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茲將臂部分筋法各式分撥步驟,說明于后。 第一式: 往復合轉其手腕部位的筋。此部的筋,上通于肘、臂,下達于五指,將此部的筋撥動,則全臂的筋均動。 第二、三式: 一手扣住曲池部位,一手握腕,仰、俯(俯即往里壓之意)、合、撥。此為枕校肘部及手部的筋。 第四式: 一手握腕,一手撥腋前部位的筋。此部的筋,上通肩胸,下達于肘內側,撥動此部的筋,使胸、肩、臂部的筋均動。 第五式: 一手仍握腕,一手撥動腋部后面的筋,隨即一手接一手,順其筋勢,循臂外側撥至肘端。此部的筋,上通于肩,下達于臂肘,撥動此部的筋,則肩、背、臂、肘的筋均動。 第六式: 一手握腕,一手用大指將肘下外側部位的筋,一手接一手地分撥。此部的筋,上通于臂,下達于指,分撥此部的筋,則各指均動。 第七式: 一手合腕,以大指順手背,一手按肩井部位通項之大筋,使其臂反仰、平伸,而枕校之。此式為枕校其臂全部的筋。 第八式: 握腕之手,將其手翻過,一手用大指按住肩頭骨節(jié)處的筋,握腕之手,將其臂前后往來游動,按肩頭骨節(jié)處的大指,按撥其肩與臂相連的筋。如枕校肩部,必須游動其筋,方能活動,易于分撥。 第九式: 一手仍握腕,如前式,—手大指插于腋下,食中指扣肩井部位,將其前面的筋扣住,握腕之手,將其臂向后反皆一至三次,以枕校其臂部,與腋前通胸部之筋。
第二節(jié) 其它專用手法
一 騰骨法
此法治肋骨被擠塌,施手術后,肋骨即可回復正常。凡人左右肋骨根,均與脊椎骨相接成弧形,肋稍與前胸主骨相接,左右兩端均相對接前胸主骨。如一邊肋骨被擠塌,其骨端必與前胸主骨脫離而塌陷,肯后肋骨之后側必拱起(如左邊前肋骨被擠塌,則左后側肋拱起,右同此理)。
治法如下:
手式:病人仰臥,將肋骨塌陷之側面向外。醫(yī)師用一手食中指插入祜擠塌之肋骨后端。托住其拱起突出之處,往上微用力托住,一手用食中指之指端,輕輕扣敲拍震其肋骨塌陷處數次,則塌陷肋骨,應手而起,回復原位。
按此法,余從師受教時,見師治此癥,應手而愈,師遂將手法相授。但余習此法,并末遇是癥,究竟余之手法運用效力如何,尚無機會實驗。因恐此法失傳,故將治法記錄,并附入先師醫(yī)案內,以供參證(先師醫(yī)案,見下篇)。
二 治羊毛疹法
病人仰臥,施術者須細視病人胸前、心窩、皮色發(fā)焦,有很密的暗點。用小縫針針尖先將皮膚挑開,再往里挑,將白毛挑出,在心窩處挑三處,成品字形。
再使病人俯臥,在第四椎以下,八椎以上旁開各二寸許,用小縫針針尖,左右各挑二處,成器字形。
三 治穿腸毒法
病人坐起,仰面向光線明亮處,細視鼻孔內迎香部位(即鼻翹里面)有白泡。用右手持大縫衣針,將針尖模穿白泡。要將針尖穿透出來,往外拔,并用左手大指甲頂住縫針尖,兩手同時往外揪,將白泡揪破,并不出血。此法且不可直扎,如誤犯直扎出血,易出危險。
再視鼻孔內靠鼻柱里與內迎香穴相對處,如有紫泡,即用針尖將紫泡剌破,流出紫血。不可深剌,恐傷鼻柱骨,且紫泡是軟的,輕剌即破。
白泡友韌,不易挑破,針剌時,必須慢慢輾轉橫剌。如只用力硬頂,因白泡韌滑,恐針尖易于滑走別的部位,不能挑穿白泡,反傷他處,故須注意。
如遇病重者,挑鼻孔白泡后,尚未痊愈,須檢視前后兩陰竅,先將肛門翻起。如肛門口有紫泡,即須挑破了。倘仍有微感不適,即再將前陰竅翻開檢視,如竅口有泡,亦須挑破即痊愈(參看穿腸毒病案)。
第三章 臨 癥 概 要
