量人員構(gòu)成的組織,靠一個人的力量來維持和發(fā)展是不可能的。不廣集人才,團結(jié)一致,就很難獲得繁榮昌盛。

  據(jù)說信玄還是個真誠傾聽下級意見的武將。有關(guān)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方面,他絕不武斷專行,必定仔細聽取各將領(lǐng)的意見,反復磋商研討,然后才作決定。

  而在實施這一決定時,他還要反復演習、訓練。確有把握之后,才將該戰(zhàn)術(shù)實際運用于戰(zhàn)場。由于運籌準備,仔細周到,所以他的戰(zhàn)術(shù)總是能按預想一絲不亂地得到運用,取得成功。

  還有,信玄平常很溫和,執(zhí)行紀律卻極其嚴格。例如:他規(guī)定違犯軍法者,沒收俸祿,處以死罪。據(jù)說他的這種嚴厲,形成高度統(tǒng)一的戰(zhàn)斗力,也是武田軍強大的原因所在。

  總之,一旦有事,決不可任意孤行,輕舉妄動。要深思熟慮,和大家充分協(xié)商研究,最后使大家齊心協(xié)力,行動一致,才能取得振奮人心的勝利。

          正確無誤的人才觀

  在認識和掌握人才方面,有哪些重要之點需要注意呢?

  信玄曾說:"不論大人物,還是小人物,誤解他人之事有七。"(《甲陽兵鑒注釋要本》,甲斐叢書刊行會版)他舉出七點容易誤解他人本質(zhì)的錯誤。在此,就其中三點,談談個人看法。

  其一是,"常將行動遲緩者誤為穩(wěn)重者"。他是說有人經(jīng)常把那些磨磨蹭蹭的人,錯看成沉著穩(wěn)健的人。他的話真是一針見血。

  譬如有這種情況,其人在發(fā)生地震時也不慌不忙。有人便認為此人非常沉著冷靜。其實他不過是動作笨拙,準備不及罷了。

  沉著和愚緩大相徑庭。希望大家在識別時,一定要留心別搞錯。

  信玄還這樣說過:"不加思慮,而喋喋不休者,是謂信口開河,其言終日不止,卻無一語有益于朋輩或主君;其所憎恨者,即使優(yōu)秀武士,亦惡語罵之;對送賄討好者,備加寵愛,對關(guān)系親近者,雖為非作歹之徒,亦大加贊揚,其原因在于將思想淺薄者,誤以為通情達理者。"

  信玄把那種說話不加思索的人,稱為"耍嘴皮者",他告戒人們絕不可把"耍嘴皮者"視為通情達理的人。

  他指出:有人從早講到晚,卻不說一句對同伴或?qū)χ骶杏玫脑挕_@些"耍嘴皮者",只要是他憎恨的人,即便是出色的武士,他也到處說其壞話,相反對送禮討好自己的人卻非常喜歡,如果和自己關(guān)系好,即便是壞人,也要加以表彰。

  不論哪個時代都有這種人。越是這類人越是能說會道,也善于寫文章。社會上的人受其巧言善辯的迷惑,往往認為他們是既有知識,又通曉社會情況的人,而加以信賴。然而他們多半是些缺乏節(jié)操、見利眼開,并且以我為中心的人。

  像這類"耍嘴皮者",不論他多么聰明伶俐,能言善辯,也決不能信賴。這是信玄的告戒。

  信玄還舉出另一種容易誤識人才的情況,即"尚有信心不堅定之徒,不惜撲風捉影,謊報情況,此乃十足的頑固不化者,然而卻易將此類人誤為自尊自信、不甘認輸、勇武剛強之優(yōu)秀武士。"

  他是說有一種缺乏信念的人,常常講一些自己根本不知道,胡編亂造的情況,其頑固程度令人吃驚??墒菂s往往有人把這類人誤為信心強、不服輸、英勇頑強的杰出武士。

  真正有信心的人,知道心地善良、謙虛好學的作風是多么重要。這樣的人當上領(lǐng)導者,一定大有前途,成長迅速。相反,沒有謙虛態(tài)度,頑固地突出個人,固執(zhí)己見,這種人必然碰壁。并且一遇到不順,便會灰心喪氣,一蹶不振。信玄說,真正的剛勇頑強,是要在錘煉武道的同時,鉆研學問,培養(yǎng)才能。他自己注意實踐,也勸別人照著作。

  信玄所說的字字句句,可以說是在本質(zhì)上深刻抓住人們思想的基礎(chǔ)上,提出的看法。那么信玄的這一著眼點和深刻性究竟來自何處呢?

