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稱謂,有親屬間的,朋友間的,鄰居間的,師徒間的,同事間的,以及生人間的幾類。其中又有長輩、晚輩之別,男性女性之分,直接接觸與書面聯(lián)系時稱呼也不一樣。
一、對長輩
“長幼有序”,為歷代縣人的優(yōu)良品德。對長輩的稱呼也有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
親 屬
稱呼對象 | 稱 呼 | 自 稱 | 向第三者介紹 | 對朋友、同事同學的相應對象的稱謂 |
該對象時稱謂 |
父親的祖父 | 曾祖父(老爺) | 曾 孫 | 家曾祖父 | 令曾祖父 |
父親的祖母 | 曾祖母(老奶) | 曾孫女 | 家曾祖母 | 令曾祖母 |
祖 父 | 祖父(爺爺) | 孫、孫女 | 家祖父 | 令祖父 |
祖 母 | 祖母(奶奶) | 家祖母 | 令祖母 |
父 親 | 父親(爸爸、爹) | 兒、女兒 | 家 父 | 令 尊 |
母 親 | 母親(媽媽、娘) | 家 母 | 令 堂 |
母親的祖父 | 外曾祖父(姥爺) | 外曾孫 | 外曾祖父 | 令外曾祖父 |
母親祖父的妻子 | 外曾祖母(老姥姥) | 外曾孫女 | 外曾祖母 | 令外曾祖母 |
母親的父親 | 外祖父(姥爺) | 外孫 | 外祖父 | 令外祖父 |
母親的母親 | 外祖母(姥姥) | 外孫女 | 外祖母 | 令外祖母 |
母親的兄弟 | 舅父(舅舅) | 外 甥 | 舅 父 | 令舅父 |
母親兄弟的妻子 | 舅母(妗?。?/p> | 外甥女 | 舅 母 | 令舅母 |
母親的姐夫、妹夫,母親的姐妹 | 姨父(姨夫) | 姨 甥 | 姨 夫 | 令姨夫 |
姨母(姨) | 姨甥女 | 姨 | 令姨母 |
丈夫的祖父 | 祖父(爺爺) | 孫 媳 | 家祖父 | 令祖父 |
丈夫的祖母 | 祖母(奶奶) | 家祖母 | 令祖母 |
丈夫的父親 | 父親(老公、爹) | 媳 | 家 父 | 令 尊 |
丈夫的母親 | 母親(婆母、娘) | 家 母 | 令 堂 |
丈夫的伯父 | 伯父(大爺) | 倒 媳 | 家伯父 | 令伯父 |
丈夫的伯母 | 伯母(大娘) | 家伯母 | 令伯母 |
祖父的哥哥 | 伯祖父(大爺爺) | 侄 孫 | 家伯祖父 | 令伯祖父 |
祖父的嫂嫂 | 伯祖母(大奶奶) | 侄孫女 | 家伯祖母 | 令伯祖母 |
祖父的弟弟 | 叔祖父(爺) | 侄 孫 | 家叔祖父 | 令叔祖父 |
祖父弟弟的妻子 | 叔祖母(奶奶) | 侄孫女 | 家叔祖母 | 令叔祖母 |
祖父的姐夫、妹夫,祖父的姐妹 | 祖姑夫(姑爺) | 內(nèi)侄孫 | 祖姑父 | 令祖姑父 |
祖姑母(姑奶) | 內(nèi)侄孫女 | 祖姑母 | 令祖姑母 |
祖母的兄弟 | 舅 爺 | 外甥孫 | 舅 爺 | 令舅爺 |
祖母兄弟的妻子 | 舅 奶 | 外甥孫女 | 舅 奶 | 令舅奶 |
父親的哥哥 | 伯父(大爺) | 侄、侄女 | 家伯父 | 令伯父 |
父親哥哥的妻子 | 伯母(大娘) | 家伯母 | 令伯母 |
父親的弟弟 | 叔父(叔叔) | 侄、侄女 | 家叔父 | 令叔父 |
父親弟弟的妻子 | 叔母(嬸嬸) | 家叔母 | 令叔母 |
父親的姐夫、妹夫,父親的姐妹 | 姑父(姑夫) | 內(nèi) 侄 | 姑 父 | 令姑父 |
姑母(姑姑) | 內(nèi)侄女 | 姑 母 | 令姑母 |
丈夫的叔父 | 叔父(叔叔) | 侄 媳 | 家叔父 | 令叔父 |
丈夫的叔母 | 叔母(嬸) | 家叔母 | 令叔母 |
妻子的祖父 | 岳祖父(爺爺) | 孫 婿 | 岳祖父 | 令岳祖父 |
妻子的祖母 | 岳祖母(奶奶) | 岳祖母 | 令岳祖母 |
妻子的父親 | 岳父(老丈人、爹) | 婿 | 岳 父 | 令岳父 |
妻子的母親 | 岳母(丈母娘、娘) | 岳 母 | 令岳母 |
妻子的伯父 | 伯父(大爺) | 侄 婿 | 伯 父 | 令伯父 |
妻子的伯母 | 伯母(大娘) | 伯 母 | 令伯母 |
妻子的叔父 | 波父(叔叔) | 侄 婿 | 叔 父 | 令叔父 |
妻子的叔母 | 叔母(嬸) | 叔 母 | 令叔母 |
表25 老師 |
稱呼對象 | 稱 呼 | 自 稱 | 向第三者介紹 | 對朋友、同事同學的相應對象的稱謂 |
該對象時稱謂 |
老 師 | 老 師 | 學 生 | 敝 師 | 令 師 |
老師的妻子 | 師 母 | 敝師母 | 令師母 |
老師的父親 | 師祖父(爺爺) | 孫輩學生 | 敝師祖父 | 令師祖父 |
老師的母親 | 師祖母(奶奶) | 敝師祖母 | 令師祖母 |
師 傅 | 師 傅 | 學 徒 | 敝師傅 | 令師傅 |
師傅的妻子 | 師母(師嫂) | (徒弟) | 敝師母 | 令師母 |
表26 其他長輩 |
稱呼對象 | 稱 呼 | 自 稱 | 向第三者介紹 |
該對象時稱謂 |
祖父母輩常來往 | 爺 爺 | 晚 輩 | 祖父(母)的同學(同事、朋友) |
的同學同事朋友 | 奶 奶 | ××× | ×(姓)老 |
父母常來往的同學同事朋友 | 大爺、叔 | 晚 輩 | 父(母)新的同學(同事、朋友) |
大娘、嬸(姨) | ××× | 老×(姓) |
同學、同事、朋友的祖父、祖母 | 爺 爺 | 晚 輩 | 同學(同事、朋友)的祖父(母) |
奶 奶 | ××× | ×(姓)老 |
同學、同事、朋友的父母 | 伯父(大爺) | 晚 輩 | 同學(同事、朋友)的父(母) |
伯母(大娘) | ××× | ×(姓) |
同事中同祖父 | 爺 爺 | 晚 輩 | 同事中的長輩 |
母年齡相當者 | 奶 奶 | ××× | ×(姓)老 |
同事中與父、母年齡相當者 | ×伯、×叔×姨 | 晚 輩 | 同事中的長輩 |
(大爺、叔叔、嬸嬸) | ××× | 老×(姓) |
二、對平輩
表27
親 屬
稱呼對象 | 稱 呼 | 自 稱 | 向第三者介紹 | 對同學朋友相 |
該對象時稱謂 | 應對象的稱謂 |
丈 夫 | 名字(漢子、男人) | 名 字 | 丈 夫 | 某兄、某嫂 |
妻 子 | 名字(媳阿、娘們) | 妻 子 愛人 | 某同志 |
哥 哥 | 哥 哥 | 弟弟、妹妹 | 家 兄 | 令 兄 |
嫂 嫂 | 嫂 嫂 | 弟 妹 | 家 嫂 | 令 嫂 |
弟 弟 | 弟弟(兄弟) | 兄 | 家 弟 | 令 弟 |
弟弟的妻子 | 弟妹(小叔妻子) | 姐 | 家弟妹 | 令弟妹 |
姐 姐 | 姐 姐 | 弟、妹 | 家 姐 | 令 姐 |
姐 夫 | 姐 夫 | 內(nèi)弟、妹 | 家姐夫 | 令姐夫 |
妹 妹 | 妹名字 | 兄、姐 | 家 妹 | 令 妹 |
妹 夫 | 妹夫名字 | 內(nèi)兄、內(nèi)姐 | 家妹夫 | 令妹夫 |
伯叔父的兒子 | 堂兄、堂弟名字 | 堂兄、堂弟 | 家堂兄、家堂弟 | 令堂兄、令堂弟、令堂嫂、令堂妹 |
伯叔父的兒媳 | 嫂嫂(名字) | 堂姐、堂妹 | 家堂嫂、家堂妹 |
伯叔父的女兒 | 堂姐、堂妹 | 堂兄、堂弟 | 家堂墾、家堂妹 | 令堂姐、令堂妹 |
伯叔父的女婿 | 堂姐夫、堂妹夫 | 堂姐、堂妹 | 家堂姐夫、堂妹夫 | 令堂姐夫,令堂妹夫 |
姑舅姨的兒子 | 表兄、表弟 | 表弟、表妹 | 表兄、表弟、 | 令表兄、令表弟、 |
姑舅姨的兒媳 | 表嫂、表弟妹 | 表兄、表姐、表嫂 | 表嫂、表弟妹 | 令表嫂 |
姑舅姨的女兒 | 表姐、表妹 | 表弟、表妹 | 表姐、表妹 | 令表姐、妹 |
姑舅姨的女婿 | 表姐夫、表妹夫 | 表兄、表嫂、表姐 | 表姐夫、表妹夫 | 令表姐夫、妹夫 |
妻子的哥哥 | 內(nèi)兄(哥哥) | 妹夫(弟) | 內(nèi)兄(哥哥) | 令內(nèi)兄 |
妻子的嫂嫂 | 嫂 嫂 | 嫂 嫂 | 令 嫂 |
妻子的姐姐 | 姐 姐 | 妹夫(弟) | 姐 姐 | 令 姐 |
妻子的姐夫 | 襟兄(姐夫、一條纏) | 襟弟(弟) | 襟 兄 | 令襟兄 |
妻子的弟弟 | 內(nèi)弟名字(小舅子) | 姐 夫 | 內(nèi)弟(名字) | 令內(nèi)弟 |
妻子的弟媳 | (名字) | 弟妹(名字) | 令弟妹 |
妻子的妹妹 | 妹妹名字(小姨子) | 姐 夫 | 妹 妹 | 令 妹 |
妻子的妹夫 | (名字) | 襟 弟 | 令襟弟 |
丈夫的哥哥 | 哥 哥 | 弟 弟 | 哥 哥 | 令 兄 |
丈夫的嫂嫂 | 嫂 嫂 | 妹 妹 | 嫂 嫂 | 令 嫂 |
丈夫的姐姐 | 姐 姐 | 弟、妹 | 姐 姐 | 令 姐 |
丈夫的姐夫 | 姐 夫 | (名字) | 姐 夫 | 令姐夫 |
丈夫的弟弟 | 弟弟(兄弟、名字) | 嫂(名字) | 弟 弟 | 令 弟 |
丈夫的弟婦 | 弟妹(老×媳婦名字) | 弟 妹 | 令弟妹 |
丈夫的妹妹 | 妹妹(小姑子,名字) | 嫂(名字) | 妹 妹 | 令 妹 |
丈夫的妹夫 | 妹夫(名字) | 丈妹 夫 | 令妹夫 |
表28 同 學 |
稱呼對象 | 稱 呼 | 自 稱 | 向第三者介紹 | 對同學朋友相 |
該對象時稱謂 | 應對象的稱謂 |
男、女 同學 | 學姐、學兄 | 學弟、學妹 | 敝同學 | 令同學 |
或統(tǒng)稱同學 | 或統(tǒng)稱同學 |
男、女 學徒 | 師兄(哥) | 師 弟 | 敝師兄 | 令師兄 |
師姐(姐) | 師 妹 | 敝師姐 | 令師姐 |
同學的丈夫 | 某兄(哥哥) | 弟、妹(名字) | 敝同學 | 令同學 |
同學的妻子 | 嫂 嫂 |
同學的兄弟姐妹 | 某兄(哥)姐 | 弟妹(名字) | 敝同學的兄弟姐妹 | 令同學的兄弟姐妹 |
同事、朋友 |
稱呼對象 | 稱 呼 | 自 稱 | 向第三者介紹 | 同學朋友相應 |
該對象時稱謂 | 對象的稱謂 |
男、女 同事 | 某同志、某兄(名字) | 弟、妹(名字) | 敝同事 | 令同事 |
某同志、某妹(名字) |
男、女 朋友 | 某兄(名字) | 弟、妹(名字) | 敝友 | 令 友 |
某姐(名字) |
三、
對生人 對生人
對 象 | 稱 呼(口頭) |
老年人 | 男 | 老大爺、老漢 |
女 | 老大娘、老婆 |
比自己父親大者 | 男 | 大爺 |
女 | 大娘 |
比自己父親小者 | 男 | 叔、老叔 |
女 | 嬸 阿 |
與自己年齡 | 男 | 老哥、老弟 |
相同者 | 女 | 老姐、姥嫂 |
兒 童 | 男 | 小孩 |
女 | 小女 |
青 年 | 男 | 年輕人 |
女 | 小妞 |
二
