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曾祺家宴,吃的是文化 近日,“九十汪老”紀(jì)念活動(dòng)在著名作家汪曾祺家鄉(xiāng)高郵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作家、教授在參加了座談會等活動(dòng)后,興致勃勃地品用了“汪氏家宴”,他們用這種特別的方式,追憶 汪曾祺19歲離開家鄉(xiāng)讀書,40年后才重返故鄉(xiāng)路。故鄉(xiāng)的人、事、景,還有故鄉(xiāng)的食物時(shí)時(shí)魂縈夢繞。散文《故鄉(xiāng)的食物》中,高郵的洋花蘿卜、茨菰、薺菜、茶干、麻鴨、鴨蛋、螺螄、青蝦、鲇魚、虎頭鯊等做成的菜肴,都讓他回味無窮。汪氏家宴的制作方法包括了熗、炒、蒸、燉、煨、熘等,虎頭鯊氽湯、油條揣斬肉、咸菜茨菰湯、炒米燉蛋、蒜頭燒鯰魚、朱砂豆腐……汪氏家宴與汪曾祺的小說、散文一樣,平淡而雅致,清新而淳厚,一邊讀著汪曾祺的小說散文,一邊品嘗著汪氏家宴,是一種獨(dú)特的文化享受。 虎頭鯊氽湯是一道家常菜?;㈩^鯊魚在水中不太靈活,高郵人稱“虎頭呆子”。汪曾祺制作的虎頭鯊氽湯,加胡椒、醋,肉細(xì)而不散,味道極為鮮美。1991年汪曾祺回高郵,寫《虎頭鯊歌》贈(zèng)友人:“蘇州嘉魚號塘鱧,蘇人言之顏色喜。塘醴果是何物耶,卻是高郵虎頭鯊。此魚高郵視之賤,雜魚焉可登席面。虎頭鯊味固自佳,嫩比河豚鮮比蝦。最是清湯烹活火,胡椒滴醋紫姜芽。酒足飯飽真口福,只在尋常百姓家。” 汪氏家宴中有兩道特別的菜:一個(gè)叫咸菜茨菰湯,一大碗乳白色中略帶金黃色的湯端上來,空氣中立即彌漫著一種咸咸的、濕濕的味道,讓人食欲大開,這種咸菜茨菰湯是百姓人家的家常菜肴。另一個(gè)叫“油條揣斬肉”,汪曾祺稱做“塞肉回鍋油條”,將油條切成一寸左右的段子,掏出瓤子,塞入肉茸、蔥花、榨菜末,下鍋一炸,酥脆香溢。汪曾祺說:“嚼之聲動(dòng)十里人”。 一次,臺灣作家拜訪汪曾祺,汪曾祺出乎意外地做了一道紅燒楊花蘿卜,細(xì)、嫩、滑、香,令人贊不絕口。再看雪花豆腐,將豆腐用過人的刀工切得如雪花般,再配上黃油油的咸鴨蛋,鮮美可口。還有清蒸白魚,如同象牙般皎白,又正逢開春的好時(shí)節(jié),吃起來真是鮮嫩至極。
汪曾祺的飲食觀非常平民化,炒米是他年輕時(shí)常吃的食物,沖上一碗開水,撒進(jìn)一勺白糖,這種極普通的平民食品,他數(shù)十年未忘。他吃菜注重特色、本味,認(rèn)為花了好多力氣刻意拼出來的花色拼盤、食品雕刻“也沒多大意思。雞蛋上雕了花,吃起來還不是雞蛋的味道么?”他提出做菜的原則是:存本味、去增飾、不勾濃芡,少用明油、宜清爽。 汪氏家宴有五大特點(diǎn),可以概括成“五常”:平常,看起來平平常常,做起來簡簡單單,吃起來回味無窮;家常,家家都可做,家家都會做,家家都吃過,習(xí)以為常;正常,一年365天,來客不用忙得不亦樂乎,可以和客人邊談邊制作;反常,這是汪氏家宴的獨(dú)到之處,反其道而行之,別人都用干面做餃皮子,唯汪氏家宴卻用精瘦豬肉做餃皮子;非常,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非常豐富,例如油條揣斬肉,這在全國八大菜系中也是少見,是汪曾祺的專利產(chǎn)品。 汪氏家宴,情中有菜,菜中有情。用高郵人的話說,“下飯”、“釣酒”、“勾情”;樸實(shí)、簡便、清口,吃時(shí)是家宴,食后一段情。一位國際友人到汪曾祺家做客,吃后在別人面前夸獎(jiǎng)?wù)f,從來沒有吃過這么好的宴席,其實(shí)不過是鹽水煮毛豆、清炒豆芽菜、水餃這三樣?xùn)|西。高郵人自豪地說,汪曾祺家宴“蹊蹺 ”、“別致”,虧他想得出來! 劉世領(lǐng) 賈夢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