  我覺得它來自作為將領(lǐng)應具有的"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他手下?lián)碛斜姸嗟膶⑹?。一旦用錯人,布錯陣,就會招致全軍覆沒,使領(lǐng)地內(nèi)的百姓遭受無限痛苦。因此絕對不允許發(fā)生錯誤——我深深感到就是來自這種嚴肅態(tài)度和責任心。一個認真負責的人,會產(chǎn)生智慧,吸引人才??梢哉f領(lǐng)導者的資格,決定于有無責任心,而其責任心的大小、強弱,又決定著人格的偉大程度。

          賢將以"五成"勝利為上

  萬物都處于變化之中,這就是人生。社會是變化的,而且連續(xù)變化。人心也變化,是瞬息間的變化。自然界也是從冬到春,又從春到夏,一刻不停地發(fā)生著變化。自己本身一開始就處于時時刻刻的變化中,從未停息過。

  如何對待萬事萬物均處于變化中的這一現(xiàn)實呢?如何認識情況變化,并抓住勝利時機,采取有效的行動呢?這就需要運用"兵法"了。

  信玄關(guān)于"勝負"的看法,確實旨深意遠。

  他論述了數(shù)條。其一是對每個勝負都要留有余地的思想。

  關(guān)于兩軍會戰(zhàn)時的勝敗,信玄認為"十成中獲六、七成勝者,乃十成之勝。"(《甲陽兵鑒》,磯見正義,服部治則校注,人物往來社版)。也即以十成為標準,取得六、七成的勝利就足夠。尤其在大會戰(zhàn)的場合,這點更為重要。他并且說:"其原因是,八成勝則危,而九成、十成之勝,則必將釀成我方遭受大敗之條件。"(同前書)

  他還經(jīng)常說:戰(zhàn)爭的勝利以五成為"上",以七成為"中",以十成為"下"。為什么呢?因為五成勝利能鼓舞人進取,七成給人帶來麻痹松懈,而十成勝利則會使人產(chǎn)生驕傲。

  五成的話,就會想:"雖然輸?shù)粢话?,但還勝了一半,下次一定加油!"產(chǎn)生一種努力奮進的精神。而如果獲取十成勝利,必定產(chǎn)生驕傲之心。聽說就是根據(jù)這些理由,信玄絕不輕易超越取勝六、七成這條線。(《定本名將言行錄(上)》,岡谷繁實著,新人物往來社版)

  他和上杉謙信進行的川中島之戰(zhàn),是從天文二十二年(一五五二)到永祿七年(一五六七),歷經(jīng)12年,打了五個回合。其基本模式是面對進攻的謙信,信玄則采取"善戰(zhàn)者不戰(zhàn),善戰(zhàn)者不死"的策略,以堅固的防守為背景,步步向前推進。據(jù)說上杉謙信斗不過信玄,正是在這一點上。

  我也認為他的上述看法旨深意遠,其做法從進行現(xiàn)代經(jīng)濟戰(zhàn)開始,適用于現(xiàn)代社會所有事物。

  另外,據(jù)《甲陽兵鑒》記載,在談到有關(guān)兵家勝敗的體會時,他曾說:"四十歲以前要盡力取勝,而四十歲以后要設法不敗。"

  這句話也生動地表現(xiàn)出信玄不計較眼前得失,而著眼于大局的胸懷。就是說他把未來的最后勝利,作為首要問題加以考慮。他覺得只求取眼前勝利沒有意義?,F(xiàn)在雖很重要,但將來更為重要。為將來取勝,現(xiàn)在怎么辦呢?在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和思索中,存在著賢將和庸將、愚將的區(qū)別。

  四十歲前奮力取勝,四十歲后設法不敗——信玄的這條戰(zhàn)訓,也是源于把未來的勝利作為大目標的思想。以此為基礎(chǔ),千方百計下工夫,踏踏實實保持力量,與此同時,窮追不舍地進行戰(zhàn)斗。只有把這種態(tài)度貫徹到底,才能有把握登上通向最后的、也是永遠的勝利之路。