中國古代常用稱謂速查大全 職官系統(tǒng)名詞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后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再如宋代寇準封萊國公,王安石封荊國公,司馬光為溫國公;明代李善長封韓國公,李文忠封曹國公,劉基封誠意伯,王陽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如《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廣《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薄?lt;指南錄)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后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后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顏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銜,故稱。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后加太子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并未給太子講過課。 【太傅】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如賈誼曾先后任皇子長沙王、梁懷王的老師,故封為太傅。后逐漸成為虛銜,如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李鴻章死后都被迫贈太傅。 【少?!恐竷煞N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后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職,故稱。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后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如《張衡傳》:“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再如大書法家顏真卿曾任吏部尚書,詩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書,,史可法曾任兵部尚書。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后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nèi)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如《(指南錄)后序》“以資政殿學士行”,這是文天祥辭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職;《譚嗣同》“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徐致靖當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這是專給帝王講學的官職。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學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衛(wèi)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后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于戰(zhàn)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zhàn)后即廢除?!稄埡鈧鳌贰按髮④娻囼s奇其才”,鄧騭當時為漢和帝的大將軍。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框密副使合稱“宰執(zhí)”。宋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队杻€示康》“參政魯公為諫官”,“魯公”指宋真宗時的魯宗道?!蹲T嗣同》“參預新政者,猶唐宋之參知政事,實宰相之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清末漢人只有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短時間地任過軍機大臣。《譚嗣同》“時軍機大臣剛毅監(jiān)斬”。 【軍機章京】參見“軍機大臣”條。是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譚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銳、林旭、劉光第同參預新政?!?br> 【御史】本為史官,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秦御史前書曰”,“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子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韓愈曾任監(jiān)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僉都御史。再如《記王忠肅公翱事》“公為都御史,與太監(jiān)某守遼寧”,王翱當時任都察院長官。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宋歐陽修曾任樞密副使。《〈指南錄〉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文天祥當時掌管軍事要務。 【左徒】戰(zhàn)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后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guī)諫皇帝、舉薦人才。《屈原列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br>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读纸填^風雪山神廟》:“我因惡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場官司?!备咛局父哔?。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读H藺相如列傳》:“拜相如為上大夫?!碑敃r藺相如比上卿廉頗官位要低。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nèi)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如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肚袀鳌罚骸吧瞎俅蠓蚺c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認為是指上官靳尚?!白臃侨嫶蠓驓e?”屈原擔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的長官。《〈指南錄〉后序》:“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師說》:“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者,則群聚而笑之。”《石鐘山記》:“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訓儉示康》:“當時士大夫家皆然?!薄段迦四贡洝罚骸翱ぶt士大夫請于當?shù)馈!?br>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歷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后設太史令,其職掌范圍漸小,其地位漸低。司馬遷做過太史令?!稄埡鈧鳌罚骸绊樀鄢?,再轉(zhuǎn),復為太史令?!薄段迦四贡洝罚骸百t士大夫者,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蔽钠馂楹擦衷盒拮?,史官,故稱太史。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如李斯曾任長史,相當于丞相的秘書長。兩漢以后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冻鰩煴怼罚骸笆讨小⑸袝?、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薄伴L史”指張裔?!冻啾谥畱?zhàn)》:“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br>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后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詳見“三省六部”條)。韓愈曾先后任過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師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蹲T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痹绖P為兵部侍郎。 【侍中】原為正規(guī)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后,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冻鰩煴怼诽岬降墓?、費祎即是侍中。 【郎中】戰(zhàn)國時為宮廷侍衛(wèi)。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如《荊軻刺秦王》:“諸郎中執(zhí)兵,皆陳殿下?!贝酥笇m廷侍衛(wèi)?!稄埡鈧鳌贰肮囂卣靼堇芍小?,“郎中”是管理車騎門戶的官名。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如《出師表》所說的參軍蔣琬。晉以后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如陶淵明曾任鎮(zhèn)軍參軍,《后漢書》著者范曄曾任劉裕第四子劉義康的參軍。隋唐以后逐漸成為地方官員,如杜甫曾任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華州司功曹參軍,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戶曹參軍。 【令尹】戰(zhàn)國時楚國執(zhí)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于丞相,如《屈原列傳》:“令尹子蘭聞之大怒?!泵髑鍟r指縣長,如《促織》:“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并受促織恩蔭。” 【尹】參見“令尹”條。戰(zhàn)國時楚國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鴻門宴》“楚左尹項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為古代官的通稱,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縣尹等。· 【都尉】職位次于將軍的武官?!蛾惿媸兰摇罚骸瓣惿孀粤閷④?,吳廣為都尉。”《鴻門宴》:“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br> 【冏卿】太仆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因之”是吳默的字。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zhàn)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如《鴻門宴》:“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彼逄茣r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卑拙右桩敃r被貶至九江,位在州郡別駕、長史之下。 