病情有虛、實、輕、重,病程有長有短,體質有強有弱,必須辨證施治。施術時間的久⒃藎 問 畝?、少?匭胨嬤⒍ ǎ 荒堋扒 宦傘保 曄爻勺?。对猝发?ⅲ 蚯崳⒅ 玻 瓷耍 蠖際┲問 眨 ⒖扇 E既環(huán)⒉。 ∈蒲現兀 逯式∽常 ┲問 危 乖 指矗 拍懿桓捶?。峨s詼嗄晁藜玻 蛟 丫 魎穡 匭朊咳帳┲問 危 伊瞥探銑ぁH綣 罩我淮危 筆奔 В ∈焙螅 掣綽遙 荒茉縉諶 6雜詡敝ⅲ 縉 嶁刂⒌鬧瘟疲 跽鍤北匭朧┲問 危 拍芄 塘菩?;每葝錅愬P 墑┲我淮危 占從 ?/SPAN>
對病勢郁結日久,內部蘊積甚深的病人,推按之后,雖氣機漸升,癥結不能內消,必須發(fā)現于外,經治三、五日,癥狀才能減退;再繼續(xù)施治數日,才能痊愈。關鍵問題,在于醫(yī)師掌握病情的治療規(guī)律,患者堅持接受治療的信心,不要因為初治時療效不顯,中斷治療。
有些瘍病人,當日施治之后,元氣漸復,癥狀減輕,突然發(fā)生新癥狀、或恢復原癥狀,必須詳查病因,對癥施治。如一經治療,癥狀減輕,精神興奮,過度疲勞;或感情沖動,怒氣激發(fā);或氣候變化,受到影響等等。這些客觀因素,都能引起病情的變化,應詳察原因,對癥施治。
脾胃正氣,克傷過甚的大虛癥,在治療過程中,脾臟正氣漸復期間,時輕時重,因元氣未復,每遇交節(jié),或天時突變之際,周天之氣候交換,或氣流、氣壓變化失常,抵抗力不足,即易轉重或復發(fā)。在復發(fā)時,病情一次減于一次者,為正?,F象,亦為元氣逐漸恢復的規(guī)律。
因感冒而引發(fā)的種種不同病癥,大都因臟氣虧損,蘊積亦深,脾胃之元氣未復。待脾胃之氣漸漸恢復,各臟腑蘊積已久的不正之氣,必受其克。正氣初復,尚不充沛,邪氣反攻,正氣又亂,表里之氣亦亂,此時極易受感冒,臟腑蘊積已久之疾,遂發(fā)現于外。當此變癥之際,應查其病因,務治其本,或本標兼治,才能根除。
施治后,病人面部微微發(fā)紅,感覺氣烘烘上逆,頭部微微發(fā)暈,大都系脾陽不振,胃氣虛寒,因胃中氣分錯亂已久,陰盛陽虧。施治時,不宜使胃部過于通利。過于通利,胃中谷物隨氣下入小腸,胃中無谷,正氣易于下泄,濁氣反而上沖。施治時,必須注意脾胃。一面于并治梁門、石關,不可過久,胃氣通即止;一面注意建里及脾俞,以升脾陽,待脾陽漸漸振起,胃的運化機能亦漸漸恢復正常,正氣漸足,逆氣自不上沖。
喘癥正在發(fā)作之際,氣分正在上逆,肺脹作喘,不能仰臥。此時可令病人坐起,施術者站立,或坐于病人右側,先用左手大指、食指和中指將膏肓穴的筋扣住不動,以開胸膈之氣;同時用右手食指和中指按住任脈的闌門穴旋轉泄壓,泄通即止。泄壓建里,建里氣通,即稍瀉壓氣海。再用大指按右石關,食指和中指按左梁門,同寸旋轉泄撥,氣通,即將氣海部位提起,以引濁氣下降。
胃中濁氣稍平,逆氣向上沖擊之勢必減,病人即可仰臥。再照治腹部及任脈各穴部位分別施治。此法為平氣之法,故只用泄、壓、撥三種,不可過久,其氣稍平即止。
脾胃虛弱已久,氣分錯亂,凝結于上焦,巨闕、上脘部位出現脹悶梗阻疼痛現象。先開闌門,則感覺氣分上沖癥狀,如突然頭部微暈,或面部烘烘上逆及腹部自下而上作痛等,雖將巨闕按住,氣仍上逆不止,必須先治巨闕及梁門、石關,俟氣分已動,再治建里、闌門、氣海等穴,按照本法次第施治,則氣即不上逆。因此等各別癥狀,系逆氣聚于上焦,時時有沖動上逆之勢,如突開中焦,上焦逆氣,不易下降,受其激動而上沖。必須先平上焦之氣,再治中焦開闌門,上焦逆氣,方能平息下降。故遇此等癥,須防逆氣上沖,先開上焦,待其氣有下降之意,乘勢即開中、下焦,則逆氣不致向上沖逆,且易下降。如照此法,先治巨闕,而氣仍上逆,則照治喘法坐起施之,俟氣稍平,再令仰臥施治,氣即不致上逆。 |
|
|