  不論從哪個角度看,對勝負懷著"勝不驕,敗不餒"的認識是極為重要的。信玄對眼前的勝負一向抱著超然態(tài)度。

  他胸中深深懷著一個遠大目標,這就是保衛(wèi)甲斐國,讓它永遠繁榮發(fā)展。

  例如:他和信濃國村上義清之戰(zhàn),打得很漂亮,連連取勝。武將們認為現(xiàn)在乘勝進攻,必定大獲全勝,因而主張進一步窮追猛打。但是作為大將的信玄,卻早早偃旗息鼓,率兵回國。武將們不理解信玄的深刻用意?;貒?,他的老部下們以為一個月內(nèi)連打兩次勝仗,主將一定會感到心舒神暢。

  然而信玄絲毫沒有表現(xiàn)出高興的樣子,態(tài)度一如往常。

  據(jù)說稍后,他再次和村上義清交鋒。這次卻打了敗仗。此時,人們擔心信玄回到甲府后會不高興??墒乔∏∠喾矗路鹪缫淹舸蛘痰氖?,舉止悠然,表現(xiàn)出一種漠不關(guān)心的樣子。并且舉行了三天"能樂"會,慰勞將士。他年輕時代的這些珍聞軼事,也大有令人追懷玩味之處,它說明信玄在眾多戰(zhàn)國武將中是多么杰出的將領(lǐng)。

  對于建立了江戶幕府"獨攬?zhí)煜麓髾?quán)"的德川家康來說,信玄既是個偉大的競爭對手,又是個"軍師"。

  家康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失敗,是為和信玄爭奪霸權(quán),于元龜三年(一五七二)十二月所進行的三方原戰(zhàn)斗。兵力上也處于劣勢的家康軍,徹底輸給制訂了周密作戰(zhàn)計劃、以萬無一失的姿態(tài)展開戰(zhàn)斗的武田軍。而且據(jù)說還有這樣一個插曲:德川家康在敗退中竟尿了褲子。可見家康那次是被打得落花流水了。

  家康領(lǐng)教到信玄那遠比傳聞要厲害的戰(zhàn)略策略,一定驚嘆不已。后來,勝海舟甚至這樣評價他的兵法:"有規(guī)律,有節(jié)制,同現(xiàn)在西洋式兵法完全一樣。"(《冰川清話》,角川文庫版)。可見他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是很合理的。

  打那以后,家康把信玄的軍事學變?yōu)樽约旱臇|西,取得戰(zhàn)國時代的勝利,奪取了天下,并為長達二百六十五年的德川幕府統(tǒng)治打下了基礎(chǔ)。

  有時失敗會成為通向下一次勝利的因素。反過來,勝利時又經(jīng)常蘊育著失敗的原因。家康在三方原戰(zhàn)斗中敗于信玄。

  但他由此而學到信玄的兵法,并最終取得巨大勝利,成為掌握天下大權(quán)的人。這就是說,他善于把自己的慘敗,轉(zhuǎn)變?yōu)橥ㄏ蚋髣倮脑慈S纱艘材芸闯黾铱底鳛橐粋€領(lǐng)導者的寬大度量。

  有關(guān)培養(yǎng)接班人的告戒

  可以說任何一個社會,其消長興亡均取決于接班人。不,進而可以說先人之偉大與否,將由其后繼如何來決定。

  武田信玄病死于天正元年(一五七三),享年五十三歲。

  繼承其位的是四子勝賴。然而由信玄倡導的欲稱霸天下的武田世家,不料就在四子勝賴這一代輕易地滅亡了。

  由精明細致的信玄建立,被視為銅墻鐵壁的武田世家,為何如此簡單地滅亡了呢?這是個深刻的歷史教訓。關(guān)于武田世家的滅亡,可以舉出很多原因。例如:

  "晴信(信玄)臨終囑咐曰:……吾以國托付于你,甚感放心。汝(勝賴)若聽吾之所言,吾復何憂?言畢而卒。然勝賴不從其言,竟使國亡。"(《定本名將言行錄(上)》,岡本繁實著,新人物往來社版)

  信玄臨終,把一切托付給勝賴,并說只要你照我的話辦,我就沒有后顧之憂了。但當時接班的勝賴已二十七歲,或許由于對個人力量的盲目自信,也許因為急于求取功名,想打一場遠勝其父的戰(zhàn)爭,以夸示天下,因而沒有信守父親的遺言。也不采納家臣將士的忠諫。