【節(jié)度使】唐代總攬數(shù)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后內(nèi)陸也遍設,造成割據(jù)局面,因此世稱“藩鎮(zhèn)”?!都t樓夢》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書二封與賈政并京營節(jié)度使王子騰?!?br> 【經(jīng)略使】也簡稱“經(jīng)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陜西經(jīng)略副使。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jīng)略,官位高于總督。如《梅花嶺記》“經(jīng)略洪承疇與之有舊”,洪承疇降清后曾任七省經(jīng)略,駐扎江寧。 【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后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參見“刺史”條。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范曄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記》:“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孔雀東南飛》:“直說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戰(zhàn)》:“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 【都督】參見“經(jīng)略使”條。軍事長官或領兵將帥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長官亦稱“都督”,相當于節(jié)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嶺記》:“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劉肇基是駐地方衛(wèi)所的軍事長官。 【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地位略次于總督,別稱“撫院”、“撫臺”、“撫軍”。如《五人墓碑記》:“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睋釁?,即擔任吳地的巡撫。 【撫軍】參見“巡撫”條?!洞倏棥罚骸澳速p成,獻諸撫軍?!睋彳姶髳?,以金籠進上。”又稱作“撫臣”,如“詔賜撫臣名馬衣緞”。 【校尉】兩漢時期次于將軍的官職。如《赤壁之戰(zhàn)》:“以魯肅為贊軍校尉?!濒斆C當時擔任協(xié)助主帥周瑜規(guī)劃軍事的副將。唐以后地位漸低。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水滸傳》中的林沖就是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槍棒教頭。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如《水滸傳》中的魯提轄魯智深。 【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冻啾谥畱?zhàn)》:“晶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br>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兜翘┥接洝罚骸笆窃露∥矗c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br> 【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犊兹笘|南飛》:“還家十余日,縣令遣媒來。” 【里正】古代的鄉(xiāng)官,即一里之長。如《促織》:“令以責之里正。” 【里胥】管理鄉(xiāng)里事務的公差?!洞倏棥罚骸袄锺憬器?,假此科斂丁口?!?br> 【三省六部】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zhí)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職。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于現(xiàn)在的組織部)、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相當于現(xiàn)在的國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獄,相當于現(xiàn)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xù)到清末。 【官職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現(xiàn)以后,官員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職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詞語: (1)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如《(指南錄>后序》中的“于是辭相印不拜”,就是沒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職。 (2)除。拜官授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職,如《戰(zhàn)國策·燕策》:“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br> (4)遷。調(diào)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zhuǎn)調(diào)三種情況。為易于區(qū)分,人們常在“遷”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個字,升級叫遷升、遷授、遷敘,降級叫遷削、遷謫、左遷,平級轉(zhuǎn)調(diào)叫轉(zhuǎn)遷、遷官、遷調(diào),離職后調(diào)復原職叫遷復。 (5)謫。降職貶官或調(diào)往邊遠地區(qū)?!对狸枠怯洝贰半泳┲喪匕土昕ぁ敝械摹爸啞本褪琴H官。 (6)黜?!镑怼迸c“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如《國語》:“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br> (7)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diào)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diào)離屬于一般情況和調(diào)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如《張衡傳》:“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br> |
三
中國古代常用稱謂速查大全
一、人的稱謂
【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情況:(1)自稱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內(nèi),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2)用于介紹或作傳。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
【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于禮貌和尊敬。如稱屈平為屈原,司馬遷為司馬子長,陶淵明為陶元亮,李白為李太白,杜甫為杜子美,韓愈為韓退之,柳宗元為柳子厚,歐陽修為歐陽永叔,司馬光為司馬君實,蘇軾為蘇子瞻,蘇轍為蘇子由等。
【稱號】號又叫別號、表號。名、字與號的根本區(qū)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號,一般只用于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fā)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如:陶潛號五柳先生,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李商隱號玉溪生,賀知章晚年自號四明狂客,歐陽修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號半山,蘇軾號東坡居士,陸游號放翁,文天祥號文山,辛棄疾號稼軒,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楊萬里號誠齋,羅貫中號湖海散人,關漢卿號已齋叟,吳承恩號射陽山人,方苞號望溪,吳趼人號我佛山人,袁枚號隨園老人,劉鶚號洪都百煉生。
【稱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如稱陶淵明為靖節(jié)征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范仲淹為范文正公,王翱為王忠肅公,左光斗為左忠毅公,史可法為史忠烈公,林則徐為林文忠公。而稱奸臣秦檜為繆丑則是一種“惡謚”。
【稱齋名】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如南宋詩人楊萬里的齋名為誠齋,人們稱其為楊誠齋;姚鼐因齋名為惜抱軒而被稱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稱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譚嗣同為譚壯飛(其齋名為壯飛樓)。
【稱籍貫】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張九齡是曲江人,故而人稱張曲江;柳宗元是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故而人稱柳河東;北宋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故而人稱王臨川;明代戲曲家湯顯祖被稱為湯臨川(江西臨川人);清初學者顧炎武是江蘇昆山亭林鎮(zhèn)人,被稱為顧亭林;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被稱為袁項城(河南項城人)。清末有一副飽含譏刺的名聯(lián):“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nóng)常熟世間荒?!鄙下?lián)“合肥”指李鴻章(安徽合肥人),下聯(lián)“常熟”即指出生江蘇常熟的翁同解。
【稱郡望】韓愈雖系河內(nèi)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再如蘇軾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時自己戲稱“趙郡蘇軾”、“蘇趙郡”,就因為蘇氏是趙郡的望族。
【稱官名】如“孫討虜聰明仁惠”,“孫討虜”即孫權,因他曾被授討虜將軍的官職,故稱?!睹坊◣X記》有“經(jīng)略從北來”、“謂顏太師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句,“經(jīng)略”是洪承疇的官職,“太師”是顏真卿官職“太子太師”的省稱,“少?!眲t是文天祥的官職?!杜c妻書》:“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司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馬。把官名用作人的稱謂在古代相當普遍,如稱賈誼為賈太傅;“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官至右軍將軍,至今人們還稱其王右軍;王維曾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遺,故而被稱為杜拾遺,又因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被稱為杜工部;劉禹錫曾任太子賓客,被稱為劉賓客;柳永曾任屯田員外郎,被稱為柳屯田;蘇軾曾任端明殿翰林學士,被稱為蘇學士。
【稱爵名】《訓儉示康》“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寇準的爵號是萊國公,萊公是省稱?!睹坊◣X記》“和碩豫親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鐸被封為豫親王。《柳敬亭傳》“寧南南下,皖帥欲結歡寧南,致敬亭于幕府”,寧南是明末左良玉爵號寧南侯的省稱。再如諸葛亮曾封爵武鄉(xiāng)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稱;南北朝詩人謝靈運襲其祖謝玄的爵號康樂公,故世稱謝康樂;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鄭國公,故世稱魏鄭公;名將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因功封爵汾陽郡王,世稱郭汾陽;大書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稱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司馬光曾封爵溫國公,世稱司馬溫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劉基封爵誠意伯,人們以誠意伯相稱。
【稱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如《赤壁之戰(zhàn)》:“豫州今欲何至?”因劉備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稱之。再如賈誼曾貶為長沙王太傅,世稱賈長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稱孔北海;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世稱陶彭澤;駱賓王曾任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岑參曾任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韋應物曾任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稱柳柳州;賈島曾任長江縣主簿,世稱賈長江,他的詩集就叫《長江集》。
【兼稱】如《游褒禪山記》“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前兩人兼稱籍貫、姓名及字,后兩人先寫與作者關系,再稱名和字;《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前兩人兼稱官職、字和姓,后一人稱字和姓;《梅花嶺記》“督相史忠烈公知勢不可為”,兼稱官職與謚號,“馬副使鳴騄、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兼稱姓、官職和名;《促織》“余在史館,聞翰林天臺陶先生言博雞者事”,兼稱官職、籍貫和尊稱。
【謙稱】(1)表示謙遜的態(tài)度,用于自稱。愚,謙稱自己不聰明。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nèi)。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謙稱自己是對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謙詞有孤(小國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3)古代官吏的自謙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4)讀書人的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等,表示自己是新學后輩;如果自謙為不才、不佞、不肖,則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時,常用“家”、“舍”等謙詞?!凹摇笔菍e人稱自己的輩份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詞,如家父、家母、家兄等?!吧帷庇靡灾t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6)其他自謙詞有:因為古人坐席時尊長者在上,所以晚輩或地位低的人謙稱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謙,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掛齒;小子是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的自稱;老人自謙時用老朽、老夫、老漢、老拙等;女子自稱妾;老和尚自稱老衲;對別國稱自己的國君為寡君。
【敬稱】表示尊敬客氣的態(tài)度,也叫“尊稱”。(1)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圣上、圣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于是用“駕”代稱皇帝。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臺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帝。(2)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3)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4)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jié)稱節(jié)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xiàn)在多用于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5)對于對方或?qū)Ψ接H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賢,用于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范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于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6)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后,遇丈人”(《論語》)。唐朝以后,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7)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已經(jīng)死去的父親為先考或先父,稱已經(jīng)死去的母親為先慈或先妣,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后,稱祖父為大(太)父,稱祖母為大(太)母。唐代以后,對已死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兩代,也用年號代稱皇帝,如稱朱元璋為洪武皇帝,稱朱由檢為崇禎皇帝,稱玄燁為康熙皇帝,稱弘歷為乾隆皇帝。(對尊長者和用于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對臣的敬稱是卿或愛卿。(10)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為圣人,稱孟子為亞圣。后來,“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駕等。
【賤稱】表示輕慢斥罵的態(tài)度。如《荊軻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豎子也。”《毛遂自薦》:“白起,小豎子耳。”《鴻門宴》:“豎子不足與謀!”《孔雀東南飛》:“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
【特殊稱謂】主要有以下四種:
(1)百姓的稱謂。常見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
(2)職業(yè)的稱謂。對一些以技藝為職業(yè)的人,稱呼時常在其名前面加一個表示他的職業(yè)的字眼,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人的職業(yè)身份。如《庖丁解?!分械摹扳叶 ?,“丁”是名,“庖”是廚師,表明職業(yè)?!稁熣f》中的“師襄”和《群英會蔣干中計》中提到的“師曠”,“師”,意為樂師,表明職業(yè)?!读赐鳌分械摹皟?yōu)孟”,是指名叫“孟”的藝人?!皟?yōu)”,亦稱優(yōu)伶、伶人,古代用以稱以樂舞戲謔為職業(yè)的藝人,后亦稱戲曲演員。
(3)不同的朋友關系之間的稱謂。貧賤而地位低下時結交的朋友叫“貧賤之交”;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叫“金蘭之交”;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叫“刎頸之交”;在遇到磨難時結成的朋友叫“患難之交”;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從小一塊兒長大的異性好朋友叫“竹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輩份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跡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貴賤的變化而改變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車笠交”;在道義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見過面的朋友)。