  信玄臨終時囑咐道:"吾死后三年,不發(fā)喪事。"還要他不進行那種無法取勝的戰(zhàn)爭。可是信玄之死,不久就傳到周圍鄰國諸將的耳朵里。勝賴還違背其父的遺言,采取了先發(fā)制人的策略。

  繼承武田家的家長是勝賴,但是他和作為戰(zhàn)國時代頭等武將的極其偉大的父親信玄相比,其結(jié)局暗然失色。

  關(guān)于勝賴是否為"庸將",看法不一。有人說,他在迅速走向天下統(tǒng)一的時代洪流中,在遇到各種不幸和障礙的情況下,想奮力繼承其偉大的父業(yè),他具有這種能力。但是,當初的勝賴似乎沒有充分地更為實際地認識到自己與父親的"差距"。甲斐國的悲劇正是從這兒開始的。換言之,他常常以為在周圍人的心目中,自己的形象和父親一樣。并且在尾張國織田信長的心目中情況也如此。

  驕傲自大是非??膳碌?。人們由于高傲和急躁而走向滅亡。勝賴以為自己作為主君所說的一切,部將們會言聽計從,他對此深信不疑。他相信自己偉大,而又有"力量",卻不知道社會是多么嚴酷。而且他對如何保衛(wèi)和繁榮甲斐國也缺乏認真的思考。

  而信玄對如何保衛(wèi)甲斐國,其關(guān)鍵在何處等問題,經(jīng)常進行深思熟慮。對戰(zhàn)事也很慎重。諸如敵人在想什么,如何掌握和處理現(xiàn)實情況,怎樣減輕百姓痛苦等問題,他一年到頭都在冥思苦想,研究如何作戰(zhàn)。勝賴完全不知道父親的這種苦心,而急于追求功名,開始作戰(zhàn)。這是他小看社會,輕視敵人的結(jié)果。他以自己高居繼承人之位而傲視一切,卻沒有認識到自己是多么粗心大意。

  對武田家族來說,還有一件不幸的事。即家臣中已無人向勝賴進行諍諫。那些面對錯誤和危險,敢于勸諫糾正的忠臣已不存在。人人瞅著主君臉色行事,采取敷衍一時,明哲保身,得過且過的態(tài)度。當然,這和對聽不進忠言的勝賴失去信心也有關(guān)系。

  而且,勝賴周圍的年輕武士們也很軟弱,缺乏從戰(zhàn)國時代闖過來的那種經(jīng)驗和鍛煉。即現(xiàn)在所謂的第二代的脆弱性。

  信玄時代那種君臣一體,誓死戰(zhàn)斗到底的高漲而熱烈的傳統(tǒng)精神已不復存在了。

  信玄是戰(zhàn)國時代杰出的武將之一。然而,他唯獨沒能擺脫對自己兒子的偏愛。我覺得從這里可以看到任何名將都難于避免人性的悲劇。不過信玄自身總算幸運,沒看到這場大失敗的結(jié)局就離開了人世。

  人心背離是國家滅亡的原因

  不掌握"潮流變化",便無法打勝仗。不了解"時代發(fā)展"也不能取得"勝利"。

  造成武田世家沒落的關(guān)鍵,在于那次歷史上有名的"長篠之戰(zhàn)"。

  天正三年(一七七五)五月,勝賴率領(lǐng)的武田軍正在開往京都途中。可是行軍到三河國的長篠,與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的聯(lián)軍遭遇,吃了大敗仗。當時,信長使用步槍進行巧妙的攻擊,把依靠騎兵和長矛的武田軍打得落花流水,一敗涂地。這場戰(zhàn)斗在歷史上極為有名。這一仗可以說是織田軍跟隨"時代發(fā)展",而采取的新戰(zhàn)術(shù),擊破了武田軍那種置身于"潮流變化"之外,因循守舊于傳統(tǒng)的舊戰(zhàn)法。