(4)年齡的稱謂。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shù)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垂髫(tia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fā))??偨鞘前司艢q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fā)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扎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束發(fā)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jīng)成人,因為還沒達到壯年,故稱“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资橇畾q。古稀是七十歲。耄(mao)耋(die)指八九十歲。期頤指一百歲。
古代將凡血緣相近的同姓本族和異性外族都稱作親屬。具體稱謂如下:
祖(王父、祖父)父之父。祖母、王母、父之母。(曾祖父、母)祖之父、母。(高祖父、母)曾祖之父、母。(上五世即從本位起,上及父、祖、曾祖、高祖)。
曾孫孫之子。
玄孫曾孫之子。
來孫玄孫之子。(下五世指從本位起,下主立孫)
世父(伯父)父之兄。
叔父父之弟。
世母(伯母)世父之妻。
叔母(嬸)叔父之妻。
姑(姑母)父之姊妹。
姑父姑之夫。
從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父之伯叔。
從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父之伯母、叔母。
從祖父(堂伯、堂叔)父之從兄弟。
從祖母(堂伯母、堂叔母)從祖父之妻。
族曾祖父(族曾王父)祖父的伯叔。
族曾王母祖父的伯叔之妻子。
族祖父(族祖王父)族曾祖父之子。
族父族祖父之子。
族兄弟族父之子。
嫂兄之妻。
弟婦弟之婦。
從子(侄)兄弟之子。
從女(侄女)兄弟之女。
從孫兄弟之孫。
甥(外甥)姊妹之子。
私姊妹之夫。
女婿(子婿、婿)女之夫。
中表(姑表)父之姊妹之子女。
外祖父(外王父)母之父。
外祖母(外王母)母之母。
外曾王父外祖父之父。
外曾王母外祖父之母。
舅(舅父)母之兄弟。
舅母(妗子)舅之妻。
從母(姨母、姨)母之姊妹。
姨父姨母之夫。
中表(姨表)姨之子女。
從母兄弟、從母姊妹(姑表兄弟姊妹、姨表兄弟姊妹)母之兄弟姊妹的子女。
外舅(岳父、岳丈、丈人、泰山、岳翁)妻之父。
外姑(岳母、丈母、泰水)妻之母。
姨(姨子)妻之姊妹。
妻侄妻之兄弟之子。
舅(嫜、公)夫之父。
姑(婆)夫之母。
姑嫜、舅姑即夫之父母(俗稱公婆)。
伯叔(大伯、大叔子)夫之兄弟。
小姑子夫之妹。
娣婦夫之弟婦。
姒姆夫之嫂。
娣姒、妯娌古之弟婦與嫂的簡稱。
婭、連襟(襟兄、襟弟)、兩喬兩婿互稱。
古今親屬稱謂雜談
如何稱呼自己的親屬,在稱呼自家的親屬時,我們常會聽到或見到“家、舍、亡、先、犬、小”這幾個字。
家是用來稱比自己輩分高或年長的活著的親人,含有謙恭平常之意。如稱己父為家父、家嚴,稱母為家母、家慈,稱丈人為家岳,祖父為家祖,以及家兄、家嫂等等。
舍是用來謙稱比自己卑幼的親屬,如舍弟、舍妹、舍侄、舍親,但不說舍兒、舍女。
先含有懷念、哀痛之情,是對已死長者的尊稱,如對已離世的父親稱先父、先人、先嚴、先考,對母尊稱先母、先妣、先慈,對祖父稱先祖,等等。
亡用于對已死卑幼者的稱呼,如亡妹、亡兒。對已故的丈夫、妻子、摯友,也可稱亡夫、亡妻、亡友。
犬舊時謙稱自己年幼涉世不深的子女,如犬子、犬女等。
小對人常用來稱己一方的謙詞,如自稱自己兒女為小兒、小女等。
六親六親即六種親屬。對六親的說法,歷來眾說紛紜,大致有以下幾種,一說指父子、兄弟、姊妹、甥舅、婚媾、姻婭。二說指父子、兄弟、夫婦。三說指父母、兄弟、妻子。四說指父母、兄弟、以父兄弟、從祖兄弟、從曾祖兄弟、同族兄弟。五說指父、母、兄、弟、妻、子,是現(xiàn)代比較通行的說法,現(xiàn)代漢語中六親也泛指親屬。
古代兄弟排行稱謂古代以伯、仲、叔、季來表示兄弟間的排行順序,伯為老大,仲為老二,叔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稱“伯父”,父之次弟稱為“仲父”,仲父之弟稱為“叔父”,最小的叔叔稱“季父”,后來父之弟都統(tǒng)稱為“叔父”。
古今妻子稱謂我們現(xiàn)在稱男人的配偶為妻子。而從古至今,對妻子的稱呼竟有近四十種之多。
小君細君最早是稱諸侯的妻子,后來作為妻子的通稱。
皇后皇帝的妻子。
梓童皇帝對皇后的稱呼。
夫人古代諸侯的妻子稱夫人,明清時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代用來尊稱一般人的妻子,現(xiàn)在多用于外交場合。
荊妻舊時對人謙稱自己的妻子,又謙稱荊人、荊室、荊婦、拙荊、山荊。賤荊,有表示貧寒之意。
娘子古人對自己妻子的通稱。
糟糠形容貧窮時共患難的妻子。
內(nèi)人過去對他人稱自己的妻子。書面語也稱內(nèi)人、內(nèi)助。尊稱別人妻稱賢內(nèi)助。
內(nèi)掌柜的舊時稱生意人的妻子為“內(nèi)掌柜”,也有稱“內(nèi)當家”的。
太太舊社會一般稱官吏的妻子,或有權有勢的富人對人稱自己的妻子為“太太”,今有尊敬的意思,如“你太太來了”。
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兒女。早期有“妻子”、“妻室”,也單稱妻,有的人為了表示親愛,在書信中常稱賢妻、愛妻。
老伴兒指年老夫妻的一方,一般指女方。
娘兒們、婆娘、婆姨有些地方稱妻子為娘兒們,或婆娘,或婆姨。
堂客江南一些地方俗稱妻子為堂客。
媳婦兒在河南農(nóng)村普遍叫妻子作媳婦兒。
老婆北方城鄉(xiāng)的俗稱,多用于口頭語言。
老愛因稱老婆太俗,稱愛人拗口,所以取折衷的辦法叫老愛。
繼室續(xù)弦妻死后又另娶的。
家里屋里人、做飯的,都是方言對妻子的稱謂。
女人一些農(nóng)村稱妻子為女人,或孩子他娘。
愛人男女互稱。
右客湖北鄂西山區(qū)對妻子的一種稱呼。
伙計、搭檔現(xiàn)代都市對妻子的俗稱。
另外,舊時對妾的稱呼有“側(cè)侄”、“偏房”、“小星”、“加夫人”、“婦君”等。
古今對丈夫的稱謂我們對女子的配偶稱作丈夫。此外對丈夫的稱謂還有丈人、君、外子、官人、老公、愛人、當家的、前面人、掌柜的、外面人、郎君、老伴、老頭子、那口子、男人、老愛、那位老板等。
古今對父母的稱謂父母又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考妣等。
古今對夫妻的稱謂夫妻在古今稱謂有結發(fā)、鴛鴦、伉儷、配偶、伴侶、連理、秦晉、百年之好等。
“鴛鴦”原指兄弟,我國古代曾把鴛鴦比作兄弟。鴛鴦本為同命鳥,雙棲雙宿,所以古人用它來比喻兄弟和睦友好。后用鴛鴦來比夫婦,始于唐人盧照鄰。
我國古代,年少之時結為夫妻,稱為結發(fā)。后因以“結發(fā)”為結婚,指原配夫婦。
“丈夫”小考丈夫在古代并非指女子的配偶。古代男子二十歲時,舉行冠禮,稱為丈夫,這是一種古時禮儀。另外,古代把身長八尺的魁梧男子稱作丈夫。在春秋戰(zhàn)國之交,“丈夫”的詞義擴大了,不僅指成年的男子,而且還指男性的小孩,甚至男嬰。
“娘子”小談娘子是丈夫?qū)ζ拮拥囊环N愛稱,在元代以前,稱妻子為“娘子”是不對的。宋代之前,“娘子”專指未婚的少女,意同今天的姑娘。
到了唐代,唐玄宗寵愛楊貴妃,楊貴妃在后宮中的地位無與倫比,宮中號稱為”娘子”。這里的娘子,顯然已不是指少女了,但也不能理解為是對妻子的稱呼。
到了元代,社會上已普遍稱呼已婚婦女為“娘子”。到了明代,一般習慣稱少婦為“娘子”,而且?guī)в袐蓯鄣奈兜馈?br> 隨著稱妻為“娘子”的流行,一般婦女也就稱為某娘了,如稱接生婆為“老娘”,稱巫婆為“師娘”,稱妓女為“花娘”,稱男女關系不清的女人為“夫娘”,以及鄙稱婦女為“婆娘”等等,通稱她們?yōu)椤澳飩儭薄?br> 丈人“丈人”現(xiàn)在通常指稱岳父。但在古代“丈人”就不僅指岳父了?!罢扇恕敝饕兴姆N說法:其一,“丈人”是對老者和前輩的尊稱;其二,“丈人”指家長或主人;其三,“丈人”是女子對丈夫的稱呼;其四,“丈人”代表岳父。
“連襟”趣話在我國民間,通稱姐妹們的丈夫為“連襟”,“連襟”的來歷與我國著名的詩人杜甫、洪邁有關。
較早在筆下出現(xiàn)這個詞語的是杜甫。他晚年寓居川東,結識了當?shù)匾晃恍绽畹睦项^子,敘論起來,兩家還是拐彎抹角的親戚。兩人很合得來,三天兩頭書信往來或一起聊天喝酒,后來杜甫要出峽東下湖湘,寫了首《送李十五丈別》的詩,回憶敘述結交經(jīng)過,有一句是“人生意氣合,相與襟袂連”。這只是形容彼此關系密切,它還沒有后來的那種關系。
北宋末年,洪邁有個堂兄是石泉州的幕賓,不很得意,妻子的姐夫在江淮一帶做節(jié)度使,寫薦書推薦去京城供職,洪邁這位堂兄很感激,托洪邁替寫了一份謝啟,里面便有“襟袂相連”一句??梢娝纬瘯r,“連襟”這個稱謂就已通行,并具有與現(xiàn)在相同的內(nèi)容了。
岳父、岳母稱呼的由來古代帝王常臨名山絕頂,設壇祭天地山川,晉封公侯百官,史稱“封禪”。唐玄宗李隆基一次“封禪”泰山,中書令張項做“封禪使”。張把女婿鄭鎰由九品一下提成五品。后來玄宗問起鄭鎰的升遷事,鄭鎰支支吾吾,無言以對。在旁邊的黃幡綽譏笑他:“此乃泰山之力也?!毙诓胖獜堩椺咚?,很不高興,不久把鄭鎰降回原九品。后來,人們知道此事,就把妻父稱“泰山”。又因泰山乃五岳之首,又稱為“岳父”,同時,又把妻母稱為“岳母”。
“東床”的緣來東床指女婿。東晉時郗鑒讓門人到王導家去物色女婿。門人回來說:“王家少年都不錯,但聽得消息時,一個個都裝出矜持的樣子,只有一個年輕人,袒腹東床,只顧吃東西,好像沒聽到我們說話一樣?!臂b一聽忙說:“這個人正是我要物色的好女婿!”這個年輕人就是后來的大書法家王羲之。以后,人們就稱女婿為“東床”。
四 口頭稱謂語 古代稱謂 中國號稱文明古國,世人譽之為禮儀之邦、君子之國,即使是在唇槍舌劍的論 戰(zhàn)中,我們的先人也同樣講究語言美?!抖Y記·儀禮》道:“言語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就是說,對人說話要尊敬、和氣,談吐文雅。 現(xiàn)在我們稱呼對方的代詞只有“你”和“您”,而古代,雖然有“汝,爾、若、而、乃” 等好幾個稱法,但是他們無論對長輩、平輩說話時,從來不用這些詞,認為如此稱 呼不禮貌。古人有多種多樣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數(shù)種。 1、用“道德高尚”的說法稱呼對方,如稱人為“子、夫子、先生”等等。 2、從輩份上尊稱對方,如稱人為“父老、父、丈人、母、媼、老伯”等。 3、稱對方的字、號。 4、稱對方的身份時加上“賢、尊、高”等字眼。如“賢侄”、“賢婿”等。 5、用對方的部下來代稱對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緣故,不敢直接指呼對方。例如,“陛 下”代稱帝王;“殿下”代稱皇后、太子;“閣下”、“足下”等代稱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稱代詞除了“我”以外,還有“余、吾、予、朕、臺、卯”等。但古人對長輩或平輩說話時,也不用他們而是毫無例外地用謙稱。 例如: 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聰明”的說法來稱呼自己。如自稱“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輩份低”的說法來稱自己。例如自稱“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的說法來稱呼。例如自稱“臣、仆、在下、*子、牛馬、自己下走”等等。 4、稱自己的身份、職務,有時還加上“卑、小、貧”等字眼。例如自稱“弟子、學生、 小生、貧僧、卑吏、卑職”等。 5、直呼自己的名。例如孔子自稱“丘”。