  有一個與長篠之戰(zhàn)有關(guān)的值得注意的事實。即勝賴于五月披掛上陣,要求和對方?jīng)Q戰(zhàn)。

  提起舊歷五月,那是農(nóng)民一年之中最為繁忙、重要的季節(jié)。在這個時期搞你爭我斗,他們是最忌諱、最怨恨的。信玄對群眾的"生活"和"心情"總是給予深入細致的考慮關(guān)照,注意不使群眾的負擔超過可能的限度。而勝賴呢?潮流變化已很清楚,他卻不顧農(nóng)民利益,要求決戰(zhàn)。其結(jié)果可想而知,對武田軍的不滿增強,民"心"背離。

  武田勝賴在即將進行長篠之戰(zhàn)時,于寶飯郡(今之愛知縣寶飯郡)附近,打開了豐川水渠的堤壩,把水放入平原。其目的似乎是要攻打奔向長篠的德川軍后方。然而大量河水流入田畝,使農(nóng)民蒙受極大的水災。同時,據(jù)說那河水對東三河的田地來說卻非常寶貴,因而那年遭到了旱災。

  再怎么說作戰(zhàn)需要,像他這樣甚至把農(nóng)民的生活基礎(chǔ)都破壞掉的行為,據(jù)說還找不到第二例。當時農(nóng)民們該是多么的悲痛和憤怒啊!

  總之,勝賴不了解民"心"。這在那些不經(jīng)磨難而登上高位的所謂"有權(quán)勢者"來說,是常有的現(xiàn)象。但是也正因為如此,才無法取得最終的"勝利"和"繁榮"。

  相反,了解人之"心",通達人情之機微,才是"為將者"應當具備的條件。不了解民心,不能算是真正的領(lǐng)導者。

  而且,在長篠之戰(zhàn)中,可以說最致命的一點是內(nèi)部不團結(jié)。武田軍的強大,歸根到底是來自信玄這個人物的偉大和力量。失去信玄后,由年輕的勝賴來補缺代替,這對他來說實在是個過重的擔子。而更糟糕的是勝賴急于要攻下長篠城,以顯示自己的本領(lǐng)。據(jù)說那些信玄時代留下的武將們,見到織田與德川聯(lián)軍的兵力和陣形,堅決主張避免決戰(zhàn)。但求勝心切的勝賴卻頑固地堅持己見。他拼命想以戰(zhàn)爭的勝利來平息內(nèi)部的混亂,然而實在可悲,他的意愿適得其反。很多武將喪命,上下的情誼一下遭到破壞。

  可以說信玄始終不渝地愛護將士,保衛(wèi)國家,進而保護群眾。為此,應該撤退時,就會真正拿出勇氣撤退。他最終給自己的國家?guī)韨ゴ蟮姆睒s。與此相反,勝賴卻迎來悲慘的滅亡。

  事情就是這樣,國家或團體由于一個領(lǐng)導者的優(yōu)與劣,或者繁榮,或者滅亡。肩負這個重任的是領(lǐng)導者。

  在錯誤的領(lǐng)導者領(lǐng)導下的群眾是最為不幸的。

  曾經(jīng)在軍部權(quán)力者那種愚蠢無知的指揮下,嘗盡辛酸,并變成犧牲品的日本人的痛苦經(jīng)歷,也是這種例證。絕不能再重復悲慘的過去了。

  在長篠遭受慘敗之后,勝賴仍不改其"驕傲"和"急躁"的秉性。其結(jié)果是人心渙散,家臣背離。

  天正十年(一五八二)一月,勝賴的部下木曾義昌私通信長,在內(nèi)部造反。義昌是勝賴的妹夫,因此是親戚的反叛。

  義昌叛變時,據(jù)說勝賴還說:"義昌怎么可能……。"不相信真有此事。他竟如此不了解各部下的思想動態(tài)。對義昌采取對策為時已晚,因而擴大了內(nèi)部的裂痕。

  信長已得知勝賴非常兇惡,群眾正在其暴政之下呻吟,離他而去者接連出現(xiàn)。許多人已敏感地意識到信長正在走向興盛,武田正走向衰敗,因而不只是背叛,由于對勝賴失去信賴,更加速了曾經(jīng)馳名天下、堅強牢固的武田軍走向滅亡。

  從義昌反叛開始,武田家族一蹶不振,迅速滅亡。

  無論怎么說,領(lǐng)導者一旦失去人心,就絕不可能再得到興亡發(fā)展。這是超越時代的方程式,不管對何處的組織團體來說,沒有比這條規(guī)律更為可怕的了。

池田大作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