古人的禮貌語言還表現(xiàn)在:凡是說到與對方有關的行為、人物、事情、物品時 ,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說法,例如: 稱別人的姓、名和字為“貴姓、大名、尊諱、尊字”等。 稱別人年齡為“貴庚、尊庚、芳齡、高壽”等。 稱別人的住處為“尊府、府上、尊寓、華居”等。 稱別人的神態(tài)、相貌為“風采”等。 稱別人的身體為“玉體”等。 稱別人的親屬去世為“作故人、謝賓客、仙游”等。
同樣地,說到與自己有關的人和事物時,也一律采用謙虛的說法。例如: 稱自己的妻子為“*內(nèi)、拙荊”。 稱自己的孩子為“*息、犬子”。 稱自己的朋友為“敝友”。 稱自己的事情為“*事”。 稱自己的意見為“愚見、愚計”。 把自己的官叫“待罪”。 向別人詢問叫“拜問”。 回答別人稱“上報”等等。
古漢語中還有一類很突出的詞,叫“謙敬副詞”。例如“蒙、竊、幸、猥、辱、敬、 惠、謹”等等。 這些謙敬副詞,和上面所談的尊稱、謙稱以及委婉語、諱飾語等等,都是我國 古代的禮貌語言,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語言美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交友稱謂 人總是要交朋友的。自古以來,對交什么性質(zhì)的朋友,都有明確的稱謂。 忘年交:打破年齡、輩份的差異而結為好朋友。 忘形交:不拘形跡的缺欠或丑陋,結成不分你我的朋友。 君子交:指道義之交,即在道義上相互支持的朋友。 莫逆交:指彼此心意相通,無所違逆。 刎頸交:指友誼深摯,可以同生死,共患難。 貧*交:窮困潦倒時結交的朋友。 布衣交:彼此沒有作官而結交。 患難之交:同經(jīng)磨練而成為朋友。 至交:友誼最深的朋友。 世交:稱世誼、世好,泛指兩家世代交情。 故交:故舊、舊交、故人,泛指有舊的交情。 一面之交:僅僅相識,但不甚了解。 市道交:古時以做買賣的手段結交的朋友,因其重利而忘義,后稱小人之交。
對人尊稱 令尊:尊稱對方的父親。 令堂:尊稱對方的母親。 令郎(令子、令郎君、令嗣):尊稱對方的兒子。 令愛(令媛):尊稱對方的女兒。 令婿(令坦、令倩):尊稱對方的女婿。 令媳:尊稱對方的兒媳。 令正(令閫、賢閣,尊夫人):尊稱對方的妻子。 喬梓:稱人父子。 昆玉(昆仲):稱人兄弟。 令侄:稱人侄兒。 賢契:稱自己的學生。 高足:稱別人的學生。
自己謙稱 家父(家嚴、家君):稱自己的父親。 家母(家慈):稱自己的母親。 家兄、家姐:稱自己的兄姐。 舍北、舍妹:稱自己的弟妹。 舍侄:稱自己的侄兒。 內(nèi)人(內(nèi)子、內(nèi)助、拙荊):稱自己的妻子。 外子:稱自己的丈夫。 犬子(豚子、犬兒、小子):稱自己的兒子。 小女:稱自己的女兒。 敝友:稱自己的朋友。
常用敬詞 請:有求于對方。 請問:請求對方解答問題。 賜教:請人給予指教。 高見(高論):稱對方的看法,見解。 貴姓(尊姓)大名:詢問對方姓中。 貴庚(芳齡):詢問對方年齡。 高壽(高齡)用于問老年人的年齡。 尊府(府上、尊寓、華居):稱對方的住處。 拜望:探望。 拜訪:訪問。 拜托:托人辦事。 拜辭:告別。 敬請:恭敬地請求。 恭候:恭敬地等候。 光臨:客人到來。 光顧(惠顧):商店歡迎顧客前來。 晚安:晚上道別。 奉陪:陪伴。(自己的舉動涉及對方的用“奉字”) 奉送:贈送。 奉還:歸還。 奉告:告訴。 奉勸:勸告。 奉養(yǎng):侍奉和贍養(yǎng)(尊親)。 恭喜:祝賀對方已經(jīng)取得成功。 雅正:把自己的詩文、書畫、作品贈人時用此辭,表示請對方指教。 斧正(指正):請人對自己的詩文、書畫、作品加以修改、指教。
常用客氣語 ?。赫埱髣e人諒解,不要計較。 有勞:用于拜托或答謝對方幫助做事。 相擾:打擾。 難為:感謝對方的幫助。 久仰:敬仰思慕已久。 久違:很久未見。 勞駕:用于請對方做某事。 勞神:耗費精神。 借光:請人給予方便。 包涵:請人寬容或原諒。 指教:敬請指教。 多謝:很感謝。 失敬:責備自己禮貌不周。 失禮:自己感到禮貌不周。 失陪:表示因故而不能陪伴別人。 留步:請等一等或不必再送行。
落花修修 飄商掠周 君哦我吟 黛葬玉收 花開如蝶 難過三秋 落花絲絲 牽我所思 唯我所思 其心安知 安知安知 空勞我癡 落花采采 如霧似海 我復笑之 余卿共載 眩極燦兮 落花皚皚
落花狂飛 無依無歸 糾糾擾擾 寥落成灰 輾轉(zhuǎn)輾轉(zhuǎn) 雨化風吹 落花隨風 亂舞半空 如萍如蓬 任我西東 花自風中 風花兩空 落花無休 我心幽幽 不解君心 或君悠悠 我依幽幽 不以君休
二、傳統(tǒng)稱謂種種
我國古代很多文明稱呼,至今還被運用。如:將父母稱為高堂、椿萱、雙親;稱呼別人的父母為令尊、令堂;稱別人兄妹為令兄、令妹;稱別人兒女為令郎令媛;自稱父母兄妹為家父、家嚴、家慈、家兄、舍妹;稱別人庭院為府上,尊府;自稱為寒舍、舍下、草堂。妻父俗稱丈人,雅稱為岳父、泰山。兄弟為昆仲、棠棣、手足。夫妻為伉麗、配偶、伴侶。婦女為巾幗;男子為須眉。老師為先生、夫子、恩師;學生為門生、受業(yè)。學堂為寒窗;同學又為同窗。 父母死后稱呼上加“先”字,父死稱先父、先嚴、先考;母死稱先母、先慈、先妣;同輩人死后加“亡”字,如亡妻、亡兄、亡妹。夫妻一方亡故叫喪偶,夫死稱妻為寡、孀;妻死稱夫為鰥。
年齡的代稱 古人對于不同的年齡,都有不同的代稱。如:
總角:幼年的兒童,頭發(fā)上綰成小髻髻。《禮記·內(nèi)則》“拂髻,總角?!编嵭ⅲ骸翱偨牵瞻l(fā)結之?!焙髞砭头Q兒童的幼年時代為“總角”。陶潛《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者無成?!边@里的“白首”代稱老年。
垂髻:也指兒童幼年。古時兒童未成年時,不戴帽子,頭發(fā)下垂,所以“垂髻”代稱兒童的幼年。陶潛《桃花源記》:“黃發(fā)垂髻,并怡然自樂?!边@里的“黃發(fā)”也代稱老年。
束發(fā):古代男子成童時把頭發(fā)束成髻,盤在頭頂,后來就把“束發(fā)”代稱成童的年齡?!洞蟠鞫Y記·保傅》:“束發(fā)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jié)焉?!睔w有光《項脊軒志》:“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br> 成童:古時稱男子年達十五為“成童”?!抖Y心·內(nèi)側(cè)》:“成童,舞象,學射御。”鄭玄注:“成童,十五以上?!薄逗鬂h書·李固傳》:“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游學洛陽?!崩钯t注:“成童,年十五也?!庇郑豆攘簜鳌ふ压拍辍罚骸傲b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范寧注:“成童,八歲以上?!笨梢姡赏降资菐讱q,也有不同的說法。
及笄:古時稱女子年在十五為“及笄”,也稱“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齡了,《儀禮·土昏禮》:“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禮記·內(nèi)則》:“女子許嫁,……十有五年而笄?!眲t又指出嫁的年齡?!读凝S志異·胭脂》:“東昌卞氏,業(yè)牛醫(yī)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br> 破瓜:舊時文人把“瓜”字拆開,成為兩個“八”字,稱16歲為“破瓜”,在詩文中多用于女子。又因八乘八為六十四,也稱64歲為“破瓜”。呂巖《贈張泊詩》:“攻成當在破瓜年?!?br> 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所以主以“弱冠”代稱20歲,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還要舉行大禮。左思《詠友》詩:“弱冠弄柔翰,舊犖觀群書?!?br> 《論語·為政》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之語,后來就以“而立”代稱30歲,《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xiāng),敬造之,見其人默然成篤,年僅而立”;以“不惑”代稱40歲,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以“知命”為50歲的代稱,潘岳《閑居賦》序:“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八徒官而一進階?!币浴岸槨睘?0歲的代稱,庾信《伯母李氏墓南銘》:“夫人年逾耳順,視聽不衰。”
古人又稱50歲為“艾”,60歲為“耆”,《禮記·曲禮》:“五十曰艾,……六十為耆……”也可以泛指老年,《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br> 古?。憾鸥Α肚吩姡骸熬苽鶎こP刑幱?,人生七十古來稀。”后來就拿“古稀”為70歲的代稱。
耋:《詩·秦風·車鄰》:“逝者其耋?!泵珎鳎骸榜?,老也。八十曰耋。”《左傳·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如勞,賜一級,無下拜?!倍蓬A注:“八十曰耋。”
耄:《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桓寬《鹽鐵論·孝養(yǎng)》亦稱“八十曰耄。”期熙:《禮心·曲禮上》:“百年曰期頤。”鄭玄注:“期,猶在也;頤,養(yǎng)也。”孔希旦集解:“百年者飲食、居處、動作,無所不待于養(yǎng)。”后來就拿“期頤”代表百歲。蘇軾《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閑卜筑,流年自可數(shù)期頤?!?br> 另有“丁年”之說,泛指成丁之年,即壯年,溫庭筠《蘇武廟》詩:“回首樓臺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笨墒浅啥≈旮鱾€朝代規(guī)定不同,如惰朝以20歲為成丁,唐玄宗天寶年間以23歲為成丁。
陛下、殿下、閣下、足下 “陛下”、“殿下”、“閣下”、“足下”都是古人稱謂上的敬辭。 “陛下”的“陛”指帝王宮殿的臺階。“陛下”原來反映的是站在臺階下的侍者。臣子向 天子進言時,不敢直呼天子,必須先呼臺階下的侍者告之。后來“陛下”就成為對帝王 的敬辭。 “殿下”和“陛下”是一個意思。原來也是對天子的敬辭但稱謂對象隨著歷史的發(fā)展 而有所變化,漢朝以后演變?yōu)閷μ印⒂H王的敬稱。唐朝以后只有皇太子、皇后、 皇太后可以稱為“殿下”。 “閣下”是舊時對別人的尊敬。常用于書信之中。原意是由于親朋同輩間互相見面 不便呼其名,常常先呼在其閣下的侍從轉(zhuǎn)告,而將侍從稱為“閣下”的,后來逐漸演變 為至友親朋間尊稱的敬辭。 “足下”在古代,下稱謂上,或同輩相稱,都用“足下”。如《史記·項羽本紀》:“張 良入謝曰:‘……謹使臣良奉白壁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足下?!?br>以上這些敬辭,現(xiàn)在對外交往時(書信、宴會致詞)還常常使用。
先生、小姐、女士 “先生”:始見于春秋《論語·為政》:“有酒食‘先生’饌?!弊⒔庠唬骸跋壬父感侄?br>也?!钡搅藨?zhàn)國,“先生”泛指有德行有學問的長輩。歷史上第一次用“先生”稱呼老師, 始見于《曲禮》。唐、宋以來,多稱道士、醫(yī)生、占卦者、賣草藥的、測字的為先 生。清朝以來,“先生”的稱呼在人們的腦海里已開始淡薄,至辛亥革命之后,“先生” 的稱呼才又廣為流傳。 “小姐”:最實是宋代王宮中對地位低下的宮婢、姬、藝人等的稱謂。到了元代,“ 小姐”逐漸上升為大家貴族未婚女子的稱謂,如《西廂記》中:“只生得個小姐,字鶯 鶯?!?至明、清兩代,“小姐”一詞終于發(fā)展成為貴族大家未婚女子的尊稱,并逐漸傳 到了民間。 “女士”:始見于《詩經(jīng)·大雅·既醉》:“厘爾女士。”這兒的“女士”指有德行的女子, 和后來說的“千金”一樣,用以對婦女和未婚女子的敬稱。
妻子的種種稱呼 小君、細君:最早是稱諸侯的妻子,后來作為妻子的通稱。 內(nèi)子:從前丈夫?qū)e人稱自己的妻子,其根源出于舊觀念,認為男子主外,女子主 內(nèi)。 室人:多數(shù)是對別人妻子的稱呼。 拙荊、山荊:源出“荊釵布裙”,本是指東漢梁鴻妻子孟光相素的服飾,后人用作妻之 謙詞。 荊妻、刑室:表示自謙,貧寒之意。 發(fā)室:原配妻子。 繼室、續(xù)弦:因古人常以琴瑟比喻夫妻關系,故將妻歿再取稱為“續(xù)弦”。 妾、姬、小妻、小星、如妻、如夫人、側(cè)室、偏房、室、副妻等均為小老婆。
落花修修 飄商掠周 君哦我吟 黛葬玉收 花開如蝶 難過三秋 落花絲絲 牽我所思 唯我所思 其心安知 安知安知 空勞我癡 落花采采 如霧似海 我復笑之 余卿共載 眩極燦兮 落花皚皚
落花狂飛 無依無歸 糾糾擾擾 寥落成灰 輾轉(zhuǎn)輾轉(zhuǎn) 雨化風吹 落花隨風 亂舞半空 如萍如蓬 任我西東 花自風中 風花兩空 落花無休 我心幽幽 不解君心 或君悠悠 我依幽幽 不以君休
三、書信常用詞語
(一)啟始 惠書敬悉,甚以為慰。 頃接大示,如見故人。 久不通函,至以為念。 前上一函,諒已入鑒。 近屢奉箋,至感厚誼深情。 接獲手書,情意拳拳,至不歡愉。 數(shù)奉手書,熱情誠摯之情,溢于言表。 日前曾奉尺牘,意其已抵左右。 捧讀知已惠書,音容笑顏,歷歷在目。 昨得書箋,反復讀之,深情厚意,感莫能言。
(二)思念 別后月余,殊深馳系。 睽違日久,拳念殷殊。 分手甚久,別來無恙。 故園念切,夢寐神馳。 握別以來,深感寂寞,近況如何,甚念。 鴻雁傳來,千里咫尺,海天在望,不盡依依。 相距甚遠,不能聚首,轉(zhuǎn)寄文墨,時通消息。 別亦良久,甚以為懷,何日重逢,登高延企。 奉讀惠書,宛如天外飛來,回首往事,不啻依稀如昨。 長懷盛德,聊吐愚衷,謹憑鴻雁之傳,佇望白云之信。
(三)飲佩 大示拜讀,心折殊深。 久欽鴻才,時懷渴謁。 德宏才羨,屢屢懷慕。 久慕英才,拜謁如渴。 頃讀誨語,如聞金玉良言,茅塞頓開。 謹蒙誨教,疑或冰釋,勝似春風甘霖灌頂。 恩師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泰山北斗,誰不思慕。 蒙惠書并賜佳作,浩如河漢,理至還必須真,拜服之至。嗣后如有所見,或有新作 ,望莫遺愚友之駑,尚請隨時見示為盼。 先生德高望重,文才武略,貫古今之論,曉中外之文,下風引領,敢下拜嘉。
(四)問病 聞君欠安,甚為懸念。 頃聞您臥榻數(shù)日,心甚系念。 聞君甚念,無奈事務纏身,未能前來請安,懇請慎疾自愛。 知尊恙復發(fā),懇祈暫停公務,苓參進,調(diào)養(yǎng)莫誤,甚念甚念。 尊恙已大愈否?貴體新全,望珍攝自重,衣餐增適,動定咸宜。諸唯珍重,皮之不存 ,毛豈附焉,來日方長,亟望珍重。 尊恙愈否,念念。 欣聞貴體康復,至為慰藉。 重病新愈,望調(diào)養(yǎng)有序,節(jié)勞為盼。 聞君抱恙,不勝懸念,特函問候,祝早日康復。
(五)時令問候 春寒料峭,善自珍重。 陽春三月,燕語鶯歌,想必神采奕奕。 炎暑日蒸,千萬珍重。 盛暑之后,繼以炎秋,務望尚自珍為盼。 秋色宜人,望養(yǎng)志和神。 秋風蕭蕭,至祈攝衛(wèi)。 日來寒威愈烈火,伏維福躬無恙。 寒風苦雨,懇請厚自珍愛。 近聞貴地大風暴雨,家居安否,念念。 朔風突起,寒潮逼至,想寓中均安?
(六)祝賀 頃聞嘉訊,再祝鴻猷大展,萬里鵬程。 欣聞……,謹寄數(shù)語,聊表祝賀與希望之心。 喜聞……,由衷快慰,遙祝前程似錦,萬事如意。 謹具刀筆書謁,恭賀嘉事吉禮。
1、賀新婚 忽鳴燕賀,且祝新禧。 欣聞足下花燭筵開,奉呈薄禮,聊巹之儀。 附呈微物,聊佐喜儀,忽棄是幸。 喜聞你們有緣終成眷屬,至為欣慰。 欣聞你們喜結良緣,無限欣慰。 近聞足下燕爾新婚,特此祝賀。 頃悉你不日西廂敘情,藍田得玉,天成佳偶,謹祝秦晉和歡,白頭偕老。 頃聞吉音,欣逢嘉禮,遙祝如魚得水,并蒂花開,嘉賀嘉祝。
2、祝壽 ×日為先生××大壽,遙祝壽比南山,福如東海。 恭祝延年壽千秋。 謹頌受壽家多,長命百歲。 喜賀福壽雙全,恭賀全家安好,壽星永照。
3、賀生兒女 聞育祥麟,謹此恭賀。 聞尊夫婦喜添千金,熱忱致賀。(賀生女) 弄璋之喜,可慶可賀。(賀生子) 弄瓦之慶,遙以致賀。(賀生女)
(七)致謝 大示誦悉,深感勤勤懇懇誨人不倦之意。 厚情盛意,應接不遑,切謝切謝。 奉報先生殷殷之誼,當俟異日耳。 感荷高情,非只語片言所能鳴謝。 承蒙諄諄忠告,銘感五衷。 承蒙見教,獲益甚多,特上寸箋,以申謝忱。 承蒙惠贈各物,衷心感謝,不勝榮幸。 承蒙存問,且贈佳品,感恩不盡。 如此厚贈,實深惶悚,但來從遠道,卻之不恭,因即拜領。
(八)致歉 惠書敬悉,甚感盛情,遲復為歉。 奉讀惠書,久未作復,罪甚罪甚。 惠書已悉,近因瑣務,未即奉答為歉。 數(shù)奉臺函,未暇修復,抱歉良深。 所詢之事,目前尚難奉復,敬請寬裕為懷。 前事有逆尊意,不勝慚愧,萬望海涵。 前事有負雅意,十分抱歉,尚希恕之。 見有睽異之處,幸在知己,尚希見寬降恕。
(九)拜托 冒味唐突干請,惟望幸許。 拜托之處,乞費神代辦,不勝感荷。 謹布區(qū)區(qū),尚希鑒明,費神相助。 所懇之事,若蒙慨允,將不勝感激之至。 特瀝寸函布達,祈忽他言推諉。 為書請之,便中還請一詢?yōu)楹伞?br>乞賜……,以志厚誼。 鑒于此情,望您能大解善囊,盡力相助。 人生友誼,唯君多誼,切望惠澤大諉,鼎力為之。 歲月悠悠,與君多誼,還望滋潤再三,澤被延綿。
(十)致哀 驚聞××作古,家失棟材,悲痛萬分。 尊×猝去,深致哀悼,尚望節(jié)哀順變。 前聞令×逝去,為之慘然,人死不能復生,尚望節(jié)哀。 聞悉××仙逝,不勝傷悼,足下遭此不幸,傷感必甚,懇請寬辟哀情,善自珍愛。 死者已矣,生者懇請多多保重。 希高年珍攝,勉抑哀思。謹函馳陳,藉申慰問。 驚承訃告,悲悼不已,凡在相好,無不同深惋惜。
(十一)贈物 奉呈薄資,尚望笑納為幸。 區(qū)區(qū)小物兩包,聊供途中之需,即乞曬納。 所奉禮品雖微不足道,但物輕情意重,望勿嫌棄。 千里鵝毛,聊表寸心。 微物奉上,聊祝吉安,幸祈笑納。 寄奉百元,聊佐薪水,為數(shù)甚微,將意而已。
(十二)請教 風雨同舟,愿聞明教。 倘蒙見教,沒齒不忘,一日為師,終生為父。 倘承不吝賜教家,幸甚幸甚。 甚盼時賜物,匡我不逮。 得暇望時賜教言為禱。 一切懇請詳示,萬望莫以鄙陋而不堪教也。 苦有所得,祈隨時賜示為盼。 倘有所聞,尚祈見告,俾資改進,不勝為盼。
(十三)商討 愚直之言,尚祈嘉納。 蒙雅愛,瀝膽直諫。 叨稱至好,故敢緘阻,草瀝數(shù)行,請鑒納。 相見以誠,請恕不謙。 微開之言,幸無見闊,不勝大愿。 叨在契末,斗膽直陳,伏維朗照,不盡縷衷。 吾敬先生,尤愛真理,故秉筆直陳,希原諒之為禱。 緣承下詢,草復寸箋,種種尚須斟酌之處,尊意如何? 此等事本不累述,惟既屢承下問,慨然如感,遂略布鄙懷,萬乞曲矛諒察為幸。
(十四)結束 匆此先復,余容后稟。 鐵此布臆,余容續(xù)陳。 臨書倉促,不盡欲言。 日來事冗,恕不多敘。 書不盡意,余言后續(xù)。 草率書此,祈恕不恭。 馳函寓意,佇望示復。 匆此草就,不成文進,原宥是幸。 忙中即書,言不由衷,不足之處,恕見諒。
-------------------------------------------------------------------------- 禮貌用語 初次見面曰:久仰;好久不見曰:久違;請人原諒曰:包涵;請人收禮曰:笑納; 向人詢問曰:動問;表示謝意曰:多謝;別人欲行曰:慢走;請受邀請曰:賞光; 領受情誼曰:承情;分手告別曰:回見;晚上道別曰:晚安;未能親迎曰:失迎; 禮貌不周曰:失敬;要求回信曰:賜復;請人指教曰:賜教;征求意見曰:不吝; 拜托答謝曰:有勞;請人任職曰:屈就;受人指教曰:叼教;請主人別送行:止步; 自己作品給別人看:教正、斧正;請求接受贈品曰:賞臉;動問長輩年歲曰:高壽、 貴庚;有話對人說:打擾;讀者給編輯部:敬頌編安;晚輩給長輩:順頌安康; 長輩對晚輩:順致安好;平級機關間:特此函達; “x x”之交 杵臼之交:交友不分貴賤;(《聊齋》) 布衣之交:普通百姓間的交往;(《廉藺列傳》) 莫逆之交:彼此情投意合;(《北史》) 刎頸之交:即使掉腦袋也不變心;(《廉藺列傳》) 再世之交:與人父子兩代都結成朋友; 忘年之交:不計年歲長幼以才能德行為主的交往; 竹馬之交:幼年男女之間的交往; 君子之交:看似平淡重在道義的朋友; 車笠之交:不以貴賤而異的朋友; 忘形之交:彼此以心相許不分形跡; 金石之交:交誼深厚、如金石般堅固; 金蘭之交:友情契合,如同兄弟; 平昔之交:往日結交的朋友; 肺腑之交:無話不談,推心置腹的朋友; 貧賤之交:貧困時結交的朋友; 詩文之交:以詩文往來結交的朋友 石交:交誼堅固; 款交:以真情相待。 “x x”之年 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尚在襁褓,初知發(fā)笑,(嬰幼兒); (2~3歲) 齠齔(tiáochèn):兒童換牙,長出新牙,(七八歲間); 髫年:女孩七歲 齠年:男孩八歲 垂髫:童子未冠,頭發(fā)下垂謂之齠; 總角:角,小髻??偅l(fā)上分,人之童年;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禮記》“人生十年月幼學”; 豆蔻:“娉娉婷婷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女子十三四歲; 舞勺之年:13~15 舞象之年:15~20 金釵之年:12歲(女孩) 及笄:《禮記》“女子十又五而笄”(結發(fā)為笄,表成年); 束發(fā):男孩成童,束發(fā)為髻; 破瓜(碧玉年華):瓜拆開為“二八”,二八相加或相乘,謂女子十六或六十四歲; 桃李年華:20歲(女) 花信年華:24歲(女) 弱冠:《禮記》“二十曰弱冠”。男子二十結發(fā)加冠,體且未壯。 而立:《論語》“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 成立:“成立之年,便增妻孥之累”,人之成年; 不惑:《論語》“四十而不惑”(明辨不疑) 強仕:《禮記》四十曰強仕; 知非:《淮南子》“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人之五十; 天命:《論語》“五十而知天命;” 及艾:《禮記》“五十曰艾”(發(fā)白如艾); 杖行:《禮記》“五十杖于家” 耆艾:《禮記》“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人之五六十歲; 花甲:人之六十; 耳順:《禮記》“六十而耳順”(耳聞其言,而知其微旨); 垂老:《垂老別》,人之將老; 桑榆:《后漢書》“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天黃昏,喻人之將老); 耆老:《國語》“六十曰耆,七十曰老,”人之六七十歲; 古?。憾鸥Α叭松呤艁硐 ? 遲暮:杜甫“遲暮少寢食,”人之將老; 皓首:《后漢書》“垂發(fā)服戎,功成皓首。” 眉壽:《詩經(jīng)》“此為春酒,以介眉壽”(秀眉,壽者相稱,人之長壽。 風燭:風中之燭、隨時可滅,人之殘年。 耄耋:“七耄八耋”,人之七八十歲; 鮐(tái)背:“九十鮐背” 白壽:“白”為“百”缺一,人之九十九。 壽民:“清代稱百歲老人為壽民” 期頤:《禮記》百年曰期頤(百歲人生年數(shù)之極故曰“期”,生活待人 古代年齡稱謂大全 古人創(chuàng)制了各式各樣的年齡稱謂,很多今天還在繼續(xù)使用。 0歲 孩提:指初知發(fā)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 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2歲 孩提:指初知發(fā)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歲的兒童 8歲 總角:古代幼童把垂發(fā)扎成兩結于頭頂把頭發(fā)扎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段。借指幼年。在這里,“總”就是聚攏束結的意思??偨侵唬ㄓ啄昃拖嘧R的好朋友)??偨鞘前司艢q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fā)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扎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童齔[chèn]:齔,《說文》中有“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的說法??梢钥闯觯⒆尤檠烂撀?,長出恒牙,稱為“齔”?!巴b”,往往是指人的兒童少年時期。也有說成“髫齔”的,如《后漢書·董卓傳》:“其子孫雖在髫齔,男皆封侯,女為邑君?!?span style=""> 9歲 九齡:為9歲。 13歲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十三:為13歲。 15歲 及笄:笄[jī],本來是指古代束發(fā)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后,就把頭發(fā)盤起來,并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jīng)成年?!凹绑恰奔茨隄M15歲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結發(fā):束發(fā),扎結頭發(fā),古人男20歲束發(fā)而冠,女子15歲束發(fā)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志分別為“加冠”、“加笄”。 志學:為15歲。 志學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保鬃釉唬骸拔崾形宥居趯W,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后代稱15歲為“志學之年”。 束發(fā):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發(fā)束起來盤在頭頂。束發(fā)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扎成一束)。 16歲 二八:為16歲。 20歲 加冠:指二十歲。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結發(fā):束發(fā),扎結頭發(fā),古人男20歲束發(fā)而冠,女子15歲束發(fā)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志分別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指剛成年。指二十歲。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叭豕凇奔茨隄M20歲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弱冠是男子二十歲。 30歲 而立(而立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保鬃釉唬骸拔崾形宥居趯W,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后代稱30歲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歲。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歲?!抖Y記·內(nèi)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歲 不惑(不惑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保鬃釉唬骸拔崾形宥居趯W,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薄墩撜Z·為政》),所以后代稱40歲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歲。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歲 艾:古稱五十歲的人為“艾”?!抖Y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艾稱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爸笔恰爸烀钡目s略語。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墩撜Z·為政》),所以后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保鬃釉唬骸拔崾形宥居趯W,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墩撜Z·為政》),所以后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而立之年、不惑之年、花甲、古稀等 54歲
六九年:即五十四歲。 60歲 耳順、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歲。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保鬃釉唬骸拔崾形宥居趯W,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后代稱60歲為“耳順之年”。 高齡:敬辭,稱老人的年齡,多指六十歲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來紀年,從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稱六十歲為花甲。花甲:我國古代用干支記時間。所謂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簡稱。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搭配成六十個單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稱“花甲”。把這種記時間的詞語移用到記人的年齡上,就以“年屆花甲”或“花甲之年”來指人到60歲了?;祝褐噶畾q,用干支紀年,錯綜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 花甲之年:指60歲。 還歷之年:指60歲。 下壽:古人以六十為下壽,下壽:指60歲以上。 耆[qi]:古稱六十歲的人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為耆。 61歲 還歷壽:61歲的壽辰。由于按干支紀年法,60年為一輪,61歲正是新一輪重新算起的時候,故稱“還歷”。 70歲 從心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保鬃釉唬骸拔崾形宥居趯W,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墩撜Z·為政》),所以后代稱70歲為“從心之年”。 古?。汗糯嘶畹?span style="">70歲,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后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 古稀壽:指70歲壽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詩句。 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 耋[dié]: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圍之年:指70歲。 中壽:七十為中壽。 懸車之年:指70歲。 77歲 喜壽:指77歲,草書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歲。 80歲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歲。 耄:指八九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鹽鐵論·孝養(yǎng)》中寫道:“七十曰耄?!薄抖Y記·曲禮》說:“八十九十曰耋?!瘪?span style="">[dié],《爾雅·釋言》注:“八十為耋?!卑焉厦鎺追N說法合起來,我們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壽,大約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歲的年紀。耄,七八十歲的年紀。耄(mao)耋(die)指八九十歲。毛傳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稱八九十歲的老人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歲。九十歲也可稱耄耋之年。 中壽:指80歲以上。 傘壽80歲壽辰。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 88歲 米壽:指88歲。因米字拆開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歲。此外,還含有年事雖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歲 上壽:九十為上壽。 99歲 白壽:指99歲,百少一為99,故借指99歲。 100歲 期頤:指百歲高壽。期頤:期,朱熹講是“周匝之義”,即轉(zhuǎn)過一圈了,“謂百年已周”。頤,朱熹講是“謂當養(yǎng)而已”。即生活起居詩人養(yǎng)護。期頤就是指百歲之人。期頤指一百歲?!捌陬U”是人壽至“百歲”的特稱。《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编嵭ⅲ骸捌?,猶要也;頤,養(yǎng)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yǎng)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歲,飲食、居住、動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養(yǎng),所以“百歲”稱作“期頤”。 期頤之年:指百歲。 108歲 茶壽:指108歲。茶字上面廿,下面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